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中华饮食文化概述(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教材)
定价:46.0
ISBN:9787518432981
作者:胡付照 徐兴海
版次:1
出版时间:2025-02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说明明中国饮食文化是如何走出一条独特之路,成为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奇葩。本书通过概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历史发展特征,把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成熟过程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进步演化过程相结合,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地方,其特点,以解说为什么说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解说饮食文化如何承载着中国人精神的、心理的诉求,饮食又怎样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缘,发过来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阐述中国饮食文化是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最好的切入点。
作者简介:
胡付照,江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徐兴海,江南大学教授,1995年聘为教授,江南大学食品文化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文献学,研究方向有《史记》、食品文化。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中华饮食文化含义/ 9
第一节 饮食文化的内涵/ 10
第二节 饮食文化研究/ 12
第三节 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 17
思考题/ 35
第二章 中华饮食文化发展历程/ 37
第一节 中华饮食文化的原创时期/ 3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秦汉/ 43
第三节 全面发展时期:魏晋隋唐/ 46
第四节 成熟时期:宋元明清/ 52
第五节 繁富时期:1840 年至今/ 57
思考题/ 59
第三章 中华饮食礼俗文化/ 61
第一节 古代礼仪中的饮食礼仪/ 62
第二节 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71
第三节 饮食文化与少数民族风俗/ 80
思考题/ 88
第四章 中华饮食风味与食疗/ 89
第一节 饮食文化与地方风味/ 90
第二节 中华食疗与健康养生/ 97
第三节 节气与饮食养生/ 104
思考题/ 116
第五章 中华饮食文化文献/ 117
第一节 中华饮食文化文献概述/ 118
第二节 汉字、语言中的饮食文化/ 128
第三节 文学作品与饮食文化/ 139
,
思考题/ 148
第六章 中华酒文化/ 149
第一节 酒的起源及历史/ 150
第二节 酒的分类与特色/ 156
第三节 中华酒文化内涵/ 173
思考题/ 196
第七章 中华茶文化/ 197
第一节 茶的起源及历史/ 198
第二节 中华茶文化内涵/ 204
第三节 茶的分类与茶具/ 215
思考题/ 227
第八章 其他独成体系的饮食文化/ 229
第一节 汤文化/ 230
第二节 粥文化、豆腐文化/ 232
第三节 面食文化及点心、小吃文化/ 236
第四节 其他特色饮食文化/ 243
思考题/ 253
第九章 世界文化视野下的中华饮食文化/ 255
第一节 中国人重视饮食文化/ 256
第二节 外国学者看中华饮食文化/ 258
第三节 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 259
练习题/ 273
参考文献/ 274
在线试读:
一、 民以食为天 饮食文化的研究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中国的饮食思想? 中国的饮食思想到底向人们 传递了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这种思想和中国人的政治观、历史观有什么样 的关系? 和中国的发展历史进程有没有关系? 具体地说,和“大一统”“分久必合”的政 治观念有没有关系? 饮食不只是饮和食,还是哲学、人生、传统,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比 如,饮食是一种交流工具,一桌饭有时就可以解决许多难题,有时又会制造很多机会。 饮 食有时会成为外交契机。 比如,党和国家领导人喜欢用白酒和茶招待外国友人,国宴总是 展示丰盛的美食。 