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高,抑或平地大?
王阳明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杰出人物。他的训诫至今还焕发着勃勃生机,鼓舞着后人不断追求至德之境。他的学说不是空洞的言词,也不是冰冷的、牵强附会的理论。凭借杰出的人格,王阳明发现,至德就隐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在默读、体会与实践他的理论后,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不断进取之心油然勃发。王阳明的训诫触及真实的人生,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王阳明学说的宗旨,不在于培养博闻强记的学者,而在于培养一心向善的人。
王阳明的学说很早便传入日本,特别是在被誉为“近江圣人”的中江藤树大力宣传后,日本更是涌现出许多深受阳明心学影响的豪杰之士。阳明心学虽然一直受到官学的排挤,但始终在思想界占据着一席之地,不断感化着日本国民。
王阳明的一个门生曾称赞道:“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王阳明回答:“泰山不如平地大。”王阳明不追求泰山之高,而追求平地之大。真正的伟大不留下伟大的痕迹,可承载高山而不以为重,可容纳百川而不泄漏,浩浩荡荡,没有边际。我无法判断王阳明的人格究竟发展到何种程度,因为我和他的弟子一样,更关注他如泰山一般的高度。当他具有平地一般伟大的人格时,人们觉得他不是这个尘世的人。
人类历史上,拥有类似于王阳明那样高尚人格的人实属罕见。他思想通透,他认识到天人合一的极致就是宇宙万物为一体。他以高尚的人格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可被称为人类的一大导师。那么,王阳明如此伟大的人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将以此为研究对象,以期在人格修养方面获得启发。
幼年时的豪放不羁(上)
王阳明,讳守仁,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 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于浙江余姚。余姚地处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吴越之地。曾经有一本书记载了当时余姚县学的情况:“余姚县学地处城东南隅。面朝四明山,仿佛金榜在前;俯瞰九曲山,仿佛执如意在手;三江汇流此处,仿佛玉带环绕;旁立的六峰宛若牙齿;突起的客星、乌胆二峰恰似毛笔。此处山水灵秀,孕育了许多人物。唐代的柳宗元自不待言。自明朝起,更是人才辈出。刘昭、毛吉、谢迁、孙燧、王阳明等人均被载入名臣录。五人都曾就读于余姚县学。原本一所学校只要出一个名人,便足以引起世人关注,而这所学校居然出了五位名人。”由此可见,王阳明的成长得益于故乡钟灵毓秀的山水、乡贤的感化及社会的气运。不过,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伟人,主要是因为他的家族。
自明朝初年起,王阳明的祖辈就是当地的大户,资产富足。王阳明曾自述:“吾有祖先留下的田地,若勤耕苦作,可保早晚饮食无忧。”他的父亲王华更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可谓名门之后。
王阳明从祖辈那里继承而来的,不仅有家产,还有超凡脱俗的家风。他的六世祖王纲,文武双全。明朝初年,王纲以七十岁高龄,擢升广东参议一职,后被海盗杀害。王纲之子王彦达原本也将被杀,但海盗头目担心“父忠子孝,俱杀之则不祥”,于是放了他。王彦达求死不能,只好用羊皮裹住父亲王纲的尸身,带回老家安葬。王彦达因父亲的过世而悲痛不已,无心做官,终生隐居,号“秘湖渔隐”。王阳明的四世祖王与准,精通《礼》《易》之学,著有《易微》一书,此书洋洋洒洒数千言。明朝永乐年间,朝廷想要重用王与准,但被他婉拒。王阳明的曾祖父王世杰因通晓儒家经典,被举荐到太学学习。王阳明的祖父王伦,字天叙,号竹轩,被视为可与陶渊明比肩的人物。王伦光明磊落,时常放饮高歌,也有著作流传于世。王阳明的祖母岑氏贤良淑德。幼时,王阳明主要由祖父母抚养,深受两位长辈的影响。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被称为“龙山公”,后高中状元,走上仕途。王华品行敦厚,学识渊博,被世人誉为“醇儒”。后来,王阳明由其父王华亲自教导。王阳明曾自述:“守仁与德声叔父共学于家君龙山先生。”
如上所述,王阳明的祖辈中出过忠臣、孝子、学者。一方面,他的家族有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家族非常注重读书与道德伦常,所以逐渐形成了一种厌世而清高的家风,并且世代相传。关于祖辈的事迹,王阳明有如下记载:“自吾祖竹轩府君以上,凡积德累仁者数世,而始发于吾父龙山先生。”在祭奠先祖的文章中,王阳明谈及的“我祖之道,其殆自兹而昌乎”,指的也是这种世代传承下来的家风。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之下,幼年时的王阳明就与普通人家的孩子不同。
关于王阳明的出生,有一个传说。王母郑氏怀胎已十月,却迟迟没有生产。直至怀胎十四月的一个晚上,郑氏的婆婆岑氏梦见云中出现了一位腰悬玉佩、身穿绯衣的神人。在一片鼓乐声中,这位神人将一个婴儿托付给了自己。与此同时,王阳明呱呱坠地。祖父王伦便给他取名“王云”。但不像其他的孩子,王阳明一直不会说话。直到五岁时,祖父王伦给他改名王守仁,王阳明才开口说话。
幼年时,王阳明由祖父王伦和祖母岑氏精心抚养。王阳明言行奔放,常常不按规矩行事。
王阳明十一岁时,因父亲王华在京师做官,所以祖父王伦带他前往京师。路过镇江金山寺时,王阳明作了一首诗。过了一会,在寺中蔽月山房游玩时,王阳明又作了一首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首诗让当时在座的客人都大吃一惊。大家对王阳明的才气和非凡的想象力佩服不已。其中一位客人甚至对王阳明的祖父王伦说:“令孙声口,俱不落凡,想他日定当以文章名天下。”听了这位客人的话,王阳明说道:“文章小事,何足成名。”众人越发觉得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