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创意写作课教授拉希莉全新作品
一部通过语言横渡文化之海、重塑身份认同的心灵启示录
“在这里,我拥有不必完美的自由”
书名:罗马日记
原作名:IN ALTRE PAROLE
著者:[美]裘帕·拉希莉
译者:张亦非
出版社: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雷韵
书号:978-7-5598-4996-0出版时间:2022.6
定价:42.00
装帧:平装
纸张:胶版
尺寸:105mm×152mm×10mm
开本:64
字数:70千字
页数:200
◎编辑推荐
1,著名小说家、普利策文学奖得主、美国文学和人文科学委员会委员、普林斯顿大学创意写作课教授裘帕·拉希莉用意大利语书写的最新随笔集,荣获维亚雷焦·凡尔赛利亚国际奖(Premio Internazionale Viareggio-Versilia),首度收录拉希莉用意大利语创作的两个短篇故事。
2,功成名就之后的自我流放与变形记,通过学习新语言横渡漫漫文化之海、重塑身份认同的心灵启示录;摆脱完美主义的束缚,反思一段全新旅程。“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我拥有的只是强烈的意愿,以及盲目而诚挚的信念——被人理解,并理解我自己。”
3,一位“精通语言的大师”,在故事、评论和洞见中揭示新语言何以拥有使人脱胎换骨、获得另一种视野和身份的力量。数十家重要媒体盛赞,《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推荐:“拉希莉的新作展现了她极高的天赋。”
◎评论推荐
★“赏心悦目,独特的自传……《罗马日记》以一种新的笔调呈现了同一位的作家。”──《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精彩动人……学习意大利语影响了作家的写作和身份认同。回忆录也充满了对写作和语言的评论,句句令人难忘。‘为什么要写作?’她问道。‘为了探寻存在的秘密,为了接纳自己,为了更靠近外部世界的一切。’作者坦率自谦地记述了在文字间找寻自我的历程,十分感人。”──《柯克斯评论》
★“在这部初试啼声的散文集中,普利策奖得主拉希莉描述她对意大利语的迷恋。有别于也以外语书写的贝克特和纳博科夫,拉希莉并未直接投身小说。虽然书中也收录了短篇故事,但作者的要旨首先在于诉说自身的故事,她细腻地描述学习语言的经历……她出乎意料的变形记引人入胜,极富洞察力,让人见识到语言使人脱胎换骨的力量。”──《出版人周刊》
★“坚定而热情。”──《奥普拉杂志》
★“优雅……极为真诚、抒情、纯粹的感性……是我读过的有关人生的书写中,使人浮想联翩、不矫揉做作而敏锐的作品。”──《华盛顿邮报》
★“成熟之作……拉希莉不负语言大师之名。”──《泰晤士报》
★“《罗马日记》洋溢着变形的狂喜;开卷便有沉浸无涯学海的美丽心灵陪伴。”──《洛杉矶时报》
★“私密、引人入胜……拉希莉高明地刻画了语言习得的历程,比大多数人更卖力,也让自己走得更远。”──《波士顿环球报》
★“拉希莉是精通语言的大师。《罗马日记》是她和意大利语坠入爱河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热情。她对新语言忠诚到拒绝亲手将作品译成英文……作家默默成长,是摆脱完美主义的束缚,也是对一段全新旅程的沉思。”──《时代杂志》
★“像拉希莉这样功成名就的作家,以后天习得的语言出版新作,是需要勇气的……她借此变身成另一个作家──在她眼中自己行文生涩、不为人知,也才得以自由恣意……然而她明白,作家不可能真正怡然自得地徜徉语言中……书写总是姗姗来迟,总是在后头追赶,总是落后,打乱才刚理清的头绪。书写瞬息万变、多彩多姿,也揭露了语言本身的躁动。”──《哈泼杂志》
★“拉希莉的新作展现了她极高的天赋。”——卡勒德·胡赛尼(著名作家,《追风筝的人》作者)
★“《罗马日记》异常直率,抒情却不多愁善感,平淡自若地记述了与一种语言的爱恋,如同奥维德谈情说爱的《爱经》。”──霍华德·诺曼(评论家)
◎内容简介
《罗马日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裘帕·拉希莉用意大利语书写的最新随笔集,一共二十三篇文章,记录了她学习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寻找一种“新的声音”的漫长过程。
