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人大课堂·名家的16堂历史课 皮庆生

69.00
运费: ¥ 0.00-20.00
库存: 681 件
人大课堂·名家的16堂历史课  皮庆生 商品图0
人大课堂·名家的16堂历史课  皮庆生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人大课堂·名家的16堂历史课                    


  • 作者:皮庆生

  • 书号:278124

  • 定价:¥69 元

  • 字数:269 千字

  • 印次:1-2

  • 开本:

  • 出版时间:2019-12-16

  • ISBN:978-7-300-27812-4

  • 包装:

本书是16位学者给大一新生讲授人生经历、治史学心得等的课堂实录,是中国人民安心历史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系列成果之一。2011年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开设了“学史入门”这门入学引导课程(之后也以“新生研讨课”等名开过),请校内外的著名学者给新生上课,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读书方法、治史心得、学术思考,新生在感受史家之精彩生活、人格魅力的同时,了解历史学是什么,比如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与方法,学术的前沿信息,如何读书、治学,进入大学之后应该如何听课、记笔记、写论文,如此等等,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具体的学习方法建议,让新生尽快适应从中学到大学,从应试教育到通识教育、学术研究的转变。本书在整理课堂录音的基础上编辑而成,在整理与编辑的过程中保持文本的现场感,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课堂实录。

皮庆生,江西新干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民间信仰、礼制和文献学史,授课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如历史文选、史料学等)、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在《文史》《历史研究》《台大历史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代表作为《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我对历史学的几点思考包伟民/

感悟考古——以居延考古为例魏坚/

漫谈历史学习吴宗国/

历史地理学漫谈华林甫/

我的求学经历与治学体会孟广林/

灾荒史研究漫谈夏明方/

我与中国近代史研究郭双林/

史学研究的学术人生刘后滨/

读书与治学李学勤/

兴趣、阅读与研究黄爱平/

读书与人生彭林/

谈谈我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体会马克锋/

学习史学的门径徐兆仁/

史学的锐气与底气黄兴涛/

历史是什么孟宪实/


本书收录了16位学者给大一新生讲授自己的人生经历、治史心得的课堂实录,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系列成果之一。录音稿最初由听课的学生分组整理,由讲授者亲自改定。编辑成册后,曾作为院内新生的内部指定读物,有外校本科生、研究生偶然得之者,颇有赞词,今公开刊行,希望对史学同好有所裨益。我当时负责这门课的设计和统筹,并全程参与了本书的录音整理和编辑工作,以下对课程开设的缘起和想法,以及当时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路做一个简单的交代,作为阅读本书的背景知识。

2011年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开设了一门名为“学史入门”的新课,后来以“新生研讨课”“史学方法与史学实践”等课名开过,起初针对的仅仅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后来包括了文、史、哲各个专业的学生,每次邀请的专家都有调整,讲授的内容也有变化。这次选出的十六篇,主要是2011年、2012年的课堂录音整理稿,只有吴宗国先生的那篇是2014年的课堂录音整理稿。开设这门课的契机是,当时历史系很多老师希望改变本科教学现状。记得我在课程说明里写过一句话,说这门课是要“通过专家讲座、师生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实实在在地感受史学、史家之魅力,了解系史、专业的概况,逐渐形成较好的史学品位与认同,顺利完成角色转型,适应大学生活”。所谓的“品位”与“认同”,都是有所指的。

当时的情况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每年招收本科生三十多人,偶尔有两三个学生是第一志愿录取的,大多数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这是招生政策和就业形势所致。据我所知,很多学校都是这样。刚入大学的历史系新生,除了其他专业都有的激动,更多的是抵触、埋怨、郁闷和迷茫,他们中的大多数原本报的是其他热门专业,如金融、经济、法学等等,猝不及防地被调剂到了历史学,甚至有些同学在高中是学理科的,也被调剂过来了,心理没有任何准备。所以,有些学生直言:“在得知进入历史学专业后,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历史学专业是干什么的。”有的学生挨了四年也没入门,较多的是刚入学就想着转专业,或者辅修第二专业以谋出路。估计这也是令很多其他高校同行头疼的难题。我们过去的做法是限制转专业的人数(学校的规定是5%10%),甚至把这个口子堵住。2010年,我应邀参与历史系本科教学的管理工作,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后,决定完全放开转专业(不限定申请人数比例),鼓励辅修相关专业,同时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振他们对专业的信心。这个决定有一定的风险:学生都转走了怎么办?要说没压力是假的,第一年放开,一下子就转走了5个学生,那一届学生招得又少,最后好像只留下23人。不过,这样做给了学生再次选择的机会,更符合大学教育精神,所以我们一直坚持下来了。后来提出转专业的学生的人数慢慢减少了。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几乎完全放开转专业,说明我们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当然,放开转专业、鼓励辅修相关专业,只是给学生出路、希望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觉得历史学专业有出路和希望,让学生喜欢上这个专业。

