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大叔推荐】通识:学问的门类(日本实业出版社倾力打造的各学科知识总览; 囊括4大门类,图解36个具体学科; 满足你对各学科知识的好奇心; 助你成为拥有非典型性才智的人才)
运费: | ¥ 0.00-20.00 |
商品详情
编 者:日本实业出版社 主编:【日】茂木健一郎
译 者:杨晓钟 张阿敏
字 数:296千
书 号:ISBN 978-7-210-10825-2
页 数:312
出 版:江西人民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
印 张:19.5
尺 寸:165毫米×230毫米
开 本:1/16
版 次:2019年2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 2019年2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6元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全学科导读图书,清晰的脉络梳理,生动的图谱展示,通过阅读,对于已知的内容你会更加详知;对于未知的领域你会获得新知。
◎对于准备开展大学生活的初学者,这是一本开启各个学科入门之旅的神奇钥匙。
◎对于治学具体学科的研究者,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你拓宽眼界,增加其他门类知识储备的学科智库。
◎对于投身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这是一本让你在专攻术业的同时,可以涉猎广泛的极简指南。
◎对于大众读者,这是一本打破文理科界限,从宏观视角俯瞰整个学科世界的通识文本。
著者简介
茂木健一郎 ,1962年生于日本东京。理学博士、脑科学家。曾任职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剑桥大学,现任索尼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脑科学、认知科学。2005年,凭借《大脑和假想》(新潮社)一书,荣获第四届“小林秀雄赏”。2009 年,凭借《由此开始前往所有的地方》(筑摩书房)一书,荣获第十二届“桑原武夫学艺赏”。另著有《不输于人工智能的大脑》(日本实业出版社)、《脑与感质》(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成为实干者!“立即行动脑”的培育方法》(学研出版社)等多部著作。
译者简介
杨晓钟,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中日词汇比较。多次赴日进修:于1988年11月—1989年10月任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非常勤讲师;2001年9月—2002年9月为日本爱媛大学法文学部访问学者;2005年4月—2006年3月任日本国立福井大学教育地域科学部副教授。主要译著有:《人类性格科学论》《人事革命》《健康术》等。
张阿敏,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级日语笔译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内容简介
大学里都有哪些学科门类?为了应对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了解些什么?这本《通识:学问的门类》也许会给迷茫中的学生一些启发,给需要“自我充电”的职业者一些助益。编者将本书内容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文化艺术四大门类,并将隶属于不同门类的共36个具体学科从时间发展脉络、主要代表人物、学科发展关键成果以及个别学科在日本的发展现状等方面向读者展示各个学科的基本发展情况。在文字叙述的同时,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具体学科内容的图表,以多样图表的形式立体呈现各学科发展中的主要人物、关键时间、重要事件等。简明的文字表述,清晰的图谱展示,图文并茂,为读者开启了解各个学科的大门。
正文赏读
哲学 ·Philosophy·
哲学的起源
从神话世界迈向“逻各斯”理性世界,诸学科之母——古希腊哲学。
哲学(philosophy)一词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其中sophia 是名词,指智慧,philein 是动词,指爱和追求,哲学(philosophy)意即爱智慧,因此在古希腊,所有的学问都可以被称为哲学。最初,一些古希腊思想家开始反思宗教神话对世界的解释,他们经过新一轮的探索和思考,对世界做出了理性统一的解释,由此产生了最早的学问。古希腊人将这种理性和统一性称之为“逻各斯”。逻各斯原始的含义是“拢集”(采集和聚拢,以便妥善庇护和保存)受逻各斯的影响,世界在同一个理性的秩序下运转。后来,逻各斯也开始指“逻辑”或“逻辑学”。
从神话和感性的束缚中脱离出来的古希腊人,开始争论自然是永恒不变的还是运动变化的。在爱奥尼亚地区(现在的土耳其)出现了西方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泰勒斯。泰勒斯认为水是不变的本体,是万物的始基(始基:万物的根源或基本)。这一追寻万物之源的问题,拉开了人类从哲学视角审视世界的大幕。
而毕达哥拉斯则认为“数(数的法则=逻各斯)”是万物的本原,到这里,事物与思维才被完全区分开,思维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存在,这一西方哲学的基础开始萌芽。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流变”,这一观点随后被智者学派所接受,而与擅长辩论术的智者学派生活于同一时代的苏格拉底则追寻“向上的生活”,他运用“问答法”使人“自知无知”,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苏格拉底的弟子、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对世界(自然)的“变化”与“静止”进行了最理论化和体系化的阐释。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亚里士多德批判性地继承了柏拉图的这一主张,认为“形式”是事物不变的本质,“物质”与“意识”,“实在”与“理念”,“感性”与“理性”,在之后的西方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元论”就此成立,成为了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都是苏格拉底所追寻的“善”,也就是坚持以理性的方式认识世界。
