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浅表器官超声医学(第2版)
定价:288.0
ISBN:9787030546661
作者:李泉水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10
内容提要:
本书由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泉水教授组织国内超声医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编著而成。全书分为眼、涎腺、颌面颈部、甲状腺、甲状旁腺、甲状腺疾病的介入性超声、乳腺、浅表淋巴结、阴囊、阴茎、腹外疝、肛门及直肠、颈部血管、四肢血管、肾血管、肌骨关节系统、浅表器官结核等共17章。分述了浅表各器官的解剖与生理、病因病理,以及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术中超声、介入超声、三维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新技术等。在编写中作者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并结合各编著者的临床经验,力求反映出当今浅表器官超声诊断的专业水平。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配有大量声像图及部分解剖图和病理图。
目录:
目录
第1章 眼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2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6
第三节 眼球疾病 8
第四节 眼附属器疾病 28
第2章 涎腺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42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44
第三节 涎腺炎性疾病 44
第四节 涎腺良性肿块 49
第五节 涎腺恶性肿瘤 57
第3章 颌面颈部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64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69
第三节 颌面颈部软组织肿块的超声评估指标 70
第四节 颌面颈部炎性疾病 74
第五节 颌面颈部囊性占位病变 76
第六节 颌面颈部肿瘤 80
第七节 颌面颈部其他疾病 86
第八节 超声引导下颌面颈部肿块穿刺活检术 89
第4章 甲状腺
第*节 甲状腺解剖及生理概要 92
第二节 甲状腺超声检查方法 94
第三节 甲状腺正常声像图 94
第四节 甲状腺疾病的超声表现 95
第5章 甲状旁腺
第*节 解剖生理与正常声像图 126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127
第三节 甲状旁腺疾病 127
第四节 甲状旁腺疾病的超声诊断临床价值 131
第五节 甲状旁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比较 132
第6章 甲状腺疾病的介入性超声
第*节 介入性超声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 134
第二节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介入诊断技术 135
第三节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介入治*技术 137
第7章 乳腺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145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152
第三节 乳腺疾病超声表现 160
第四节 乳腺癌早期诊断及普查 193
第五节 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 197
第六节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优缺点 213
第七节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14
第八节 剪切波速度弹性成像在乳腺病变中的应用 220
第九节 超声造影在乳腺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22
第十节 三维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26
第十一节 介入超声在乳腺疾病诊断与治*中的应用 233
第十二节 超声引导Mammotome在乳腺肿块微创旋切中的应用 238
第十三节 超声在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应用 246
第十四节 超声在乳腺癌手术过程和术后监测中的作用 248
第十五节 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监测作用 250
第十六节 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53
第8章 浅表淋巴结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263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266
第三节 淋巴结的超声评估指标及临床意义 267
第四节 淋巴结疾病 273
第五节 淋巴结疾病超声新技术 284
第9章 阴囊
第*节 解剖生理与正常声像图 288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293
第三节 睾丸疾病 294
第四节 附睾疾病 306
第五节 精索疾病 311
第六节 鞘膜疾病 314
第七节 阴囊其他疾病超声表现 315
第10章 阴茎
第*节 解剖生理与正常声像图 321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322
第三节 阴茎疾病 323
第11章 腹外疝
第*节 解剖生理与病理 329
第二节 检查方法 331
第三节 超声表现 331
第四节 鉴别诊断与临床意义 333
第12章 肛门及直肠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338
第二节 检查方法 342
第三节 肛周脓肿 343