这不是一本枯燥的语言学习笔记,而是一位小说家开拓新领域的心灵启示录——语言的、文化的、自我意识的。创作者在某个时刻感到有必要改变路径:这是一种疯狂的冲动,它可能意味着放弃自己作为表达者原有的特性与标志;这也是大胆的纵身一跃,收获的是创作与人生更丰富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出生于1967 年,印度裔美国作家。1999 年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获得2000 年“普利策奖”小说奖,成为该奖项史上最年轻获得者。2003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同名人》。2008 年出版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不适之地》,被《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评为年度十佳图书第一名,获“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2013年出版长篇小说《低地》,入围“布克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决选名单。拉希莉曾任美国文学和人文科学委员会委员,目前为普林斯顿大学创意写作课教授。
译者简介:
张亦非,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欧洲语言文学专业,翻译小说,也写小说。译作有《永生者》《差不多两人的战争》《大自然有条隐形线》等。
◎ 正文选摘
★二十年来,我学习意大利语的方式就像沿着湖边游泳,总是紧靠我的主导语言——英语,总是停留在岸边。这的确是颇为有效的训练,对肌肉和大脑有益,却难以激动人心。以这种方式学习一门外语,是绝不会溺水的,另一门语言始终在近旁支持你,随时可以相助。然而,安全地浮在水面上,排除了溺水和没顶的可能性,这还远远不够。要想掌握一门新语言,完全沉浸其中,就必须离开岸边。别穿救生衣。别依赖脚底的地面。
★自从买下第一本词典,已经过去差不多二十年,我决定搬到罗马长住。动身之前,我向曾在罗马居住多年的朋友询问电子词典有没有用,比如某些手机应用,可以随时查找生词。他笑起来,告诉我:“你很快就要住进意大利语词典里面了。”
★在那里的一周主要用来欣赏各种建筑物,广场和教堂。但从一开始,我和意大利的关系就不只是视觉性的,也是听觉性的。汽车不算多,但这座城市仍然在不断嗡鸣。不管走到哪儿都能听到一种令人愉悦的声音,充斥着对话、句子、词语。仿佛整座城市是一座剧场,而其中稍嫌躁动的观众正在演出开始前低声交谈。
★我多多少少已经习惯了语言上的流亡。在美国,我的母语孟加拉语是一门外语。你自己的语言在你生活的国家被当作外语,这会导致一种持久的疏离感。你在说一门隐秘的、不为人知的语言,它与周围的环境没有任何呼应,这种缺失会在内心造出一段距离。
★说到底,想学会一门语言,想感受到你与它之间的联系,就必须用它来对话,不管说得多么幼稚、多么不准确。
★意大利语仍然难以掌握,又易于忘记。它只在老师来的时候出现。她把意大利语带进我家待一小时,然后又把它带走。只有和她在一起的时候,这门语言才显得具体可感。
★那些不认识的单词总在提醒我,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毕竟,能改变我们生活的东西总是在我们自身以外。
★视野是无限的,尽管总是存在某种局限。用另一种语言阅读意味着永远处在成长的状态,拥有可能性。我知道,作为学徒我的任务永远不会结束。
★笔记本里的所有单词都标志着一种具体可感、有条不紊的成长。我想起孩子们刚出生的那几周,每周我都带他们去儿科医生那儿量体重。每盎司都被记录,评估。每盎司都是他们存在于世的具体证据。我对意大利语的理解也以类似的方式加深。我一天接一天、一个词接一个词地获得我的词汇。
★这是一个我可以在其中游荡、学习、遗忘、失败的空间。我也可以在这里满怀希望。
★自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只属于我的词语。我没有所谓祖国,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如果不写作,不和词语打交道,我就无法感觉到自己还活在世上。
★我成了一个英语作家,接着,出乎意料地有了点名气,还得了一个奖。但我确信这是不应得的,它更像是个误会。尽管那是一项荣誉,但我还是充满怀疑。我还没来得及把自己和这种认可联系起来,它就已经改变了我的生活。从那时起,我就被当作一位成功的写作者,不再是默默无闻、几近无名的学徒。我的写作源自一个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被发现的地方。可是第一本书出版之后仅仅一年,这种匿名性就消失了。
★对于马蒂斯来说,剪纸不仅是一种新技术,而且是一种新体系,用于思考和拓展形状、颜色与构图的可能性。这是对他艺术策略的一次重新思考。这位画家说:“这次旅程的状况百分之百不同。”马蒂斯把这种被他称作“剪刀作画”的新方法比喻成一次飞行。
★他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就走上了一条未知的路,到更广阔的范围内探索。
- 理想国imaginist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