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书店 微信认证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变态心理学 吉尔胡利 著 揭示人类心理本质 深度解析异常心理障碍 增强压力管理与心理重建的能力

148.50
运费: ¥ 5.00-15.00
变态心理学 吉尔胡利 著 揭示人类心理本质 深度解析异常心理障碍 增强压力管理与心理重建的能力 商品图0
变态心理学 吉尔胡利 著 揭示人类心理本质 深度解析异常心理障碍 增强压力管理与心理重建的能力 商品图1
变态心理学 吉尔胡利 著 揭示人类心理本质 深度解析异常心理障碍 增强压力管理与心理重建的能力 商品缩略图0 变态心理学 吉尔胡利 著 揭示人类心理本质 深度解析异常心理障碍 增强压力管理与心理重建的能力 商品缩略图1

商品详情

1948年出版,长销73年的心理学经典教材

书名: 变态心理学

定价: 198

作者: 吉尔·胡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6

用纸: 70克本白

装帧: 平

开本: 16

ISBN: 9787521726701

《变态心理学》是一本心理学入门读物,属于心理通识系列读物之一。《变态心理学》自1948年詹姆斯·科尔曼撰写出版以来,已长销七十多年,并且一直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领域的全面系统的优选教材。本书第18版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胡利、马修·诺克教授及明尼苏达大学的詹姆斯·布彻教授等知名心理学家共同编著,并根据DSM-5标准进行了修订与更新。

变态心理学通过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及发展规律,描述了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发展,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各种障碍的特征及相关治疗方法。

《变态心理学》的内容基于深厚的专业背景,详细阐述并归纳了变态心理学所有主要的理论点,并且提供具体的测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特征,充分掌握变态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提升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水平。《变态心理学》通过七十多年的更新与升级,已成为广大心理学专业人士及大众读者的重要入门级读物,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理论支持与启发。

《变态心理学》(第1版)于1948年由詹姆斯·科尔曼编写出版,其后数十年不断在内容和版本上进行更新与升级,至今已长销73年,并且一直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领域的优选教材。

《变态心理学》(第18版)由哈佛大学的吉尔·胡利、马修·诺克及明尼苏达大学的詹姆斯·布彻等知名心理学家共同编著,并根据DSM-5进行了修订与更新。

变态心理学通过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及发展规律,阐述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发展,系统深入地介绍了各种障碍的特征及相关治疗方法。具体包括:(1)临床描述障碍的症状及其相关特征;(2)解析障碍形成的原因;(3)提供相关治疗方法,检查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证据、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社会进步与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与更新,推动着变态心理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变态心理学》是广大心理学专业人士及普通读者了解心理学及心理障碍的重要入门级读物,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理论支持与启发。

DSM-5 修订指南 XXV 序言 XXVII 致谢 XXXI 第1 章 变态心理学:绪论 1 . 1  什么是异常? 4 1 . 1 . 1  异常的指标 4 1 . 1 . 2  DSM-5 和精神障碍的定义 9 1 . 2  分类和诊断 11 1 . 2 . 1  分类的缺点是什么 11 1 . 2 . 2  我们如何减少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偏见 13 1 . 3  文化和异常 15 1 . 4  精神障碍有多普遍 17 1 . 4 . 1  患病率和发病率 18 1 . 4 . 2  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估计 18 1 . 4 . 2  全球疾病负担 21 1 . 4 . 3  治疗 22 1 . 4 . 4  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23 1 . 5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3 1 . 6  信息的来源 24 1 . 6 . 1  个案研究 24 1 . 6 . 2  自陈数据 25 1 . 6 . 3  观察法 25 1 . 7  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 27 1 . 7 . 1  抽样和推广 27 1 . 7 . 2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9 1 . 7 . 3  实验组和对照组 29 1 . 8  相关研究设计 30 1 . 8 . 1  衡量相关性 30 1 . 8 . 2  统计显著性 31 1 . 8 . 3  效果量 32 1 . 8 . 4  元分析 33 1 . 8 . 5  相关性与因果关系 33 1 . 8 . 6  回溯性和前瞻性策略 34 1 . 9  实验法 36 1 . 9 . 1  治疗效果的研究 37 1 . 9 . 2  单被试实验设计 39 1 . 9 . 3  动物研究 40 第2 章 关于异常行为的早期观点 2 . 1  精神障碍的最初观点 47 2 . 1 . 1  神魔论和魔法论 47 2 . 1 . 2  希波克拉底的早期医学观点 47

