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社会心理学(第3版)(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43.10
运费: ¥ 7.00-20.00
商品已售罄 收藏 / 分享
社会心理学(第3版)(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商品图0
社会心理学(第3版)(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书名:社会心理学(第3版)(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定价:52.0  
ISBN:9787300242804  
作者:乐国安  
版次:3  
出版时间:2017-04  


内容提要:  
社会心理学,作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通过考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有助于人们理解更广范围内的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心理学》(第3版)兼收并蓄,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两大不同的研究方向上介绍社会心理学,使之既具有心理学方面的优势,又带有社会学方面的特色。在体系的构建上,本书力图完整地呈现社会心理学的全貌,涵盖了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意识、社会态度、社会认知、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心理、社会影响、利他与侵犯等方面。  
在修订过程中,本书力图体现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性,将所呈现的内容与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书中设计的“章节导读”“背景人物”和“学以致用”等栏目将*新的社会事件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基本理论以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介绍相结合,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充分领会应用的方法和途径。此外,本书还增加了“推荐视频”栏目,输入栏目下的网址即可观看丰富多彩的视频内容。既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又拓展了读者的知识面。  
本书既可作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心理学爱好者的学习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乐国安,男,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曾获得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学理论及应用社会心理学。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及“973项目”课题,主讲的社会心理学课程被评选为国家精品课程,到今出版各类著作40余部,发表在《心理学报》《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及国外一些学术期刊上的论文170余篇。  

管健,女,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教育部新世纪*秀人才,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工作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欧洲社会表征与沟通博士学位海外导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客座研究员,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视频公开课及视频共享课主讲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独著6部、译著1部,参编书籍30余部,在《新华文摘》《社会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中、英文章50余篇。  

目录:  
*一章 绪论  

*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节 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两种研究取向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二节 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社会认知理论  

第四节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五节 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四章 社会化  

*一节 社会化概述  

*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  

第三节 社会化理论  





第五章 社会角色  

*一节 角色的概述  

*二节 角色理论  

第三节 角色的行为模式  





第六章 自我意识  

*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第七章 社会态度  

*一节 态度的实质  

*二节 态度理论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五节 偏见  





第八章 社会认知  

*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二节 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印象的形成  

第五节 归因理论  





第九章 人际关系  

*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二节 人际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人际吸引  

第四节 爱情  





第十章 人际沟通  

*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二节 人际沟通的工具  

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一节 群体概述  

*二节 个体与群体  

第三节 群体表现  

第四节 群际关系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一节 他人在场  

*二节 从众  

第三节 服从  

第四节 顺从  





第十三章 利他与侵犯  

*一节 利他行为  

*二节 侵犯行为  



在线试读:  
2016年7月12日,位于荷兰海牙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对中国南海归属权问题进行仲裁,在无中方代表出席的情况下做出非法无效的“*终裁决”,判菲律宾“胜诉”。从公布裁决结果前夕到正式发布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民一直对该事件高度关注,并在国内形成了一股表达赤诚爱国之心的舆论热潮。在裁决结果公布后,网络上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迅速升温,直逼沸点。网友们关于“南海仲裁案”的各种搜索、文章转载、留言都在短时间内激增。新浪的“微博搜索”显示,7月12日18时20分,尽管距离仲裁结果发布只过了一个多小时,但“南海仲裁结果”这一词条的微博搜索量达到近450万次,高居排行榜榜首,为排名*二位的词条的七倍。而《快讯:南海仲裁结果出炉》这条微博在*天之内则收获了五万多条留言。此外,微信公众号“侠客岛”推出的《对南海仲裁结果*好的回应就是:不要理他》一文仅过了几个小时便突破10万的阅读量,*天之内得到近2 000个赞。来自台湾的网友也制作了《一次让你看懂南海主权争议》的视频,该视频经转发后迅速引起网友们的热烈反响,大家对此纷纷表达认同。“只有放宽眼界才谈得上胸怀,放眼未来,以大局为重,这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胸怀!”一位网友这样写道。网友“f调的”表示,所谓的“仲裁案”等等荒唐事宜,说白了只是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成长烦恼”,破题的不二法门在于维护好良好的发展环境,迅速增强国力;网友“狐狸与猎犬”说,突然感觉我们国家的凝聚力很强,许多平时不怎么关心政治的人在朋友圈发布关于支持我国对南海拥有主权的新闻……可以说,在面临主权问题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群体意识被激活了,中华民族成为人们的群体标识。表达捍卫主权的决心、抒发爱国情怀成为社会赞许的行为,群体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群体为什么会产生,又有什么作用?以群体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的人们,彼此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群体又是如何影响其群体内成员的呢?  