第四节 肛瘘 346
第13章 颈部血管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352
第二节 生理概述 363
第三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372
第四节 超声评价动脉疾病的指标及其临床价值 378
第五节 颈部动脉疾病 389
第六节 颈部静脉疾病 408
第七节 椎动脉病变 410
第八节 锁骨下动脉病变 412
第14章 四肢血管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420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427
第三节 四肢静脉疾病 435
第四节 四肢动脉疾病 445
第五节 肢体动静脉联合病 464
第六节 超声新技术在周围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479
第15章 肾血管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484
第二节 仪器和检查方法 488
第三节 肾血管性高血压 492
第四节 肾动脉狭窄 492
第五节 肾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 502
第六节 肾动脉瘤 504
第七节 肾动静脉瘘 505
第八节 肾静脉血栓形成 508
第九节 肾静脉癌栓 510
第十节 胡桃夹现象 511
第16章 肌骨关节系统
第*节 解剖、检查方法及正常声像图 516
第二节 肌骨关节系统疾病 520
第三节 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与鉴别 530
第四节 骨肿瘤和瘤样变 539
第五节 外周神经系统 547
第六节 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异常超声诊断 556
第七节 肌骨超声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 560
第17章 浅表器官结核
第*节 淋巴结结核 570
第二节 皮肤结核 581
第三节 肌肉结核 583
第四节 腮腺结核 586
第五节 甲状腺结核 588
第六节 乳腺结核 590
第七节 睾丸结核 594
第八节 附睾结核 596
第九节 胸壁结核 600
在线试读:
第1章 眼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第三节 眼球疾病
第四节 眼附属器疾病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眼为人体的视觉器官,分为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3部分。眼球和视路共同完成视觉功能,眼附属器则起保护、运动等辅助作用。
眼球近于球形,其前后径为24mm,垂直径为23mm,水平径为23.5mm,位于眼眶内。眼球(eyeball)分为眼球壁和眼内容物两部分。眼球壁包括3层膜: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色素膜,内层为视网膜。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图1-1-1)。
图1-1-1 眼球水平切面
一、眼球壁的解剖
(一)纤维膜
角膜(cornea)和巩膜(sclera)组成眼球外膜,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故总称为纤维膜。角膜约占1/6,完全透明,中央厚度0.50~0.57mm,周边厚度约1.0mm,中央较周边薄。周边部的角膜嵌入巩膜内,巩膜前层覆盖在角膜上,在此角膜和巩膜移行的部分称为角巩膜缘(corneoscleral)。
(二)色素膜
色素膜又称葡萄膜(uvea),是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富含色素的血管性结构,分虹膜(iris)、睫状体(ciliary body)和脉络膜(choroid)3部分。色素膜又称血管膜,其内血供丰富。脉络膜毛细血管网是全身含血量*丰富的部位,其中脉络膜的血供主要来自睫状后短动脉,虹膜、睫状体的血供主要来自睫状后长动脉。
1.虹膜 为色素膜的*前部分,呈一圆盘状膜,由睫状体前部伸展到晶状体前面,中央有一圆孔称为瞳孔。瞳孔收缩和开大时,其边缘在晶状体表面来回滑动,得到晶状体支持。
2.睫状体 位于与视网膜锯状缘之间,前与虹膜根部相连,向后移行于脉络膜,切面为三角形,顶端向后指向锯状缘,基底指向虹膜,环绕晶状体赤道部。
3.脉络膜 由视网膜锯状缘开始,直到视神经孔,覆盖眼球后部,厚度约0.25mm,为色素丰富的血管性结构。脉络膜上腔是指脉络膜与巩膜之间的一个潜在间隙,填有疏松结缔组织,在低眼压或炎症时可有渗出物和血液存在,导致脉络膜与巩膜分离。
脉络膜的*内层为Bruch膜,是真正的基底膜,它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厚,在儿童期仅0.2μm,成年人则为0.2~0.4μm,一般在眼球的周边部较薄而后极部较厚。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超声诊断特点中,特殊的形状——蕈状,即因为肿瘤生长过程中突破Bruch膜的缘故。
脉络膜的血管与其他血管不同,动脉不与静脉伴行。睫状后长动脉在距离视神经约4mm处斜行穿过巩膜,走行于脉络膜上腔,供应50%的眼前段血流,它的损伤可导致脉络膜上腔出血。睫状后短动脉在视神经周围进入巩膜,也走行于脉络膜上腔,供应眼球赤道后的脉络膜。而静脉血主要通过涡静脉系统注入眼上、眼下静脉,大部分经海绵窦流入翼腭静脉丛到颈外静脉。
(三)视网膜
视网膜(retina)前界为锯状缘,后界为视神经盘(optic disc)周围,外为脉络膜,内为玻璃体。后极部可见一直径1.5mm边界清晰的淡红色圆盘状结构,称为视神经盘,为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穿过巩膜筛板的部位。视神经盘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通过,它们分布于视网膜。视神经盘无视细胞,故无视觉,在视野中形成生理盲点。在视神经盘颞侧3mm处可见直径约2mm的浅漏斗状小凹陷,称为黄斑(macula lutea),其中有一小凹为黄斑中央凹(fovea centralis),为视网膜视觉*敏锐的部位。由于视网膜为神经外胚叶发育而成,当视泡凹陷形成视杯时,其外层发育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内层分化为视网膜内9层。两层之间存在一个潜在的间隙,视网膜脱离即色素上皮层和神经上皮层之间的脱离。
