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数据: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的创意手帐》[意] 乔治娅·卢皮,[美] 斯蒂芬妮·博萨维奇 著
运费: | 免运费 |
库存: | 5 件 |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亲爱的数据》是一本关于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的创意手帐,荣获2015年“信息之美数据可视化金奖”,被豆瓣读者誉为“设计师版的《查令十字街48号》”。
《亲爱的数据》是一个为期一年的项目,发起人兼参与人是欧美的两位数据设计师乔治娅和斯蒂芬妮。艺术节上的一次偶遇,让她们成为亲密的合作伙伴和一生挚友,她们约定用数据的方式记录身边的生活,每周选一个主题,绘制成漂亮的明信片,漂洋过海邮寄给对方。
这些用数据密码编制的明信片上,记录着她们的百态生活:她们的嫉妒,她们内心积极的想法,她们的抱怨,她们买过什么东西,她们路过的门,衣柜里的衣服,听什么样的音乐,对手机的依赖程度,男朋友(老公)做的坏事……她们对生活数据的采集成为一种仪式,这些手绘明信片成了真实记录生活质感的方式。
经过一年的记录,她们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她们变得更用心去感受生活,对生活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探索欲,在更深层次上与自己,也与其他人联系起来。
《亲爱的数据》向我们展现了信息设计如何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并激励我们找寻生活细微之处的创意与美,让我们抛开语言带给我们的害羞和胆怯,去更直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作者简介
(意)乔治娅·卢皮
乔治娅·卢皮是一名信息设计师,她从事的信息可视化的工作常常跨越数字和印刷之间的鸿沟。因为数据非人格化的特性带来的挑战,她期望创造一种视觉叙事的方式将数字与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联系起来:知识、行为、人。她是Accurate——一家位于米兰和组约的以数据驱动研究、设计和创新为主的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设计总监。
(美)斯蒂芬妮·博萨维奇
斯蒂芬妮·博萨维奇是一名数据设计师,她的工作重点在于将源于语言、文学或科学的主题以非传统的数据呈现方式来表现。由于经常使用手工制作的方法,她的作品已经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里约热内卢的巴西银行文化中心,都柏林的科学画廊和伦敦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展出。
精彩书摘
从纽约到伦敦,直线距离约6000千米,如果恰好有两位朋友分别居住在这两座城市,每周向对方寄送一张明信片,那么,在一年52周的时间里,这些互寄的明信片将跨越约624000千米的距离,绕赤道约16圈。正是乔治娅·卢皮,一个生活在纽约意大利女人,与斯蒂芬妮·博萨维奇,一个生活在伦敦的美国女人,共同创造了这样的“大”数据。
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大洲,不同的城市,但一次艺术节上的偶然相识,却让她们无意中意识到彼此几乎过着平行而相似的生活:“我们各自在国外生活(乔治娅从意大利搬到了纽约,而斯蒂芬妮,在科罗拉多的丹佛长大,现在生活在伦敦),我们年龄相同,都是独生子女。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是视觉设计师,都喜欢绘画,特别是用数据绘图。”
于是,她们选择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深入了解彼此,在一年的时间里,每一周,她们都会选择一个主题,记录并采集自己生活和行为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再手绘到明信片上,以最古老的通信方式寄给对方。寄出的一方像密码专家一样对手绘加密,收到的一方像侦探一样搜寻蛛丝马迹,解读明信片上的数据,有点像两个高智商精英的切磋,又有点像两个平行世界的穿越游戏。
52周,那些构思精巧、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明信片,成为她们了解彼此生活不同面向的“信使”,更让她们从艺术节上偶然相遇的一面之交,成为亲密的合作伙伴和一生挚友。而这52周的明信片汇聚在一起,便成就了2015年“信息之美”数据可视化金奖作品——Dear Data。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她们是如何认真地玩这个游戏的(以第一周斯蒂芬妮寄给乔治娅的明信片为例)。
第一周:时钟的一周
如何阅读,斯蒂芬妮给出了提示:
手绘以时钟的表盘为最基本的数据载体和表达形式。(每条线=一天中的一个小时,顺时针移动;每条分割线上的一段=一天,一周从中心开始向外移动)。
其中,表盘用标志性符号代替:
普通箭头符号代表打电话的时间,箭头末端带有圆圈的符号代表用手提电脑上网的时间,浓黑的粗箭头代表使用微波炉的时间,等等,旁边还标注了在不同事情上花费的时间。接下来,把这些提示运用到明信片正面的手绘中,便可以了解斯蒂芬妮在这一周中的时间耗费在哪儿。手绘中,放射状指针有24条,代表一天的24小时;每根指针有7条线段,代表这一周的7天。每条放射状指针的每一条线段代表每一天,其上不同的箭头代表这一天时间耗费在哪儿。
看完表盘,一周所做的事情一览无余,而且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在读者大快朵颐的时候,两位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却是喜忧参半。数据的收集、整理、绘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的主题要考虑采用不同的数据统计和测算工具,还要对抗生活和工作中的琐事困扰,一旦没有下意识记录数据,便会留下数据空缺。数据可视化的呈现和设计过程也是反复琢磨,几易其稿。手绘过程中也常因明信片沾染了墨迹或是对方没有收到又再次返工。创作过程中的这些酸甜苦辣,甚至一些特有的小情绪,也被两位设计师以画外音的方式记录在卡片上,成为回味她们创作过程的独家花絮。
在《大脑法则》(Brain Rules)一书中,发展分子生物学家约翰·梅迪纳(John Medina)提到,视觉占用了我们大脑中一半的资源,眼睛是迄今我们最主要的感官。
《亲爱的数据》呈现给我们的,不是一种简单的视觉输入,而是整合了数据多个维度信息的“感知数据组”,这些手绘展现出数据强烈的内在逻辑和秩序感,同时又直达人心,摄人心魄。或许,这便是手绘与数据结合所带给我们的独特的审美和强烈的感染力。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亲爱的数据》(Dear Data)这本书,我便对它一见倾心。独特的数据手绘创意、明信片邮递通信方式以及清新脱俗的气质,都让人眼前一亮,深为着迷,因此,得知有机会翻译此书的时候,我兴奋了许久。翻译过程并不因为它是图文书而显得轻松。因为文字都是手写体,有些笔迹也颇为潦草,认读花了不少功夫。每次翻译一周主题,都仿佛一次解密的过程,首先要理解两位设计师的创作思路,再分析其符号和代码所指代的意义,然后才能转译为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而又不失其准确性。
在此,要特别感谢牛瑞华老师对这本书的高度认可以及对我本人的信任,辛苦地洽谈版权,托人不远万里从美国带回样书,并委托我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给予了我最大的理解和空间。同时,也要感谢家人的支持和陪伴,可以让我安心完成翻译工作。还要感谢喜欢这本书的读者朋友,你们的认同会让我今后更加努力地发掘好书、翻译好书。
然而,百密一疏,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肯定也会出现一些疏漏,恳请各位读者朋友不吝指正。
- 今日美术馆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