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浪潮 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社会 保罗莫兰 著 2019《经济学人》推荐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运费: | ¥ 0.00-15.00 |
库存: | 42 件 |
商品详情
现代世界所经历的深远变革是人口结构的变迁,而在未来,人口转型将再次引发全球经济版图的巨变。读懂人口未来趋势,推演下一轮全球格局。2019《经济学人》推荐
书名:人口浪潮
定价:68.00元
作者:保罗莫兰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06
页码:35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21705324
1.当长寿时代到来,人口变革也已经在路上。时代趋势牵引个人命运。除了做好长寿时代的人生规划,我们更需要读懂未来人口大图景。
2.从人口变迁的历史,推演下一轮经济版图如何改写全球格局。人口浪潮发端于英国,扩散至欧美;在轮浪潮衰退时,亚洲接替欧洲的潮头继续翻涌;再过不到一代人的时间,人口浪潮将回到人类文明的诞生地非洲。潮起潮落,每一次人口结构的巨变都会引发国家兴衰,由此构建不一样的国际秩序。
3.现代世界所经历的深远变革是人口结构的变迁。以婴儿潮和百岁人生为例,分别代表了全球人口的两次重大转型,次是人口扩张,推动欧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次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危机。为什么说人口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代世界呢?书中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政治、军事力量、宗教文化、社会形态等方面给出了的分析。
4.如何重新定位技术与人的关系?这是本书能够为我们带来的另一个警醒。在人口浪潮从英国起步时,当时的人脱离马尔萨斯陷阱是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在人口缩减的未来,技术依然是应对人口危机的重要助力,这里也酝酿着下一轮经济起飞的风口。
5.2019《经济学人》书单推荐。
现代世界所经历的深远变革是人口结构的变迁。以1800年为起点,全球人口经历过两次重大转型。次是人口膨胀带来了规模效应,为欧洲提供巨大的发展优势——不断增长的人口为工业革命持续补充年轻的劳动力,反过来,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增长又进一步刺激了人口生产与海外迁移。次是人口增速放缓,带来老龄化人口结构危机,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随之产生,比如国家福利负担加重、老后破产、老年人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孤独死去,等等。
从现代社会起步至今,人口浪潮的潮头先涌向欧洲,也先从这里衰退;继欧洲之后,亚洲接起新一轮潮头全速翻涌;近几十年,这个地区也开始戏剧性地退潮。每一次潮头所至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景象,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下一次将至何处?《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推演。书中指出,人口的未来将由3种颜色构成:更多的灰色(越来越多的老龄化社会)、更多的绿色(资源利用效率更高),以及更少的白色(非欧洲人口加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到欧洲)。
部分人口与历史
第一章引言//003
本书的主旨以及它为何重要//009
第二章人口数量的重要性//012
大转变//013
历史上的人口大趋势//015
人口统计公式是怎样运算的?//016
人口带来的变化//019
人口数量与军事实力//020
人口数量与经济实力//023
国内人口而不仅仅是国际人口//027
简易人口学指南//032
数据//037
结论//040
第三章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胜利//045
领先者英格兰//046
解释人口增长//050
与海峡对岸比较//055
爱尔兰:例外中的例外//057
世界工厂:人口如何使英国成为世界领先的经济体//061
为了女王和国家:帝国移民//063
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071
傲慢//075
第四章德国和俄国的挑战//077
衰落的英格兰//079
预防出生:避孕简论//082
大规模移民一如既往//086
德国的觉醒//087
搅局者俄国//093
欧洲的失败者和苦难的移民//096
傲慢与恐惧:对人口均势变化的反应//099
摇篮何以撼动世界//107
第五章逐渐消逝的“伟大种族”//112
战争、流感与人口//113
欧洲的大衰退//116
留在欧洲//121
竞争、悲观情绪与政策//125
人口与独裁者//138
欧洲列强的终结//141
部分欧洲人口浪潮的合流之势
第六章自1945年以来的西方世界//146
从婴儿潮到大规模移民//146
婴儿潮的出生//148
婴儿潮的消退//154
次转型//158
白种人口的老龄化//166
墨西哥的人口浪潮//170
接踵而至的西方其他地区//175
败退的欧洲人?//180
第七章1945年以来的苏联和东欧集团:冷战失败背后人口学//183
退缩的俄罗斯//186
政治上的回应//193
人口与苏联的解体//196
俄罗斯奄奄一息?//197
俄罗斯的反击//203
俄罗斯以外的东正教世界//206
罗马尼亚生育率的跃升//208
南斯拉夫战争//210
消失的人口//212
第八章日本、中国和东亚:人口大国的老龄化//217
日出之国:日本的崛起//219
战后的日本:向世界高龄国家迈进//227
中国:迈向并超越个十亿人口规模//234
中国的人口过山车//240
亚洲人口浪潮//243
第九章中东和北非:政局不稳的人口学//246
人口振动//248
伊斯兰教、石油和政策:中东和北非人口的生成//253
人口压力与内部崩溃//258
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冲突的人口学//269
第十章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后的潮头和未来的前景//280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拉丁美洲//281
