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注意事项
购买《书店日记》+《书店四季》2本套装赠送
①2个便签夹;
②“船长”看店纪念卡片(2款选1,随机赠送);
购买《书店四季》单本赠送
①1个便签夹,颜色随机;
②“船长”看店纪念卡片(2款选1,随机赠送)。
注意一下哈:书店日记便签夹的工艺采用的是原木板UV印刷,UV印刷在木头上,每一块木头的纹理有差别,印潘通墨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模糊)。
英国人气毒舌店主的爆笑吐槽与告白,《书店日记》火热续篇。
“真希望这些书能开口说话,跟我们讲讲它们见过的事儿。”
◎基本信息
书名:书店四季
副书名:书店日记2
著者:[英]肖恩·白塞尔
译者:顾真
出版社:理想国丨北京日报出版社
责任编辑:雷韵
书号: 978-7-5477-3992-1
出版时间:2021.8
定价:79.00
装帧:精装
纸张:银河书纸(胶版)
尺寸:135mm×210mm×33mm
字数:290千字
图片:4幅
页数:464
◎编辑推荐
苏格兰“书城”威格敦有一家开了二十年的二手书书店,名字就叫“书店”(The Book Shop)。书店门口伫立的“书螺旋”石雕,店主肖恩手写的吐槽小黑板,日常看店的黑猫“船长”,还有手持“Death to Kindle”马克杯的肖恩本人,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威格敦位于盖洛威的偏远海岸,“即便对于苏格兰游客来说,步行或者自驾进入盖勒韦地区都有一丝冒险的意味,因为苏格兰再没有哪个地方这么远离人们常走的道路”,但随着一批书店的陆续到来,一度衰落的工业小镇也迎来了新的命运,当地每年组织的威格敦图书节,吸引成千上万的爱书人来到这里。
★横扫国内各大榜单的书市黑马、“豆瓣2019年度图书No.3”《书店日记》之续篇,《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卫报》《科克斯评论》等权威媒体再发长评力荐——人气书店毒舌店主的吐槽与告白,现实版英剧《布莱克书店》,英式冷幽默的当代书业生存实录。
★从《日记》到《四季》,从“书店”到一整个古怪有趣的威格敦“书城”——吐槽精准、善于捕捉滑稽荒诞的肖恩,笔下的威格敦却浸透着社区感和人情味。在这座偏远小镇,没人要求你做个“正常人”。怪咖友邻和不速之客频频登门,镇上的各种店铺与社区互相滋养,形成一股磁场,吸引着在别处格格不入的“怪人”前来旅行和居住,甚至成为他们精神上的故乡。
★ “书店老板多半缺乏耐心、偏执、厌恶交际”“上门来的许多人不管跑到哪里都是讨人厌的那一类,只不过书店给了他们特别的机会表现”——读完肖恩·白塞尔关于奇葩顾客的描述,居然还有人胆敢跨过他的门槛,这一点堪称“奇迹”。本书足以打击任何文青想要运营书店的白日梦,却也完全可以让人领会不沉迷于互联网的文艺生活可以多么丰富精彩。跟随肖恩漫游书城,领略书籍流转中的百态人生,“一头扎进书店里,一切都会好”。
★ 中文版封面采用原版插图设计,内封烫印驻店小猫“船长”小像,定制超细书签带和封面主题色环衬页,随书附赠“船长”看店纪念卡片(2款选1,随机赠送)。
◎内容简介
18岁的时候,肖恩•白塞尔第一次在苏格兰小镇威格敦看到那家名叫“书店”(The Book Shop)的书店。他和朋友散步经过,看到堆满书籍的橱窗,对朋友说:“这家店到年底一定倒闭。”