当时我们有一个总的想法,就是要在教学设计上、在课堂中让学生觉得学历史有意思,能学到真东西。基于这个总的想法,我们大体规划了四个方面的改革:一是修订培养方案,改造原有的课程体系,狠抓课堂教学质量;二是增设了“学史入门”“论文写作指导”等课程;三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完善保研制度、奖励制度。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们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把这几项落到了实处。比如“论文写作指导”,从起初在大四开设“史学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到在大二增设“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课程,先是全班一起上,后来改成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方向进行小班指导,对学生做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慢慢把学术规范建立起来。实践教学也是一步一步往前走,到2016年,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有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大一新生参观考察国家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与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后来增加了邯郸-安阳一线的几个遗址或博物馆(如响堂石窟、磁州窑遗址、磁州窑博物馆、邺城遗址、殷墟博物馆、三杨庄汉代遗址等);大二参观考察满城汉墓、河北曲阳田庄古墓、北岳庙等;大三是专业实习,所有学生参加一个月左右的田野考古发掘。此外,一些专业课程也有相应的参观考察,如“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清代学术与社会”两门课程的老师带领学生参观金中都水关遗址、大葆台汉墓、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等。这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以历史学为本位、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好稳定的学术参观考察路线、固定的考古实习基地,学生与教师进入各种历史现场,探访、发掘历史遗迹,认识、实践历史学多个层面的功用,体验历史学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关于对学生奖励机制的改进,比如其中的保研条件,以往基本上是学分绩点说了算,新规则增加了申请者进行大三学年论文答辩评审的环节,论文不合格一票否决,加大了论文在保研条件中的权重。同时,我们还利用校友的捐助,举行本科生论文大赛,第一名奖励5 000元,而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者更是予以10 000元的重奖。这些措施的用意是激励学生写好三篇文章(原典读书笔记、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在学生中反响很大。以上这些做法,其最初雏形都来自2011年开设的“学史入门”课程,比如大一的实践教学即发轫于“学史入门”的相应环节。

开设“学史入门”课程,还是为了解决新生入学后课程安排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第一个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公共课,历史学的专业课只有“中国历史文选”和“中国古代史”,学生们在第一个学期只能听两位历史系老师的课,主要精力都用于学习政治理论、英语之类的通识课,专业的方向性不明确,学生们经常开玩笑说学了半年都不知道自己是啥专业的。“学史入门”课程见缝插针,硬在第一个学期增加了两个学分,目的就是让学生一入学就对历史学专业有一个真切的、总体的认识。这门课的师生座谈、实地考察环节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学院、专业,适应大学生活,但它的重头戏还是专家系列讲座。校内外的著名学者跟新生畅谈自己的人生经历、读书方法、治史心得、学术思考,新生在感受史家之精彩生活、人格魅力的同时,了解历史学是什么,比如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与方法,学术的前沿信息,如何读书、治学,进入大学后应该如何听课、记笔记、写论文,如此等等,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具体的学习方法建议。我当时跟这些老师聊,希望他们不要讲得太专门了,不能搞成某个具体问题的专题讲座,这门课是入门性质的,要引而不发,虚实结合。课后我开过几次与学生们的座谈,下面抄录几段学生的发言,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这门课的真实感受:“学史入门”课程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让我不再那么急躁了。因为一开始便是被历史选择而不是选择历史,再加上高中历史课的枯燥乏味,以及一直以来历史成绩都惨不忍睹,我对学习历史是抱抵触心理的。上了“学史入门”课程,虽说作为大一新生的我对其中涉及的专业角度的学习方法和一些其他专业知识还不是很理解,甚至说没什么太深的印象,可是通过与教授们真诚的交流,我发现,其实历史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里面有许多精彩的部分,通过对教授们之人格魅力的发现,我明白了历史学家并不古板僵化,他们同样有着激情与朝气。这些都让我慢慢从起初的被动消极变得平和。虽然不像其他同学所说,八次课就让自己对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至少我不再对它反感,反而会主动去接触、发现它的独特之处。既然来到了历史系,便是一种缘分,我会好好读下去,认真读下去。多读点书开阔视野,从而不至于在物质世界中迷失自己,这总是有用的。不管以后会不会继续研究历史,我现在都明白也接受了历史学习生活,会不急不躁地摸索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之路。