2 . 1 . 3  早期哲学家对异常行为的探索 49 2 . 1 . 4  早期中国人对异常行为的观点 51 2 . 1 . 5  中世纪时期对异常行为的观点 52 2 . 2  16 世纪至17 世纪对异常行为的观点 53 2 . 2 . 1  科学质疑在欧洲的复兴 54 2 . 2 . 2  早期精神病收容院的建立 54 2 . 3  人道主义改革 55 2 . 3 . 1  皮内尔的实验和杜克在英国的成就 56 2 . 3 . 2  美国的拉什和道德疗法 57 2 . 3 . 3  迪克斯和精神卫生运动 58 2 . 4  19 世纪和20 世纪对精神障碍的成因和治疗的观点 58 2 . 4 . 1  19 世纪对精神疾病的观点和日渐增长的专家影响力 59 2 . 4 . 2  20 世纪的精神病院 59 2 . 5  当代观点的出现 62 2 . 5 . 1  生物学发现: 确立大脑和精神障碍之间的关联 62 2 . 5 . 2  分类系统的创建与发展 65 2 . 5 . 3  精神障碍的心理学基础 65 2 . 6  未解决的问题 70 2 . 6 . 1  去机构化 70 第3 章 致病因素的理论观点 3 . 1  异常行为的成因和风险因素 74 3 . 1 . 1  必要因素、充分因素和促成因素 75 3 . 1 . 2  异常行为的反馈与双向性 77 3 . 1 . 3  素质- 应激模型 78 3 . 2  理解异常行为成因的观点 81 3 . 3  生物学观点 82 3 . 3 . 1  基因易感性 83 3 . 3 . 2  大脑功能失调和神经可塑性 90 3 . 3 . 3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失衡 91 3 . 3 . 4  气质 94 3 . 3 . 5  生物学观点的影响 95 3 . 4 心理学观点 96 3 . 4 . 1  心理动力学观点 97 3 . 4 . 2  行为主义观点 102 3 . 4 . 3  认知行为观点 107 3 . 4 . 4  如何看待不同的观点 111 3 . 5  社会观点 112 3 . 5 . 1  早期剥夺或创伤 113 3 . 5 . 2  不良的教养方式 116 3 . 5 . 3  婚姻不和谐与离异 119 3 . 5 . 4  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和失业 121 3 . 5 . 5  不良的同伴关系 122 3 . 5 . 6  源于性别、种族、民族的偏见和歧视 124 3 . 5 . 7  社会观点的影响 124 3 . 6  文化观念 125 第4 章 临床诊断与评估 4 . 1  评估的三个基本概念 135 4 . 1 . 1  信度 135 4 . 1 . 2  效度 135 4 . 1 . 3  标准化 136 4 . 2  评估的性质和目标 136 4 . 3  影响评估的重要因素 138 4 . 3 . 1  文化背景的影响 138 4 . 3 . 2  专业取向的影响 139 4 . 3 . 3  建立信任和融洽的关系 139 4 . 4  心理评估的方法 140 4 . 4 . 1  临床访谈 140 4 . 4 . 2  对行为的临床观察 143 4 . 4 . 3  心理测验 145 4 . 5  生理机能评估 154 4 . 5 . 1  身体检查 154 4 . 5 . 2  神经心理学检查 154 4 . 5 . 3  神经学评估方法 156 4 . 6  整合评估数据和优化决策 159 4 . 7  异常行为的分类 160 4 . 7 . 1  分类方法 161 4 . 7 . 2  精神障碍的正式诊断分类 166 第5 章 应激与身心健康 5 . 1  什么是应激? 175 5 . 1 . 1  应激与DSM 176 5 . 1 . 2  个体遭遇应激源的预测因素 176 5 . 1 . 3  应激源的特点 177 5 . 1 . 4  测量生活应激 178 5 . 1 . 5  复原力 180 5 . 2  应激与身体健康 180 5 . 2 . 1  应激反应 182 5 . 2 . 2  身心联系 183 5 . 2 . 3  了解免疫系统 184 5 . 3  应激与免疫系统功能 185 5 . 3 . 1  应激和细胞因子 186 5 . 3 . 2  慢性应激和炎症 187 5 . 3 . 3  应激与过早衰老 189 5 . 4  情绪与身体健康 190 5 . 4 . 1  人格 191 5 . 4 . 2  抑郁症 192 5 . 4 . 3  焦虑 194 5 . 4 . 4  社交孤立与社会支持的缺乏 194 5 . 4 . 5  积极的情绪 194 5 . 4 . 6  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196 5 . 5  与应激相关的躯体障碍及治疗 197 5 . 5 . 1  生理干预 197 5 . 5 . 2  心理干预 1 5 . 6  应激与心理健康 200 5 . 6 . 1  适应障碍 200 5 . 6 . 2  由失业引起的适应障碍 201 5 . 6 . 3  创伤后应激障碍 201 5 . 6 . 4  急性应激障碍 203 5 . 7  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征及风险因素 204 5 . 7 . 1  PTSD 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 205 5 . 7 . 2  经历创伤事件后罹患PTSD 的概率 206 5 . 7 .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致病风险因素 210 5 . 7 . 4  个人风险因素 211 5 . 7 . 5  生物学因素 212 5 . 7 . 6  社会文化因素 214 5 . 7 . 7  创伤后应激的长期影响 215 5 . 8  应激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216 5 . 8 . 1  预防 216 5 . 8 . 2  应激障碍的治疗 217 第6 章 惊恐、焦虑、强迫及相关障碍 6 . 1  恐惧与焦虑的反应模式 229 6 . 1 . 1  恐惧 229 6 . 1 . 2  焦虑 229 6 . 2  焦虑障碍概述 231 6 . 3  特定恐怖症 233 6 . 3 . 1  患病率、起病年龄以及性别差异 234 6 . 3 . 2  心理学因素 235 6 . 3 . 3  生物学因素 237 6 . 3 . 4  特定恐怖症的治疗 238 6 . 4  社交焦虑障碍 239 6 . 4 . 1  患病率、起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241 6 . 4 . 2  心理学因素 242 6 . 4 . 3  生物学因素 244 6 . 4 . 4  治疗 244 6 . 5  惊恐障碍 246 6 . 5 . 1  场所恐怖症 248 6 . 5 . 2  患病率、起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250 6 . 5 . 3  与其他障碍的共病 251 6 . 5 . 4  第一次惊恐发作的时间 251 6 . 5 . 5  生物学因素 251 6 . 5 . 6  心理学因素 254 6 . 5 . 7  惊恐障碍的治疗 259 6 . 