二、眼内容物的解剖
(一)晶状体
晶状体(lens)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组成,是形似双凸镜的透明体,借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固定在虹膜后、玻璃体前,富有弹性。晶状体直径9~10mm,厚度4~5mm,前后两面相接处为晶状体赤道。晶状体囊为一透明膜,完整包绕在晶状体外面。晶状体纤维在一生中不断增生,规则排列。晶状体悬韧带是连接晶状体赤道与睫状体的纤维组织,由透明、坚韧、缺少弹性的胶原纤维组成。晶状体悬韧带的主要功能是固定并保持晶状体的正常位置。因先天发育异常或外伤等原因导致的悬韧带断离可引起晶状体脱位。
(二)玻璃体
玻璃体(vitreous body)为充满眼球后4/5空腔的透明无色胶体,其99%为水分,充满在晶状体后。
玻璃体内没有血管和神经,在其外层有少量游走细胞。玻璃体组织由玻璃体界膜、玻璃体皮质、中央玻璃体、中央管及玻璃体细胞构成。
玻璃体周围部分密度较高,称为玻璃体膜。它是致密浓缩玻璃体,而非一层膜。除玻璃体基底部的前方和透明管的后端外,其余部分均有界膜存在,依其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前界膜和后界膜。
玻璃体皮质(vitreous cortex)是玻璃体外周与睫状体及视网膜相贴部分,致密,由胶原纤维、纤维间隙内的蛋白质和黏多糖积聚而成。以锯齿缘为界将玻璃体皮质分为前皮质和后皮质。其中位于锯状缘前2mm及之后4mm的区域为玻璃体与眼球壁结合*紧密的部位,即使受病理或外伤的影响也不致使之脱离,该处的玻璃体称为玻璃体基底部。
玻璃体中央由后向前有一管状透明区,自乳头连向晶状体后极,称Cloquet管,为胚胎发育中的原始玻璃体所在部位,又有透明样动脉残留。
(三)房水
房水(aqueous humor)是眼内透明液体,充满眼前房和后房。房水由睫状突无色素上皮细胞分泌,主要功能是维持眼压,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保护眼结构的完整性和光学透明性。房水与角膜之间的物质交换在角膜正常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角膜从空气中获得大部分氧,周边角膜则从角巩膜缘的血管获得营养成分,中央区角膜从循环的房水中获得葡萄糖、氨基酸,可能通过扩散进入角膜。
正常情况下房水在超声表现为无回声区,与周边组织之间分界清晰。由于房水的流动速度在10μl/h,因此流动的房水不足以引起多普勒效应,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亦无血流信号。
三、眼部血管的解剖
(一)动脉系统
1.眼动脉 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是颈内动脉的第*分支。它通过视神经管与视神经相伴行进入眼眶。其在眶内的行程可以分为3部分:第*部分,在眶外下方向前走行到视神经,然后在眶中部穿越视神经到其鼻上方(第二部分),约85%的病例,眼动脉在视神经的上方越过,其余在视神经的下方越过。在视神经鼻侧(第三部分),眼动脉分出其末支。眼动脉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眼眶内部能够识别的*粗大血管。
2.视网膜中央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artery of retina,CRA)是眼动脉在入眶后发出的细小分支,在球后约12mm进入视神经下方,然后在视神经实质中向前行至眼球为止。在视神经内,视网膜中央动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相伴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检查中,两者在视神经无回声区中呈红-蓝相间的血流信号,非常容易识别。
3.睫后长动脉和睫后短动脉 睫后长动脉(long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和睫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包括6~8条短动脉和2条长动脉,均在视神经附近从后进入眼内,为脉络膜(睫后短动脉)和虹膜、睫状体(睫后长动脉)提供血供。睫后短动脉为2~3支,主干再分为6~8支终末支,其主干由眼动脉的第二部分的不同处分出,因此其解剖变异较大,但是在视神经的鼻侧和颞侧至少各有1支短动脉。睫后长动脉在距离视神经稍远一些亦可被识别。因睫后短动脉在视神经两侧的位置比较固定,行CDFI检查时通常选择此部位进行取样(图1-1-2)。
图1-1-2 眼眶内血管
注:A.眼动脉;B.视网膜中央动脉;C.睫后长动脉;D.睫后短动脉
(二)静脉系统
1.眼静脉 眼静脉(ophthalmic vein,OV)共2支,即眼上静脉(superior ophthalmic vein,SOV)和眼下静脉(inferior ophthalmic vein,IOV)。其中,眼上静脉是引流眼球和其附属器的主要血管,直接向后引流至海绵窦。眼下静脉在进入海绵窦之前,发出分支汇入眼上静脉,另一支汇入翼状丛。部分血液也向前经内眦静脉入面静脉。这些静脉均无静脉瓣,其血流方向由压力梯度决定。
眼上静脉由两根,即上根和下根汇合而成。上根为眶上静脉的延续,从鼻上方眶缘收集血液,沿眶顶到提睑肌鼻侧与下根汇合。下根是内眦静脉的延续,穿过眶隔往后上方与上根联合,形成眼上静脉的主干,然后向后走行至位于上直肌的内侧缘,再至上直肌之下,*后达到上直肌的外侧缘,沿着眶上裂,进入海绵窦。在正常状态下眼上静脉的解剖位置无固定取样标志,但在病理状态如眼上静脉扩张等情况下,在眼眶内可被CDFI轻易取样。
2.涡静脉 涡静脉(vorticose vein,VV)为引流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的主要血管。脉络膜后部的静脉向前集合,赤道前的脉络膜血管则向后集合,在赤道部附近形成4~5支涡静脉,它们在上、下直肌两侧赤道后部穿出巩膜,长度2~5mm。颞上支的涡静脉约在赤道后8mm处穿出巩膜,鼻上支在赤道后7mm、颞下支在赤道后6mm、鼻下支在赤道后5.5mm处穿出巩膜。因涡静脉的穿行处与眼球的赤道相垂直,一般不易为CDFI所显示。
3.视网膜中央静脉 视网膜中央静脉(central retinal vein,CRV)走行在视神经内,与视网膜中央动脉完全相同。经眼上静脉或直接回流到海绵窦。
四、眼的正常声像图
(一)眼球的结构
角膜呈带状回声,如果探头对角膜加压可见角膜形态发生改变,即角膜顶点的回声局限扁平。前房为半球形无回声区。虹膜显示为对称的带状回声,中央区回声局限性缺如为瞳孔区。晶状体的全部均可清晰显示,呈类椭圆形中强回声。玻璃体表现为无回声区,与眼球壁回声之间界线清晰。眼球壁回声为类圆形带状强回声,与玻璃体回声形成明显的对比(图1-1-3)。