十三年后,肖恩辞去电视台的职务,买下了这家书店。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书店”已是苏格兰蕞大的二手书书店,而威格敦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书城”。肖恩往返各地收购旧书,应付层出不穷的奇葩顾客、古怪店员和电商冲击之下的经营窘境。2017年,他的“行业劝退书”《书店日记》出版,这部反映当代书业生存现状的实录,凭借喜剧天赋和犀利毒舌成为英国书市的年度黑马。
2019年,续篇《书店四季》出版。新的一年,小镇和“书店”也在经历改变。女友安娜离开了,无视老板的人气店员、“女王”妮基在年底离职,肖恩说那就像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但故事仍在继续,肖恩依旧出入陌生人的客厅和书房,见证书与人的相聚与分离,黑猫“船长”还镇守着他的地盘,仓库和棚屋改建成活动场地,新来的意大利姑娘伊曼纽埃拉渐渐融入了小镇的生活,更多书店和文艺群落在周边出现,“那些在更加传统的地方不受包容的怪癖,在威格敦却能够得到认同”。
四季轮替,时光流转,“书店”也愈加坚固地扎根在苏格兰的乡土生活之中。肖恩说:“只怕改变就在不远的将来。尽管如此,味道、氛围和人与人的交往将依然是实体书店的专属保护区……也许书店也会迎来一场小小的复兴,足以让我们中的一些人再多撑一阵子。”
◎作者简介
肖恩•白塞尔(Shaun Bythell)是苏格兰蕞大的二手书店、一家名叫“书店”的书店的店主,他也是威格敦图书节(Wigtown Book Festival)的组织者之一,著有《书店日记》《书店四季》《书店里的七种人》等。
◎译者简介
顾真,编辑、译者。译有《书店日记》《猎书人的假日》《小夜曲》《长眠不醒》等作品。兼作随笔、评论,以笔名“迤逦鸦”为《澎湃·上海书评》撰写专栏,其他文章散见于《文汇报》《书城》《外国文艺》等。
◎评论推荐
★白塞尔毒舌的笔触和对荒诞现象的敏锐洞察力,都让我想起喜剧演员瑞奇·热维斯假如经营一家书店会说些什么。——《华尔街日报》
★白塞尔是一位娴熟老道的作家……他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里面充满丰富多彩的角色。苏格兰的风景——野鸭飞过盐沼,去蜿蜒的河边垂钓——是美妙的……一本可爱而又发人深省的书。——《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白塞尔的乖戾魅力,从他在书店黑板上涂写的标语就可窥见一二:“避免社交:永远带本书。”(Avoid social interaction: always carry a book.)——《华盛顿邮报》
★这是我读过的蕞暴躁也蕞有趣的书商回忆录。——德怀特·加纳(著名评论家),《纽约时报》
★……有趣的坏脾气故事集,爱书人都会喜欢的,但恐怕也会时不时感到畏缩……——《出版人周刊》
★白塞尔的作品充满辛辣的幽默……他是一个肩负使命的人,透过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书店一年会让读者相信,这是一项值得承担的使命。”——《芝加哥论坛报》
★一位苏格兰威格敦的书商讲述了他在小镇上卖旧书的一年经历……暴躁,滑稽,偶尔也有伤感一闪而过,这本书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书店的生活,来自正在消失的实体零售行业第一线。一部宽宏、清醒、博爱的作品。”——《科克斯评论》
★白塞尔对那些斤斤计较的顾客的诙谐描述,他日常生活中的苦与乐,以及苏格兰特有的风土,都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地方感,足以俘获飘忽不定的心灵,让我在他的炉火旁安顿下来。——《波特兰先驱报》
◎目录
一月001
二月041
三月079
四月117
五月159
六月201
七月233
八月265
九月301