引*性问题  
● 找出现实生活中竞争与合作的例子,说一说竞争和合作是如何影响群体形成的。  
● 说一说人们生活在群体中的利弊。  
● 试用群体理论解释网络群体现象。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是不能离开社会群体的,人总是作为群体成员而存在。在群体中,人们获得了安全感、责任感、亲情和友谊、关心和支持。群体是个体的价值、态度及生活方式的主要来源,而个体在群体中互动,维持了群体的活力,发展了群体的规范,巩固了群体的结构。群体具有特别的研究价值,这是因为:首先,群体是能够被群体成员和非群体成员感知的心理现实;其次,人们在群体中的行动往往不同于独处时或双人互动时;*后,虽然群体是由个体集合而产生的,但个体的这种集合是动态的、有机的,群体心理绝非个体心理的简单叠加,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又一层次。本章将讨论群体的心理与行为,解读群体过程,并将涉及一系列如群体规范、凝聚力等群体相关内容。  

*一节 群体概述  

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群体,明确清晰地认识群体本身非常重要。本小节将对群体的含义、结构、类型、功能等进行探讨。  

一、群体的含义和本质  
许多学科会对群体进行研究,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上, 群体 (group)是指一群相互依赖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这些个体之间有情感上的联系,并且有一定的交往。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是群体的重要特征,这种依赖不仅指成员之间相互依靠以实现群体目标,还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简单的统计集合体、围在路边看热闹的人群、喜 欢看电视新闻的观众等不能被归为群体之列,因为其成员不存在依附关系,不发生互动,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人彼此无丝毫影响。而学校篮球队、家庭、工厂中的班组等,则可称为群体,因为其成员常常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彼此间不但有面对面的接触,而且有频繁的互动,受到对方多方面的影响。  
群体动力学家肖(M.Shaw)把群体定义为两个或更多互动并形成影响的人。麦格拉思(J.McGrath)认为,群体就是一群聚集在一起的人,他们在生活的多个方面可以自由交往,这种交往过去就有且预期未来也会持续。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布朗(R.Brown)将群体界定为“由于某种共同的经验或目的而合在一起的一群人,或者在一个微观社会结构中紧密联系的一群人,也就是说彼此互动的一群人” 。社会心理学家特纳(Turner)则认为,能够被认为是“我们”的一群人,就是个体所在的群体。总的来说,多个个体的集合要想成为群体,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1)构成群体的个体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互动,即成员之间有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交往,有信息、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也就是说,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这种沟通可以是无限的,也可以是有限的。有某种形式的沟通,是构成群体的必要条件。  
(2)构成群体的个体之间以某种方式相互依赖,形成有结构的群体联系。在任何一个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等级体系和人际关系网络。  
(3)构成群体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对稳定的,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如数星期、数月或数年。尽管有时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个不相识的人组成一个群体,如在街上追逐歹徒的一群人,但这只是一个松散的群体,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群体。  
(4)构成群体的个体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目标是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目标,这种目标是群体进行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没有目标,群体就没有动力,更谈不上存在和发展。正是因为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并且彼此互相依赖各自的绩效来取得群体的成功,才使得群体得以存在。群体的目标通常是单个个体无法单独达到的。  
(5)构成群体的个体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一群体的,以及该群体的界限。同时,群体成员要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产生一定的情感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成员间的活动发生相互影响,并能彼此相容,建立起共同的心理意识。  
(6)构成群体的个体具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群体价值就是对社会现象的一致看法和评价,它是在一致性态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并由群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环境所决定。群体的价值和规范是群体成员必须遵守的,它使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得以协调进行。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它,就会受到惩罚,被其他成员孤立,甚到还有可能被驱逐出群体。  
群体、集体、集群是三个类似的概念,在某些场合和语境下,对于这几个概念可以不作区分,但是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体系里,它们又具有一定区别。  
群体(group),也被称作团体,作为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通常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大部分群体中的成员之间会发生直接接触,群体成员的需要和目标使得他们互相影响。有时候,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群体特指小型的人群集合体即小群体,人数一般在 3~20人。  
集体(collective),是一种具有组织形式的团体,它的成员拥有共同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政治目的和社会利益,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相对于群体来说,集体具有更明确的规范、制度,甚到有一定的组织层级,其内部成员的数量较多,每个成员并非能与其他所有成员进行直接交往,其内部存在更多、更复杂的关系网络。在这种意义上,集体更强调有意识地组织在一起的人群集合。有时候,集体也被用于特指正式群体,如班集体。  
集群(crowd),则是相对于集体和群体的另一种人群集合。一般情况下,集群是一个准群体,即群体的*初状态,可被认为是一个“松散群体”。其内部凝聚力较低,也没有明确群体规范、组织形式和稳定的群体成员,其能否成为一个群体或集体还有待进一步成员磨合和群体动态发展。  
目前,社会心理学领域针对群体、集体和集群的研究层出不穷,小群体研究、群体创造力(collaborative creativity)、群体过程(group processes)、集体行动(collec- tive action)、集群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等都是群体研究中的重要研究热点。  

