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主题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地图主题书店
地图主题书店,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旗下的直属书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人文地理·聊城

158.00
运费: ¥ 4.50
库存: 50 件
人文地理·聊城 商品图0
人文地理·聊城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聊城》商详

一、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聊城》是《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山东省聊城市分卷。本书以历史为线索,以地理为载体,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阿胶之乡、蔬菜之乡”为城市名片,立体、真实地反映了聊城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山水名胜、风土民俗,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内容。全书包含聊城概况、历史溯源、漕运襟喉、聊城览胜、显达名流、文化遗珍、聊城产业、发展成就、城市蓝图9章内容,创新性地应用了文字、图片、地图、信息图表四种元素,实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是一部精美的聊城人文地理的百科全书。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是“十三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和中国城市对外宣传的国家级平台,定位于“传承历史文化,展示地理国情,宣传发展成就,描绘城市蓝图”,旨在面向国内外宣传我国城市形象,推广城市品牌,增强城市软实力,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丛书自2016年首批城市分卷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级领导和主流媒体的的高度评价和密切关注,并通过国家外宣渠道走进全球40多个主要城市,入藏大英图书馆,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

 


二、 编辑推荐

“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以地级行政区域为单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以历史为线索,以地理为载体,权威、立体、详细地展现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地理国情、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并归纳提炼出特色地域文化,是一张张鲜活的城市名片,也是一部中国城市人文地理的百科全书。在这部 “百科全书”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角度认识多元一体化的伟大祖国,领略她的包容博大、多姿多彩、生机勃勃,了解我国全貌和民族完整历史。

 

三、 作者简介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聊城》分卷由《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编委会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发行中国地图出版社我国唯一的中央级地图出版机构,直属于自然资源部;负责编制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定地图、满足社会各界需要的实用地图;承担中央领导工作用图、地图应急保障服务、国家版图宣传教育、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宣传、地理信息数据应用等工作;出版中小学教材、教辅、科技、旅行、人文、地理、历史、地图文化书刊以及地球仪、立体地图等产品。

四、 目录

1 总序

3 

8 聊城名片

8 江北水城

10 运河古都

12 阿胶之乡

14 蔬菜之乡

001 聊城概况

002 政区位置

002 行政区划

002 地形地貌

004 气候

005 人口

006 经济

008 交通

009 资源

011 历史溯源

014 戎马兵革

020 通衢京杭

026 近代风云

030 光辉历程

035 漕运襟喉

036 汶卫津梁

048 江北都会

054 漕运名镇

065 聊城览胜

066 东昌府城

076 临清州城

084 东阿河工

086 景阳冈

090 曹植墓

092 冠县梨园

099 显达名流

100 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

104 “义学正”武训

110 抗日名将张自忠

112 国画大师李苦禅

114 文化巨子傅斯年

118 国学泰斗季羡林

120 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

125 文化遗珍

126 百工技艺

146 武术源流

150 曲苑芳菲

154 饮食百味

159 聊城产业

160 蔬菜种植

166 金属产业

172 车辆制造

176 化工产业

181 发展成就

182 动能转换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86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动力活力进一步迸发

188 生态建设全面加强,绿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190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

193 城市蓝图

194 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198 坚定不移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200 附录

五、 精彩书摘

戎马兵革

聊城一名始见于《左传》,“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此处之聊城,位于今聊城市东昌府区的“聊古庙”,是春秋至北魏的聊城故城。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作为齐国西部边境的一个要邑,与赵、魏等国邻壤,战事频繁。可以说,作为齐地边境的聊城,自立城之初就与戎马兵革有着不解之缘。

在阳谷阿城镇,至今还保留着古阿城遗址,这里曾是著名的齐鲁会盟之地。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失败,两国在柯地(今阳谷阿城)会盟。会上,鲁庄公的臣子曹沫拔剑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的汶阳之田,齐桓公答应曹沫的要求。事后,齐桓公不想归还土地,欲杀曹沫,被管仲谏止,最后齐桓公按约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也因此被诸侯看作是有信誉的明主,这就为他日后登上霸主地位打下了良好的道义基础。