十月341
十一月375
十二月407
尾声445
译后记447
◎ 章节试读
《书店四季》译后记
文/顾真
相信大部分人都尝试过写日记,能长期坚持的却不多,十八世纪文坛巨子约翰生博士也不例外。詹姆斯·鲍斯威尔《约翰生传》(Life of Samuel Johnson)中,记下过博士这样一段话:
约翰生博士对我说,写日记这件事,他曾尝试过十二三次,却始终无法坚持。他建议我写写日记。你笔下重要的[他说]是你的心理状态;你应当写下你记忆所及的一切内容,因为一开始你无法判断它们是好是坏;而且要趁印象还鲜明立刻动笔,因为一星期后最初的印象就变了。一个人喜欢重温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日记或者日志的用处。
“一个人喜欢重温自己的想法”(a man loves to review his own mind),这的确是我们爱写日记的一大原因,但记忆从来不可靠,如果不趁热用文字记录下来,之后难免用想象去填补空白。肖恩·白塞尔大学毕业后在布里斯托尔从事电视制片工作,2001年回到家乡威格敦买下一家书店,从此扎根。操持生意经年,肖恩接待了或者说遭遇了形形色色的顾客,阅历一多,对行业本身自然生出了独到的看法,不吐不快。2014年起,他开始写日记,详细记下每日的订单、客流、流水和新鲜事,穿插以缤纷的感想与犀利的吐槽;给肖恩以灵感的,一是乔治·奥威尔的随笔名篇《书店回忆》(“Bookshop Memories”),一是珍·坎贝尔的幽默作品《书店怪问》(Weird Things Customers Say in Bookshops),而杰西卡·A. 福克斯(即肖恩日记中的安娜)出版于2013年的《关于火箭,你该了解的三件事》(Three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Rockets)则激励了他公开发表这些文字。他将日记发给了文学节上认识的一位版权代理。2017年,《书店日记》(The Diary of a Bookseller)出版。
封面讨喜、内容有趣的《书店日记》很快成了畅销书,连在肖恩屡屡激烈抨击的亚马逊网站上,此书也杀进了热门榜单。不过,他向出版方提出的两项建议—先在实体书店上架一个月,再让亚马逊销售;不出Kindle版本—均未获采纳,因为出版方同亚马逊有约在先。亚马逊推重“顾客至上”,肖恩却在书中对他们冷嘲热讽,终于得罪了一部分常客,比如“腰包戴夫”(Bum-bag Dave)。《书店日记》在英语世界走红后,各国译本陆续上市,据说俄文版卖得尤其不错,有采访者问肖恩:“说俄语的你是不是更凶了?”他回答:“或许是吧,吼起人来更厉害了。”信笔写成的日记大家热情捧场,肖恩信心大增,《书店日记》推出两年后的2019年,续集出版,书名Confessions of a Bookseller,直译“书商自白”,形式沿用前作,风趣、毒舌依旧,新人物登场,新故事上演,旋即再次赢得读者欢心。
《书店日记》每个月正文开始前摘取奥威尔《书店回忆》一文精华段落,新作保持这一特色,不过这次贯穿全书引用的是一部偏门书:《书商约翰·巴克斯特私语录》(The Intimate Thoughts of John Baxter,Bookseller)。此书是苏格兰作家缪尔(Augustus Muir)假托编者身份创作的小说,不光有编辑手记,还煞有介事请人撰写了导读,游戏笔墨,几乎乱真。读罢书中撷取的十二小段,尚觉不太过瘾,在旧书网上寻觅多时,终于买到一本,三四个晚上追读完。叙述者巴克斯特在爱丁堡一家旧书店服务多年,自叹屈才,虽然年近半百,仍一心想去伦敦闯荡,不负雄心壮志。书店老板帕姆弗斯顿先生(Mr. Pumpherston)是优秀书商的代表,知识渊博,勤勉守信,既洞悉顾客心理,又怀有珍贵的职业荣誉感:
如今的新书店为了生存,很可能得冒险把自己打造成高档百货,让商品从钢笔尖到相框一应俱全。这是可悲的下坡路,也是时代的征象。不知道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二手书商必须同时经营一家你可以买到止咳片、阿司匹林和腌菜的百货商店?但愿不会。我们讲自尊。帕姆弗斯顿先生从来不用“二手”一词;他说这会让他想起旧衣服店。他家店门上方的字告诉人们,他是位古董书商。不知门口的“六便士书摊”上那几本破烂书抬头看到这行字,会作何感想。也许它们会挺起衣衫褴褛的胸膛,感怀书之将死,毕竟有几分高贵存焉。
在肖恩看来,缪尔写于1942年的这段话完全没有过时,如今的新书店依然被迫顺应时代,售卖其他商品,“这种看法似乎非常具有先见之明,直指在亚马逊的冷酷压迫下新书和二手书行业遭受的毁灭性改变,简直像是几年前刚刚写下的”。《书商约翰·巴克斯特私语录》中有一章专门谈光顾书店的各种怪人,并给出了对付不同客人的办法,笔调尖刻,充满不温和的调侃,肖恩从此章中摘出了好几段,想必大有共鸣。同巴克斯特一样,肖恩严加防范的也是“话痨型”顾客(it is the talkers I guard against),毕竟开店多年,他已深受其害:
巴克斯特对顾客行为的描述异常准确。他笔下那种爱说话的客人如今还是会常来书店,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行业受惠于他们如此冗长的高妙见解。很难解释为何我们这些在书店工作的人会成为这类人的受害者。在某些情况下,听一个人聊上四十五分钟核反应是颇有意思的,但当你忙于工作,当你看着周围有待清理的一箱箱书和还未标价、上架的书,或者成堆尚需放上网店的书,或者其他需要你帮助的客人,这种种时候,并不属于“某些情况”。
面对这类客人的叨扰,肖恩无奈感叹道:“我想以后我得根据他在工作日浪费掉我的时间量按分钟向他收取费用。”
书海浮沉二十载,肖恩见证二手书行业由盛转衰—老一辈书商枯叶凋零、电子阅读星火燎原、网络销售巨兽压境—原本利润尚属可观的买卖逐步陷入困顿。局外人可能很难想象,一本2005年可以卖10镑的书到了2015年在网上的售价只有6便士,而即便如此,顾客依然会挑剔品相。造成这种局面的祸首是肖恩一再谴责的电商巨头,“顾客至上”的背后是对卖家利益的严酷剥削。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在日记始于2015年1月的新作中,书店的营业额较之前作似乎变少了,当时肖恩尚未出书,一来缺少版税,二来书店名气局限,经营压力不小。肖恩感兴趣的异代书商不止约翰·巴克斯特,在两部日记中,他还几次提及另一本书,《破产书商》(The Bankrupt Bookseller),作者达令(Will Y. Darling)也是苏格兰作家,后来做到爱丁堡市长。“破产书商”是他虚构出来的人物,开店之余写下拉杂随感,三分幽默,七分酸涩。这可怜人受过战争创伤,性格孤僻又不善经营,最后负债破产,只好开煤气自我了断。威格敦书店的境况当然要好得多,但肖恩常爱翻看此书,多少带着点自况与自嘲吧。
新的一年,肖恩的生活经历着改变。安娜决定同他分手,搬回美国;店里的多年兼职员工妮基也离开了岗位,用肖恩的话来说,这标志着“书店的一个黄金时代要结束了”。后半部日记中,戏份最多的是一个名叫“伊曼纽埃拉”的意大利女人。她高度近视,热爱读书,虽然才二十五岁,却像老年人一样体弱多病,内心也很老成,所以肖恩给她起了个绰号:奶奶。她的英语带着浓重口音,刚来书店上班时肖恩和顾客都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不过她慢慢融入了威格敦,从一开始显得非常突兀,到最后“被吸纳进了这片土地,乃至成了小镇肌理的一部分”。在日记的最后,“奶奶”返回了意大利,可后来又开始在两地间往返,并且最终下决心定居盖勒韦。
