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本书精选梁实秋、汪曾祺两位文学大师谈美食的经典散文74篇,既品家常小菜,又尝名斋佳肴,从每餐都不可少的米面主食写到茶余饭后的汤酪点心,在一蔬一果、一茶一饭中品味食中真意,看四方食事中的五味杂陈。两位大师以闲适而幽默的文字、独到而智慧的评点,为读者呈现一场美食盛宴,展示美味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至情至性。
![]() |
幸得人间茶饭香(彩插精装版)
·收录梁实秋、汪曾祺两位文学名家谈美食散文74篇,人生在世,美食不可辜负,看大师笔下道道佳肴活色生香,写出人间至味。·内容丰富,“一蔬一果一朝夕”“面脆米香新出炉”“汤酪小点填餐余”“小厨出至味”“名斋烹佳肴”“食中有真意”六大部分,美味纷繁,总有一味让人念念不忘……·精选齐白石、任伯年、吴昌硕等名家名作彩图,图文相得益彰,更显美食与美文韵味。·内文采用进口轻型纸印刷,原色纸浆,手感舒适、视觉柔和;圆脊凹槽精装,高级特种纸面裱,装帧设计精美,宜阅读更宜收藏。
目录
●一蔬一果一朝夕笋 梁实秋 / 002莲子 梁实秋 / 006菠菜 梁实秋 / 009茄子 梁实秋 / 011龙须菜 梁实秋 / 013栗子 梁实秋 / 014萝卜 汪曾祺 / 017食豆饮水斋闲笔 汪曾祺 / 022马铃薯 汪曾祺 / 032蚕豆 汪曾祺 / 036菌小谱 汪曾祺 / 040面脆米香新出炉饺子 梁实秋 / 046汤包 梁实秋 / 048煎馄饨 梁实秋 / 050烧饼油条 梁实秋 / 052烙饼 梁实秋 / 056薄饼 梁实秋 / 058粥 梁实秋 / 061面条 梁实秋 / 064汤酪小点填餐余炸丸子 梁实秋 / 068锅巴 梁实秋 / 071满汉细点 梁实秋 / 073核桃酪 梁实秋 / 077酪 梁实秋 / 080酸梅汤与糖葫芦 梁实秋 / 084八宝饭 梁实秋 / 087鱼丸 梁实秋 / 089水晶虾饼 梁实秋 / 091面茶 汪曾祺 / 094豆汁儿 汪曾祺 / 097小厨出至味烤羊肉 梁实秋 / 100白肉 梁实秋 / 103核桃腰 梁实秋 / 105火腿 梁实秋 / 107铁锅蛋 梁实秋 / 110酱菜 梁实秋 / 113熘黄菜 梁实秋 / 115韭菜篓 梁实秋 / 117鲍鱼 梁实秋 / 119西施舌 梁实秋 / 121干贝 梁实秋 / 123炝青蛤 梁实秋 / 125家常酒菜 汪曾祺 / 129豆腐 汪曾祺 / 134干丝 汪曾祺 / 142手把肉 汪曾祺 / 144名斋烹佳肴烧鸭 梁实秋 / 150锅烧鸡 梁实秋 / 153芙蓉鸡片 梁实秋 / 156烧羊肉 梁实秋 / 159爆双脆 梁实秋 / 161鸽 梁实秋 / 164糟蒸鸭肝 梁实秋 / 166咖喱鸡 梁实秋 / 168佛跳墙 梁实秋 / 171狮子头 梁实秋 / 174醋熘鱼 梁实秋 / 176两做鱼 梁实秋 / 178瓦块鱼 梁实秋 / 180生炒鳝鱼丝 梁实秋 / 183海参 梁实秋 / 186蟹 梁实秋 / 188食中有真意鱼我所欲也 汪曾祺 / 194贴秋膘 汪曾祺 / 198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 201昆明的吃食 汪曾祺 / 217五味 汪曾祺 / 226四方食事 汪曾祺 / 231宋朝人的吃喝 汪曾祺 / 240韭菜花 汪曾祺 / 243王磐的《野菜谱》 汪曾祺 / 246吃食与文学 汪曾祺 / 250泡茶馆 汪曾祺 / 259寻常茶话 汪曾祺 / 268
内容介绍
本书精选梁实秋、汪曾祺两位文学大师谈美食的经典散文74篇,既品家常小菜,又尝名斋佳肴,从每餐都不可少的米面主食写到茶余饭后的汤酪点心,在一蔬一果、一茶一饭中品味食中真意,看四方食事中的五味杂陈。两位大师以闲适而幽默的文字、独到而智慧的评点,为读者呈现一场美食盛宴,展示美味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至情至性。
精彩内容
笋/梁实秋
我们中国人好吃竹笋。《诗经?大雅?韩奕》:“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可见自古以来,就视竹笋为上好的蔬菜。唐朝还有专员管理植竹,《唐书?百官志》:“司竹监掌植竹苇……岁以笋供尚食。”到了宋朝的苏东坡,初到黄州立刻就吟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之句,后来传诵一时的“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更是明自表示笋是餐餐所不可少的。不但人爱吃笋,熊猫也非吃竹枝竹叶不可,竹林若是开了花,熊猫如不迁徙便会饿死。
笋,竹萌也。竹类非一,生笋的季节亦异,所以笋也有不同种类。苦竹之笋当然味苦,但是苦的程度不同。太苦的笋难以入口,微苦则亦别有风味,如食苦瓜、苦菜、苦酒,并不嫌其味苦。苦笋先煮一过......
摘要
五味杂陈皆成文章人生数十载,首要满足的即是口腹之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桩不与饮食相关。在普通人眼中,“吃”便是每天餐桌上的饭菜和汤饮,而在一些文人墨客看来,这其中却有许多非撰文不能表达的妙处与滋味。中国文坛中有两位既擅长品味又精于烹饪的美食家,一位是梁实秋,另一位是汪曾祺,两位大家皆是用笔墨做菜的好手。“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这是汪曾祺先生对自己的评价。他笔下的食物盘盘碗碗活色生香,不论是一碟韭菜花还是整只煮全羊,酸甜苦辣咸都让他念念不忘。贾平凹评价汪曾祺“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想必在这“修炼”之中,灶边缭绕的人间烟火正是不可缺少的一课。若说懂生活、会生活的楷模,梁实秋先生一定榜上有名。他先是于北京生活了三十余年,后又旅居台湾和美国,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各色美食如数家珍。“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这便是梁......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