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上海教育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认证
经营中小学教材、教辅及教师教育理论等其他图书。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课程中的儿童哲学

31.50 限时折扣 原价:¥45.00
运费: ¥ 0.00-26.00
库存: 6 件
课程中的儿童哲学 商品图0
课程中的儿童哲学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作者简介

吴国平,任职于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教育管理硕士、哲学博士。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熟悉中小学办学状况。常年深入中小学指导课堂教学与实践,熟悉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

【内容简介】

 本书以儿童哲学的视角,先深入解读儿童哲学的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及其课堂教学模式,然后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群三个维度,各撷取20个童话小故事,示范了课程设计及教材解读,最后根据课程统整与渗透课程的理念,提出了培育黄浦江畔现代中国人的行动路径。本书源自实践研究,案例翔实生动,挖掘了课程中蕴含的儿童哲学智慧,并就儿童需求角度,对现有课程进行批判分析,以为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及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性意见。

【编辑推荐】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提出,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可以说,当下教育的最大弊端恰在于用不计其数的地图埋葬着儿童的心灵,却从不提供认识世界的指南针。

学校的意义不在于一套课程如何精致,而在于发现儿童,认识儿童的特性,了解儿童的需要,改进儿童的心智结构,丰富儿童的生命体验。

儿童哲学的要义就在于通过训练儿童的思维,改善他们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找到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内在的价值。

“来,让我们为儿童而活!”正是本书立论的命意所在。

【目录】

序一/钟启泉

序二/于漪

第一章  走进儿童哲学

引言  断章取义的教育正在诱拐儿童

第一节  儿童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儿童哲学的认识

第三节  儿童哲学的课程及其实施

第二章  儿童哲学的课程设计

第一节  儿童哲学课程目标

第二节  儿童哲学课程目标的确立

第三节  儿童哲学的课程组织与实施

第三章  儿童哲学的教材开发

第一节  确定教材目标与编撰原则

第二节  择定教材内容——人与自然为例

第三节  儿童哲学课堂教学评价

第四章  儿童哲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节  德育中的儿童哲学活动

第二节  学科教学中的儿童哲学活动

第三节  探索课程实施途径

第五章  人与自然的故事及其课程设计

第一节  认识自然

一、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二、留住夜晚

三、秋天从哪一天开始

四、小猪过冰河

五、箭竹开花

六、全身长刺的仙人掌

七、小蝌蚪与小青蛙

八、动物服装店

九、鳄鱼与鳄鱼鸟

十、鱼医生

第二节  亲近自然

一、冬天的太阳

二、风娃娃的故事

三、爱花的孩子

四、一株桃树

五、冬冬的发现

六、鲁王养鸟

七、动物的语言

八、谁的力量大

九、大海是你们的

十、在森林里

第六章  人与自我的故事及其教材解读

第一节  认识自我

一、为什么我就是“我”

二、想当太阳的小狗

三、小耗子长途旅行记

四、我是个可大可小的人

五、我可以选择不说吗

六、一个人的世界

七、同一个名字

八、一把有记忆的茶壶

九、鞋匠和总统

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二节  发展自我

一、妈妈的礼物

二、这条小鱼在乎

三、灰姑娘

四、木柱上的钉子

五、骂来骂去  打来打去

六、吃不吃梨

七、一枚彩色的回形针

八、一个七美元的梦

九、选择

十、明天的树叶

第七章  人与社群的故事及其教材解读

第一节  认识他人

一、不一样的城镇

二、我还要回来的

三、短四寸的裤子

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五、一次白宫之行

六、一美金的损失

七、沙漠里的苹果

八、一根渔竿和一篓鱼

九、快乐王子

十、退休的礼物

第二节  学习交往

一、老人、孙子和驴

二、公主与月亮

三、谁偷了我的鸡

四、粗心的机械师

五、生死之交

六、美丽,与众分享

七、分粥

八、和尚抬水

九、第100个客人

十、15美元的赔偿

第八章  构建统整的学校课程体系

第一节  学校课程统整的现实挑战

第二节  课程统整的行动路径

第三节  综合拓展课程的定位与设计

第九章  渗透课程的目标定位

第一节  申江钟声的历史记忆

第二节  童话是儿童最美丽的家园

第三节  艺术教育是一种人文关怀

第四节  教育呼唤红十字精神的弘扬

后记

【精彩书摘】

引言  断章取义的教育正在诱拐儿童

儿童哲学在今天之所以有特殊的意义,是因为现行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错误诱导儿童的成分。如果我们有条件把镜头伸向每一堂课,就会发现断章取义的教育正在诱拐儿童。《中国青年报》曾经刊载了下面这则故事,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被广为传播,引在下文以进一步讨论。

侄子在本市某著名小学读书!有这么几道题:

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       )。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后面是一个大大的“×”。我就奇怪了,我想到的也是这两句。我好奇地问侄子,这个不对?那答案是什么?侄子说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哎,这就奇怪了,因为是个春天的夜晚,就要这句有春风的?这个思念故乡的人若不是江南的,是不可能说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的。一个东北人春天思念故乡,会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更准确。再扯远点,思念故乡,一千个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样的诗,这个也可以有标准答案的吗?

接下来是默写,题目是“我们学过《桂林山水》一文,请将下面句子默写下来”,然后就是整段的要默写。这有什么用?死记硬背别人的文字有什么用?

  还有个题目:“《匆匆》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

  我侄子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后面一把好大的“×”

  标准答案竟然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就更奇怪了,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欢这句,我可以喜欢那句,难道最喜欢的一句话也要统一么?为什么“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不能喜欢?就一定要喜欢“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对比这两句,我也喜欢“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我觉得这个题目应该是“你能把老师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才对!

  再看别的试卷,更莫名其妙了,比如“请说出阿拉伯数字的来历,是哪个国家创造的”,侄子不知道,问我,我也不知道。我只好上百度去搜一下,才知道是古印度人发明的。莫非我吃块猪肉,还一定得知道它是哪个养猪场养出来的?

  最后有个题目让我彻底崩溃了:请用一句话说明“π”的含义。侄子回答的是“π的含义是圆周率”,竟然打的是“×”。这就奇怪了,正好我老婆大学读的是理科,我马上问她,π是什么意思,她说圆周率啊。

两个人狂汗,问了侄子半天,他也没说明白,大概的意思是,标准答案是“π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我无语了。

翻开我们的教科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某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有一篇课文《智烧敌舰》,老师出的题是“三国里谁最有智慧?”,学生觉得答案应该是“孔明和庞统”。但老师给了一个大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再如: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背答案。结果我们记诵的都是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2亿两白银,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 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

教育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诱拐”的情形?这是因为,教育总是所谓“社会化”的成人从其自身利益和需要出发,试图把一套价值系统灌输给儿童。问题是成人的这些认识本身内化着两大因素:其一是历史背景;其二是具体前提和条件。所有的知识都有历史原因和具体背景。如许衡吃不吃梨,谁都不会怀疑,在自然状态下的儿童自有其行动取舍的智慧,然而当浓缩了历史背景的教育展现在儿童面前的时候,常常是断章取义的。儿童为了迎合成人的价值喜好便会表现出与智慧背道而驰的认知特征。这就提示我们:第一,要了解并认识儿童的认知特点;第二,应遵循儿童认知的特点施行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上海教育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经营中小学教材、教辅及教师教育理论等其他图书。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课程中的儿童哲学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seph_1958
上海教育出版社旗舰店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