6  广泛性焦虑障碍 261 6 . 6 . 1  患病率、起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263 6 . 6 . 2  与其他障碍的共病 264 6 . 6 . 3  心理学因素 264 6 . 6 . 4  生物学因素 268 6 . 6 . 5  治疗 269 6 . 7  强迫及相关障碍 270 6 . 7 . 1  强迫症 270 6 . 7 . 2  患病率、起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274 6 . 7 . 3  与其他障碍的共病 275 6 . 7 . 4  心理学因素 275 6 . 7 . 5  生物学因素 277 6 . 7 . 6  治疗 280 6 . 7 . 7  躯体变形障碍 282 6 . 7 . 8  囤积障碍 287 6 . 7 . 9  拔毛癖 288 6 . 8  文化观点 288 第7 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7 . 1  心境障碍:概述 297 7 . 1 . 1  心境障碍的类型 297 7 . 1 . 2  心境障碍的患病率 299 7 . 2  抑郁障碍 300 7 . 2 . 1  抑郁症 301 7 . 2 . 2  持续性抑郁障碍 306 7 . 2 . 3  其他类型的抑郁障碍 308 7 . 3  抑郁障碍的成因 311 7 . 3 . 1  生物因素 311 7 . 3 . 2  心理学因素 318 7 . 4  双相障碍及相关疾病 332 7 . 4 . 1  环性心境障碍 333 7 . 4 . 2  双相障碍(Ⅰ型和Ⅱ型) 334 7 . 5  双相障碍的成因 337 7 . 5 . 1  生物因素 337 7 . 5 . 2  心理学因素 340 7 . 6  社会文化因素对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的影响 341 7 . 6 . 1  抑郁症状的跨文化差异 342 7 . 6 . 2  患病率的跨文化差异 342 7 . 7  治疗与结果 343 7 . 7 . 1  药物疗法 343 7 . 7 . 2  替代性生物治疗 346 7 . 7 . 3  心理治疗 347 7 . 8  自杀的临床表现与因果模型 352 7 . 8 . 1  那些人会企图并最终死于自杀? 353 7 . 8 . 2  精神障碍 355 7 . 8 . 3  其他与自杀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357 7 . 8 . 4  生物学因素 358 7 . 8 . 5  自杀行为的理论模型 360 7 . 9  自杀的预防及干预 361 7 . 9 . 1  精神障碍的治疗 361 7 . 9 . 2  危机干预 361 7 . 9 . 3  关注高危人群和其他措施 362 第8 章 躯体症状障碍和分离障碍 8 . 1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368 8 . 2  躯体症状障碍 370 8 . 2 . 1  躯体症状障碍的成因 372 8 . 2 . 2  躯体症状障碍的治疗 375 8 . 3  疾病焦虑障碍 376 8 . 4  转换障碍(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 377 8 . 4 . 1  转换障碍的症状范围 379 8 . 4 . 2  诊断转换障碍的一些重要问题 380 8 . 4 . 3  患病率和人口统计学特征 381 8 . 4 . 4  转换障碍的原因 382 8 . 4 . 5  转换障碍的治疗 384 8 . 5  做作性障碍 385 8 . 5 . 1  识别做作性障碍 386 8 . 5 . 2  区分不同类型的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387 8 . 6  分离障碍: 概述 388 8 . 7  人格解体/ 现实解体障碍 390 8 . 8  分离性遗忘症 392 8 . 9  分离性身份障碍 397 8 . 9 . 1  DID 的致病原因及存在的争议 400 8 . 9 . 2  当前观点 404 8 . 1 0  分离障碍的文化因素、治疗方法和结果 407 8 . 1 0 . 1  分离障碍的文化因素 407 8 . 1 0 . 2  分离障碍的文化因素、治疗方法和结果 408 第9 章 进食障碍与肥胖 9 . 1  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 419 9 . 1 . 1  神经性厌食症 419 9 . 1 . 2  神经性贪食症 422 9 . 1 . 3  暴食障碍 424 9 . 1 . 4  起病年龄及性别差异 426 9 . 1 . 5  进食障碍的患病率 428 9 . 1 . 6  进食障碍的医学并发症 430 9 . 1 . 7  病程和结果 431 9 . 1 . 8  诊断交叉 433 9 . 1 . 9  进食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的联系 434 9 . 1 . 1 0  不同文化中的进食障碍 434 9 . 2  进食障碍的风险和致病因素 437 9 . 2 . 1  生物因素 437 9 . 2 . 2  社会文化因素 440 9 . 2 . 3  家庭影响 442 9 . 2 . 4  个人风险因素 442 9 . 3  进食障碍的治疗 446 9 . 3 . 1  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 447 9 . 3 . 2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 450 9 . 3 . 3  暴食障碍的治疗 451 9 . 4  肥胖问题 452 9 . 4 . 1  医疗问题和患病率 452 9 . 4 . 2  肥胖的污名化 454 9 . 4 . 3  肥胖与DSM 455 9 . 5  肥胖的风险和原因 455 9 . 5 . 1  基因的作用 456 9 . 5 . 2  激素与食欲和体重调节有关 456 9 . 5 . 3  社会文化影响 457 9 . 5 . 4  家庭影响 459 9 . 1 . 3  暴食障碍 424 9 . 1 . 4  起病年龄及性别差异 426 9 . 1 . 5  进食障碍的患病率 428 9 . 1 . 6  进食障碍的医学并发症 430 9 . 1 . 7  病程和结果 431 9 . 1 . 8  诊断交叉 433 9 . 1 . 9  进食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的联系 434 9 . 1 . 1 0  不同文化中的进食障碍 434 9 . 2  进食障碍的风险和致病因素 437 9 . 2 . 1  生物因素 437 9 . 2 . 2  社会文化因素 440 9 . 2 . 3  家庭影响 442 9 . 2 . 4  个人风险因素 442 9 . 3  进食障碍的治疗 446 9 . 3 . 1  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 447 9 . 3 . 