图1-1-3 眼球结构超声检查图像
(二)眼球的血管
由于眼球壁的脉络膜和视网膜均有血管,所以其上可见血流信号,如果仪器的血流敏感性比较好,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血管。因为玻璃体内没有血管,所以也没有血流信号。在虹膜、睫状体上也有小血管,根据仪器的条件在部分仪器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前房和后房内的房水尽管是流动的,但其流动的速度不足以引发多普勒效应,因此没有血流信号(图1-1-4)。
(三)泪腺
首先应用直接检查法将探头置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区以观察泪腺。正常的泪腺为类三角形,内回声为中等强度,与周边组织之间界线清晰。应用经球探查法,即将探头置于眼球的鼻下方,探头方向指向颞上方显示泪腺,如果泪腺正常一般无异常回声。正常泪腺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但不丰富。泪腺周边可见点状血流信号。
(四)视神经
视神经为眼眶的解剖标志,线状扫描视神经显示为带状低至无回声区,与眶内其他组织之间界线清晰。线阵探头与扇扫探头相比较没有放大效应,可以测量视神经的宽度,但临床意义值得讨论。
(五)眼外肌
眼外肌的超声检查与扇扫探头一样,只是对上直肌的检查比较困难。注意眼外肌检查时,患者一定不能转动眼球,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六)眶脂肪
眶脂肪是眼眶的主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回声强度一致的中强回声。应用线阵探头可以显示眼球壁后40~50mm,较眼科专用机的范围大得多。
(七)眶内的血管
根据眼眶内的血管解剖及走行,一般只检查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后短动脉。所有的眼局部的动脉血管的频谱与颈内动脉类似,为三峰双切迹状,*大的区别在于频谱所显示的血流为湍流,所以没有频窗且与心脏的心动周期是完全一致的。
眼部的静脉表现为连续有轻度搏动的波形。视网膜中央动脉与视网膜中央静脉相伴行,两者一般同时出现,分别位于X轴的上、下。这一特点是眼内其他血管所不具备的,因此也是视网膜中央动脉与睫后短动脉相鉴别的依据(图1-1-5)。
图1-1-5 眼部血管的多普勒频谱图像
注:A.眼动脉;B.视网膜中央动脉;C.睫后短动脉;D.眼上静脉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一、仪器调节
眼科超声检查的仪器较多,既有眼科专用的A型超声、B型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等检查仪器,也有彩色多普勒超声、三维超声、超声造影等检查设备和手段。
B型超声仪:眼科专用B型超声诊断仪的换能器频率为10MHz,系机械扇形扫描,其弧形的聚焦点与眼球的弧度基本一致,尤其对于眼部结构的检查有自己的特点,对眼球壁疾病的检查有独到之处。眼科专用超声诊断仪的探头长径一般在15mm以内,使用十分灵活,对于周边部疾病的显示有自己的特点。
至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一般只用高频线阵探头即可,在眼的使用与其他小器官超声诊断无异。
二、检查方法
(一)B型超声检查方法
*基本的检查方法有3种,即横切、纵切和轴位扫查。其中横切和纵切较轴位扫查更为常用。横切和纵切法声束可以自晶状体旁通过,降低晶状体对声波传导的干扰,还可以通过探头的移动获得更大范围的检查图像。
1.横切扫描 探头标记方向与角巩膜缘相平行的扫描方法即为横切扫描。这种检查方法中声波向探头所在方向的对侧前后移动,所以得到的是探头对侧的眼球结构的子午线切面。如果将探头置于9点的角巩膜缘且指示方向向上,所得图像的上方即为2点的图像,下方为4点的图像,中央为3点图像。如果将探头水平置于6点角巩膜缘,则所得图像的中央为12点子午线球壁的图像。一般根据探头所在的位置将横切法分为水平横切(探头标记方向指向鼻侧,探头置于3点、9点角巩膜缘)、垂直横切(探头标记方向指向上方,探头置于6点、12点角巩膜缘)和斜行横切(探头标记方向指向上方,探头置于1点30分、4点30分、7点30分和10点30分角巩膜缘)3种方法(图1-2-1)。
2.纵切扫描 将横切扫描时的探头方向旋转90°即为纵切扫描。探头的标记方向与角巩膜缘始终垂直,检查时探头做与角巩膜缘相垂直的前后运动。所得图像为探头对侧径线的切面。另一种理解为类似车轮的轮辐状之放射状扫描。一般周边部的球壁回声显示在图像的上方,视神经显示在图像的下方。如果将探头置于6点角巩膜缘,得到12点球壁的径线切面。通过探头向角巩膜缘或穹窿部的移动,眼球周边和后极部球壁均清晰地显示,探头越接近角巩膜缘后极部图像显示越清晰,探头越接近穹窿部,则眼前段的图像显示越清晰(图1-2-2)。
3.轴位扫描 轴拉扫描指探头位于角膜的中央,声束自晶状体中央穿过,将眼球的后极部以视神经为中心完整地分为2个部分的图像。但是由于声束自晶状体穿过产生声衰减,可能导致声波对眼后极部图像显示能力下降,这也是这种检查方法较横切扫描、纵切扫描的局限性。一般轴位法用于与晶状体、视神经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黄斑疾病的评估(图1-2-3)。
通常采用水平轴位检查时,探头标记一般朝向患者的鼻侧,这样黄斑的图像正好在视神经图像的下方。垂直轴位检查探头标记一般向上,斜行轴位即1点30分~7点30分,10点30分~4点30分的轴位检查探头的标记一般向上。
4.轴旁扫描 轴旁扫描是与轴位扫描相平行且避开晶状体的扫描方式。充分、仔细的轴位扫描是轴旁扫描的前提,应用轴旁扫描可以避免晶状体对声波的衰减效能,达到清晰显示眼底图像的目的。
进行眼内疾病超声检查时,首先将仪器的增益状态调至*高,以免遗漏细小的病变。一般依照如下顺序进行扫查。①横切扫描:首先检查眼球的上方,将探头置于6点角巩膜缘,标记方向指向鼻侧。由于探头在角巩膜缘,首先得到眼球后极部的图像,向穹窿部移动探头,依次得到眼球后极部、赤道部、周边部的图像。然后应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对眼球的下方、鼻侧、颞侧进行检查。②纵切扫描:如果用横切扫描时在眼球内发现异常,或者有不能观察的盲区,可以同时进行纵切扫描。即横切扫描发现病变后,旋转探头90°与横切扫描相垂直,同样自角巩膜缘向穹窿部移动探头,观察病变的情况。对于位于后极部或周边部的病变,应用纵切扫描可以获得比横切扫描更满意的图像。③轴位扫描和轴旁扫描: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如与晶状体或视神经关系密切的病变、黄斑病变等,为明确
