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好画500年
定价: 138.00
作者: 马萧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09-01
页码: 396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ISBN: 9787521762655
☑画家视角下的美术史,以真正内行的眼光破解何为好画,好画如何诞生。
不同于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由学者或作家撰写的艺术史,这是一部画家视角下的美术史。
学者看画,将绘画与文化、历史背景连接起来,搭建起某种理论框架,这样看画,焦点往往已落在了绘画之外;普通人看画,虽然可能熟悉了名作的模样,对画家的八卦津津乐道,却依然说不清它们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画。
当画家面对一幅画,他看到的不只是二维的平面图像,而是作画的过程,并能从中辨识出一份伟大的艺术传统的传承与变异。面对绘画史,画家会放下诸如印象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这些后知后觉的专有名词,祛除因艺术史一再讲述、并在不断复制和传播中层层叠加的光环。画家的视角所关注的,更接近作品本身。我们甚至可以说“观看艺术的时候,与其相信艺术史,不如相信艺术家。”
☑有趣、有料、有深度,阅读无门槛,适合中国读者的西方美术入门导读。
语言通俗风趣,娓娓道来,将文艺复兴至今500年来西方美术的历程完整呈现,还夹有画家有趣逸闻,令人会心一笑。作者说,“窥探画面的秘密仿若自己暂时独占面前的典,这是每位画家的痴望与贪婪”,在这本书中,他将这份享受也分享给大家,揭开西方绘画语言与文化传统的层层面纱,让中国读者在面对西方典艺术作品时不再感到茫然。
☑艺术通史+名作点评,双文本的艺术通识读物,直面原作的艺术旅程。
作者曾遍游西方主要艺术馆和博物馆,亦身为专业策展人,为本书甄选超过200幅典画作,印刷精美,并精心加以解读。解读文字皆来自其直面原作的感受与判断,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等维度拆解画面,带领读者发现,这些艺术史上的杰作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本书主体文字部分是一部绘画通史,而名画图片和解读则是一条书中的副线,既与正文相配合,亦可独立成篇,读者仿佛参观一场世界名作的特展。
☑宏观的历史思维,揭示出权力运转、社会变迁影响艺术进程的隐秘逻辑,随书附赠独有绘画传承谱系图。
善于描绘光影的天才卡拉瓦乔为何在二十世纪之前一直被遗忘?又有哪些一两百年前公认的大家如今已变得鲜为人知?西方绘画传统中持续几百年的斗争是什么?评判艺术的权力由谁掌控,这一地位又是如何转移的?法国的艺术大奖为什么却叫作“罗马奖”?印象派画家真的是挑战传统学院绘画的革命者吗?美国的崛起如何改变了现代艺术的风向?作者兼具画家和艺术史学者两种身份,带读者探索只有内行才会发现的画家背后的职业发展、人际关系,文化、经济与权力如何影响着艺术风格的传承与流变,呈现西方绘画500年来的发展逻辑。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看到的是什么?