2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 450 9 . 3 . 3  暴食障碍的治疗 451 9 . 4  肥胖问题 452 9 . 4 . 1  医疗问题和患病率 452 9 . 4 . 2  肥胖的污名化 454 9 . 4 . 3  肥胖与DSM 455 9 . 5  肥胖的风险和原因 455 9 . 5 . 1  基因的作用 456 9 . 5 . 2  激素与食欲和体重调节有关 456 9 . 5 . 3  社会文化影响 457 9 . 5 . 4  家庭影响 459 1 0 . 5 . 2  依赖型人格障碍 503 1 0 . 5 . 3  强迫型人格障碍 506 1 0 . 6  人格障碍的一般社会文化原因 508 1 0 . 7  人格障碍的治疗和预后 509 1 0 . 7 . 1  适应于特定人格障碍的治疗技术 509 1 0 . 7 . 2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510 1 0 . 7 . 3  其他人格障碍的治疗 513 1 0 . 8  精神病态 514 1 0 . 8 . 1  精神病态的维度 515 1 0 . 8 . 2  精神病态的临床表现 519 1 0 . 8 . 3  精神病态的因果因素 522 1 0 . 8 . 4  精神病态的发展和社会观点 525 1 0 . 8 . 5  精神病态人格障碍的治疗与预后 526 第11 章 物质相关障碍 1 1 . 1  酒精相关障碍 535 1 1 . 1 . 1  酒精使用障碍的患病率、共病情况和人口统计学特征 536 1 1 . 1 . 2  酒精相关障碍的临床表现 537 1 1 . 2  酒精使用障碍的成因 543 1 1 . 2 . 1  酒精使用障碍的生物学因素 544 1 1 . 2 . 2  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的社会心理因素 546 1 1 . 2 . 3  社会文化因素 550 1 1 . 3  酒精相关障碍的治疗 551 1 1 . 3 . 1  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的药物治疗 551 1 1 . 3 . 2  心理治疗方法 552 1 1 . 3 . 3  控制饮酒与戒酒 554 1 1 . 3 . 4  匿名戒酒会 554 1 1 . 3 . 5  结果研究和治疗中的问题 555 1 1 . 3 . 6  预防复发 556 1 1 . 4  物质使用障碍 557 1 1 . 5  鸦片及其衍生物 559 1 1 . 5 . 1  吗啡和海洛因的生物效应 560 1 1 . 5 . 2  吗啡和海洛因的社会效应 561 1 1 . 5 . 3  阿片类药物滥用和依赖的因果因素 561 1 1 . 5 . 4  生理成瘾的神经基础 561 1 1 . 5 . 5  与精神病理学相关的成瘾 563 1 1 . 5 . 6  治疗和结果 563 1 1 . 6  兴奋剂 564 1 1 . 6 . 1  可卡因 564 1 1 . 6 . 2  安非他明 566 1 1 . 6 . 3  甲基苯丙胺 567 1 1 . 6 . 4  咖啡因和尼古丁 568 1 1 . 7  镇静剂 570 1 1 . 7 . 1  巴比妥酸盐的作用 570 1 1 . 7 . 2  巴比妥酸盐滥用和依赖的因果因素 571 1 1 . 7 . 3  治疗和结果 571 1 1 . 8  致幻剂 572 1 1 . 8 . 1  LSD 572 1 1 . 8 . 2  麦司卡林和裸盖菇素 573 1 1 . 8 . 3  摇头丸 573 1 1 . 8 . 4  大麻 574 1 1 . 9  赌博障碍 577 第12 章 性功能障碍、性别焦虑和性欲倒错障碍 1 2 . 1  性功能失调 585 1 2 . 2  男性性功能失调 589 1 2 . 2 . 1  男性性欲低下障碍 590 1 2 . 2 . 2  勃起障碍 591 1 2 . 2 . 3  早泄 593 1 2 . 2 . 4  延迟射精障碍 594 1 2 . 3  女性性功能失调 594 1 2 . 3 . 1  女性性兴趣/ 唤起障碍 594 1 2 . 3 . 2  生殖器-盆腔痛/ 插入障碍 596 1 2 . 3 . 3  女性性高潮障碍 597 1 2 . 4  性别烦躁 598 1 2 . 4 . 1  临床表现 600 1 2 . 4 . 2  性别烦躁的治疗 602 1 2 . 5  性欲倒错障碍 602 1 2 . 5 . 1  窥阴障碍 603 1 2 . 5 . 2  露阴障碍 606 1 2 . 5 . 3  摩擦障碍 607 1 2 . 6 . 3  性施虐障碍 607 1 2 . 5 . 4  性受虐障碍 609 1 2 . 5 . 5  恋物障碍 610 1 2 . 5 . 6  易装障碍 611 1 2 . 5 . 7  性欲倒错障碍的原因及治疗 612 1 2 . 6  性虐待 613 1 2 . 6 . 1  儿童期性虐待 614 1 2 . 6 . 2  恋童障碍 616 1 2 . 6 . 3  乱伦 619 1 2 . 6 . 4  强奸 620 1 2 . 6 . 5  性罪犯的治疗和再犯 622 第13 章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1 3 . 1  精神分裂症 633 1 3 . 1 . 1  精神分裂症概念的起源 633 1 3 . 1 . 2  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634 1 3 . 2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635 1 3 . 2 . 1  妄想 636 1 3 . 2 . 2  幻觉 638 1 3 . 2 . 3  言语紊乱 640 1 3 . 2 . 4  行为紊乱 641 1 3 . 2 . 5  阴性症状 641 1 3 . 3  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642 1 3 . 3 . 1  分裂情感性障碍 642 1 3 . 3 . 2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 643 1 3 . 3 . 3  妄想障碍 644 1 3 . 3 . 4  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644 1 3 . 4  遗传和生物学因素 646 1 3 . 4 . 1  遗传因素 646 1 3 . 4 . 2  产前暴露 655 1 3 . 4 . 3  基因与环境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659 1 3 . 4 . 4  神经发展的观点 660 1 3 . 5  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异常 664 1 3 . 5 . 1  神经认知功能 664 1 3 . 5 . 2  社会认知 666 1 3 . 5 . 3  脑容量 666 1 3 . 5 . 4  受影响的大脑区域 668 1 3 . 5 . 5  白质的问题 668 1 3 . 5 . 6  大脑功能 669 1 3 . 5 . 7  细胞结构 671 1 3 . 5 . 8  青春期的大脑发育 672 1 3 . 