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中国十大名茶 绒毛遍布,口感清甜,花果香 产自苏州太湖东山 是茶叶里的爱马仕
运费: | ¥ 0.00-30.00 |
库存: | 939 件 |
商品详情
简装有罐装/纸袋装,默认是罐装,如果喜欢纸袋可备注哦!纸袋包装下图可见!50g/125g/250g都是一样包装!
清明前的碧螺春125克礼盒装(下图可见)
清明前的碧螺春250克礼盒装(下图可见)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的东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一斤碧螺春、四万春树苗,除了有交口称赞的口碑,碧螺春还因为相比于其他茶叶,产量并不高,而显得愈加珍贵。
东山,距苏州古城区37公里的太湖东南岸。受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影响,这里年均气温保持在16℃,年均降水量1139毫米。充足的雨水与温和的气候,滋养了这一方土地上的瓜果植蔬。
产于早春的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
乾坤交替、日月轮回中,时间有着一套严格的自然法则,择时而采,赶时而制,随季而品,同一种茶在不同的时间里,都有着自己的时间轨迹和滋味。
每年三月的东山,四五点的清晨,唤醒山林里的生命,茶农们敏锐感知到这是时间发出的信号,开始进山采茶劳作,事实上,每年从3月中旬到4月中旬的一个月时间,茶农们忙碌不停。
对于茶人来说,喝上初春的一杯鲜,春天才是真的来了。而对于茶农来说,春天要来的早一些,采摘春茶的时候,春就已到来。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精准的节奏,人们必须遵从自然,赶上时间的脚步,速度一旦失之毫厘,口感便会差之千里。
戴斗笠,背竹篓,十指纤纤上下翻飞,春分前后采摘的明前新芽,已经孕育出最鲜嫩的口感。而谷雨前后的炒青,品质渐落,不能归入碧螺春一类。
茶,正以时间赛跑的状态,为人呈现出最好的口感,这是人的一刻,这是茶的一生。
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一斤上好的碧螺春要用4斤左右的"青头"来制作。
历时3~5分钟杀青,是翻炒时的最初工序,将500克左右的茶叶,投入190~200°C时的大灶里,抖动、翻炒、捞净、抖散、杀匀、杀透······
杀青之后,就是揉捻,当锅温70~75°C,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炒时手握茶叶太松或太紧,容易紧条、断碎。分寸的拿捏,都是经验的延续,及与岁月磨合的默契。
烘干:锅温约40℃~60°C,且当达叶达八成干左右时,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蒸发水分的目的。
最后的工序中,当茶叶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它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一套工序下来,需要40分钟。
碧螺春,对于食客而言
不止于山野里的一味春鲜
其间,也藏着
茶人们对于传统的默默坚守
及毕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 玥玥的品质生活馆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