上这门课之前,在我眼里历史是古板的、枯燥的、死气沉沉的,通过上这些老师的课,我对历史的认识有了改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包伟民老师,他的思想很创新,他的眼界很开宽阔。首先他的学问很好,他不仅关注历史方面,不只着眼于历史这个层面,还关注社会的其他各个方面,不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看问题,还会从不是学历史的人的角度看问题。他打破了我对历史学家的看法。

首先,每位来上课的老师的气场,可以说是智者的淡定和从容,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那一刻是那么深刻地感受到,原来学历史真的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可以提高整个人的人格魅力。其次,每堂课留下的那些需要我们阅读的大量书籍,多的让我们瞠目结舌,大呼受不了,可是我们都知道学历史是需要很厚的文化积淀的,积淀肯定得从积累中来,这也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阅读大量的书籍来增加自己的知识。

在“学史入门”课中,我接触到了很多踏实做学问的教授,体会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对历史学的坚守和热爱很让人敬佩,现在仍然记得每一位老师谈起他们的专业领域时充满激情的语气和放光的眼神。

通过“学史入门”这门课,我对历史学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不会再觉得它是死板甚至恐怖的了,对之逐渐滋生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新生们大多是“被历史[学]选择而不是选择历史[学]”,加之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他们大都以为历史学就是死记硬背,了无趣味,内心对学历史充满了疑惑、排斥。由于有了这门课,老师们自带气场,以人格魅力、学术素养让同学们体会到不一样的历史学和历史学人,同学们开始尝试进一步了解历史,甚至感觉到学历史也是有趣的、有品的,是有希望的,对这个专业有了信心。这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当然,同学们对课程的内容、形式也提了很多意见。比如,有的同学提出,老师们讲的话题有点散,上了一个学期,还是没搞清楚历史学的基本范围。针对这个意见,我们在次年的讲座中增加了内容,请三位老师介绍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的主要领域、论题,研究机构、学者和基本方法。又如,有的学生说大一不知道如何写作业,不知道如何写专业课布置的论文,于是我们增设了一次“史学论文写作基本规范”的讲座。后来我们干脆向全体新生征集问题,一入学就开师生座谈会,请学院相关领域的老师集体答疑。总之,是摸索着前进,不断完善,尽最大努力为新生入门铺好路、架好桥。


以上便是“学史入门”课程的缘起,以及我们围绕课程做的一些教学改革。下面对录音的整理做一点说明。课程设计中有一个环节,即将学生分组,每个组负责一堂讲座的录音整理。有过录音整理经历的人都知道,这是个辛苦活,将口语恰如其分地变成书面文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加之新生可能对老师们讲的某些人名、地名、官名、史事不太了解,于是便需要不断向讲课老师请教,这些都是学习的过程。所以,这份录音整理稿实在是得来不易,是2011级、2012级全体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吴宗国先生的录音稿由王琬莹女士整理)。在学生们整理的录音稿的基础上,我和讲课老师对这些稿子做了一些修改、校订的工作。此外,张婧乐、郑颜、王杨梅、徐伟、曲世侠、戴丽沙等研究生也校对了部分录音稿。无论是前期的整理修订,还是后期的出版编辑,我们都坚持一个原则,即是最后的文本一定要有现场感,要尽量保持课堂教学的原汁原味。由于老师们在课堂上谈到的人生经历和治学心得大多不见于他处,所以这份课堂实录亦可被视为这些学人的口述史。

 

皮庆生

2019128日于京西万泉庄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人大课堂·名家的16堂历史课 皮庆生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