5 . 9  综合作用 672 1 3 . 5 . 1 0  神经化学 673 1 3 . 6  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 676 1 3 . 6 . 1  不良家庭环境会引发精神分裂症吗? 676 1 3 . 6 . 2  家庭和复发 677 1 3 . 6 . 3  城市生活 679 1 3 . 6 . 4  移民 679 1 3 . 6 . 5  大麻的滥用 680 1 3 . 6 . 6  精神分裂症的素质-应激模型 682 1 3 . 7  治疗与临床疗效 683 1 3 . 7 . 1  临床疗效 684 1 3 . 7 . 2  药物治疗 685 1 3 . 7 . 3  社会心理取向 688 第14 章 神经认知障碍 1 4 . 1  成人的大脑损伤 697 1 4 . 1 . 1  脑损伤的临床症状 698 1 4 . 1 . 2  弥漫性脑损伤与局灶性脑损伤 699 1 4 . 1 . 3  神经认知/ 精神病理学的相互作用 702 1 4 . 2  谵妄 702 1 4 . 2 . 1  临床表现 703 1 4 . 2 . 2  治疗和结果 705 1 4 . 3  重度神经认知障碍 705 1 4 . 4  阿尔茨海默病 708 1 4 . 4 . 1  临床表现 709 1 4 . 4 . 2  患病率 711 1 4 . 4 . 3  致病因素 713 1 4 . 4 . 4  神经病理 715 1 4 . 4 . 5  治疗和预后 718 1 4 . 4 . 6  早期检测 719 1 4 . 4 . 7  支持看护者 721 1 4 . 5  血管问题引起的神经认知障碍 722 1 4 . 6  以重度记忆损伤(遗忘障碍)为特征的神经认知障碍 723 1 4 . 7  与头部损伤相关的障碍 724 1 4 . 7 . 1  临床表现 725 1 4 . 7 . 2  治疗和结果 730 第15 章 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障碍(神经发育障碍) 1 5 . 1  理解儿童和青少年障碍时的特殊考虑 738 1 5 . 1 . 1  幼儿的心理易感性 738 1 5 . 1 . 2  儿童与青少年障碍的分类 739 1 5 . 2  儿童和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障碍 739 1 5 . 2 . 1  儿童和青少年的焦虑障碍 740 1 5 . 2 . 2  儿童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 742 1 5 . 3  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 746 1 5 . 3 . 1  对立违抗障碍 747 1 5 . 3 . 2  品行障碍 747 1 5 . 3 . 3  对立违抗障碍与品行障碍的成因 749 1 5 . 3 . 4  治疗和结果 750 1 5 . 4  排泄障碍 752 1 5 . 4 . 1  遗尿症 752 1 5 . 4 . 2  遗粪症 753 1 5 . 5  神经发育障碍 753 1 5 . 5 . 1  注意缺陷/ 多动障碍 754 1 5 . 5 . 2  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 759 1 5 . 5 . 3  抽动障碍 764 1 5 . 6  特定学习障碍 767 1 5 . 6 . 1  学习障碍的成因 768 1 5 . 6 . 2  治疗和结果 769 1 5 . 7  智力障碍 769 1 5 . 7 . 1  智力障碍程度 771 1 5 . 7 . 2  智力障碍的成因 772 1 5 . 7 . 3  器质性智力障碍综合征 773 1 5 . 7 . 4  治疗结果和预防 776 1 5 . 8  对儿童和青少年治疗的特殊考量 777 1 5 . 8 . 1  与儿童和青少年治疗有关的特殊因素 778 1 5 . 8 . 2  儿童权益倡导项目 781 第16 章 心理治疗 1 6 . 1  治疗概述 788 1 6 . 1 . 1  为什么人们寻求治疗 789 1 6 . 1 . 2  谁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790 1 6 . 1 . 3  咨访关系 791 1 6 . 2  评估心理治疗的成果 792 1 6 . 2 . 1  客观化和量化的改变 792 1 6 . 2 . 2  一定会发生改变吗? 794 1 6 . 2 . 3  治疗会带来有害的影响吗? 795 1 6 . 3  应该使用什么治疗方法? 797 1 6 . 3 . 1  基于实证研究的疗法 797 1 6 . 3 . 2  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 798 1 6 . 3 . 3  联合治疗 798 1 6 . 4  心理社会疗法 799 1 6 . 4 . 1  行为疗法 799 1 6 . 4 . 2  认知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 803 1 6 . 4 . 3  人本主义经验疗法 807 1 6 . 4 . 4  心理动力学疗法 810 1 6 . 4 . 5  婚姻及家庭治疗 815 1 6 . 4 . 6  折中与整合 816 1 6 . 4 . 7  心理治疗的新发展 817 1 6 . 5  社会文化视角 818 1 6 . 5 . 1  社会价值观与心理治疗 818 1 6 . 5 . 2  心理治疗与文化多样性 819 1 6 . 6  生物治疗方法 820 1 6 . 6 . 1  抗精神病药物 820 1 6 . 6 . 2  抗抑郁药物 822 1 6 . 6 . 3  抗焦虑药物 827 1 6 . 6 . 4  锂盐和其他心境稳定剂 828 1 6 . 6 . 5  非药物的生物学治疗 831 第17 章变态心理学中的社会和法律问题  1 7 . 1  针对预防的观点 843 1 7 . 1 . 1  普遍的干预措施 844 1 7 . 1 . 2  选择性干预 846 1 7 . 1 . 3  指示性干预措施 847 1 7 . 2  住院患者精神卫生治疗 848 1 7 . 2 . 1  作为治疗社区的精神病院 848 1 7 . 2 . 2  出院后护理项目 849 1 7 . 3  非自愿住院 850 1 7 . 3 . 1  民事关禁 850 1 7 . 3 . 2  对“危险性”的评估 851 1 7 . 4  治疗师和警告的责任 852 1 7 . 5  患者的权利 854 1 7 . 6  精神错乱辩护 855 1 7 . 6 . 1  著名的NGRI 案例 856 1 7 . 6 . 2  精神错乱到底是什么意思? 858 1 7 . 6 . 3  受审能力 860 1 7 . 6 . 4  精神卫生问题和再犯 861 1 7 . 7  有组织的精神卫生工作 861 1 7 . 7 . 1  联邦政府和精神卫生 862 1 7 . 7 . 2  专业组织与精神卫生 862 1 7 . 7 . 3  志愿组织和机构的作用 862 1 7 . 7 . 4  私营企业的精神卫生资源 863 1 7 . 8  未来的挑战 865 1 7 . 8 . 1  必要的规划 866 1 7 . 8 . 2  个人的贡献 866 术语表 871