城市更新带来了更整洁的界面,却也让许多小店失去了生存空间。随着那些商店逐渐消失而日益稀薄的,还有曾经的社区感与人情味。威格敦这座小镇之所以特别令人向往,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浸透着人情物理的社区氛围。当然,还有包容性。在这座偏远小镇,没人要求你做一个“正常人”。镇上的各种店铺与社区互相滋养,形成了一股磁场,吸引着在别处—哪怕是自己的祖国—格格不入的“怪人”来旅行,来居住,而当你真正与小镇彼此认同后,哪怕有天你会离开,这分别也是暂时的,就像安娜和伊曼纽埃拉,威格敦已然成为她们精神上的故乡。
法郎士写过一部小说叫《波纳尔之罪》(Le crime de Sylvestre Bonnard),主人公波纳尔是个老书虫,终生未婚,埋头钻研古老文献,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虽然身在十九世纪,灵魂却在十四世纪流连。他与一位女管家同住,在她面前毫无主人的威仪;他养一只跟迦太基统帅哈米尔卡同名的猫咪。拉伯雷《巨人传》中写到一个修道院叫“泰莱姆”,那里不设钟表,修士享有充分自由,无须在意时间流逝。波纳尔不允许自己那样,“我仔细地把表上好发条,人只有把时间分成时、分、秒,也就是分成与人寿命的短促相称的小块,才能成为时间的主人”(郝运译)。个体户肖恩有权任性,不必按时开店闭店,甚至可以离店好几天外出游玩,但同时他又会精确记录每件事发生的时刻。在新日记的后半,他时常流露出伤感,因为不管如何力求做“时间的主人”,都无法阻止自己的老去,而身边的人也在不断提醒他这一点:朋友纷纷结婚生子,过上安定家庭生活,镇上的父母辈则逐渐衰老乃至去世,连他已经钓了四十年鱼的父亲也开始犹豫“明年他还要不要去卢斯河试一把”。
约翰·巴克斯特爱读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诗,有首他格外偏爱,大意是多亏上帝妙手造就变换的日子与季节,人的一生才不会在一成不变中黯淡。他说,所谓“理想的一天”,大概要阳光明媚,惠风和畅,傍晚有美好的落日,夜间的空气湿润万物,但若是日日如此,我们会无聊死。四季轮替,周而复始,何妨让我们的欢欣与悲伤都做无常世事的注脚。日记结尾,暴风雨引发洪灾,威格敦断网断电,工作彻底停滞,肖恩却说这一切不便根本不值一提,因为“除了读书我别无选择,实在是难得的享受”,“仿佛回到了互联网暴政来临前的旧时光”。这一幕想想就很动人。编辑雷韵说书名翻成“书商自白”固然准确,却嫌呆板,欠缺几分时光流转的意味,建议了一个新名字。我相信她的判断,也欣赏她的创意。最后,希望大家喜欢威格敦书店老板肖恩·白塞尔的新作:《书店四季》。
◎ 内文选摘
暴雨卷土重来。妮基这种潮人嘛,照例是要迟到的。就连她的黑色滑雪服也挡不住雨——她像一头愤怒的海豹一样猛推开门,把风雨关在外面。店里曾有两个全职员工,一个兼职员工,妮基是剩下的独苗。她是个挺好的朋友,尽管我们在很多事情上观点不同……她觉得我是书店走向成功的绊脚石,从来不听我的指示,而是选择把自己当成老板来做事。
有种人一心觉得人人都打定主意要占他们便宜,而且他们明显认为,把一个人愿意出价购买的东西免费送给另一个人是在以某种方式惩罚那个出价的人。世界并不是这样运转的。
所谓“书螺旋”,是堆成螺旋状的两列书,中间各装有一根贯穿的铁杆,书店门口两侧各放一个。以前我是用真书码堆的,再在外面裹上玻璃纤维树脂,可没过几年就需要更换新的,所以我问诺里——前店员,现好友,混凝土万事通——能否用混凝土“书”代替真书。在一次又一次有客人喜欢跟我开的许多个“玩笑”里,重复最多的也许要数:指着那列书最下面的某一本,问我:“我能买那本吗?”
