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魏晋南北朝》
—
[日] 川胜义雄 著
林晓光 译
出品: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ISBN:9787510889981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88元
日本汉学大师
深入探究华夏文明的璀璨时刻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
[美]梅天穆 著
马晓林 求之蓉 译
出品: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民主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ISBN:9787513916387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68元
全球史视野下的蒙古征服史
蒙古帝国史研究的重量级著作
·国内罕见的蒙古史:蒙古帝国是世界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鼎盛时有4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比中国、美国、欧洲、印度加起来还大;然而论野蛮血腥,论杀中国人最多,它也排的上号,蒙古入侵前,中国南北人口合计超过1亿,到了元朝初年,检点天下人口,只剩5300万……
蒙古帝国撼动了中国乃至世界,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有价值的蒙古史寥寥无几。
·全球史视野下的蒙古征服:元朝到底算不算中国的王朝?支持的一方认为,元朝统治了整个中国,当然算是中国的一个朝代。反对的一方认为,元朝只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中国在当时亡国了。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蒙古对中国的征服?西方视角下的“蒙古征服”,是什么样的呢?和“大国心态、中国视角”有何不同?
·当下最有力的镜鉴:对于野蛮的入侵,文明是如何应对的?野蛮和文明的冲突,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蒙古帝国史的权威之作: 本书是近年来蒙古帝国史研究领域中的扛鼎之作,作者是美国北乔治亚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梅天穆,是蒙古帝国及军事史研究的全球权威。
作者在世界史与全球史的视野下,讲述了蒙古帝国的兴起与灭亡,以及成吉思汗开启的全球化时代。
梅天穆,美国北乔治亚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古帝国史及军事史。1996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系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蒙古战争艺术》《蒙古的文化与习俗》等。
▷译者简介
马晓林,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蒙元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礼俗与宗教史。
求芝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蒙元史。
中文版序
导 言
第一部分 作为催化剂的蒙古征服
第 1 章 蒙古帝国的形成
第 2 章 帝国解体
第 3 章 1350 年的世界:一个全球化的世界
第二部分 成吉思大交换
第 4 章 蒙古治世与贸易
第 5 章 新式战争
第 6 章 蒙古行政
第 7 章 宗教与蒙古帝国
第 8 章 蒙古人与瘟疫
第 9 章 移民与人口趋势
第 10 章 文化交流
专名表
译名表
王朝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出版后记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卷》
—
[英] 崔瑞德 [美]史乐民 著
宋燕鹏 译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ISBN:9787520327084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定价:198元
全方位还原一个多面视角的大宋朝
《宋史上》展示了从907年唐亡到1279年宋亡之间的政治史,带你用宋廷的视角去看陈桥兵变、澶渊之盟、王安石变法、司马光之死、靖康之难、岳飞和秦桧、史弥远政变等。
本书汇集了英文世界里宋史研究的顶尖学者,全书10位大家,12篇精心力作,全方位地展示了从907年唐亡到1279年宋亡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内政外交等等宋朝的多面视角,还原一个立体的宋代。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把宋朝比作欧洲的“文艺复兴”。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则说,“(在宋代)一个新世界诞生了,其基本特点已是近代中国的特点。”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1925—2006),中文名字杜希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中文版写作崔瑞德,故通称崔瑞德)。
崔瑞德是二战以来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也是西方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他在这一领域的著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填补了西方汉学研究的一大空白。崔瑞德多年担任《亚洲专刊》(Asia Major)的主编,在艰困环境中支撑着这本老牌汉学杂志继续出版,并最终将它由伦敦迁至台北。《剑桥中国史》主编,发起人。
导论 宋朝及其之前的朝代(907—1279)
第一章 五代
第二章 唐宋之间的南方王朝(907—979)
第三章 宋朝的建立与巩固:宋太祖(960—976)、宋太宗(976—997)与宋真宗(997—1022)朝
第四章 宋仁宗(1022—1063)和宋英宗朝(1063—1067)
第五章 1067—1085年神宗统治及王安石变法
第六章 哲宗朝(1085—1100)与党争时代
第七章 徽宗朝(1100—1126)、钦宗朝(1126—1127)与北宋的灭亡
第八章 南迁及宋高宗的统治(1127—1162)
第九章 宋孝宗统治时期(1162—1189)
第十章 光宗(1189—1194)、宁宗(1194—1124)的统治
第十一章 理宗的统治(1224—1264)
第十二章 度宗(1264—1274)及其后嗣的统治迄于宋亡
参考文献
译后记
《1840年以来的中国》
—
王人博 著
出品:一页
出版: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ISBN:9787510887437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128元
法学家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史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颇受争议也受人关注。
军事的视角、政治的视角、文化视角、社会视角与观念视角的近代史叙述,我们都已不陌生。
在这些范式下读历史,人们开始的反应不是“历史真相是什么”,就是“历史规律是什么”,但读完王人博老师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反应可能是——“历史的真问题是什么”。
这部书,为我们呈现的,是“法治”视角下的中国。
1.以法治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节点
王人博老师说,“宪法,是现代国家的格林威治时间,有了宪法,人类历史汇入了同一条时间流” 。
1840年,在突然跌入现代世界之后,中国也曾将宪法作为救国的药方,希望依靠宪法,让中国快速摆脱困境。
但为何中国的法治之路,却异常坎坷?
为什么说是焦躁的心态,让中国近代法治之路变得痛苦而曲折?
在本书中,抓住“法治”这样一个关键动作,王人博老师专注考察近现代史中的重大法治时刻: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以致1949年以后的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八二宪法。
在对这诸多“法治”事件反思中,中国近代转型失败原因的一个宪法学剖面清晰显露出来。
2.从法学视角,再看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的冲突与融合
宪法问题,并非单纯的法学问题,其背后交织的,是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
当这个老大帝国要完成法治转型时,必然也牵扯出更为复杂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冲突。
旧中国先前“独立自我喂养的精神世界”如何开始逐渐崩塌?
西方的普遍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法治、权利,在一系列“法治”实践后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渗透进中国人的意识中,并被逐步接受?是外在的宣传灌输?还是基于内心的诚服?
最后,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又是如何在中国特殊的文化土壤里生根发芽?它们又是如何不断塑造新的“法治时刻”?
以上问题,是《1840年以来的中国》贯穿的另一条线索。通过对“法治演化”背后的中西观念冲突的分析,王人博老师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叙述,上升到了历史哲学的高度。
王人博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也是中国法学界少有的,具有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的学者。
对于学界讳莫如深很多问题,他都能以专业的眼光,毫无顾忌地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这种风格让他笔下的中国近代史,拥有了少有的穿透力。
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千万不要错过这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
◎他以“孤独的敏感者”自况。
◎他被称为法学界具有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的学者。
◎昔日西南政法大学的精神领xiu、如今是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
请看王人博老师的自我介绍:
王儿黻(王人博),来自北方小村,现蛰居北方一个都市。年早过不惑,仍是迷迷糊糊。生命的流程是这样的:该上学时在种地,该赚钱时在读书。如今大家都忙了,我仍闲着,除了看点书、教点书、写点字外,还想点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如果人生还有所体味的话,那就是:到目前为止,自己写的所有文字未必较前20年所收获的地瓜和玉米更有价值。或许因了这一点,我一看到男人留的长胡子,就想到地里长势挺猛的庄稼。
主要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
- 先知书店
-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