从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是古希腊哲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思想结合的产物,在这一时期,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婢女。
古希腊哲学经过希腊化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最终与中世纪的官方意识形态基督教合流,形成了中世纪哲学。基督教用神的超越性冲淡了希腊哲学认识论中的理性色彩,认为神才是无限而永恒不变的超越存在,希伯来基督教思想与希腊哲学共同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两大源头。
从希腊化时代到罗马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是伊壁鸠鲁和斯多葛学派。这一时期的哲学与古希腊爱奥尼亚的自然哲学有一些相似之处,伊壁鸠鲁倡导“快乐主义”,斯多葛学派则认为全体人类都应该遵守“神明律法”。
随着基督教在整个罗马帝国迅速传播,神秘主义开始在地中海东部沿岸流行开来,以普罗丁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对构建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产生了巨大影响。普罗丁进一步发挥了希腊哲学的神秘主义思想,他认为神也就是“太一”,是万物的起源。在中世纪,哲学最终成为了神学的婢女。
早期基督教教会的神父们确立了基督教神学,其思想被称为“教父哲学”。其中,奥古斯丁教父构建了基督教神学体系的思想基础,并且确立了之后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教义。随后,基督教神学的完成者托马斯·阿奎那,最终成功将被伊斯兰文化圈所继承下来的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教义巧妙融合在了一起。
托马斯·阿奎那所建立起的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体系对之后的中世纪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Schola这个词原本是闲暇的意思,自中世纪开始指在学校里研究形成的神学。经院哲学认为信仰与理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哲学是对上帝存在的理性论证。
然而,随着经院哲学的发展,在其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即发生在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重大争论——“共相争论”。唯名论的代表人物奥卡姆强调直观和感觉认识的重要性,他倡导“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奥卡姆的剃刀”,这一思想最终成为了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的重要来源。
近代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笛卡尔的二元论奠定了近代哲学的基础,形成了近代世界观。
弗朗西斯·培根被称为“近代哲学的先驱者”,而笛卡尔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哲学之父”。帕斯卡尔对笛卡尔提出质疑的时代,也是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时代,出现了诸如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从之前亚里士多德式的关注“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中脱离出来,开始探寻事物间的普遍规律。笛卡尔为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哲学引导。
笛卡尔创立了“心物二元论”的近代哲学体系。他认为心灵和物体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对物体间关系的清晰认识就是数学的、物理的以及科学的思考。然而,笛卡尔的二元论在说明人的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时,陷入了困境:既然心灵与物体是两种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实体,又如何解释身心之间显而易见的相互关系呢。毫无疑问,将“物质”与“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感觉,虽然之后的英国经验论指出了感觉所发挥的这一重要作用,然而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里,片面地夸大感觉的相对性,从而贬低了感觉在认识真理中的作用,因此,笛卡尔的二元论始终是一种彻底的唯理主义认识论。
大陆唯理论的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试图克服笛卡尔二元论的缺点。
斯宾诺莎认为“自然内在的能动性”是唯一的实体,“思想”与“广延”作为唯一实体的两个属性是彼此独立,互相平行的,即“心物平行论”。莱布尼茨则主张世界是由不可分的单子构成的,世间万物的流动变化来自于构成事物的元素——单子的差别与变化。在莱布尼茨看来,每一个单子之所以能与其他单子协调一致,形成和谐的宇宙秩序,这是因为上帝在创世之初,已把每个单子的全部发展过程安排好了,即所谓的“前定和谐”。
大陆唯理论认为知识只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英国经验论则主张经验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约翰·洛克和休谟对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感觉经验上的, 我们因为能观察所知觉到的外部客观事物, 能观察所知觉、所反省到的内部的心理活动, 所以人的理解才能得到思想的一切材料。然而,如果固守感觉经验的立场,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经验论在知识的真理性问题上,由于其自身的矛盾钻进了认识论的死胡同。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对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的调和,康德再次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进行了思考,重新考查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和界限。