A. G. 斯特里特在威尔特郡务农,以1930年代的农业生活为创作题材。他的作品在当年极为风行,不过就像许多其他人的书一样,如今已相对乏人问津。偶尔还会有人要买他的书,但这种需求的频率正逐渐减缓,犹如一只濒死的动物呼吸间隔越来越长。
4点钟,我妈过来告诉我书画店的杰西今晨去世了。她决定把杰西离世的噩耗告诉艺术班的学员伊莱恩(聋得厉害,是我妈的老朋友),这稍稍减轻了此刻的沉重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总之伊莱恩完全会错了意,以为杰西准备退休,安娜将要接过她的生意。她认为她听到的是好消息,说道:“噢,真是个特大喜讯。”
哪怕对于一年中的这个时间来说,今天也算是冷清的,不过当我看到——都已经打烊半小时了——夜色渐浓的天空中依然透着些许白昼的光亮,我又一次感到未来充满希望。随着二月一天天过去,我们体验了走出黑暗深渊的振奋与欢欣,经历十二月悲苦而颓丧的绝望也几乎是值得的了。我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同我妹露露聊天,她当时一直在旅行,便跟我谈起了她在厄瓜多尔还是秘鲁,也可能是智利北部度过的时光。我问她,她在那边过得开不开心,她的回答跟我的预期完全相反,她说那边靠近赤道,所以夏天里最难受的是白昼太短。她想念苏格兰夏天漫长的傍晚,六月里,晚上10点钟太阳才落山,不像在那些国家,一年大部分时候傍晚6点就没太阳了。我让她别忘了,在苏格兰的十二月,太阳是下午四点落山的,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坚信——对她而言——为了换来夏日无尽的傍晚时光,这番辛苦是值得的。
今天弗洛在店里。她是在我隔壁开店的杰恩的女儿,这些年来断断续续(主要看她是否有空)为我工作。她是个学生,堪称刁蛮任性的化身。今天她说的第一句话——看到柜台上有块脏抹布——是:“那是妮基的围巾吗?”
我记得刚买下书店不久,约翰·卡特告诉我他有个相识的同行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他坐拥价值100,000镑的书,却好像从来赚不到钱,他为此深感悲哀。约翰以他独有的务实智慧回答道:“因为你要的不是价值100,000镑的书,你要的是100,000镑。”
下午3点,一个五口之家来到店里。那几个孩子当着父母的面在放古董书的区域里一边走路一边粗野地乱翻乱抓,这时当爸的才注意到要求顾客轻拿轻放书籍的告示,大声念了出来,然后终于制止了他们。不看到那张告示,他就想不到这一点,也是离奇。不知道他眼镜片的内侧有没有刻上“记得呼吸”。
去厨房泡茶的路上我倒了大霉。一个穿着灰色涤纶长裤的大胖子老头弯腰看低处书架上的一本书时,我正好从他身旁经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清晰可见的三角裤轮廓,衷心希望这也是最后一次。
一个留胡子、扎马尾辫、撑着一副拐杖的大个子男人在店里横冲直撞转了一小时,不停把各种东西打翻,完了还看着我,说:“那真的跟我没有关系。”
冬天常常会发生这种情况:我正在店里干活,听到门开了,以为有客人来,但在一年的这个时候,来的更可能是一个刚好路过的当地居民,此人看到船长——就是那只猫——坐在店门外盯着门把手,就把门打开一部分放他进来,随后又关上门。今天有三次。
午饭后我去文森特的加油站给车加了油。这些年来,跟不上时代的也就剩文森特了,他到现在还允许打欠条加油,某些人会趁机占他便宜。他为人善良得不可思议。最近他听人劝装了一台信用卡机,因为人们(主要是游客)常常在加完油后才知道他那儿不能刷卡,只好再开车去取现金来付油钱。他装了刷卡机后我第一次去加油,我按密码的时候文森特并不转头看别处,而是始终握着机器,还问我密码是什么,随后替我输了密码。后来他知道了,密码其实应该由持卡人来输,但顾客按密码时他依然会以热切的眼神盯着刷卡机。
