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走出剧情
定价: 56
ISBN: 978755029490501
作者: 李雪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21-12
用纸: 纯质纸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走出剧情:活在人生的真相里》只讲了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通过不断地觉知,去看见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发生。
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做了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发生?
是你的经历创造了你的选择?还是你的选择创造了你的经历?
李雪带你一起探寻事情背后的真相,同时也去看创造出这个现实的你,到底是什么样子、你的自我真相又是什么。
一次次地看见,原来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原来自己是这样的人。
直到有一天,你愿意穿过表象的迷雾,重新做出一个新的选择、成为一个新的人,创造出你真正想要的现实。
你敢不敢这样活着——对自己不再有任何要求。
不再妄想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停止所有的要求与内心戏码。只是去看,看真相是什么,看“你是什么”,而非“你应该是什么”。
当下的身心渴望,是你的上师。不再定义好坏对错,允许自己“如你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慢慢地向内观看,释放掉你所有的固守,你就会看见真正的自己、真正的伴侣、真正的孩子,以及所有真相。
序 放下剧本里的纠葛
1 剧情里没有爱
01..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
02..做自己的解套人
03..心智发展源于体验而非知识
04..从自体自恋走向客体关系
05..所有能量用于发展自我
06..不要向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索爱
2 清醒地活在真相中
01..人格健康的标志:有能力和解
02..警惕隐蔽的权力关系
03..肯定对方的感受
04..在情感勒索中长大的男人
05..付出感,婚姻关系的坟墓
06..婚姻的底线
07..对与错的自恋捍卫战
3 不与真相较劲
01..成长,不要太用力
02..不优秀,不配活
03..不让自己成为对方的囚笼
04..评判与不接纳让关系受伤
05..哪里有改造,哪里就有反抗
06..带着孤独,活出丰盛
07..内向,因为关系是对自己的损耗
4 回到内在中心
01.. 积极地不改变自己—146
02.. 内耗的外驱力与创造性的内驱力
03.. 躁狂与抑郁,硬币两面
04.. 难以觉察的深层自恋
05.. 关系的真相,在感受中
06.. 缔造幸福的脑神经回路
5 当下就要幸福
01.. 关系中的自我功能阉割
02.. 百分之百的自我负责
03.. 意识与潜意识的撕扯
04.. 不完美也有滋有味
05.. 逻辑思维链接事物本质
06.. 别让童年的标签定义你一生
07.. 平庸的恶与团体正确
李雪
心理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创办微信公众号“初心心理”,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详解母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
作为心理学者,李雪的独特之处在于“去脸谱化”,把专业知识性感地表达出来,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她勇于袒露自己,用轻盈而深刻、温暖而尖锐的文字,向读者彰显真相。
读她的文字,你会痛,也会上瘾,因为真相是如此残忍而迷人。
著有书《当我遇见一个人》。
积极地不改变自己
有一回去做心理咨询,我在咨询师面前委屈地大哭,说自己活得太用力,几乎用尽了所有办法,拼尽全力来拯救自己。我从小身体不好,被悲催的童年折磨得体弱多病。长大后动用各种资源,认真地改善身体状况,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有效帮助,但是因为底子太差,身体依然弱不禁风。这么小心翼翼地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还是达不到健康的目标。我感觉非常累,很无望。
由此,我看到自己的一个模式:总是在追求除旧立新,改变黑暗错误的现状,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为什么呢?因为在童年,现状对我来说太可怕了。我的妈妈患有精神病,她每天都把死亡威胁投射给我。从现状中,我看不到一丝生机,所以需要想象一个有生机的新世界。我认为只有把现状粉碎了,这个新世界才能出现。然而,我自己也是现状的一部分,于是我每天都在粉碎自己。至于粉碎的方法,就是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我会分析自己身上的各种问题,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为此,我甚至自学成了心理学者、精神分析高手,分析出一个问题模式,我就想像剜除烂疮一样将它从我身上挖除。因为我亲眼看到这些烂疮长在妈妈身上,它们日夜生长、扩散,直到把妈妈折磨至死。我绝对不能重蹈妈妈覆辙,于是走向了妈妈相反面:每天学习心理学,恨不得“一日三省吾身”。这种自虐模式,带给我很多收获和成长,我的各个方面开始变得不一样,能力逐渐加强,看问题越来越清晰,事业也发展起来。但是,这个过程中最致命的问题是,我不快乐。剜肉去疮这样的方法,在危急时刻或许是救命良方,但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这么疗伤,怎么可能快乐呢?
