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人性的博物馆 七堂小说写作课
定价: 76.00
ISBN: 9787559667373
作者: 黄梵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23-04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作家、小说家黄梵又一写作教学力作!黄梵曾获紫金山文学奖、《作家》“金短篇”小说奖、金陵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后天》双年度文化艺术奖等。
★面向零基础写作者的七堂小说写作课,带你一步一步走进人性的博物馆!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系统的方法论,详实讲述了小说的写作方法,对广大零基础写作者而言,是一本具有整体性、实操性的小说写作指南。
★小32开精装,鲁阳书纸,翻阅舒适。
诗人、小说家黄梵又一写作教学力作!
黄梵,诗人、小说家、副教授。曾获紫金山文学奖、《作家》“金短篇”小说奖、金陵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后天》双年度文化艺术奖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日语、德语、韩语、意大利语、希腊语等文字。
黄梵以通俗的语言和系统的方法论,详实讲述了小说的写作方法:
如何提升写作能力?如何掌握叙事核心技巧?略写和细写应如何分配?如何叙事更有效?小说写作有何工作方法?
读完本书,你将收获满满,让你在写作的道路上找到老师和知己!
一课来自观念的启示
古典人与现代人3
写作的真实过程16
多重真实与多重主题28
怎么写:人天生喜好夸张36
小说的作用及本质42
体裁的界限42
小说的作用45
小说的本质50
如何理解文艺中的现代性?52
第二课小说的整体结构
穿甲模型63
模型背后的人性63
简单的穿甲模型67
普适的穿甲模型69
人物行动的推动力:需求77
结尾写作法97
第三课叙事的核心技巧
生活、小说、戏剧的差别105
情节基石110
为什么需要情节?110
情节技巧的核心113
故事基石118
为什么需要故事?118
故事技巧的核心120
故事与情节的关系125
第四课略写与细写
略写与细写的不同作用131
细写与略写的平衡原则137
特殊细写中引入略写的问题143
小说描述的陌生化150
如何把场景描述陌生化?150
如何把普通事物陌生化?154
如何把情感表达陌生化?159
第五课如何叙事更有效?
情感的感染模式165
展示心灵的时机172
叙事视角的选择策略176
小说中的对立策略189
人物、对话的设计策略197
短篇小说的形式结构206
第六课写作前沿
意识流的合理使用219
新的叙事倾向233
多视角叙事233
非完整叙事237
非线性叙事241
新的因果观245
现代人的反讽倾向248
非虚构作品与小说的结合255
严肃小说与类型小说的结合263
第七课小说写作的工作方法
定时定点定量写作273
写初稿的策略279
写作规则与自发性写作284
写前功课与言说的陌生化288
黄梵
诗人、小说家、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已出版《第十一诫》《月亮已失眠》《浮色》《南京哀歌》《等待青春消失》《女校先生》《中国走徒》《一寸师》《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等作品。
古典人与现代人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他们读不懂现代小说,或不知道如何写现代小说,不是他们不了解现代小说的形式,而是他们不懂现代小说中的现代人。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人真正了解自己吗?现场只有一个人举手,觉得了解自己,其他人都认为不真正了解自己。我认为,就算你回答“不真正了解自己”,也不能作数,关键要看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真的贯彻了这一理念。你可以做个测试:如果你的孩子或家人犯错,你会怎么做?多数国人肯定会苦口婆心地做孩子或家人的思想工作,令其改变行为。你为什么认为,光做他的思想工作,就能改变他的行为?依据是什么?你这么做的行为中,隐含着一个假设:人的有行为,都受理性支配。是不是这样?因为你不怀疑这个假设,就理所当然会做他的思想工作,试图通过改变他的理性来改变他的行为。问题是,你这么做时,每次都能奏效吗?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奏效,有时失效。为什么会失效?这就牵涉前面提出的问题:人真正了解自己吗?多数国人的做法说明,他们并不了解现代人,当然就不真正了解自己,他们实则是与现代人相对的古典人。
