商品详情
书名: 故宫营建600年(珍藏版)
定价: 138.00
作者: 晋宏逵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页码: 304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ISBN: 9787521766196
1.【故宫院长说故宫建筑,斩获多项大奖】故宫前副院长、古建筑学家晋宏逵作品。“中国好书”获奖作品、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获奖作品、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荐图书等。
2.【看见故宫里的中国建筑精粹】灰、白为主调的砖石台基,红色的屋身和宫墙,金黄琉璃瓦覆盖的大屋顶,屋檐阴影中的青绿彩画……红墙黛瓦间,飞檐翘角的精致与石雕木刻的细腻无不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跨越600年悠悠岁月,在故宫的古建风韵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瑰丽与建筑艺术之精髓。
3.【四大主题读懂故宫是怎样建成的】从“熟知”故宫到“深知”故宫,四大主题洞见故宫600年的智慧与传奇——营建历史、建筑格局、建筑艺术、修缮传承。读完本书再逛故宫,告别走马观花式打卡,行有所获!
4.【240余幅图片,纸上演绎故宫之辉煌,历史风华再现】书中收录了240余幅图片——古代舆图、今时地图、历史地理风貌图、古建筑复原图、老照片与新影像全面公开。
5.【珍藏版升级】硬壳精装,可平摊翻阅;内外封特殊工艺,呈现细节品质;高品质特种纸全彩印刷。
故宫前副院长、古建筑学家晋宏逵,把故宫的历史沿革、建筑审美、文化内涵有机融合在一起,详细讲解从元明建都到清朝改建,直至当下的修缮保养,跨越六百年,看尽故宫前世今生。
全书从故宫的营建历史、建筑格局、建筑艺术、修缮传承四个方面,全方位介绍故宫史诗级别的建筑历史。
故宫的营建历史——从元明两朝建城开始一直写到宫殿落成,涉及都城建设、城市规划结构、能工巧匠、宫殿布局规制、宗庙建筑等;
故宫的建筑格局——详尽梳理故宫历代格局演进,从京城的城池、坛庙、街市、水系、衙署到宫城的五门三朝与前朝后寝,三殿二宫与东西六宫……细数从明代初创到清后期改造的种种变化;
故宫的建筑艺术——既介绍古建筑的基本知识,方便读者理解复杂的故宫建筑,又对故宫内部的彩画、石雕、琉璃构建等进行细致讲解与赏鉴;
故宫的修缮传承——讲述故宫落成后延续至今的岁修保养、及时的阶段性修缮以及几次重大增建。
序言
一章 元大都城的规划结构与特色
大都城建设的极简史
大都的城池
大都的宫殿和御苑
大都的街巷、庙社、衙署和水系
第二章 明代都城建设
洪武时期定都南京
慎重而艰难的选择
南京都城规制
成功的旧城改造
改元大都城为北平府城
依元旧皇城基改造王府
升北平府为北京
营建北京宫殿的筹备阶段
营建北京坛庙宫殿
修整北京城垣
嘉靖时期增建北京外城
建设北京的功臣们
第三章 故宫建筑的格局
明清北京城的格局
城池
坛庙
街市与水系
衙署
初创时期北京宫城的格局
各区域的建筑构成
五门三朝与前朝后寝
三殿二宫与东西六宫
中轴线与对称
明代中后期和清代中期的改造
改建慈宁宫和慈庆宫
提升潜龙邸
增加太后宫
改建南三所
兴建太上皇宫殿
第四章 故宫的建筑艺术
故宫古建筑的一般常识
台基
屋身·大木构架与斗拱
屋身·外檐装修
屋顶
故宫建筑的装饰艺术
石雕
琉璃
建筑彩画
内檐装修
故宫建筑的空间艺术
第五章 故宫建筑的保护和延续
紫禁城建筑维修的回顾
故宫整体维修启动
故宫整体维修工程实例
北京会议与北京文件
后记
晋宏逵,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古建筑学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92年奉调国家文物局,从事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2002年奉调故宫博物院,从事故宫的整体保护维修管理工作。
曾任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曾兼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等社会团体职务。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故宫建筑的装饰艺术
故宫建筑群整体统一和谐,以灰、白为主调的砖石台基、红色为主的屋身和宫墙、黄琉璃瓦覆盖的大屋顶,以及屋檐阴影里的青绿彩画,构成了故宫建筑群的色彩基调。同时各个院落因为功能的区别和时代的演进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形成个体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这种和谐与特色并存,依赖于空间的精心安排和传统工艺技术的鬼斧神工。故宫建筑的装饰艺术,主要有石雕、琉璃和建筑彩画,它们在四季的天空和大面积稳重的灰色地面的衬托下,熠熠生辉。内檐装修是营造室内空间特色的重要手段,本身也是一种装饰艺术作品。故宫里很多建筑室内面积很小,但是凭借内檐装修,营造了优雅的文化品位。