【美】吉尔·胡利(Jill M. Hooley)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佛大学实验精神病理学和临床心理学项目负责人。胡利教授通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在抑郁症患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以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等方向上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并于2000年获得“亚伦·T.贝克精神病理学研究杰出奖”,于2015年获得美国精神病理学研究协会颁发的“约瑟夫·祖宾精神病理学研究终身成就奖”。 胡利博士曾任美国精神病理学研究协会主席,并著有多部学术著作。此外,她还曾担任《临床心理科学》杂志副主编、《应用和预防心理学》副主编及《咨询和临床心理学杂志》《家庭心理学》《人格障碍》等期刊的编委。

【美】詹姆斯·布彻(James N. Butcher)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系名誉教授,曾任该校临床心理学项目主任和副主任19年之久,并已在变态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人格评估等心理学领域出版著作60余部,发表论文250余篇。

【美】马修·诺克(Matthew K. Nock)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11年,他因在自杀和自我伤害行为方面的研究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是研究精神障碍的性质、成因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变态心 理学领域的话题内容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需阅读报刊杂志、浏览网页,或者是 看一场电影,就能接触到心理医生和心理研究者日常处理的一些问题。很多时候,一些名 人会因为吸毒、酗酒、自杀未遂、饮食失调或其他心理问题出现在新闻中。大量的书籍传 记中也描写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恐怖症和惊恐障碍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个人记录,电影 和电视节目也在不同程度上部分地描绘了人类的异常行为,还有一些关于母亲杀害孩子的 悲惨新闻,其中涉及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或产后抑郁等。 异常心理现象也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在任何一所大学校园里漫步,你都可能看到一些 传单,上面介绍了为患有进食障碍、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的人群提供同伴支持的团体。 你甚至会认识一些有患病经历的人,可能会有一个吸食可卡因的堂兄,也可能有一个患贪 食症的室友,或是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祖父母。也许你母亲的同事因为抑郁症住院了,也许 你有一个不敢出门的邻居,也许你在健身房里刚刚认识一个人——尽管他已经很瘦了,但 仍然在紧张地进行着锻炼。你甚至可能遇到一个头戴铝箔帽、衣冠不整的路人冲着周围的 人群大喊:“离我远点!” 异常心理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和关注,它迫使我们提出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这 门学科,让我们看看以下两个临床案例。 案例 莫妮卡是一名24 岁的法律系学生。她聪明伶俐、衣着整洁、举止优雅、魅力十足。 从表面上看,人们不会认为她的生活中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莫妮卡从14 岁就开始喝 酒,而且还抽大麻。尽管她称自己只是一个“社交型饮酒者”,但只要和朋友出去,她 就会喝4 ~ 5 杯烈酒;当她夜晚一个人在公寓里的时候,也会喝上几杯。因为宿醉, 她时常会错过早上的课,甚至有好几次因喝酒而昏迷不醒。尽管莫妮卡否认自己酗酒, 但她也承认家人和朋友非常担心她,他们建议她寻求帮助。然而,莫妮卡说:“我并不认 为我是一个酒鬼,因为我早上从不喝酒。”就在一周前,她决定不再吸食大麻,因为她 担心自己对毒品成瘾。可是,她发现自己无法戒断,又开始复吸了。 案例 斯科特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出生时没有任何问题,童年时的发育也很正常。 他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学,还获得了数学学位。然而不久之后,他突然远离家人,还放 弃了攻读研究生的计划。随后他去了旧金山,在某处租了一套破旧的公寓,并且对周 围的人越来越怀疑,还对大脑移植技术产生了古怪的想法。就在圣诞节前不久,他收到 了一个朋友寄来的包裹。据他后来回忆说,当他打开包裹时,感觉到“头爆炸了”。他 开始听到一些声音——尽管周围并没有人。这些声音开始告诉他应该做些什么,不该 做些什么。后来,他父母来看望他,他也不愿意跟他们回家,甚至拒绝寻求任何帮助。不 久之后,他便离开了旧金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一样四处流浪,几经曲折才回到了 东海岸。在那段流浪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都能听到那些并不存在的声音——有时候 甚至会听到多达五六种的不同声音。后来,斯科特的家人终于找到了他,并说服他开 始治疗。在治疗期间,斯科特多次住院,并服用了许多不同的药物,但他仍然有精神障 碍的症状。他脑海中的声音从未完全消失,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配着他的行为。 现在,49 岁的斯科特住在疗养院里,在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做着兼职工作。 当你读莫妮卡和斯科特的故事时,也许会发现自己一边阅读,一边提出了疑问。例如, 因为莫妮卡早上并不喝酒,你可能想问问她是否真的属于严重酗酒。是的,她的确是。这 个问题涉及某人在接受特定诊断之前必须符合的标准,而她达标了。