打交道碰上这类人是最糟糕的,我总觉得,说到底这无关他们省下的那微不足道的1镑钱,要紧的是权力。这是谁说了算的问题。不管你是古董书商、农产品供应商还是卖车的店家,顾客要的是在交易的动态里感觉自己占据主导。就是这类人,他们买了两本书就要求“批量折扣”,他们下馆子从来不给小费,他们会以去刚遭受恐怖袭击的地方度假为荣,“因为更便宜”。
下午两三点,有个叫亚当·肖特的退伍军人来到店里。他正逆时针绕英国海岸徒步行走,而且已经走了366天。他需要一张床过夜,我们就把他安顿在了仓库里,虽然条件相当简陋,他却好像挺高兴。我忍不住想,他刚好在白昼最短、天气最糟的时候来到英国北部,这种行程安排好像不是最合理。
一个大块头男子带着一条小不点狗(比船长小)在情色书区域流连了半小时,随后转移到了神学书那边。
一个扎马尾辫的客人买了个书店的帆布袋。他那根辫子挺立在头顶附近,让靠脖子的半圈头发带上了点鲻鱼头的味道。我考虑再三要不要把袋子卖给他,因为他背着我家的袋子出去,吓跑的人恐怕会比吸引到的人多。
当地人不会说自己“来自”一个地方;他们说他们“属于”一个地方,仿佛地方拥有人似的,而不是人拥有地方。珍妮塔(负责书店和这栋房子的保洁)在威格敦住了大半辈子,可她会说她“属于”莫克朗,离这儿大约8英里的一座小村庄。我在当地长大,但母亲是爱尔兰人,父亲是英格兰人,我总觉得——虽然我生于盖勒韦——我永远没法真的说我“属于”这里。倒不是我没有这种感觉,主要因为有资格这么说的人都形成了一种观念,你家得在盖勒韦住上几代人,你才有资格感受到对这片土地的认同。
许多年前,有天我在帮我父亲干“剪毛”(剪羊毛)的活儿,一个剪毛匠——男的,名叫莱斯利·德雷斯代尔——问我父亲他在盖勒韦住多久了。他答道,他和我母亲已经来住了二十年。那个剪毛匠说再过五年,我父亲在此地待的时间就足以让别人认为他已“安家落户”了。这种错位的感觉很奇怪——在一个比别处都更能带给你家的感觉的地方——别人却并不认为你属于那儿。绵延起伏的鼓丘,蜿蜒曲折的河流,马查斯半岛崎岖不平的海岸线,已构成我自我意识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想,如果我去别处居住,那部分的“我”恐怕就缺席了。
刚吃过午饭,一个谈吐文雅的少女兴奋地冲到柜台前,说:“这家书店神了,我刚在这儿碰到了我最好朋友的表妹。她住在敦提,而我住在纽卡斯尔。”逛书店确实充满意外收获,不光会发现你完全不知其存在或者寻觅多年的书,还会与人偶遇。顾客们——当地人不算——常常会在书店里撞见生活完全没有交集的旧相识。我无意间听到过好多这一类的对话。
我正给书标价呢,一个老头趋前问道:“不知道你能否帮助我,我在找自助类书籍。”我几乎可以肯定他没有意识到这句话里的讽刺意味,于是问他在找什么样的自助类书籍,对此他回答道:“我不知道。”
一个老头——他的裤子显然是比他年轻很多的人才会穿的款式——盯着古董书看了一阵,说:“真希望这些书能开口说话,跟我们讲讲它们看过的事情。”
11点钟有个客人来到柜台前,专门对我说了句:“安尼克有家书店更大。”说完她就走了。顾客经常拿我的书店和安尼克的巴特书店比较。我没去过巴特书店,但真的应该去一次。它除了作为一家书店声名卓著,之所以值得褒赏(或者说,在地狱之火中获得永生)还有一个原因:如今无处不在的“保持冷静,继续前进”二战海报正是该店店主在他从拍卖会上买到的一箱书里发现的。