琉璃
《魏书·西域传》里记了一个故事。距离首都代城(今山西大同)一万四千五百里有个大月氏国,世祖皇帝的时候,从那里来了个商人,自称会把石头铸造成五色琉璃。于是去山里开采矿石,在代城铸造,大获成功,光泽比从西方来的还美。世祖命人用来建一座行殿,能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据此,琉璃技术大约在5世纪前半叶传入中国,而且原料易得,造价并不昂贵,逐渐发展起来。到明清时代琉璃制造是早已纯熟的技术。用琉璃烧造砖瓦和建筑装饰构件,色彩丰富,色泽饱满,不易褪色。由于礼制等级制度的限制,民间建筑的琉璃构件只能用在寺观中。故宫建筑富有色彩,大面积的屋顶琉璃瓦厥功甚伟。其他琉璃装饰主要用在影壁和各类门的立面,增加建筑趣味和色彩。
影壁是特殊位置的墙。中国建筑,不希望外人从大门口就窥视庭院,如果是园林,也不希望游人对园内景致一览无余,所以正对门口设一堵墙,因其功能命名为影壁。影壁来源古老,考古工作者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岐山发现的西周时期四合院遗址,其门口之外竖立一夯土“屏”,即影壁。其作用也是防止从院落外看见门内情景。明清时期,影壁除设在门内、外,也有设在大门两侧的,工匠根据影壁的平面形状和位置,加以命名。平面是一堵直墙的叫一字影壁。一字折向前,组成一个“八”字的,叫八字影壁。把“八”字的两斜墙放到大门两侧,叫撇山影壁。如果是在大门两侧先做一字,再接撇山的,叫一封书撇山影壁。位于门两侧的一字影壁也叫看面墙。
故宫影壁作品众多。著名的当然是宁寿宫门前的九龙壁。它是一字影壁,通高约3.5米,长约29.4米,下边用汉白玉石做须弥座,座上全部用琉璃砖瓦砌就。作为琉璃雕塑,它的构图充满想象,九龙姿态各异,顾盼生情;色彩瑰丽丰富,用了黄、白、紫、绿、蓝、青等颜色。而作为琉璃砖的砌体,画面用270块琉璃砖拼成,仅为保持龙的形象完整,在工艺技术上就要克服众多的难题。
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在钦安殿前添加了一座天一之门,门左右各立一道看面墙,也采用了影壁的样式。下部用雕花琉璃砖砌须弥座,花纹丰满流畅。其上用琉璃砖砌出木结构的样子,立柱、额枋、斗栱、檩、椽,全都忠实地按模数加以制作。上边覆盖歇山黄琉璃瓦屋顶。牌坊心装饰着中心花和四个岔角花,其余部位抹红灰,色彩效果强烈。中心和岔角的云鹤图案,显示了钦安殿的道教殿堂性质。明代作品的类似构图还出现在英华殿殿门。乾隆初期改建的重华宫门两侧的看面墙也很精彩,是清代中期琉璃装饰的典型作品。
故宫里作为大门的建筑物,从结构形式和外观上分类,有城门、殿宇式门、宫门、牌楼门、花门、随墙门、垂花门等样式。如我们所熟悉的宫城的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等,都属城门。太和门、乾清门、文华门、武英门等,都属殿宇式门。大明门、东三座门、西三座门等,属宫门。
牌楼门是结构简单的一类大门,只用一对木柱,加上屋顶。为了保持稳定坚固,木柱两边砌墙。故宫里年代久远的牌楼门是御花园出口三门:承光门、集福门和延和门。
它们位于宫城后门之内,正对高大森严的宫墙和顺贞门,背后同样是高大的钦安殿,还要采用一正两顺的三门形式,恐怕任何人对这样的建造条件都会为难。但是古人用高超的建筑手法解决了这个难题。牌楼门本身就具有轻灵的性格,每座门两侧的影壁墙营造了瑰丽的气氛,而影壁墙之间的卡墙只有一人高,丝毫也不影响园内假山古树、亭阁殿堂成为这个小小空间的借景。
花门是指用琉璃砖瓦砌的门楼。在东西六宫的区域里,每一座宫门,长街的各门,都采用了花门的建筑形式。东一长街的近光左门和长康左门,加强了小街的纵深感。东西六宫南端的两条东西小巷,分别有四重花门,构成繁华的景象,成为这个区域独特的景观。
养心殿院门是典型的花门,左右两堵厚墙承重,下边是汉白玉的须弥座,黄琉璃瓦歇山屋顶,左右两个一字影壁。花门的正、背两个立面,全都用琉璃砖砌成木构的形式,额枋、斗栱也要预烧出琉璃彩画。两个墙腿(厚墙的前后面)和影壁墙,组成两组画面,每组都有中心花和岔角花。浮雕的光影和红黄绿原色的搭配,使其装饰效果非常强烈。
皇家建筑还有随墙门,就是在高大的墙下面开辟门洞,简单的随墙门可以没有任何装饰。但是故宫的牌楼门和花门,有很多建在高墙之下,就是在门的屋顶之上,还有一道墙顶,而且墙之内外两侧,门的立面是一样的,就仿佛是墙两面都建了一个门脸。如何命名,我们姑且称之“随墙牌楼门”和“随墙花门”吧。它们也需要琉璃进行装饰。
- 故宫出版官方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