南亚的人口//287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浪潮后的浪头//293
下一步去往何方?人口未来的颜色//302
超乎想象//310
附录1如何计算预期寿命//313
附录2如何计算总和生育率//319
致谢//322
延伸阅读//324
[英]保罗·莫兰(PaulMorland)
英国人口学知名学者,政治经济学专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在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副研究员。
保罗·莫兰所讲述的这部宏大历史,不仅提示我们人口资源何等重要,还让我们认识到对人口转型的理解甚至比转型本身更为重要。要想理解这个时代,这本书不可不读。
——埃里克·考夫曼(EricKaufman),英国知名人口学家
《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人口规模是如何影响人类进程的。
——艾利森·沃尔夫(AlisonWolf),英国知名经济学家
保罗·莫兰的技巧在于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人口的发展贯穿起来……论证清晰、简明、熟练。在莫兰看来,未来将会是更多的灰色(未富先老的社会)、更多的绿色(全球人口锐减,人们不再需要更多土地和资源)和更少的白色(非洲人口加速增长以及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到欧洲)……他的这本书为我们了解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提供了一次的推演。
——《泰晤士报》
《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以出生率、死亡率和移民为三棱镜,折射出从1800年人口起飞到特朗普修建“墨西哥墙”的全球人口发展历程。书中提供了大量信息……尤其写给对人口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书中尤为精彩之处,在于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描绘了一幅人类流动的图景。以老龄化的英国为例,未来30年内,年龄超过85岁的人口数量将达到婴儿潮代人的3倍。这意味着国家负担更重,同时也将在衰退中更加趋于平和。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本书对人口趋势的历史和可能的未来提供了启发性的观察视角。
——《书单》书评
对于想要了解地缘政治学、国际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读者非常有用。
——《科克斯书评》
中国:迈向并超越个10亿人口规模
中国的人口规模在很早以前就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尽管印度很快就会在这方面将其超越。以某些指标衡量,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超越了美国——尽管显然不是按人均收入计。这个沉睡太久的全球人口大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已完全醒来,其现代化进程的规模、范围和速度在世界上都是空前的。中国约14亿的巨量人口规模成就了它的现在,并且在它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作用。
古代中国是个文明延续的国家,人们因此将其区别于欧洲,后者的国家和民族出现的时间至少比中国历史上首个国家晚上千年。中国是首个人口超过10亿规模的国家,它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达到如此规模。凭借其人口规模,中国仅会在极端困厄的时期才无法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的主要力量。中国在15世纪之后便选择不向海外施加影响,但由于其规模和相对性技术进步,它也不会被其他任何强权支配。
然而,到19世纪时,尽管中国仍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它未能在人口或工业方面像欧洲这个充满活力的暴发户一样向前发展,并且还付出了两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以及1856—1860年)和义和团运动(1899—1900年)在内的代价。为何会如此,这个吸引人的问题本身就能够支撑起一批独立的研究文献。即便领土面积相对较小的日本也能够打败清朝并占领朝鲜,以及自1895年以来占领台湾长达50年,而且还在20世纪30年代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它靠的并非绝对的人口优势,而是人口和经济活力的综合优势。
然而,一旦中国能够将其人口规模和工业化相结合,它就会再次成为影响全球的大国,至少也能挑战人口规模较小的大国霸权。就中国而言,其人口的增长(直到20世纪70年代)先于其工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总体来说,人口和工业发展惯性让它重新回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非凡的人口之路。
对日本而言,将1945年作为“归零时刻”(zerohour)是有道理的。这一年,它在广岛和长崎受到核打击之后战败,自当年起,它和德国一样需要在美国霸权主导的全新国际框架下,从战后余烬中重新建设国家。而对中国而言,1949年更有道理成为一个起点,这一年内战终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建立。(这也是人口数据多少变得可靠的时间点。)然而,如果不回顾更早的年代,我们便不能理解中国的人口及其在该国历史中的作用。
与其他地方一样,我们对中国更早时期的人口的理解会因为缺乏明确的数据而遇阻。作为一个文明从未中断的国家(尽管其王朝有更迭),中国官方的人口数据可以追溯至18世纪中期,而基于官方记录对人口规模的估计,至少可以追溯至14世纪下半叶明朝开端之时。然而,大部分此类数据的可靠性值得怀疑。与那些更为久远的估值相比,似乎中国人口从公元纪年开始到17世纪中期都并未增长,其人口规模在公元2年到17世纪中期时均在6000万左右。
马尔萨斯主义者已经确定了这段历史时期中的5次饥荒、流行病和战争的发生,人口随之减少,然后又重新增长至某个被视为自然界限的规模。