中国文化离不开“吃”,只要与“吃”沾上了边,有时候说的话就容易被人理解,人与 人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 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语言都与 “吃”有关,比如,中国人把工作岗位叫饭碗,谋生叫糊口,过日子叫混饭吃,混得好叫吃 得开,受人羡慕叫吃得香,得到照顾叫吃小灶,花积蓄叫吃老本,形容漂亮叫秀色可餐, 靠长辈生活的人叫啃老族,干活过多叫吃不消,被人伤害叫吃亏,吃亏不敢声张叫哑巴吃 黄连,男女嫉妒叫吃醋,下定决心叫王八吃秤砣,不听劝告叫软硬不吃,办事不力叫吃干 饭,办事收不了场叫吃不了兜着走,有没有资格叫有没有老本可吃,把世界的游戏规则说 成是大鱼吃小鱼和赢者通吃,骂有些人喜好吃里爬外,劝阻人们不要争风吃醋,说到经历 的时候爱说吃了不少苦头,吃一堑长一智,劝导人要知足就说不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 里的…… 在古代,饮食占有的不平等扩展成阶级、阶层的标志,《曹刿论战》中载:“肉食者谋 之”,吃肉成为了一个人身份的标志,一个人的饮食状况成为了阶级划分的标准。 002 中华饮食文化概述 清代 徐扬画 乾隆南巡图第六卷(局部) 注: 魨通豚, 大部分面馆都兼做馄饨 再比如,“吃了吗?”是中国人习惯的问候 语,为什么是这样的问候语而不是其他? 因为它 是当时劳苦大众生存状态的缩影。 吃饭的问题对 于中国人太重要了,是必须第一关注的问题,因 此成为第一问候语,时而久之,成了习惯。“吃 了吗?”就成为了习惯性的问候语,倒不是说你 一定没吃,也不是我马上招待你。 现在这句问候 语变了,城里人现在不这样问候了,农村人慢慢 地也不这样问候了,是因为围绕着“吃”的问 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如此深度地渗入中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饮食文 化,有时甚至需要通过饮食文化来体味中国文化。 二、 饮食有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在中国的环境下生成与发展的,而中国历史的发展却是在一个相对 封闭,?而不断展开的环境中不断开拓的,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使得中国文化具有自己 的独特性。 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独特性,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带上了深深的自 然的特色。“天授人权”的权力来源学说,使得轩辕黄帝以来的帝王无比崇敬上苍,对于 上苍的崇敬又体现在祭祀中饮食地位的突出,饮食地位的崇高又引致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无 比重视。“礼始诸饮食”的理念,使得中国人看重饮食中所具有的教育意义,饮食具有了 文化的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五千年来的生成与发展有着独特的背景,有三点是值得注意的。 其一, 人口多。 公元 2 年,在汉朝设置政区的范围内有近 6000 万人口,未列入统计的少数民族和 此范围之外的中国人,估计还有数百万,合计超过当时世界人口(约 1. 7 亿)的三分之一。 到了 12 世纪初的北宋末年,境内的人口已经超过 1 亿,加上辽国、西夏境内和其他少数民 族地区的就更多了,而当时世界人口约有 3. 2 亿。 1850 年,世界人口达到 12 亿,而中国 人口已突破 4. 3 亿,所占比例并没有减少。 其二,灾荒多。 中国的自然灾害如影随形,粮 食的歉收、减产,甚或颗粒不收是大概率的事件,一经瘟疫便会夺取上千万人的生命。 据 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统计:从公元前 18 世纪到清末,中国的各类灾荒数共计 5187 次, 造成灾荒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灾,另一方面应归于较多的人口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矛盾,人口 增加所导致的人地之间矛盾的加剧。 另外还有战争引起的灾荒,战争一方面造成割据局 面,使食品不能流通,从而造成局部饥荒;另一方面是许多劳动力因被迫服兵役或逃亡他 乡而导致农业生产中断。 其三,对饮食占有的不平等。 在古代中国,众多的人口由占人 绪论 003 口总数 10%的富贵阶层和占人口总数 90%的庶民阶层组成。 富贵阶层掌握着大量的土地, 依靠对庶民阶层的剥削掌握着国家的绝大部分生活资料。 而无地和少地的庶民阶层则需要 向封建国家和地主缴纳相当重的租税、钱粮,平常年景也只能解决温饱,没有更多的食品 贮备来面对饥荒。 富贵阶层凭借着占有的丰富的食品,大行奢靡之风,“日食万钱,犹曰 无下箸处”,奢靡浪费了大量的食品,加重了庶民阶层生活的困窘。 贵族阶层朱门肉臭, 庶民阶层数米而炊,甚至无米下锅。 所以对食品占有的不平等也是古代中国食品安全难以 保障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饮食文化又具有其他国家及地区饮食文化的共性,比如都依赖于交流,国内的 交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民族之间的交流。 饮食的交流引起饮食文化的交流,饮食文化 始终处在交流之中,因此,饮食文化是流动的,变化着的。 而启动人群流动的往往是灾 荒、战争、疾病。 成千上万的人群被迫背井离乡,流动到哪里,哪里就有了新的饮食,新 的饮食文化。 有时新的饮食习惯会占据上风,南方人喜食大米,北方人钟情于面食,但是 福建泉州的面线糊和中原的胡辣汤却如出一辙,这就是跨越千里的传承,当然也是当地人 的改变。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