听完我的哭诉之后,咨询师轻轻反问了一句:“如果你接受现状,接纳自己呢?”“接纳自己”这四个字,我从十年前迈进心理学大门时就一直在听,也一直在教别人,可是这一次好像理解了它的真义。之前,我修行的是接受真相,不跟事实较劲,接受的是外部世界的真相、别人的真相,我也确实很大程度做到了。但是,我内在那股较劲的能量没有消失,它转变成了自我对抗,“既然别人不能改变,那就全力改变自己吧”。可是如果再深究一下,连自己也不改变,会发生什么?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我马上感到恐惧,剧情慢慢浮现出来:那些停止自我改变的人都是行尸走肉,等于走向死亡。
于是,我开始思考:有没有一个中正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人既能全然接纳自己,觉得没什么一定要改变,又能保持自我更新的状态,充满生机呢?我想起自己在拉萨的一次经历。到拉萨的一天,我因为高原反应,浑身酸痛、呕吐。医生建议输液, 说:“如果今天不打吊瓶,后面还会更难受。”我知道输液后不舒服的感觉会很快过去,但身体直觉告诉我:我不想打吊瓶。于是我拒绝了,继续听从身体直觉的引导:我现在需要保暖和休息。用开水泡了一点红景天喝,穿上厚厚的羊绒衫睡了一觉之后,高原反应果然减轻很多。事后回想这件事,我觉得自己在处理问题时跟以前很不一样,这是一种积极的不改变自己的状态: 我接纳自己“因高原反应身体难受”的事实,并没有拼命去改变这种状态,但也不是自暴自弃,而是聆听身体的需要,积极地做了有益的事情。至于结果如何,睡醒之后高原反应能不能缓解, 就听天由命了。
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北京,我肯定会想各种办法来处理:请高人治疗,买昂贵的药,还会反思自己出行之前为什么没做好万全的准备。但是在拉萨,一来氧气稀薄是客观事实,二来身边没什么资源,容不得我瞎折腾,于是只能听从身体的引导,积极地入睡。
通过这件事,我再次看到自己的一贯模式:一旦我认为应该这样,但结果却不是,就会拼命改变。比如,我认为自己应该跟别人一样健康,就会去做一切对健康有益的事。这背后的动力, 是我不能接纳自己的身体暂时不够健康。
我去看中医,说自己身体虚弱,吹风就会头疼。医生说:“你这不是虚弱,是体质敏感。”我不信,以为医生在宽慰我。“世界上那么多人,怎么不见别人吹风就倒呢?肯定是我不健康。”说到这里时,我突然发现,我对自己的看法居然跟妈妈看待我是一样的!小时候,妈妈经常以这样的句式开头:“别人都……为什么就你不……”夏天妈妈买竹凉席给我睡,我全身硌得疼,不肯睡,她就骂我:“别人都能睡,为什么就你不能睡?”我哭着解释:“就是很疼啊,手肘都磨破了。”妈妈没有能力看见真实的我,反而咒骂我,因为我跟她想象中不一样,跟别人不一样。没想到长大后,我同样在用这个模式残酷地对待自己。
我在一个小机场附近吃拉面,那家馆子看上去不太卫生,但是一方面别无选择,另一方面我想:别人都能吃,我也能吃。结果才吃了几口,我就开始鼻涕横流,嗓子十分难受,到了第二天,整个人跟得了重感冒一样,全身疼痛。我又想起了那个中医的话:“你是体质敏感。”没错,我有一个敏感的身体,这是事实。而我却像妈妈一样,坚决不肯看见真实的自己,总是拼命改变自己,要求自己变得跟别人一样。其实,爱自己,就是接纳自己的真实现状。既然敏感,那就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吹风着凉。好好地对待自己,做自己的“好妈妈”,这不就行了吗?
绕了一大圈,最终又回到我说过无数遍的话:看见真实的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只不过,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残酷对待,早已习以为常,甚至感觉不到残酷。看见自己确实非常不容易,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被温柔以待,积极地不改变自己。
保持这个中正的位置,需要我们对事情背后的动力有细腻的觉察。当我们做事时,背后的动力是无法忍受现状、无法忍受自己, 是要粉碎自己、重塑自己,还是接受现状,聆听身体的声音,呵护内在的欲求,顺应内心渴望去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这两者的差别,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出门,有的妈妈自顾自走在前面,孩子努力追上妈妈脚步,生怕被落下;有的妈妈则走在孩子旁边,关注着孩子,跟随孩子的步调前进,跟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让我们用觉知做自己的好妈妈吧!不要把真实的身体感受抛在后面,头脑自顾自地跑到前面。看看真实的自己在哪里,而不是“应该在哪里”。用心陪着自己,我们的内在自然会生发出蓬勃的本能,去发展自己。就像我们对待孩子一样,只是给予爱的陪伴,剩下的,就静待花开吧。
-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