近代哲学的终结与20世纪
黑格尔哲学既是西方近代哲学的最高综合,也是20世纪哲学史激荡的源头。
从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以费希德、谢林、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观念论继承了康德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改革和发展。
黑格尔认为人们在认识物质和精神、客体和主体的关系时,应该摒弃非此即彼的对立思想,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来理解。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绝对精神”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根据,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遵循“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轨迹而进行的过程。在黑格尔所建立起的完整哲学体系中,通过将主观性绝对化,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绝对精神”的运动发展来实现的。
黑格尔的事后性哲学,只能对已发生的事做事后的总结,马克思则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试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其矛盾分析的对象直指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马克思认为,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类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传统的“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将“物质”或“精神”设定为本原,然而,如果我们简单地以这种极端主义思维方式来看待马克思的这一观,便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充分意识到了与观念和实在交错在一起的复杂因素。其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资本论》,就是他集中分析构成人类社会历史的各种复杂因素,试图揭示其内部矛盾的集大成之作。
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的思想构成了20世纪历史发展的理论源泉,无论是作为被批判的对象还是被继承的对象,马克思的思想都为整个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由尼采开创的又被称为现代思想的“现代哲学”开始登上20世纪的历史舞台,现代哲学对传统的宗教观和人类理性表现出强烈的怀疑态度,以狄尔泰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的鼻祖克尔凯郭尔和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胡塞尔的“现象学”,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以及为存在主义定义的萨特等等,这一系列哲学家或哲学思想,都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历史矛盾不无关系。
摆脱西方中心主义思想
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世界上存在着多元化思想和立场”这一事实,动摇了西方中心主义哲学观。
萨特的存在主义认为“人是绝对自由自主的存在”,列维-斯特劳斯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这不过是西方中心主义作祟下的自以为是而已,由列维-斯特劳斯所引发的“结构主义”思潮,开始关注对多元文化和社会现象的研究。
例如,福柯于1969年发表的著作《知识考古学》,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知识和权力的历史。以德里达和德勒兹等人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既坚持了结构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从内部完成了对西方哲学的批判。
德里达在批判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构”理论。德勒兹则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矛盾观进行了解说。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哲学的基本倾向是批判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一切西方传统哲学。经过明治维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向欧美化的日本,也受到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利奥塔在其著作《后现代状况》中论述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于法国兴起后不久波及日本,然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颠覆宣布了“哲学的终结”,关于真理、国家、科学等“宏大的叙事”失去了其可信性,取而代之的则是个人的兴趣和嗜好,以及不同民族的异文化价值观等“ 细小的叙事”,“ 价值观的多样性”开始受到重视。
包括2001 年9 月11 日美国多地同时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在内,宗教和战争、民族纷争、女性问题、教育、生命科学、环境问题等,都正如安东尼奥·内格里和迈克尔·哈特所论述的那样:“在全球化秩序下,正在出现一种新的社会权力——帝国。”世界已经进入了伦理与哲学、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相融合的新时代。