或许你会问莫尼卡的 其他家人是否也有酗酒问题——是的,她有些家人也有酗酒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家族聚 集性”——换而言之,一种障碍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 你可能会好奇斯科特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他会听到那些声音。你可能已经想到了有关 他症状发作时的年龄以及诱发因素等问题。事实是,斯科特患有精神分裂症,这种障碍通 常发生在一个人的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此外,正如斯科特的案例中所表明的,患有精 神分裂症的人在突然发病之前一般看不出有什么异常。 这些描述真实人物的案例表明,由于精神障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可能会发生巨大的 不幸。每当读到案例中患者所面临的困境时,我们会自然地对这些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产生 同情。然而,除了同情之外,想要帮助像莫妮卡和斯科特这样的患者,临床医生和研究者 必须拥有专业素质和技能。我们想要增强对于精神障碍的了解,就要学会提出各种有价值的 问题,这样才有能力去帮助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庭。这些问题即以研究为基础的方法的核心, 该方法试图使用科学探究和细致观察来理解变态心理学。 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成为一名心理学家需要具备的重要条件。心理学是一个令人 着迷的领域,而变态心理学又是这个领域中最有趣的部分(尽管我们肯定有所偏爱)。虽然 不是所有接受过变态心理学训练的人都会从事研究工作,但他们仍然非常依赖自己的专业 素养和技能,既要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又要具备将信息连贯而有逻辑地综合起来的能力。 例如,当临床医生初次见到一位来访者或患者时,即会对其进行很多提问,试图了解与其 相关的信息。除了这些信息之外,临床医生也会依据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来选择最佳的治 疗方法。20 年前、10 年前甚至5 年前,最好的治疗方法也不一定是今天最好的治疗方法。 社会在进步,知识在不断积累和更新,新的研究成果在不断地发表,而这一切都是推动变 态心理学领域发展的引擎。 在这一章中,我们介绍变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及成为该领域的工作者所需要参与 的各种培训活动。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个领域中的某些问题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加复杂和 具有争议。我们还提供了异常行为的人群在总体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基础信息。 本章第二部分为研究性的内容。我们将尽可能向你解释如何研究人类的异常行为。研 究是变态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核心。你对如何进行研究了解得越多,就会越明白研究结果的 作用和意义。 1.1 什么是异常? 解释我们如何定义异常及如何对精神障碍进行分类 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对于异常或障碍的定义目前仍然没有达成共识。我们并非 没有定义,当然有,但是我们还在不断地寻找一个真正令多数人都满意的定义。(Lilienfeld et al., 2017; Stein et al., 2010)。 1.1.1 异常的指标 为什么定义精神障碍这么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行为能确定一 个人的异常。不过,我们的生活中也确实明显存在着一些异常的指标(Lilienfeld et al., 2017; Stein et al., 2010)。我们知道,任何单一指标本身都不足以定义或是用来判断异常。当一个人 在以下诸方面的问题中遇到的情况越多,他/ 她也就越有可能患上某种形式的精神障碍: 1. 主观痛苦:如果人们感觉到心理的痛苦,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是异常的表现。抑郁症 患者和焦虑症患者都主述有明显的内心痛苦。但如果是一个处于躁狂期的患者呢?这类患 者可能不会感觉到任何痛苦。事实上,多数患者不愿意吃药,因为他们不想失去躁狂时亢 奋的快感。也许明天的考试会令你忧心烦躁,但我们很难将你的主观痛苦定性为异常表现。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主观痛苦是异常的一个症状,但它既不是我们界定异常的充分条件(所 谓充分条件,是指如果有此行为,则一定是异常),也不是必要条件(所谓必要条件,是指 如果是异常,则一定有此行为)。 2. 适应不良:适应不良的行为通常是异常的一个指标。厌食症患者可能会大幅度限制 食物的摄入量,从而导致自己非常瘦弱,以至于需要住院治疗。抑郁症患者可能会远离朋 友和家人,有可能连续几周甚至几个月无法工作。适应不良的行为不仅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还会影响他们对于生活的感受,甚至导致他们丧失工作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但并非所有的 障碍都会产生适应不良。比如骗子和职业杀手,他们都明显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前者 可能会巧舌如簧地骗走人们毕生的积蓄,后者则会拿他人的生命来换取报酬。这种行为适 应不良吗?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因为这是他们谋生的方式。而我们认为他们是异常的, 因为不论怎样,他们的行为对于社会来说都是适应不良的。 3. 统计偏差:“异常”一词的字面意思就是“偏离正常”。但是,简单地把统计上罕见 的行为看作异常行为,并不是我们对异常行为的正确定义方式。比如,统计数据显示,天 才就很罕见,我们却不认为他们异常。 反过来讲,仅仅通过某些数据在统计上的常见也并不说明就是正常的。比如,普通感 冒就很常见,但它仍然被视为一种疾病,智力障碍则会被认为是异常的反映。这告诉我们, 在定义异常时,我们会做出价值判断。