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水源》王琦 胡冬林 、林路 、那日松作序/四川美术出版社
运费: | ¥ 12.00-18.00 |
库存: | 19 件 |
商品详情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高原·水源》王琦摄影集
作者:王琦
定价:480元
ISBN号:9787541092831
页数:219页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
设计制作:像素工作室
作者简介
王琦,男,成都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艺术摄影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民族画报》签约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
出版《诗意旅行》《探秘川西高原》《行走郫县》《寻梦郫县》《行走新津》《行走双流》等书籍。
航拍作品《天上西藏》2014年12月在巴黎卢浮宫举办的2014法国巴黎国际艺术节上获摄影类金奖。
航拍作品《藏地秘语》在2015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获优秀风光摄影师大奖,航拍作品《高原·水源》2016年5月获中国画报协会《金睛奖》,航拍作品《梵音·心湖》2016年11月获《中国西藏》西藏50年摄影大赛一等奖。摄影作品先后被国家地质博物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广东长安摄影周组委会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2017年5月20日,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及夫人罗曼·塔斯法耶在北京参加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高峰论坛”后,专程来到成都,为王琦的《走进埃塞俄比亚》国际摄影艺术展开幕剪彩。王琦也是埃塞俄比亚国家邀请的第一个为他们国家做摄影推广的中国摄影师,王琦因此被埃塞俄比亚文化旅游部部长和驻华大使称为“埃塞俄比亚文化大使”。
目录
006 梵音·心湖
012 聆听西藏
036 阿里阿里
058 溯源冲动
146 具象的内敛与抽象的外化
214 用我的镜头和灵魂去感受大地
序
溯源冲动
胡冬林
河流的形状像平躺在大地上曲曲弯弯的大树,树根是源头,树身是主流,树梢枝丫是众多支流。银色的树,绿色的树,蓝色的树,黄色的树,枝枝杈杈,日夜奔流,无尽无休,从发源地到入海口。数十亿年澎湃奔腾,养育着水中一切活泼的生物。
六亿年前,自江河湖海上岸的各种小生物历尽艰辛,在早期的苔藓地衣群落中生存,最终演变为昆虫。两亿年前,第一批单花植物出现,它们和昆虫们一道,从源头到终点,沿着河流两岸深入内陆,给地球铺满绿色。之后,河流两岸进化出各种动物;之后,又进化出人类;之后,人类沿着河流两岸建立起人类文明;最终,我们看到了今天的世界。
水从高原来,万物皆有源,源头之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
有一年在黄土高原,那个建在河边的城市,看见早已干涸的万里河床。大雨过后,干河床上现两个相邻的积水洼。一个农民用锹在水洼间挖一条浅沟,他要看到久违了的水的流动,哪怕是一股细细水流。飞驰而过的车上,看到这场景的人无不感到心中阵阵刺痛。
如今的地球不知有多少河水断流。断掉的是阡陌间的乳线,山林中的血管,积雨云的集聚,夏日傍晚的清凉,我们溯河寻源的冲动……
我们面前五颜六色的源头,是江河之源,也是民族之源。王琦的图片以各种鸟瞰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远在荒僻高原的河源景色,呼唤着我们久埋心底的溯源遐想。
一个民族如何对待河流,反映了该民族的文明程度。人类存在的意义不光是发展人类的文明,还要保护万物之源、万水之源。
水源永在,人类才能永在。
2013年10月于北京(王琦《高原·水源》展览前言)
具象的内敛与抽象的外化
林路
王琦在青藏高原航拍,从高空瞄准了大地的血脉——水,在人类学的高度,将青藏高原水的姿态重新整合在一个耐人玩味的时空节点上。
王琦的高原之水,首先呈现的是一种抽象化的结构形态。回想摄影诞生伊始,曾以其具象的写实力量,将古典绘画逼到了绝路,从而导致绘画现代主义的滥觞。然而就在摄影写实主义的大潮汹涌而至时,一些摄影家开始尝试以抽象呈现魔力。抽象的最初目的,是使得欣赏者很难辨认或甚至无法辨认客观对象的原来面貌,从而将注意力引导到对象的形式美感上,获得审美的愉悦;或是进一步利用这些人们心理上没有准备的形式感,形成对欣赏者的情绪冲击,引起心灵的震撼。