二、群体的结构要素  
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的互动并非随机,相反,他们会遵循一定的模式进行,这种互动模式受到群体结构(group structure)的影响。每个群体都具有其独特的群体结构,这形成了群体的多样性,一些群体的互动模式可能完全不同于另一些群体。群体结构形成得非常快,可能在群体成员刚见面的几分钟之内完成,也可能立刻形成于一个外群体成员的介入之时。然而一旦群体结构形成,群体结构就变得很难改变,即使当群体内部组成发生改变也是如此。社会学家在分析群体结构时,确立了一些共同的成分,如地位体系(status system)、群体规范(norms)、角色(roles)以及凝聚(cohesion)。  
(一)地位体系  
地位体系是指群体成员间的权力分布情况。这种权力分布的差异可以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体现。在语言层面,高权力地位的人说话更多,声音更大,并且更喜欢批评、命令、打断他人,他们也常常成为其他成员的语言对象。而在非语言层面,高权利地位的更喜欢挺身而立,和别人保持眼神接触,更容易介入他人的个人领域。在没有正式地位体系的群体,比如朋友圈子,各成员之间依然存在威信和*威的差异。群体地位的获得一般会被归因于帮助群体实现目标,但是帮助群体实现目标并不能让个体一定获得群体地位:群体成员会将更高的地位给予那些值得给予的人。  
期望地位理论(expectation states theory,EST)解释了人们形成群体时如何给予特定的人以群体地位。该理论指出,当群体成员*一次相遇时就会形成对其他成员的期望,即该成员为成功实现群体目标的贡献程度。这种期望并非建立在其他成员的任务相关特征(task-relevant characteristics)上,如社交技能、专业水平、以往经验等,而是建立在泛化性地位特征(diffuse status characteristics)上,如种族、性别、年龄和经济状况等。 拥有能够使人产生较高期望特征的群体成员就会被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给予较高的群体地位。例如,群体成员很可能将群体领导的地位给予中年而且富有的白种男性,而非贫穷的墨西哥裔女性。虽然初期的地位分配可能会因为实际行动产生的行为表现有所不同,但是一开始就被不公平地给予了较低社会地位的群体成员,很难在之后的群体行动中证实自己对群体的价值。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应该如何行动的期望。群体一旦形成,就需要群体规范来统一群体成员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一方面,可以起到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都会有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规范,大多数的群体规范集中在对群体成员行为的规定和约束上,例如学校禁止打架,社区禁止住户养狗等。但是也有群体的规范会对群体成员的其他方面做出要求。例如,学生在学校必须穿校服,军队新兵必须剃头等,即对成员外表的规范。又比如,环保群体的自由主义观点,宗教群体所崇拜遵从的神主等,就是对成员思想观念方面的规范。  
有时候,群体规范会以成文形式明确地告知群体成员。但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是通过日常的交流或观察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来理解和遵守群体规范的。 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稳定,即使群体成员已经发生了变化,群体规范也能够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甚到不改变。群体规范会增强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减少偏离群体的行为。如果群体的结构鼓励个人成就、效率和工作质量,那群体也能够表现出较高的工作绩效。群体规范是群体存在的*根本条件,有关群体规范的细致内容,将会在本章*二节中详细展开。  