日本哲学门类
岛国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多神教,神道与外来的佛教相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神佛习合”现象,与西方文化交汇碰撞。
包括日本在内的东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日本四季分明,孕育了源于“自然崇拜”的多神教——神道,在国家形态初步形成之时,佛教也从中国传到了日本,由此而来的“神佛习合”奠定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基础。
日本的国民性具有一种尊崇“和”的精神。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西田几多郎为首的“京都学派”进行了划时代的探索,他们并不只是一味地学习西方哲学,而是用西方哲学语言重新诠释了日本原有的哲学思想,并使之体系化。其后,和辻哲郎建立了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庞大的伦理学体系。而田边元则逐渐摆脱西田哲学,提出了解读国家等社会共同体的“ 种的逻辑”这一概念。
当今时代,哲学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旧的传统哲学走向了终结”,经过了与西方哲学的交流与碰撞之后,日本哲学也走上了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
入门者须知
功利主义
英国法学家边沁所创立的哲学体系。边沁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进行合理的功利计算,社会就是一种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团体。其思想核心是认为幸福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边沁的功利主义是后来美国实用主义思想的源泉。
合理主义
合理主义是一种重视理性,以理性的思维来理解世界的哲学倾向,即排除特殊性和偶然性,在一个普遍通用的法则下认识世界的态度。合理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一大特征。
实证主义
19世纪产生于法国的哲学流派,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反对抽象的形而上学,强调只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知识体系才能形成社会的共同信仰。约翰·穆勒和斯宾塞等人的英国经验主义思想也深受其影响。实证主义是近代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上帝之死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其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及的言论。为了批判长久以来统治着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基督教,尼采发出了“上帝已死”的呼喊,这一言论同时也宣告了无神论时代的到来。事实上,“上帝之死”可以看成是尼采之后,所有西方现代哲学的出发点。
现象学
奥裔哲学家胡塞尔所创立的哲学体系。胡赛尔反对心理主义将逻辑思考理解为经验心理规律的做法。作为其纯粹逻辑学的基础,胡塞尔阐释了自己的现象学学说:首先,他提出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现象学还原”法,即用加括号的方法,把一切传统经验和定论“悬置”起来,达到对意识对象的本质的认识,再通过对此直观意识现象的研究,推导出万物的存在意义。
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深刻影响了萨特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并且在经过约翰·穆勒等哲学家的丰富和发展后,对现代思想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存在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欧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广义的存在主义也包括海德格尔和亚斯贝斯的思想,但一般情况下多指萨特的哲学思想。
萨特认为存在就是一种超越现在,面向未来,将自己置于开放性状态的投射。存在主义是最后一个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哲学。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起源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索绪尔首先运用结构分析方法研究普通语言学。20世纪60年代后半叶,结构主义思潮以法国为中心在欧美广泛传播。结构主义与强调个人主义、主观精神的存在主义不同,它更加重视对超越个体的“结构”的研究,认为人类只是一种历史性的事物而已。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反对结构主义对历史及宗教的轻视。后结构主义既继承了结构主义所提出的“结构”思想,又为其注入了历史性元素。由此,后结构主义研究的对象不再是静止的结构,而是有生命力的流动结构。
多元决定
多元决定一词起源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将其运用于解释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
阿尔都塞认为,社会的结构和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一元决定的,而是由多元决定的。
同时, 阿尔都塞还指出,决定一个事物发展的诸要素绝不是平等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hierarchy(等级秩序)。阿尔都塞认为,历史分析的重点就是要究明多元决定间等级秩序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
批判以理性启蒙为基础的近代社会制度和一元思想。它试图探索在消费社会和信息社会背景下,知识和实践的走向,是一种思想或文化上的倾向和概念。
- 后浪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微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