如果某件事在统计上罕见且不符合期望(如智力功 能严重受损),我们更可能认为它是异常的;如果某件事在统计上罕见但符合期望(比如天资聪颖),我们则认为是正常的。 4. 违反社会准则:所有文化都存在规则。其中一部分是正式的法律,另一部分形成了行为规 范或道德标准。虽然有些社会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武断的,但是,当人们不能遵守这些由法律、传统或道德所形成的规则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异常的。例如,当一位母亲溺死她的孩子时,人们立即意识到这是异常行为。对于宾夕法尼亚州的阿米什人来说,开汽车或观看电视节目是极不正常的行为。但我们都知道,这两项活动其实是宾夕法尼亚州绝大多数居民的日常行为。 当然,对这些行为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违规的程度和频率。如前所示,当一种行 为既违反了社会标准,又在统计上属罕见,那么这种行为最有可能被认为是异常行为(或 称作变态行为)。相比之下,许多人都有过违章停车的经历。这种不遵守规则的情况在统计 上非常普遍,以至于我们经常不认为这是异常的。然而,对于母亲溺死婴孩,人们会立刻 意识到这是异常行为。 5. 社会适应不良:并非所有的规则都是明确的,也不是所有对规则的违反都会困扰我们。 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某一不成文的社会规则,周围的人可能会感到不适或不安。想象一下,你 坐在一辆乘客稀少的公共汽车上,大多数的座位都空着。某人上车后直接坐在了你的身旁, 你会有什么感觉?这个人的行为不正常吗?为什么呢?这个人其实没有违反任何正式的规则。 他买了车票,理论上可以坐在任何他喜欢的地方。但是你却会产生社交不适感。你可能 会想:为什么这个人周围有那么多空位置不坐,非要坐在我的旁边,他有什么企图吗?这时, 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行为异常。换而言之,社会适应不良是我们识别异常的另一种潜在 方式。但同样,这些行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际环境。比如,如果上车的人是你认 识的,那么要是他/ 她没有坐在你的旁边才会显得更奇怪。 6. 不合理性和不可预测性:在社会传统和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我们会预测人们的行为 方式。虽然有时候稍微地打破传统反而会给生活增添情趣,但是,在某些时刻,我们很可 能会认为某种特定的不符合传统的行为是异常的。比如,坐在你旁边的人突然无缘无故地 大叫,你很可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异常的,因为它不可预测,所以对你来说是一种惊吓。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和行为常常是混乱且不合理的,这样的行为也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期的一个症状。然而,也许最关键的因素是我们对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控制自己行为的 评估。如果我们提前知道了室友将要在校园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扮演李尔王,当他在 宿舍里排练,听他背诵剧本,以及看到他做出戏剧中那些夸张的动作时,我们不会认为有 什么不妥;但是,如果换一个场景,我们突然发现室友躺在了地板上,乱扑乱撞,嘴里还 大声背诵着莎士比亚的剧本,在不知道缘由的情况下,我们很可能会给医院打电话求助。 7. 危险性:对自己或他人构成危险的人被认为是心理异常的,这似乎相当合理。事实上, 如果患者明确威胁要伤害自己或他人,治疗师需要将有自杀倾向的患者送进医院,或者报 警以帮助受到威胁的人。但是,如同其他的异常因素一样,如果我们仅把危险当作异常唯 一的特征,就会遇到问题。战斗中的士兵有精神疾病吗?那些开车技术极差的司机呢?这 两类人都有对他人构成危险的可能性。然而,我们并不会认为他们患有精神疾病。还有一类是 极限运动爱好者或有危险嗜好的人(如喜欢自由潜水、蹦极、赛车或饲养毒蛇作为宠物等), 这类人常常会对自己构成一定的危险,但我们也不会视这些人为精神病患者。相反,我们不能 假定被诊断为精神障碍的人就一定具有危险性。虽然某些精神患者犯下过严重的罪行,但是 没有精神障碍迹象的人也可能犯罪。事实上,研究表明,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来说,危险的发生多数属于意外,而并不会构成一种规律(Corrigan & Watson, 200)。 最后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异常行为的界定总是涉及整个社会的判断,基于价值观和社会期望。这意味着文化在评判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人类社会在不断演化,对于某些行为的评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10 年之内被认为是异常或反常的行为,有可能在10 年或20 年之后就被世人认可了。曾经,同性恋被归类为一种精神障碍,但是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以改变(于1974 年从正式的分类系统中删除)。在肚脐或鼻孔上穿洞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十分反常的行为,当时的人怀疑这类人有精神健康问题。然而,时至今日,这样的装饰甚至已经成为某种时尚,由于司空见惯以致很少再会引人注意。而两种态度之间,也就仅仅经过了一代人的时光。此外,你还能想到哪些行为现在已经被认为属于正常范围,但在以往的历史中被认为是异常的? 当你思考这些问题时,参阅专栏“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所描述的那个人。他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但是他的行为是否属于异常呢?你认为大家会取得共识吗?

中信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变态心理学 吉尔胡利 著 揭示人类心理本质 深度解析异常心理障碍 增强压力管理与心理重建的能力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iticbooks-wx
中信书店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