我的朋友菲利普·罗帕特在《散文写作十五讲》中指出,英国小说家E. M. 福斯特用“扁平人”与“丰满人”,美国文学批评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用“透明人”与“含混人”,来区分作家们想展示的小说人物。罗帕特认为,不管作家“选择如何展现人物——扁平的、丰满的、透明的、含混的或者这几种的杂糅,这些文本中的人物,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的都不打紧,重要的在于在透明总体轮廓里具有一些可辨识的、行为可信的特征,而同时又拥有一些自由度来制造一些变数去吸引读者”[1]。罗帕特说的要“制造一些变数去吸引读者”,实在点出了二十世纪小说人物的关键。为了方便揣度现代小说人物,考虑到国人习惯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小说人物,我打算另起炉灶,用古典人与现代人来区分小说人物。这一对概念不是我的发明,为了能为我所用且具有说服力,我需要对它们重新诠释一番。
大致来说,古典人遵循的思想,可以用笛卡尔的一句话来概括:我思故我在。很多人看到这句话时,只是满足于从字面去理解。字面意思无非是说,当我思考的时候,我已存在。假如我不存在,那个动用理性思考的人又是谁呢?只能是我。我想说,如果只理解到这一层,那么我们还没有抵近笛卡尔思想的核心。笛卡尔实际上是怀疑论者,他敢于怀疑一切,他什么时候才不怀疑呢?就是当他可以用理性去确定某个事物的时候,他才不怀疑,才承认它的存在,否则,他就可以怀疑甚至宣布它不存在。就是说,被理性之光照得到的地方,事物才存在。这是典型的理性至上的思想,是古典人思维的依据,带着理性的傲慢和盲目自信。我在这里说笛卡尔的坏话,不代表我不承认他的伟大,实在是没有时间去颂扬他。对于理解现代小说中的人物,笛卡尔的思想有很大局限。比笛卡尔更早的蒙田,同样喜欢运用理性,可是与他相反,蒙田不认为理性可以强大、无敌到能揭示世界的真相。读蒙田的散文,会发现他对理性的态度非常随意,写着写着就跑题,仿佛对刚才一本正经的理性论证、列举事例等,突然感到厌倦了。这是我喜欢蒙田的原因之一。他层出不穷的随意,实则含着对理性的不信任。难怪被称为“美国蒙田”的罗帕特,会把蒙田视为西方现代散文的起点。对理性能力的哲学怀疑,应该说主要来自康德。康德认为,人对秩序的喜好,令他打量混乱的世界时,会刻意“看出”什么规律来。这些所谓规律,实则来自人的主观臆想,是人“强加”给自然的。正所谓,心中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比如,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不同,并不在于谁揭示了真相,两者都能解释、描述太阳系的星体运行,只是日心说比地心说简单而已。如果人不怕复杂、繁琐,还可以建立月亮中心说、木星中心说、海王星中心说,等等。
正是按照古典人的理性信念,我们把人群划分为熟人的世界与陌生人的世界。因为相信人人都可以用理性把握一切,包括把握自我,我们才特别信赖熟人。你一旦熟悉了一个人的言行、性格、过去,等等,就等于知道了他的理性世界,他对你不再陌生了,你的理性也就可以把握他的一切,意味着他的未来行为是你可以预期的,你对他会放下戒备。不是说你可以预期他未来的具体行为,而是说他的行为不会超出过去的常态,不会让你感到他举止陌生,令你有不测之虞。一个女子走夜路,愿意让男性熟人护送,是因为她熟悉他的过去,认定他的言行可以预期,不会对她做伤天害理的事。女子让熟人护送的目的,是为了提防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为什么陌生人需要提防?陌生人就意味着,你不熟悉他的理性世界,没见识过他的理性驱动的行为,你就无法预期他的行为是否对你有威胁。你一旦和陌生人有了接触,时间一长,熟悉了他的理性世界,原来的陌生人就会转变成熟人。所以,那条在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人的一生就是靠理性的打量,不断把陌生人转变成熟人。这些熟人的行为,真的完全可以预期吗?这样的判断,是否含有理性上的自以为是、一厢情愿?女子让男性熟人陪她走夜路,真的安全吗?危险会不会恰恰来自男性熟人?我这样一问,你可能就会蓦然惊醒,是啊,熟人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可靠,很多人都有被熟人骗走钱的尴尬经历。多数时候,我们实则是按照古典人的原则行事。比如,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会进行思想教育,令他理性上认识到错误,从而改变行为。思想教育能否奏效,当然取决于人的自我是否完全受理性支配。可以说,二十世纪之前,由于人们秉持古典人的理性观念,即理性无**能的观念,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思想教育是可以奏效的,这甚至成了中国当代教育体系秉持的观念。我举个反例。我母亲有个“天赋”,家里请来做饭的任何保姆,哪怕厨艺再精湛,不出一个月,保姆做的菜就跟我母亲做的一模一样。因为经过母亲天天的悉心“指导”,保姆不会做菜了,只会照着母亲的做法做菜。我对母亲进行过无数次的“思想教育”,苦口婆心劝她不要再指导保姆,从未真正奏效。每次谈完话,母亲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多管用两三天,她的悉心指导又会卷土重来。为什么母亲理性上认识到错误,仍改变不了行为?这正是问题所在。此例说明,理性对行为的把握,并非像古典人想象的那样,可以百分之百奏效。
-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