(三)角色  
角色与群体规范有些相似,角色也包含对群体成员行为的期望,但是角色一般不是普适于全部群体成员的,而是对某个特定人或少数特定人的行为预期。它规定了群体中特定人所应该有的行为,例如在班集体中学生对班长的行为预期。*导者、替罪者、新成员是群体中常见的角色,一般情况下,群体成员会预期一个*导者积极主动、热情洋溢、有决断,而一个新成员是焦虑的、被动的,依赖性比较高,也比较顺从。  
在一个群体内,角色常常是按照劳动分工来定义的,而定义良好的角色会增强群体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群体绩效。角色有可能通过群体成员间的互动发生改变,例如新成员成为老成员。也有人会将自己以前所属群体中的角色带入新群体。例如:在班级里当班长的同学,也会在学生社团中争取*导者的位置;在家庭中是“逗乐角色”的人,也会成为朋友圈子里的“开心果”。  
角色可以使群体成员更清晰地了解彼此应有的行为方式:当群体成员遵守一套明确的角色分工时,他们会感到满意且表现出色。然而角色也存在潜在的负面作用,群体成员可能过度关注自己的角色或他人的角色,甚到丧失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人格特性。例如一个基督徒“狱警”,因为对狱警角色的代入,也可能对监狱里的“犯人”实施虐待,而忘记了作为基督徒的信仰,**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便是*好的证明。性别角色是一种常见的群体角色,许多家庭中妻子依旧被期望是“抚养子女,承揽家务,照顾丈夫饮食起居”的角色。马杰(J.Mager)和赫尔格森(J.Helgeson)在2011年 对1950年到2000年出现在美国杂志上的广告分析表明:女性在广告中呈附属角色(即对他人表示恭敬或接受指导)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四)凝聚度  
凝聚度是群体的文化属性,它是一个群体的能量和弹性。从直观上讲,一个凝聚度高的群体能更容易克服群体困难,不容易瓦解。高凝聚度的群体中,群体成员的相似性更高,成员间也拥有更加一致的信念,更忠于自己的群体。  
目前,社会心理学关于凝聚度的关注大都集中在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这一概念上,本章第三节将会进一步说明群体凝聚力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对群体的价值和影响因素。  
除了上述要素,有关群体的研究也关注群体成员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群体的情感氛围(emotional cli- mates)是群体研究的新近热点。在群体中,群体成员都倾向于体验到相同的情感,每个群体都会有其特别的情感氛围。情感氛围会影响群体中成员的行为。例如有研究表明,情感氛围会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员工会很少无故不来上班;而在消极的情感氛围中,他们会对客户更加冷淡,不愿提供帮助。此外,群体文化(group culture)也被许多研究者关注。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社会心理学(第3版)(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