是美好的色彩与形象、画家的八卦逸闻,还是画面元素的隐喻、历史大势的映照?虽然我们可能已经熟悉许多名作的模样,读到过学者们条分缕析的解读,但一幅杰作究竟好在哪里,一位画家因何青史留名,却未找到了答案。
还有一种看画的角度,聚焦于绘画本身,那就是画家的角度。当画家来到一幅画的面前,他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平面、一个成品,他具备作为同行的心有灵犀,他会看到隐藏在画布上的秘密,理解一幅画是如何产生的。
本书作者身兼画家和学者两重身份。作为专业的艺术史学者,他对于绘画的历史和理论体系有清晰的把握,揭示出权力的运转、社会的变迁如何影响着艺术的进程;作为自年少便执画笔,并曾游历欧洲诸多艺术馆的画家,他能以创作者的身份代入作者本人的视角,提供直面原作的感受与判断。作者以学院美术为线索,将西方绘画史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呈现西方绘画500年来的发展脉络。
本书将带领读者拆解画面,体察画家的构图、造型、调色、笔触,还有创作中的犹豫与坚定,立意时的欲望与野心,让读者仿佛来到师创作的现场,重新发现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杰作;发现一幅画包含的风格与技艺的传承与革新,并理解这些流派是如何相互影响、此消彼长,西方绘画是以什么样的逻辑在演变。
荐序
前言
1章 拉斐尔:天才与宗师
第2章 米开朗基罗和瓦萨里:学院奠基人
第3章 切利尼:看不见的鄙视链
第4章 威尼斯与佛罗伦萨:理念之争
第5章 威尼斯三杰:油画的质感
第6章 卡拉瓦乔:无知即无畏
第7章 卡拉奇和门徒:守护意大利
第8章 普桑:法国人在罗马
第9章 从罗马到巴黎:权力的移交
10章 北方的美术学院:作坊与学院
11章 鲁本斯:危险的对手
12章 巴洛克时代的西班牙:繁荣与贫瘠
13章 牟利罗:次要的宗师
14章 凡·戴克和雷诺兹:国王的画师
15章 庚斯博罗和英国风景画:英国人的图腾
16章 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法国学院的蜕变
17章 格罗、安格尔、德拉罗什和德拉克洛瓦:素描与色彩的第三次交锋
18章 画室与罗马奖:年轻人的战场
19章 自然主义:新学院风格
第20章 温克尔曼、弗里德里希和门采尔:古典主义和学院的另一种可能
第21章 俄罗斯美院和巡回画派:欧洲门口的陌生人
第22章 印象派:被误会的革命者
第23章 塞尚、凡·高、高更:非专业画家
第24章 学院和象征主义:世纪末的骚动
第25章 毕加索和达利:学院里的怪兽
第26章 萨金特、左恩和索罗拉:“只有手和眼睛”
第27章 德国表现主义:学院的张力
第28章 中欧与东欧:作为绘画的民族主义
第29章 社会主义美术学院:我们的老师
第30章 学院、博物馆和批评家:在新大陆
第31章 巴尔蒂斯和弗洛伊德:并非后的师
马萧,画家、艺术史学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1980年11月生于四川广元。2015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学位。
著有《印象派的敌人》《山外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绘画艺术研究》,编著有《交织的目光——西方绘画500年》 ,曾先后在浙江省西湖美术馆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马萧看画,有画家的敏感,也有学者的见识。书中涉及了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的许多名作,不仅是对艺术史的一次有趣回顾,也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彭锋,艺术理论与美学学者,当代艺术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马萧先生是一位画家,是一个有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知识的画家。他写的艺术史著作自然不同一般,他对绘画手艺的熟悉使他从大量艺术史写作者中脱颖而出。
——沈语冰,艺术史与美学学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脚前有灯,路上有光,行途自会坦荡。观者读画各得其妙,以马萧的践行学识导览解读西方绘画史,帮助读者辩识回望,走好面前的路。美随处可寻,寻找就能寻见。
——朱春林,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
马萧的新书有助于揭示真相,它之于历史,如同美之于艺术,不可或缺。