定价:288.0
ISBN:9787030546661
作者:李泉水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10
内容提要:
本书由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泉水教授组织国内超声医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编著而成。全书分为眼、涎腺、颌面颈部、甲状腺、甲状旁腺、甲状腺疾病的介入性超声、乳腺、浅表淋巴结、阴囊、阴茎、腹外疝、肛门及直肠、颈部血管、四肢血管、肾血管、肌骨关节系统、浅表器官结核等共17章。分述了浅表各器官的解剖与生理、病因病理,以及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术中超声、介入超声、三维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新技术等。在编写中作者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并结合各编著者的临床经验,力求反映出当今浅表器官超声诊断的专业水平。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配有大量声像图及部分解剖图和病理图。
目录:
目录
第1章 眼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2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6
第三节 眼球疾病 8
第四节 眼附属器疾病 28
第2章 涎腺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42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44
第三节 涎腺炎性疾病 44
第四节 涎腺良性肿块 49
第五节 涎腺恶性肿瘤 57
第3章 颌面颈部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64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69
第三节 颌面颈部软组织肿块的超声评估指标 70
第四节 颌面颈部炎性疾病 74
第五节 颌面颈部囊性占位病变 76
第六节 颌面颈部肿瘤 80
第七节 颌面颈部其他疾病 86
第八节 超声引导下颌面颈部肿块穿刺活检术 89
第4章 甲状腺
第*节 甲状腺解剖及生理概要 92
第二节 甲状腺超声检查方法 94
第三节 甲状腺正常声像图 94
第四节 甲状腺疾病的超声表现 95
第5章 甲状旁腺
第*节 解剖生理与正常声像图 126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127
第三节 甲状旁腺疾病 127
第四节 甲状旁腺疾病的超声诊断临床价值 131
第五节 甲状旁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比较 132
第6章 甲状腺疾病的介入性超声
第*节 介入性超声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 134
第二节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介入诊断技术 135
第三节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介入治*技术 137
第7章 乳腺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145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152
第三节 乳腺疾病超声表现 160
第四节 乳腺癌早期诊断及普查 193
第五节 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 197
第六节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优缺点 213
第七节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14
第八节 剪切波速度弹性成像在乳腺病变中的应用 220
第九节 超声造影在乳腺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22
第十节 三维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26
第十一节 介入超声在乳腺疾病诊断与治*中的应用 233
第十二节 超声引导Mammotome在乳腺肿块微创旋切中的应用 238
第十三节 超声在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应用 246
第十四节 超声在乳腺癌手术过程和术后监测中的作用 248
第十五节 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监测作用 250
第十六节 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53
第8章 浅表淋巴结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263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266
第三节 淋巴结的超声评估指标及临床意义 267
第四节 淋巴结疾病 273
第五节 淋巴结疾病超声新技术 284
第9章 阴囊
第*节 解剖生理与正常声像图 288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293
第三节 睾丸疾病 294
第四节 附睾疾病 306
第五节 精索疾病 311
第六节 鞘膜疾病 314
第七节 阴囊其他疾病超声表现 315
第10章 阴茎
第*节 解剖生理与正常声像图 321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322
第三节 阴茎疾病 323
第11章 腹外疝
第*节 解剖生理与病理 329
第二节 检查方法 331
第三节 超声表现 331
第四节 鉴别诊断与临床意义 333
第12章 肛门及直肠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338
第二节 检查方法 342
第三节 肛周脓肿 343
第四节 肛瘘 346
