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人格权立法的中国思考 王利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128.00
运费: ¥ 0.00-20.00
人格权立法的中国思考 王利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商品图0
人格权立法的中国思考 王利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书名:人格权立法的中国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定价:168.0  
ISBN:9787300276991  
作者:王利明  
版次:1  
出版时间:2019-12  

内容提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将人格权的保护作为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为民法典的编纂指明了方向。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回应了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时代的立法要求,符合民法发展的*新趋势,符合民法典科学性和体系性的要求。人格权请求权独立于侵权请求权,不以过错和损害为要件;人格权不仅具有传统的防御性功能,而且具有积极利用的权能;人格权立法既强调对侵权的事后救济,更强调对损害的事前预防,允许权利人在事前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侵害行为的发生。因此,以独立的人格权编来具体规定人格权的概念、效力、行使要件及权利冲突等内容,有利于法律适用的准确与统一,充分体现了民法典的时代性特征。  

作者简介:  

王利明,1960年2月生,湖北省仙桃市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入选长江学者。曾获“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一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等荣誉称号。王利明教授曾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代表,第九届全国人*财经委员会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人*法律委员会委员,参与《民法总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工作。
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违约责任论》(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秀成果二等奖)、《司法改革研究》(获司法部*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吴玉章科研基金三等奖)、《物权法论》《物权法研究》(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合同法研究》(*一、二、三、四卷)、《民法总则研究》(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人格权法研究》(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二等奖)、《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秀成果一等奖)、《我国民法典重大疑难问题之研究》(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法律解释学导论》(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秀成果一等奖);主编或合著《民法新论》(上、下册,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秀成果奖、高等学校出版社*秀学术专著*秀奖)、《民法·侵权行为法》(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秀成果二等奖、第三届普通高校*秀教材奖)、《人格权法新论》(获第九届中国图书评论奖)、《合同法新论·总则》;发表论文集《民商法研究》(1到9辑)和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一部分 人格权基础理论 (1)  

论人格权独立成编的理由 王利明(3)  

人格权法中的人格尊严价值及实现 王利明(24)  

人格权的积极确权模式探讨——兼论人格权法与侵权责任法之关系 王利明(46)  

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从公权利到私权利的转变 杨立新(67)  

民法典分则各编的核心价值是维护人的尊严 杨立新(85)  

人格自由与人身自由的区别及其价值——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第774条*2款、第784条及第791条的规范分工杨立新 李怡雯(105)  

我国人格权立法:体系、边界和保护 张新宝(124)  

人格权立法的历史演进及其趋势 石佳友(133)  

人权与人格权的关系——兼评《民法总则》相关规定之不足石佳友(168)  

*二部分 人格权编的立法设计 (187)  

人格权的属性——从消极防御到积极利用 王利明(189)  

论我国《民法总则》的颁行与民法典人格权编的设立 王利明(210)  

对民法典规定人格权法重大争论的理性思考 杨立新(227)  

对否定民法典人格权编立法决策意见的不同见解 杨立新(251)  

人格权立法中国经验的形成、发展与定型 杨立新(279)  

以十九大精神统一编纂民法典的人格权立法思想 杨立新(297)  

论人格权请求权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分离 王利明(312)  

论侵害人格权的诉前禁令制度 王利明(339)  

第三部分 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评析 (357)  

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逻辑结构的特点与问题 杨立新(359)  

民法人格权编的政治基础与学术立场、立法技术的统一 杨立新(378)  

守成与创新的务实结合——评《民法人格权编草案(室内稿)》石佳友(402)  

人格权立法的进步与局限——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三审稿)》石佳友(421)  

第四部分 具体人格权研究 (455)  

论姓名决定权的限度 熊丙万 位 梦(457)  

荣誉权的前世今生及其未来——兼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中的相关规定 姚 辉 叶 翔(488)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理论与制度安排 张新宝(507)  

比较法视野下人格权的发展:以美国隐私权为例 高圣平(536)  

美国法对隐私权的确认——格里斯沃德诉康涅狄格州案吴到诚 译(548)  

生活安宁权:一种特殊的隐私权 王利明(580)  

第五部分 人格权法的新问题 (601)  

论人格权法的新发展 王利明(603)  

略论人格权编对性骚扰的规制 王利明(627)  

数据共享与个人信息保护 王利明(648)  

人格权独立成编对婚姻家庭法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孙若军(667)  

个人信息权益的分配机制研究——以个人通讯录信息为分析范例 包晓丽 熊丙万(670)  