抽象也许是艺术的至高境界。比如被冠以无冕之王的音乐,就是以其抽象的力量征服世界的。摄影作为一种凭借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媒介,在经历了具象的“磨练”之后,其抽象表现力也逐渐显得强大起来。当然,抽象作品的创作对象来自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是对具象的独特提炼。正如美国摄影家阿诺德·纽曼说的:“摄影是创造性的选择。”摄影的抽象呈现不再是通常具象摄影那样“记录”或展示现实,而是创作者对景物经过观察、分析、概括、综合以后,抽取被摄体本质属性部分蜕变而成,成为创作者心像的抒发。
然而从空中俯瞰大地,仅仅发现抽象构成是不能让人满足的。我由此想到了德国摄影家古斯基,他的作品复杂性强,不仅仅尽可能呈现出简洁的风格,也就是抽象化,而在于他的影像会不断地渗透到各种社会事件的中心,同时对画面的构成也注入诸多敏感的元素,在现实与虚无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古斯基将生活中的主题,融合进莱茵河的记忆中某种神秘的关联——抽象最终回到了内心的理念。
王琦的青藏之水似乎和这些世界知名摄影家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整个精神世界如同潮起潮落一般,更多地不断摇摆于具象和抽象之间。当然,这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后面隐藏着他的雄心和明确的目标,最终还是和人类学相关。正如王琦所言:“通过高空鸟瞰,我看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人类的欲望在让冰川退化,工业化的进程正在使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在藏南的高空,我看到的喜马拉雅山脉,常年积雪的山脉雪峰在渐渐消融。有的冰川已退化了几十公里,像纳木错这样的神湖也在萎缩,露出了那苍老的痕迹。我仿佛听见了大地的呻吟。”也许作品本身在抽象的构成背后,不仅仅是简单地图解水作为生命之源、万物之本这样一个命题。水具有一般资源无法比拟的自身优势,它具有可持续利用的本质。然而所揭示的问题,又非简单的、一览无余的,而是将问题隐藏在水的画面之中,让人突然间警醒!
我又很自然想到了加拿大摄影家伯丁斯基,他在过去多年时间里,一直在探索水的各方面问题:包括事故、控制问题、农业、水产养殖、海滨及水源问题。但是从画面的表现力来说,伯丁斯基要么从抽象的角度展开水的视觉魅力,要么从具象的空间表现水的当下现状,一开一合之间,既对立冲突又和谐相生。但是纵观王琦的青藏之水,则是始终在寻找一个契合点——游刃有余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或者说,以具象的内敛与抽象的外化的超脱之力,在形式抽象的视觉愉悦之中,隐藏着对这个世界具象的诉求,从而需要一点一点从源头剥离才能顿悟。
正如那日松所言:我们看到了一种摄影的抽象艺术——表现性风光摄影。彩色与黑白带来的对具象事物的抽象表达,呼唤着人类的原始激情,面对圣域青藏高原的大地、雪山、森林、河流,心灵得受洗礼。局部与整体,具体与抽象,这种模式亦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及自然界,使得我们在视觉愉悦的触感下,瞥见一种美丽的哀愁,试图让我们身体力行地参入到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仰中,对环境生态、精神信仰示以爱的行动。透过这片地理图式,它难道不是在呈现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法相吗?如果我们护卫了自然的法相,不就是护卫了我们人类自身吗?
其实我上面的论述,也只能是在那日松观点的基础上做一点延伸与铺展,尤其是如何在具象的内敛与抽象的外化的探索过程中走得更远,真正让“血液的涌动,铺开了生命的畅想”,才是更重要的。
2019年11月上海
- 映画廊
- “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画册看得少……”爱好摄影的人们,想在北京寻觅一处充电学习的好去处,像素书店必是你的选择之一。 位于798艺术区七星中街的像素书店是映艺术中心/映画廊的附属空间。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