第13章 颈部血管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352
第二节 生理概述 363
第三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372
第四节 超声评价动脉疾病的指标及其临床价值 378
第五节 颈部动脉疾病 389
第六节 颈部静脉疾病 408
第七节 椎动脉病变 410
第八节 锁骨下动脉病变 412
第14章 四肢血管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420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427
第三节 四肢静脉疾病 435
第四节 四肢动脉疾病 445
第五节 肢体动静脉联合病 464
第六节 超声新技术在周围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479
第15章 肾血管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484
第二节 仪器和检查方法 488
第三节 肾血管性高血压 492
第四节 肾动脉狭窄 492
第五节 肾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 502
第六节 肾动脉瘤 504
第七节 肾动静脉瘘 505
第八节 肾静脉血栓形成 508
第九节 肾静脉癌栓 510
第十节 胡桃夹现象 511
第16章 肌骨关节系统
第*节 解剖、检查方法及正常声像图 516
第二节 肌骨关节系统疾病 520
第三节 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与鉴别 530
第四节 骨肿瘤和瘤样变 539
第五节 外周神经系统 547
第六节 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异常超声诊断 556
第七节 肌骨超声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 560
第17章 浅表器官结核
第*节 淋巴结结核 570
第二节 皮肤结核 581
第三节 肌肉结核 583
第四节 腮腺结核 586
第五节 甲状腺结核 588
第六节 乳腺结核 590
第七节 睾丸结核 594
第八节 附睾结核 596
第九节 胸壁结核 600
在线试读:
第1章 眼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第三节 眼球疾病
第四节 眼附属器疾病
第*节 解剖与正常声像图
眼为人体的视觉器官,分为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3部分。眼球和视路共同完成视觉功能,眼附属器则起保护、运动等辅助作用。
眼球近于球形,其前后径为24mm,垂直径为23mm,水平径为23.5mm,位于眼眶内。眼球(eyeball)分为眼球壁和眼内容物两部分。眼球壁包括3层膜: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色素膜,内层为视网膜。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图1-1-1)。
图1-1-1 眼球水平切面
一、眼球壁的解剖
(一)纤维膜
角膜(cornea)和巩膜(sclera)组成眼球外膜,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故总称为纤维膜。角膜约占1/6,完全透明,中央厚度0.50~0.57mm,周边厚度约1.0mm,中央较周边薄。周边部的角膜嵌入巩膜内,巩膜前层覆盖在角膜上,在此角膜和巩膜移行的部分称为角巩膜缘(corneoscleral)。
(二)色素膜
色素膜又称葡萄膜(uvea),是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富含色素的血管性结构,分虹膜(iris)、睫状体(ciliary body)和脉络膜(choroid)3部分。色素膜又称血管膜,其内血供丰富。脉络膜毛细血管网是全身含血量*丰富的部位,其中脉络膜的血供主要来自睫状后短动脉,虹膜、睫状体的血供主要来自睫状后长动脉。
1.虹膜 为色素膜的*前部分,呈一圆盘状膜,由睫状体前部伸展到晶状体前面,中央有一圆孔称为瞳孔。瞳孔收缩和开大时,其边缘在晶状体表面来回滑动,得到晶状体支持。
2.睫状体 位于与视网膜锯状缘之间,前与虹膜根部相连,向后移行于脉络膜,切面为三角形,顶端向后指向锯状缘,基底指向虹膜,环绕晶状体赤道部。
3.脉络膜 由视网膜锯状缘开始,直到视神经孔,覆盖眼球后部,厚度约0.25mm,为色素丰富的血管性结构。脉络膜上腔是指脉络膜与巩膜之间的一个潜在间隙,填有疏松结缔组织,在低眼压或炎症时可有渗出物和血液存在,导致脉络膜与巩膜分离。
脉络膜的*内层为Bruch膜,是真正的基底膜,它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厚,在儿童期仅0.2μm,成年人则为0.2~0.4μm,一般在眼球的周边部较薄而后极部较厚。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超声诊断特点中,特殊的形状——蕈状,即因为肿瘤生长过程中突破Bruch膜的缘故。
脉络膜的血管与其他血管不同,动脉不与静脉伴行。睫状后长动脉在距离视神经约4mm处斜行穿过巩膜,走行于脉络膜上腔,供应50%的眼前段血流,它的损伤可导致脉络膜上腔出血。睫状后短动脉在视神经周围进入巩膜,也走行于脉络膜上腔,供应眼球赤道后的脉络膜。而静脉血主要通过涡静脉系统注入眼上、眼下静脉,大部分经海绵窦流入翼腭静脉丛到颈外静脉。
(三)视网膜
视网膜(retina)前界为锯状缘,后界为视神经盘(optic disc)周围,外为脉络膜,内为玻璃体。后极部可见一直径1.5mm边界清晰的淡红色圆盘状结构,称为视神经盘,为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穿过巩膜筛板的部位。视神经盘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通过,它们分布于视网膜。视神经盘无视细胞,故无视觉,在视野中形成生理盲点。在视神经盘颞侧3mm处可见直径约2mm的浅漏斗状小凹陷,称为黄斑(macula lutea),其中有一小凹为黄斑中央凹(fovea centralis),为视网膜视觉*敏锐的部位。由于视网膜为神经外胚叶发育而成,当视泡凹陷形成视杯时,其外层发育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内层分化为视网膜内9层。两层之间存在一个潜在的间隙,视网膜脱离即色素上皮层和神经上皮层之间的脱离。
二、眼内容物的解剖
(一)晶状体