——菲利普·杰奎琳,艺术史学者,法国高等院校考古学与艺术史教授协会会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正是因为艺术创作与对艺术的阐释二者之间存在着如此尖锐的矛盾,像马萧这样的“两栖动物”就特别特别可贵。面对一幅艺术作品,马萧作为一个画家,就像长了昆虫的复眼,能从很多角度看到我们普通人看不到的信息。
——顾衡,得到App《西方美术100讲》主理人
诗歌同源,音画也是。我写歌的时候,往往是先有了画面感,有了情感,再涌出旋律。歌唱、画画是人的本能,看画也是本能。但本能还需知识加以引导,马萧的书综合了他的本能与知识,既真诚,又有益有趣。
——程璧,独立音乐人、作家
这本书里有两个马萧:一个是画画的马萧,他站在中国学院的视角望向西欧的绘画传统;另一个是写作者马萧,他站在西方的绘画传统中关切中国画家当下的创作。
——尤勇,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第6章 卡拉瓦乔:无知即无畏
当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为了素描和色彩暗暗较劲的时候,在罗马,一种新的艺术潮流超越了这对矛盾。
前面讲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之间的竞争。文艺复兴时,意大利其他主要的城邦都产生过重要的艺术家,比如那不勒斯、乌尔比诺、米兰、费拉拉、曼托瓦。它们可能不像佛罗伦萨或者威尼斯那样出现数目众多、传承有序的艺术家群体,但每个城邦在统治者的赞助下,都有极富魅力的艺术作品。当然,重要的,影响力在这些邦国之上,能与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并肩,甚至后来居上的,是罗马。
教皇一直是艺术的大赞助人,有足够的财富和权势招揽具名望的艺术家,比如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加上兼具宗教和俗世权力的显赫家族(法尔内塞、波尔盖赛、巴贝里尼和潘菲利)的赞助,罗马一直是艺术家的理想国。到 1600 年前后,出于遏止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影响、重树教廷威的目的,“为上帝和教会增添更大的荣耀”,罗马对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巴洛克艺术早产生于意大利,无疑就与此有关。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教会是它强有力的支柱。
这种要求期待着一个天才横空出世。1600 年时的天才,就是卡拉瓦乔。卡拉瓦乔没有显赫的师承(他的老师据称是提香的学生,米兰画家西蒙·彼得扎诺),也没有家学渊源,就是小地方来的一个年轻人,自己去罗马闯荡。我们可以看看来到罗马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是成名后被召唤,拉斐尔是老乡的大力举荐,都是有门路的,卡拉瓦乔则是赤手空拳自己打拼。他的生活一开始很不容易,经常衣食无着,辗转于各个画室帮工,主要是给当时风头正健的朱塞佩·切萨里(Giuseppe Cesari)帮忙。但他很机敏,留意罗马艺术的风向,投其所好。当然,令他脱颖而出的,还有他在同时代画家之中其罕见的自然主义态度以及流的细节刻画能力。他的《老千》被枢机主教弗朗切斯科·马里亚·德尔蒙特(FrancescoMaria del Monte)收藏,使他一跃成为权贵的门客。
借助于德尔蒙特的影响力,1599—1601 年间,卡拉瓦乔获得了两个教堂的订件,分别是圣王路易堂的《圣马太蒙召》《圣马太与天使》《圣马太殉教》,人民圣母圣殿(Basilica of Santa Maria delPopolo)的《圣保罗皈依》《圣彼得被钉上十字架》,并大获成功。除了将熟悉的罗马市井生活真实无遗地搬到画上,他也体现了一个成熟画家对典的转化能力,比如《圣马太蒙召》中耶稣的手势借鉴了米开朗琪罗《创世记》里上帝的手势,《圣马太与天使》中,两人的动作分别来自古希腊的雕塑和瓶画。
卡拉瓦乔成了大红人,跨国艺术明星。当时罗马的画家,不管意大利的还是外国的,都来看画,被他的新风格震撼了。于是,随着这些人的返乡和归国,卡拉瓦乔的风格席卷了欧洲。我们看艺术史,会发现法国学他的有拉图尔,荷兰学他的有伦勃朗,西班牙学他的有里维拉。他的风格,从画面上看主要有两个特点:一、自然主义的描绘技巧;二、强烈的明暗效果——尤其后一点,成为“卡拉瓦乔风格”的典型特征。卡拉瓦乔的风格如此流行,却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名望和财富。为什么呢?因为卡拉瓦乔太能折腾。除了画画,他的业余时间都在骂人、打架、杀人、流亡——切里尼也是折腾的一把好手,但他比卡拉瓦乔高明,不但懂得攀附权贵,经营关系,还知道写自传美化自己的暴力和丑闻。卡拉瓦乔文化水平不高,今天我们知道他的斑斑恶行都是来自当时的庭审记录。