聊城是军事家孙膑的故乡,著名的马陵之战就发生今莘县大张家镇。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将庞涓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国君任命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攻魏救韩。孙膑用“减灶”之计诱引魏国大军进入地势复杂、易攻难守的马陵道,埋伏在马陵道之中的齐军万弩齐发,大败魏军,魏太子申被掳获,庞涓自杀。这次战役成为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此役以后,魏国元气大伤,走向衰落。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齐国乘燕国内乱攻燕,招致燕国军民反抗而退兵,燕昭王即位后,积极准备报仇。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国亚卿乐毅率燕、赵、韩、魏、秦联军伐齐,在济西(在今聊城、高唐)一役中消灭齐军主力,半年内夺齐国70余城,仅即墨、莒未克,齐国元气大伤,残存齐军在即墨之战中击败燕军,反攻复国。

齐将田单率军将燕军占据的聊城团团围住,相持一年之久。燕军长期困守,粮尽而“食人炊骨”;齐军屡攻受挫,“杀戮甚众”。齐国义士鲁仲连目睹生灵涂炭之惨状,晋见田单,请他暂停攻城,并亲笔写劝降信一封,拴在箭上,射入城中,对燕将陈述利害,劝其弃城。燕将见书,泣三日,不能自决进退——困守无望,归燕恐被诛,降齐恐受辱,遂自杀于军中,城内大乱,田单遂收复聊城。鲁仲连“不战而屈人之兵”,齐王“欲爵之”,他坚辞不受。

北宋景和元年(1004年),辽国萧太后挥兵侵宋,军至冠县、馆陶一带。宋真宗御驾亲征,兵临澶渊(在今濮阳),为了和宋军对峙,萧太后下令在馆陶的黄河故道边筑土城屯兵。在今冠县北馆陶镇萧城村附近,一座巍巍土城矗立在原野上。城墙峰峦叠伏,白杨挺拔参天,夕阳下雾障朦胧,郁郁葱葱,彰显出北国边塞古城雄伟壮观之气派,这便是著名的萧城遗址。这座土城因是萧太后所建,故得名“萧城”,相传此城是辽兵用头盔装土,一夜筑成,故俗称“盔安城”。辽兵在城内挖72“饮马井”取水饮马,又筑起东西两座点将台,规模雄壮。

在宋辽大战中,萧太后之弟、先锋大将萧挞揽被宋军用“床子弩”射死,锐气大挫。萧太后见取胜无望,便与宋军议和,终成著名的“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的长期战争,缔造了此后百余年的和平安定,为宋、辽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创造了条件。今天的萧城遗址,虽历经千年

风雨,城墙最高处高度仍达13米,瓮城等结构清晰可辨。每逢雾天,遥看城墙,仿佛无数大大小小的山峦隐现其中,甚为壮观。

通衢京杭

聊城运河开凿的历史,可上溯至东汉。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北征河北袁氏,“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使淇水北入黄河故道白沟,与漳水合流,成为沟通河南、河北两地区及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的重要水道,为后世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奠定了基础。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废郡存州,始置“博州”于今聊城一带。隋炀帝为巩固其对东北边疆和江南南朝故地的统治,大兴民役,开凿了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的大运河。其中,南起黄河、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全长近1000千米,是隋大运河最长的河段,其河道走向与今日的卫河基本一致,皆经过今聊城临清以西。永济渠促进了沿岸经济文化的发展,聊城的运河文明也由此渐露曙光。

唐宋以后,永济渠称御河,是中原政权巩固幽燕之地的重要交通命脉,“国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钱帛于彼以赡北军”。金人入主中原,建中都于今北京,北方政治中心北移,京师所需粮食急剧增长,金人疏浚运河并调整部分线路,使御河经过临清,中原粮食由御河北上中都,临清作为北方漕运的重要河港和仓储重地已初具雏形。