晶状体(lens)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组成,是形似双凸镜的透明体,借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固定在虹膜后、玻璃体前,富有弹性。晶状体直径9~10mm,厚度4~5mm,前后两面相接处为晶状体赤道。晶状体囊为一透明膜,完整包绕在晶状体外面。晶状体纤维在一生中不断增生,规则排列。晶状体悬韧带是连接晶状体赤道与睫状体的纤维组织,由透明、坚韧、缺少弹性的胶原纤维组成。晶状体悬韧带的主要功能是固定并保持晶状体的正常位置。因先天发育异常或外伤等原因导致的悬韧带断离可引起晶状体脱位。
(二)玻璃体
玻璃体(vitreous body)为充满眼球后4/5空腔的透明无色胶体,其99%为水分,充满在晶状体后。
玻璃体内没有血管和神经,在其外层有少量游走细胞。玻璃体组织由玻璃体界膜、玻璃体皮质、中央玻璃体、中央管及玻璃体细胞构成。
玻璃体周围部分密度较高,称为玻璃体膜。它是致密浓缩玻璃体,而非一层膜。除玻璃体基底部的前方和透明管的后端外,其余部分均有界膜存在,依其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前界膜和后界膜。
玻璃体皮质(vitreous cortex)是玻璃体外周与睫状体及视网膜相贴部分,致密,由胶原纤维、纤维间隙内的蛋白质和黏多糖积聚而成。以锯齿缘为界将玻璃体皮质分为前皮质和后皮质。其中位于锯状缘前2mm及之后4mm的区域为玻璃体与眼球壁结合*紧密的部位,即使受病理或外伤的影响也不致使之脱离,该处的玻璃体称为玻璃体基底部。
玻璃体中央由后向前有一管状透明区,自乳头连向晶状体后极,称Cloquet管,为胚胎发育中的原始玻璃体所在部位,又有透明样动脉残留。
(三)房水
房水(aqueous humor)是眼内透明液体,充满眼前房和后房。房水由睫状突无色素上皮细胞分泌,主要功能是维持眼压,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保护眼结构的完整性和光学透明性。房水与角膜之间的物质交换在角膜正常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角膜从空气中获得大部分氧,周边角膜则从角巩膜缘的血管获得营养成分,中央区角膜从循环的房水中获得葡萄糖、氨基酸,可能通过扩散进入角膜。
正常情况下房水在超声表现为无回声区,与周边组织之间分界清晰。由于房水的流动速度在10μl/h,因此流动的房水不足以引起多普勒效应,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亦无血流信号。
三、眼部血管的解剖
(一)动脉系统
1.眼动脉 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是颈内动脉的第*分支。它通过视神经管与视神经相伴行进入眼眶。其在眶内的行程可以分为3部分:第*部分,在眶外下方向前走行到视神经,然后在眶中部穿越视神经到其鼻上方(第二部分),约85%的病例,眼动脉在视神经的上方越过,其余在视神经的下方越过。在视神经鼻侧(第三部分),眼动脉分出其末支。眼动脉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眼眶内部能够识别的*粗大血管。
2.视网膜中央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artery of retina,CRA)是眼动脉在入眶后发出的细小分支,在球后约12mm进入视神经下方,然后在视神经实质中向前行至眼球为止。在视神经内,视网膜中央动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相伴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检查中,两者在视神经无回声区中呈红-蓝相间的血流信号,非常容易识别。
3.睫后长动脉和睫后短动脉 睫后长动脉(long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和睫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包括6~8条短动脉和2条长动脉,均在视神经附近从后进入眼内,为脉络膜(睫后短动脉)和虹膜、睫状体(睫后长动脉)提供血供。睫后短动脉为2~3支,主干再分为6~8支终末支,其主干由眼动脉的第二部分的不同处分出,因此其解剖变异较大,但是在视神经的鼻侧和颞侧至少各有1支短动脉。睫后长动脉在距离视神经稍远一些亦可被识别。因睫后短动脉在视神经两侧的位置比较固定,行CDFI检查时通常选择此部位进行取样(图1-1-2)。
图1-1-2 眼眶内血管
注:A.眼动脉;B.视网膜中央动脉;C.睫后长动脉;D.睫后短动脉
(二)静脉系统
1.眼静脉 眼静脉(ophthalmic vein,OV)共2支,即眼上静脉(superior ophthalmic vein,SOV)和眼下静脉(inferior ophthalmic vein,IOV)。其中,眼上静脉是引流眼球和其附属器的主要血管,直接向后引流至海绵窦。眼下静脉在进入海绵窦之前,发出分支汇入眼上静脉,另一支汇入翼状丛。部分血液也向前经内眦静脉入面静脉。这些静脉均无静脉瓣,其血流方向由压力梯度决定。
眼上静脉由两根,即上根和下根汇合而成。上根为眶上静脉的延续,从鼻上方眶缘收集血液,沿眶顶到提睑肌鼻侧与下根汇合。下根是内眦静脉的延续,穿过眶隔往后上方与上根联合,形成眼上静脉的主干,然后向后走行至位于上直肌的内侧缘,再至上直肌之下,*后达到上直肌的外侧缘,沿着眶上裂,进入海绵窦。在正常状态下眼上静脉的解剖位置无固定取样标志,但在病理状态如眼上静脉扩张等情况下,在眼眶内可被CDFI轻易取样。
2.涡静脉 涡静脉(vorticose vein,VV)为引流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的主要血管。脉络膜后部的静脉向前集合,赤道前的脉络膜血管则向后集合,在赤道部附近形成4~5支涡静脉,它们在上、下直肌两侧赤道后部穿出巩膜,长度2~5mm。颞上支的涡静脉约在赤道后8mm处穿出巩膜,鼻上支在赤道后7mm、颞下支在赤道后6mm、鼻下支在赤道后5.5mm处穿出巩膜。因涡静脉的穿行处与眼球的赤道相垂直,一般不易为CDFI所显示。
3.视网膜中央静脉 视网膜中央静脉(central retinal vein,CRV)走行在视神经内,与视网膜中央动脉完全相同。经眼上静脉或直接回流到海绵窦。
四、眼的正常声像图
(一)眼球的结构
角膜呈带状回声,如果探头对角膜加压可见角膜形态发生改变,即角膜顶点的回声局限扁平。前房为半球形无回声区。虹膜显示为对称的带状回声,中央区回声局限性缺如为瞳孔区。晶状体的全部均可清晰显示,呈类椭圆形中强回声。玻璃体表现为无回声区,与眼球壁回声之间界线清晰。眼球壁回声为类圆形带状强回声,与玻璃体回声形成明显的对比(图1-1-3)。
