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言
一、中医临床思维的概念
二、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概况
三、学习中医临床思维的意义
四、学习中医临床思维的方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临床思维的主要内容
引言
一、一般思维特点
二、中西医思维区别
三、中医病、证、症的区别
第一节 整体观与象思维
一、整体观及其临床应用
二、象思维及其临床运用
第二节 阴阳观与五行学说
一、平衡观
二、恒动观
三、辨证观
第三节 气血经络理论
一、气血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经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中医临床诊断思维
第一节 临床资料收集
一、四诊操作技巧
二、四诊合参技巧
三、四诊取舍的基础与临床
第二节 临床资料辨析
一、临床资料分析
二、各种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
第三节 辨病与辨证
一、中医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二、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三、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的关系
第三章 中医临床治疗策略
第一节 治则的确立
一、补虚泻实治则的临床运用
二、调整阴阳治则的临床运用
三、调整脏腑治则的临床运用
四、调和气血治则的临床运用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临床运用
六、标本缓急原则的临床运用
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临床运用
八、正治、反治的临床运用
第二节 治法的确立
一、辨证论治,法从证出
二、重视协调脏腑关系
三、辨病与辨证结合
四、分清先后主次
五、注意调整气血津液
第三节 方药的确立
一、选准主方,习用名方
二、巧用经方,方证相应
三、专病专方,效用明显
第四节 方药加减变化的原则
一、方药加减的目的及原则
二、方药加减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中药副反应处理原则的确立
一、中药副反应的甄别
二、判断造成中药副反应的原因
三、中药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下篇 中医各科临床思维
第四章 内科疾病常见病证临床诊治思维
第一节 肺系病证
一、肺的生理特点与肺系病证的病理特点
二、肺系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三、肺系病证的治疗要点
四、肺系病证主要证候的辨治思路
第二节 心系病证
一、心的生理特点与心系病证的病理特点
二、心系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三、心系病证的治疗要点
四、心系病证主要证候的辨治思路
第三节 脾胃系病证
一、脾胃的生理特点与脾胃系病证的病理特点
二、脾胃系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三、脾胃系病证的治疗要点
四、脾胃系病证主要证候的辨治思路
第四节 肝胆系病证
一、肝胆的生理特点与肝胆系病证的病理特点
二、肝胆系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三、肝胆系病证的治疗要点
四、肝胆系病证主要证候的辨治思路
第五节 肾系病证
一、肾的生理特点与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
二、肾系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三、肾系病证的治疗要点
四、肾系病证主要证候的辨治思路
第六节 气血津液系病证
一、气血津液的生理特点与气血津液系病证的病理特点
二、气血津液系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三、气血津液系病证的治疗要点
四、气血津液系病证主要证候的辨治思路
第七节 肢体经络系病证
一、肢体经络的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
二、肢体经络系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三、肢体经络系病证的治疗要点
四、肢体经络系病证主要证候的辨治思路
第五章 外科疾病常见病证临床诊治思维
第一节 五体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一、五体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五体与脏腑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外科疾病常见病证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一、疮疡类外科疾病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二、疥癣类外科疾病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第三节 外科疾病常见病证的内外合治原则与方法
一、内治要点
二、外治要点
第四节 外科疾病常见病证主要证候的辨治思路
一、皮肤病(斑疹、疥癣、疮疡)
二、乳房类疾病
三、瘿、瘤、岩类疾病
四、肛肠类疾病
五、泌尿男科类疾病
六、周围血管类疾病
第六章 妇科疾病常见病证临床诊治思维
第一节 月经病
一、月经的生理特点与月经病的病理特点
二、月经病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三、月经病的治疗要点
四、月经病的辨治思路
第二节 带下病
一、带下的生理特点与带下病的病理特点
二、带下病的常用辨证思维方法
三、带下病的治疗要点
四、带下病的辨治思路
……
内容介绍
本教材分上篇、下篇和附篇三部分。上篇结合中医学的特点阐明临床思维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及临床运用方法,以及中医临床诊断技能的综合运用技巧和治疗策略思路。下篇在继承传统中医临床各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如何建立临床辨证思维,从各系统病证的生理与病理特点出发,阐述常见辨证思维方法,并采用图表结构的形式逐层分析,确立认识病证、辨析病证的思维模式,便于培训医师通过临床实际辨证过程的展示而更好更直观的掌握辨证思维方法。附篇选择了在辨证思维方面有建树的古、近现代代表性医家,简要阐述其辨证思维特点,并通过医家案例展示其辨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