附录:民法典·人格权法编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 (707)  

在线试读:  

序 言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执政的初心,也是我们进入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人格权”一词*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对人格权的保护,既是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也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举措。
人格权关乎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民事权利。但在民法诸部门之中,人格权制度出现的*晚。根据法律史考证,比较系统的人格权理论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随后传播到法国、瑞士等欧陆各国。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塞谬尔·沃伦与路易斯·布兰代斯于1890年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奠定了美国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基石。从立法层面来看,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可谓现代人格权立法的起点;随后,人格权理论及立法、司法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人格权立法始于1986年《民法通则》,该法在第五章“民事权利”中专设第四节“人身权”,规定了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承认法人亦可享有部分人格权(如名称权、名誉权等),这是新中国民事立法的历史性创举。《民法通则》的起草者们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基于对“文革”等严重侵害人格权的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对人格权保护作出了既符合实际又富有前瞻性的规定,为我国的人格权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立法基础。此后,基于《民法通则》的规定,*高人民法院就名誉权、精神损害、人身损害、死者人格利益保护、人格物的保护等制度起草了多部司法解释,各级人民法院也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大批人格权保护的判例,司法对人格权制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与比较法的经验也是一致的。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我国持续稳定地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二大经济体,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必然日益增长,尤其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强烈。在基本温饱得到解决之后,人民群众会有更高水平的精神生活追求,希望过上更有尊严、更体面的生活。马斯洛曾经提出**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还尚未满足时,对隐私等精神性人格权的诉求会相对较少,而当人的生存需要基本满足之后,对文化和精神的需要将越来越强烈。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民生部分提出了要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且特别强调了对人格权的保护,这实际上是将人格权的保护作为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突出了人格权保护的重要价值。
人格权制度的基本价值就是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指每个人作为“人”所应有的社会地位,以及应受到的他人和社会的*基本尊重。人格尊严是各项具体人格权的价值基础,具体人格权的规则设计应当以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为根本目的。个人所享有的生命、健康、名誉、肖像等人格利益都彰显了个人的人格尊严,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私人生活安宁、私密空间、个人信息的自主决定等的保护日益强化,其背后实际上都彰显了人格尊严的理念。保护人格权、维护人格尊严,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贯彻十九大报告等文件中关于保护人民人格权的精神,落实宪法关于“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要求,在民法典中增加人格权编是十分必要的。
人格权独立成编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符合民法发展的*新趋势,也符合民法典科学性和体系性的要求。人格权请求权独立于侵权请求权,不以过错和损害为要件;人格权不仅具有传统的防御性功能,而且具有积极利用的权能;人格权立法既强调对侵权的事后救济,更强调对损害的事前预防,即允许权利人在事前采取合理的措施防范侵害行为的发生。因此,在民法典中设置独立的人格权编,具体规定人格权的概念、效力、行使要件及权利冲突等内容,有利于法律适用的准确与统一,也适应了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的发展对法律所提出的挑战和需求。人格权独立成编也是中国民法适应新时代的产物,是对《民法通则》施行三十余年经验的总结,属于中国民法的*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历来注重法学理论研究与法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强调立足中国实际,结合比较法的有益经验,对中国法治实践的需要作出建设性的务实回应。就人格权法而言,人大法学院较早开展了相关的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了多部人格权法的专著和教材,发表了数百篇高水平论文。近年来,人大法学院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人格权法课程,并对相关的司法判例进行梳理总结。基于长期的教学研究,我们在2016年成立了“中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立法课题组”,课题组先后在北京、苏州、武汉、广州等地组织了多次研讨与调研。2017年年初,课题组向立法机关提交了“中国民法典人格权编学者建议稿”,该建议稿为立法机关编纂人格权编官方草案提供了参考借鉴,人大法学院的部分教师也曾广泛参与民法人格权编官方草案条文的起草论证工作。
本书汇集了我院教师们近年来围绕民法典人格权编立法所形成的思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法学界对人格权立法的探索,其中的部分思考可能还算不上十分成熟,但它们确实反映出中国学者立足中国语境、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的主体性意识。这种主体性意识不仅应贯穿于对人格权编的立法设计,而且要贯穿于未来民法典人格权编的解释与适用。
“聚万众智慧,成伟大法典。”推动民法典编纂的历史任务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每个民法学者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可谓与有荣焉。让我们共同努力,立足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制定出一部科学的、面向21世纪的民法典,为解决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人格权保护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是为序!
王利明
2019年9月8日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人格权立法的中国思考 王利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