图1-1-3 眼球结构超声检查图像
(二)眼球的血管
由于眼球壁的脉络膜和视网膜均有血管,所以其上可见血流信号,如果仪器的血流敏感性比较好,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血管。因为玻璃体内没有血管,所以也没有血流信号。在虹膜、睫状体上也有小血管,根据仪器的条件在部分仪器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前房和后房内的房水尽管是流动的,但其流动的速度不足以引发多普勒效应,因此没有血流信号(图1-1-4)。
(三)泪腺
首先应用直接检查法将探头置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区以观察泪腺。正常的泪腺为类三角形,内回声为中等强度,与周边组织之间界线清晰。应用经球探查法,即将探头置于眼球的鼻下方,探头方向指向颞上方显示泪腺,如果泪腺正常一般无异常回声。正常泪腺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但不丰富。泪腺周边可见点状血流信号。
(四)视神经
视神经为眼眶的解剖标志,线状扫描视神经显示为带状低至无回声区,与眶内其他组织之间界线清晰。线阵探头与扇扫探头相比较没有放大效应,可以测量视神经的宽度,但临床意义值得讨论。
(五)眼外肌
眼外肌的超声检查与扇扫探头一样,只是对上直肌的检查比较困难。注意眼外肌检查时,患者一定不能转动眼球,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六)眶脂肪
眶脂肪是眼眶的主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回声强度一致的中强回声。应用线阵探头可以显示眼球壁后40~50mm,较眼科专用机的范围大得多。
(七)眶内的血管
根据眼眶内的血管解剖及走行,一般只检查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后短动脉。所有的眼局部的动脉血管的频谱与颈内动脉类似,为三峰双切迹状,*大的区别在于频谱所显示的血流为湍流,所以没有频窗且与心脏的心动周期是完全一致的。
眼部的静脉表现为连续有轻度搏动的波形。视网膜中央动脉与视网膜中央静脉相伴行,两者一般同时出现,分别位于X轴的上、下。这一特点是眼内其他血管所不具备的,因此也是视网膜中央动脉与睫后短动脉相鉴别的依据(图1-1-5)。
图1-1-5 眼部血管的多普勒频谱图像
注:A.眼动脉;B.视网膜中央动脉;C.睫后短动脉;D.眼上静脉
第二节 仪器调节和检查方法
一、仪器调节
眼科超声检查的仪器较多,既有眼科专用的A型超声、B型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等检查仪器,也有彩色多普勒超声、三维超声、超声造影等检查设备和手段。
B型超声仪:眼科专用B型超声诊断仪的换能器频率为10MHz,系机械扇形扫描,其弧形的聚焦点与眼球的弧度基本一致,尤其对于眼部结构的检查有自己的特点,对眼球壁疾病的检查有独到之处。眼科专用超声诊断仪的探头长径一般在15mm以内,使用十分灵活,对于周边部疾病的显示有自己的特点。
至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一般只用高频线阵探头即可,在眼的使用与其他小器官超声诊断无异。
二、检查方法
(一)B型超声检查方法
*基本的检查方法有3种,即横切、纵切和轴位扫查。其中横切和纵切较轴位扫查更为常用。横切和纵切法声束可以自晶状体旁通过,降低晶状体对声波传导的干扰,还可以通过探头的移动获得更大范围的检查图像。
1.横切扫描 探头标记方向与角巩膜缘相平行的扫描方法即为横切扫描。这种检查方法中声波向探头所在方向的对侧前后移动,所以得到的是探头对侧的眼球结构的子午线切面。如果将探头置于9点的角巩膜缘且指示方向向上,所得图像的上方即为2点的图像,下方为4点的图像,中央为3点图像。如果将探头水平置于6点角巩膜缘,则所得图像的中央为12点子午线球壁的图像。一般根据探头所在的位置将横切法分为水平横切(探头标记方向指向鼻侧,探头置于3点、9点角巩膜缘)、垂直横切(探头标记方向指向上方,探头置于6点、12点角巩膜缘)和斜行横切(探头标记方向指向上方,探头置于1点30分、4点30分、7点30分和10点30分角巩膜缘)3种方法(图1-2-1)。
2.纵切扫描 将横切扫描时的探头方向旋转90°即为纵切扫描。探头的标记方向与角巩膜缘始终垂直,检查时探头做与角巩膜缘相垂直的前后运动。所得图像为探头对侧径线的切面。另一种理解为类似车轮的轮辐状之放射状扫描。一般周边部的球壁回声显示在图像的上方,视神经显示在图像的下方。如果将探头置于6点角巩膜缘,得到12点球壁的径线切面。通过探头向角巩膜缘或穹窿部的移动,眼球周边和后极部球壁均清晰地显示,探头越接近角巩膜缘后极部图像显示越清晰,探头越接近穹窿部,则眼前段的图像显示越清晰(图1-2-2)。
3.轴位扫描 轴拉扫描指探头位于角膜的中央,声束自晶状体中央穿过,将眼球的后极部以视神经为中心完整地分为2个部分的图像。但是由于声束自晶状体穿过产生声衰减,可能导致声波对眼后极部图像显示能力下降,这也是这种检查方法较横切扫描、纵切扫描的局限性。一般轴位法用于与晶状体、视神经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黄斑疾病的评估(图1-2-3)。
通常采用水平轴位检查时,探头标记一般朝向患者的鼻侧,这样黄斑的图像正好在视神经图像的下方。垂直轴位检查探头标记一般向上,斜行轴位即1点30分~7点30分,10点30分~4点30分的轴位检查探头的标记一般向上。
4.轴旁扫描 轴旁扫描是与轴位扫描相平行且避开晶状体的扫描方式。充分、仔细的轴位扫描是轴旁扫描的前提,应用轴旁扫描可以避免晶状体对声波的衰减效能,达到清晰显示眼底图像的目的。
进行眼内疾病超声检查时,首先将仪器的增益状态调至*高,以免遗漏细小的病变。一般依照如下顺序进行扫查。①横切扫描:首先检查眼球的上方,将探头置于6点角巩膜缘,标记方向指向鼻侧。由于探头在角巩膜缘,首先得到眼球后极部的图像,向穹窿部移动探头,依次得到眼球后极部、赤道部、周边部的图像。然后应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对眼球的下方、鼻侧、颞侧进行检查。②纵切扫描:如果用横切扫描时在眼球内发现异常,或者有不能观察的盲区,可以同时进行纵切扫描。即横切扫描发现病变后,旋转探头90°与横切扫描相垂直,同样自角巩膜缘向穹窿部移动探头,观察病变的情况。对于位于后极部或周边部的病变,应用纵切扫描可以获得比横切扫描更满意的图像。③轴位扫描和轴旁扫描: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如与晶状体或视神经关系密切的病变、黄斑病变等,为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