卡拉瓦乔知名的一次纠纷,发生于他和一个叫巴廖内的画家之间。1599 年,巴廖内的风格还属于矫饰主义,第二年见到了卡拉瓦乔的明暗法后立刻转型,画了《神圣的爱与世俗的爱》。这桩公案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巴廖内的雇主要求他模仿卡拉瓦乔。不管怎样,卡拉瓦乔被惹火了,他叫上自己的一伙兄弟,在罗马大街小巷里贴满打油诗,用污言秽语辱骂嘲笑巴廖内。结果卡拉瓦乔被告上法庭,因诽谤罪被拘押了两周。
我们回到卡拉瓦乔的绘画上来。卡拉瓦乔出身下层,没有任何美学、身份、阶级之类的顾虑,完全是凭着本能创作。所以,他才能从素描和色彩这样的概念中跳出来,完全地刷新绘画。毫无疑问,卡拉瓦乔的 disegno 是其卓越的,在塑造能力方面,他的画笔将解剖学或理念中的一具肉体变成一具确有所指的身体,让我们相信历史上确有这么一具健美却又微不足道的肉体,直到十九世纪,才被法国学院的师们(博纳、莫洛、布格罗),倚仗着摄影术的加持一举超越。在设计方面,他为教堂所作的大画改变了拉斐尔的构图方式,为巴洛克定了基调,和丁托列托殊途同归。卡拉瓦乔并没有机会借鉴后者,这完全出自他的天赋。按照学院的,或者说瓦萨里的要求,他的绘画方法并不正规,因为卡拉瓦乔对模特写生时,直接用笔杆在画布上划痕迹打底稿。他没有一张素描留下来,不知他是完全不画呢,还是全部毁掉了。按道理,以他的影响力,如果当时有素描稿,多少会流传一两幅下来,要知道米开朗琪罗对素描底稿一贯密不示人,几乎是完成正稿后立刻销毁,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的素描。因此卡拉瓦乔更可能是从不画素描。
至于色彩,他的色彩观就是真实。写生式的创作手法,让他不夸张色彩,而是实事求是。他不按照学院的要求画素描,绝不是将色彩放在一位;以我的揣测,一个自然主义的艺术家,一个感性至上的糙汉子,怎么能理解两者的分离?既然我们眼睛所见同时既包含素描又包含色彩的信息,为何还要将其分开,并且分出主次呢?
今天我们通常把卡拉瓦乔视为巴洛克风格的一人。可以说,卡拉瓦乔的创新为巴洛克艺术打开了一扇大门。不过,既然这种风格影响如此深远,为何卡拉瓦乔在意大利本土的影响反倒不大,在学院艺术的体系中也看不到他的直接影响呢?
首先,自然主义在他的大型宗教绘画里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巴洛克的效果,其中的享乐主义被下层民众的景观削弱了。所以,在震撼观众的同时,卡拉瓦乔也遭到很多人的抵制。比如《圣马太和天使》有两个版本,其中一版把圣徒画成一个秃头农民,肮脏笨拙,天使的态度又过于亲昵,因此被拒绝,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第二版。《圣保罗的皈依》也遭到质疑:
“为什么你把马画在正中间,圣保罗却在地上?”“自有我的道理!”“那匹马是上帝吗?”“不是,但它站在上帝的光芒下!”
第二点,则是评判画家的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十七世纪重要的一本艺术史著作《活跃于 1572—1642 年间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生平》(The Lives of Painters, Sculptors, Architects andEngravers, active from 1572–1642),你道作者是谁?正是卡拉瓦乔的死对头巴廖内。巴廖内远比卡拉瓦乔长寿,他拥有官方授予的骑士勋位,一直是罗马圣路加学院(Accademla di San Luca,穆齐亚诺和奥利维耶里于 1577 年创立)的院士,并且三度出任院长。
更重要的是,“十七世纪的瓦萨里”焦万·贝洛里(GiovanBellori)在 1672 年出版的《现代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传记》(TheLives of the Modern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里,也对卡拉瓦乔的绘画提出批评,将他当作反例。贝洛里推崇的画家是普桑,后者度强调秩序和素描,所以卡拉瓦乔在学院中的命运,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
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有人(意大利艺术史家罗伯托·隆吉)为卡拉瓦乔平反:
“没有他就没有里贝拉、维米尔、拉图尔和伦勃朗。没有他,德拉克罗瓦、库尔贝和马奈将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