元世祖忽必烈因金之旧,建大都于今北京。此时的华北一带经长期战乱,百业萧条,百司庶府、卫士编民,无不仰给江南。南粮北运,是元室入主中原后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元初的漕运官员及水利专家们为了将隋唐以后的南北漕运线路裁弯取直、提高漕运效率,颇费了许多心思。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克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起济州(在今济宁市任城区)鲁桥,北到须城( 在今东平县) 安山,长约150里(约合今70多千米)的济州河亦同时开挖,元人采取“引汶济运”的办法解决了运河缺水的问题,使得江南漕船可直接由淮入泗,通过济州河转入济水(大清河),经东阿入渤海,再经海津镇(天津)溯白河至大都。同年,博州更名为东昌路总管府,治聊城。

济州河通漕两三年后,由于漕船难御海道风涛之险,加上大清河海口拦门沙积、水浅难行,不得不又“舍舟而陆”——漕粮在东阿卸船,陆运至临清,入御河北上。然而,东阿至临清的陆路途经茌平,地势低洼,“遇夏秋霖潦,牛偾輹脱,艰阻万状”。有司又在东阿至临清间增设了8个驿站,每个驿站征用民夫牛驴递运转输。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为解决东阿、临清运路水陆更替之繁,忽必烈又采纳汶泗转运使、水运专家马之贞的建议,挖凿了南起安山,中经东昌府,北至临清城的会通河。张秋、阿城、东昌、临清等沿线市镇成为重要码头。

明、清两代,聊城地区的运河沿线“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清康熙帝曾四次南巡驻跸于东昌府城;乾隆帝则九次驻跸,五次登临城中光岳楼,前后作诗13首,其画师还把东昌府城的城池、运河风光、名胜古迹绘成大幅写生画,刊入《南巡盛典》一书。临清城居会通河、卫河汇水之处,为“南北水运之枢”,是全国性的漕粮转运中心和华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贸易“南达闽粤,北通辽海”,有“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之誉。

经济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博兴、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明清、近代聊城地区科甲鼎盛,名人辈出。据史料记载,仅仅在清代的东昌府附郭县聊城县(现东昌府区辖地)就出文状元2人、武状元1人、进士99人、举人439人,其中既有被明熹宗誉为“讲官第一”的建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朱延禧,清代首科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等名宦重臣,又有被清康熙帝赞为“字甲天下”的状元邓钟岳等。清道光二十年(1840),聊城籍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杨以增创建了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海源阁”,为聊城地区辉煌的运河文化又增添了灿烂的一页。

六、 前言/序言

《周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察地理、观人文,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的关注,是道法自然与教化天下的情怀。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而承载中国历史文化的地理空间是广袤复杂的。在一个辽阔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人群构成、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也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景观。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是丰富多彩又浑然一体的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地域文化的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已成为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套《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以地级行政区域为地理单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以历史为线索,以地理为载体,权威、立体、详细地展现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地理国情、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并归纳提炼出特色地域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区域的“百科全书”,对提升城市软实力,扩大对外影响力,助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实,这套丛书的意义远远超出地理区域,它展示和讲述的虽然只是一个个具体的局部,但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不同的视角、一个个不同的出发地,让人们多角度地去认识一个多元一体化的伟大国度,从而生动具体地领略它的包容博大、多姿多彩、生机勃勃。正因为如此,这套丛书绝非地域推介的集成,而是一套从个性出发,了解我们国家全貌、民族完整历史的教科书。丛书将文字、图片、地图、信息图表相融合的设计,为传统的图书注入了新的视觉体验,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将中华文化和各地人文地理的精华呈现给社会大众,为读者带来了一份精彩的文化大餐。


地图主题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地图主题书店
地图主题书店,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旗下的直属书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人文地理·聊城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