因此,中国与西欧截然不同,尽管从长期看也同样经历了兴衰起伏,但它在超过1500年的时期内并未向前发展。然而,这种情况不应被视为“落后”的标志,因为中国的技术在此间多数时期都是世界先进的,但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其人口模式应该反过来看,因为掌握了灌溉和水稻栽培技艺的中国比西方早得多地抵达了自身的马尔萨斯边界,其人口规模也已经达到这种农业系统所能支持的密度。事实上,马尔萨斯曾将中国作为这样一类社会的典型,其人口不受约束,人口规模总是接近其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上限,因此人们也总处于苦难和饥饿的边缘。
中国人口增长的确切时间和原因尚不清楚,但它在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确充满活力,而恰逢日本人口规模陷于停滞的1850年,中国的人口规模已接近4.3亿。a这意味着两个多世纪超过1%的增长率。这似乎是通过农业集约化生产方式实现的,其中涉及资本的投入、灌溉和更多地使用化肥等手段,农业产量的不断提高会相地增加供养的人口,尽管供养水平仍处于苦难的边缘。虽然存在一些记录,但中国在不同时期的人口估值仍不确定,对1650—1929年人口增长率的一些估计都未超过0.5%。与英国19世纪的进程不同,中国是在没有大规模外迁移民的情况下达到这个增长率的。
中国曾出现外迁移民,特别是外迁至亚洲其他国家,但在1940年,中国以外的华人总量大约也仅为2000万。相对于有海外华人生活的地方,这个数据可能是个重要的存在,例如马来西亚,但却仅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5%。似乎,中国的人口增长从19世纪中期开始减缓,在1850—1947年间可能在0.25%,d部分原因至少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这导致了2000万人的死亡。
支撑此间200年人口扩张以及随后一个世纪下降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数据都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从现代标准看,整个这一时期的生育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直到近,人们才普遍认为中国比日本更接近马尔萨斯主义者和人口转型理论的支持者假定的前现代标准。
1950年,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接近3%,如此水平的年均增长率意味着某种巨变,同时它也是世界人口不断翻涌的浪头从欧洲和北美转移出去的明证。a这引起了某些人士的警觉,尤其1952年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当年的6亿人口与1947年的4.7亿人口形成了鲜明对照。b这个数字几乎可以肯定是有误的,因为它意味着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了不可能实现的5%,但这组数字仍旧引发了人口政策的激变。支持多生多育的声音逐渐减弱,避孕药具也更容易获取,更为“放任”的观点也为计划生育宣传腾出了空间。
1979—2015年,一项明确的“独生子女政策”得以实施,其中涉及规劝、财政刺激和可能失去家庭和工作的惩罚等。这项政策于1980年编撰成法,1980—1984年开始实施。c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直接的强制措施。其中对少数民族规定了例外情况,也存在周期性的松绑,例如,近期的例外情况实施的对象则是父母双方均为独身子女的家庭。起初,这项政策受到农村地区的强烈抵制,在还地给农民之后,政策与人民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如今,中国的生育率在1.2~1.5,北京则仅为0.75。
然而,独生子女政策几乎是不必要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证明这一点,一则参考中国的历史大势,二则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对比。1981年,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0亿,这在外人看来着实是个惊人的数字,也明显让中国的领导层感到震惊。但值此之际,生育率已大幅下降——10年间,从6降到了3。这个趋势从1970年起变得清晰而明确,因此,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并不能对此负责。不出所料,中国的人口增速在放缓,其人口年增长率在1.4%时仍处于高位,但也仅为10年前近3%的一半。所以很明显,中国在没有施加强制干预的情况下也能应对这个问题。
个证明的方式则是独生子女政策在对比国际环境的情况下也并非。中国大陆生育率的实际轨迹与台湾地区乃至东亚和东南亚其他国家并无太大不同。以台湾地区为例,当地生育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便已降至3左右,这个水平略高于大陆(这并不令人惊讶,此时,台湾更快地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到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的生育率已经下降到1.5~2,这与大陆的水平一致。而对比韩国,总和生育率到20世纪70年代便已达到3的水平,但到90年代末,其生育率已降为1.5。a因此,韩国和台湾地区——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大致与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中国大陆处于同一起点——在并未求助于视为必要的强制政策的情况下,也实现了生育率类似或更明显的下降。(另外一个有效的比较对象是马来西亚的华裔人口,其生育率为与中国类似,接近1.5,这也是在并未采取严厉措施的情况下达到的。
如果人口浪潮曾给人类带来经验,其好的经验便是放手让普通人自我管理,而非由那些自封为工程师的人干预,大抵如此。考虑到教育、一定程度的机会和避孕药具的获得程度,多数男女,尤其是女性,都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决定,至少在降低生育率方面如此。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在人口学和经济学中都起作用;如果信息通畅,并且能够做出自己的决定,那么能够自己做主的个人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做
- 智选好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