另一位常客——我们叫他“鼹鼠人”——上门了,照例花了35镑买了各种各样的书……他从来不说话,也避免眼神接触。从他开始到我店里来买书至今五年多,他没有说过一句话。他永远只用现金;付款时,从他破旧磨损的皮革钱包里费劲地急急忙忙掏出钱来。比起迪肯先生,他个子很小,除了间或瞥见他在店里如挖隧道般穿行的身影,他来柜台前结账时,我只能看到他上半张脸。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十有八九他也不知道——或者不想知道——我的名字。我想,他是个好书成癖的人,他把热情全部投入到了阅读中去,再没有余暇学习基本社会技能。我极其喜欢他。不晓得他为什么来威格敦;也许他的家在这儿。恐怕我永远不会知道答案。
下午,一个男的拿来三本关于李·哈维·奥斯瓦德的书,问我:“你们现在收书吗?”我给了他5镑,他拿到书款十分忧郁地对我说:“到了我这个人生阶段,我已经不准备重读我的书了。”
下午打了个大胜仗。有位客人选了一批关于劳斯莱斯汽车公司的书,刚开口要我打折,他朋友戳了戳他的背,说:“你够胆儿啊,开着劳斯莱斯豪车到处跑,居然问这个可怜的家伙要折扣。”我没给他打折。
上午10点30分,一个穿着Ugg靴子的中年妇女来到店里,问:“你们有关于本地区土地所有权历史的书吗?我正在做一点家族史研究。”于是我把她带进了“苏格兰室”,里面有一套P. H. 麦科莱的五卷本《盖勒韦的土地与土地所有人》(1877),100镑。一个小时后她来到柜台前,说:“非常感谢,我准备去图书馆借那套书。”
一个客人来到柜台,放了1镑钱在上面,说:“还给你,去年我们来过,你们少收了1镑,看你整天在‘脸书’上哭穷,我们想想还是把钱还你吧。”我谢过他,问是谁少收他的钱,他回答道:“那个老是跟你吵架的深色头发的女人。”
下午4点,一个客人拿着本漂亮的维多利亚时代全小牛皮装帧古书来到柜台前。有人(猜中没奖)给它标价9.50镑。此书至少能卖45镑,但那位客人看起来激动坏了,我就让她按标价买走了书。
今天早上,厨房桌子下面出现了一堆羽毛,说明有只从非洲一路英勇无畏迁徙而来的燕子倒了大霉,沦为船长最新的受害者。他最喜欢在厨房桌子下面享用大餐。
妮基刚跑开去吃午饭,就来了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头。他得依靠双拐才能行动,却买了一本名叫《高阶性爱:炸裂做爱姿势详解》的书。
船长——他向来不怎么为我的福利着想——仿佛在我和顾客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线。大半个下午,他都躺在柜台上,但凡有人敢凑过来付钱,他就发动攻击。
我给一批登山类的书标价,这时一个客人来问:“有没有一块区域放的是关于旧一点的书的?”我答道:“你是指关于旧书的书吗?书目之类的东西?还是你问我们有没有把旧一点的书归在一处?”客人:“我不知道。”
卖书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对我说希望他们的书“去个好人家”,仿佛那些书是一只他们挚爱的宠物或者一件传家宝。
一个北爱尔兰男人在店里待了四小时,每次我想在某个书架上找书他保准会挡在前面。他在店里的整段时间,我甚至都没看到他从书架上取下过任何一本书。最后他问我神学书放在哪里,我告诉他神学书都放进箱子里了,堆在音乐类书籍前面。自从我把神学书装箱堆放在音乐书前面(所以眼下也看不到音乐类区域了),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客人来店里找音乐类或神学类的书。这位客人什么也没买。
- Mindstore未知商店
- TOPYS开了一家明天不知道会卖什么的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