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一书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传统舞蹈文化课程的建设教材,本书立足于对戴爱莲、吴晓邦、巫允明、罗岩雄等前辈学者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相关研究,另辟蹊径,通过对舞蹈、传统、时间、空间、功能等概念的深入解析,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念、类型划分、展演场合、表现空间、社会功能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资料翔实,视野广阔,堪为舞蹈学学科建设的添砖加瓦之作。
内容提要《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研究》一书为北京舞蹈学院校庆七十周年系列丛书之一,也是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中国传统舞蹈文化课程建设教材。本书共七章,第一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概念通过对舞蹈、传统概念的分析,导出何为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舞蹈;第二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特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不同于;专业的;职业性;剧场化;学院派舞蹈类型的;一般性和;差异性特征挖掘出来;第三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类型主要是对已有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类型划分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其如此划分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完善已有类型划分的建议和思考;第四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时间主要是对构成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核心要素;时间展开分析,提出除了舞蹈展演的自然时间外,社会时间也是研究的关键要素;第五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空间提出空间作为舞蹈构成的核心要素,它制约和影响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文化展演,还为其存在负载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含义;第六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仪式主要说明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作为一种;仪式化的生活或;艺术化的仪式,传达了某种信仰、某些观念、某种诉求;第七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功能主要论述了作为;仪式化生活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其发生和展演的目的就是在社会生活中;有用;实用;管用。
作者简介王昕,中央民族大学法学博士。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舞蹈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北方民族舞蹈及舞蹈人类学。曾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论;口述史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学术研究中的意义》《乔梁东北秧歌教材编创研究》《人类学与中国舞蹈研究》等数十篇,并出版《功修、祭仪、节庆中旋跳的舞蹈新疆维吾尔族萨玛舞研究》《综合与反思舞蹈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探研》《探索认知与思考舞蹈人类学导论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
目录001 第一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概念
003 第一节;美的艺术与舞蹈
016第二节传统舞蹈概念与内涵界定
033第三节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舞蹈的概念
063 第二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特征
065第一节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普遍性特征
089第二节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特殊性特征
179第三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类型
181第一节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类型划分的原因
193第二节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跨学科类型划分
240第三节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本质特征类型划分
277 第四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时间
279第一节何谓时间
292第二节自然时间
307第三节社会时间
345 第五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空间
347第一节物理空间
376第二节文化空间
404第三节社会空间
425 第六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仪式
427第一节仪式的概念与内涵
447第二节仪式的过程与结构
468第三节仪式舞蹈的类型
503 第七章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功能
505第一节功能的概念与内涵
517第二节人类学功能主义学派
543第三节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功能分析
592 参考文献
618 后记
【免费在线读】后记2000年,笔者考取了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罗雄岩老师就读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研究方向,自此以后,将该研究方向发扬光大、踵事增华,就成了一种相沿成习、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自己作为该研究方向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传承和发展老师的学说和理论都是尽本分的事情。2003年毕业后,笔者留校任教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因为任职部门是一个强调舞蹈专业实践的教学单位,所以笔者在尽一切可能提升自己舞蹈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做了大量有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应用理论或实践理论的工作,比如写了很多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教学、创作的文章,也参与过多部诸如《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等实践理论教材的编写工作,但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基础理论或学术研究,这段时间始终没有涉足。一方面是精力有限,无暇顾及,自己工作的重点和研究兴趣也不在这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涉足这方面工作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理论积淀,没有这个前提,即便开始相关的研究也是空谈,罗雄岩老师也是数十年如一日才撰写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一书。笔者开始涉足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是在2007年,当时笔者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就读民族学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无论是课程学习的要求,还是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需要,这一时期笔者阅读了大量有关民族学以及中国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文献,开始感觉到自己有点入门,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研究。
真正开始进行这方面研究是在2014年,笔者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调任到舞蹈学系,舞蹈学系作为一个以学术理论为立身之本的教学部门,其工作的重点就是在舞蹈历史、文化、评论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上,特别是2019年自己接任了;中国传统舞蹈文化这门课程,当时的系领导又将《中国传统舞蹈文化》教材建设的任务分派给了我,自此,名正言顺、职责所在地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接到这个教材写作任务的时候,罗雄岩老师已经年过九十,在老师有生之年做一些能够让他感觉到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事情,特别是书稿写完以后能让老师看上一眼并作个序,应该是笔者当时最真实的想法。这一时期,笔者还进行着另一门课程;舞蹈人类学的教材撰写工作,《探索认知与思考舞蹈人类学导论研究》这部教材2021年完成,因为一些原因一直到2023年才出版,完成这部教材后,笔者就立即开始了《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研究》的写作。任何一部教材不可能一上来就写,必须要做大量的资料积累和理论积淀工作,这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外出调研成为一种奢望,资料的收集、理论的积累都是通过阅读完成的,经过两年的筹备,于今年年初开始动笔,本想着年底完稿时能让老师看上一眼,不承想罗雄岩老师于今年2月13日故去,这本书完稿就是给老师一个交代,希望他能感到一丝慰藉和安心。
由于这本书整个研究过程是在疫情期间展开的,研究也是基于对研究过此类问题的专家、学者们著作和文章的学习,本书是在他们打下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要向本书参阅过的相关著作和文章的作者们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正是他们的真知灼见使得本书能够顺利地完成。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本书对于这些专家、学者们的观念,也并非全方位接受、无条件引用,所谓能够达成共识,就分析其论述的合理性,达不成共识的,就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最真实的看法,毕竟每一代人接受的教育、获取的知识、看问题的视角、引发的感想和思考都不尽相同,将前人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思考,共同呈现在同一个篇章中,本身就有学术研究的价值,毕竟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没有主见的观点是不能够被记住的,唯一能让人记住的就是差异性的思考和排他性的观点,把这些不同的认识,甚至有争论的思考表述出来,是本书的刻意追求。所谓哲学在于思考,自然科学强调发生规律的归纳、总结,人文科学注重文化现象的分析与阐释,对其;为什么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索,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观点进行阐释和分析,本身就是人文学科所应该做的事情。
按最初的研究构想,一年的写作时间应该是绰绰有余的,没想到动笔后才发现问题严重、困难重重,所以很多最初的设计都没有落实,如对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程式、语言、图腾、象征、变迁、研究方法等内容的讨论都放弃了。当然也有一些主客观的原因,如学校规定交稿的最后期限是2023年12月30日,以及即便是没有进行这些内容的写作,书稿字数已接近40万,所以笔者只能将这部分内容留给自己未来即将开展的;舞蹈人类学理论探研和;舞蹈人类学研究方法探索等相关的研究中。停笔之时,想对罗雄岩老师以及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前辈们说一句,我尽力了,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是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本书作为校庆期间出版发行的70部书之一,首先,它是献礼之作。笔者作为曾经的北舞学子、后又留校任教的老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出版一本专著为学校校庆献礼,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其次,它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预期成果。为了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舞蹈大学,学校在教学改革中加强了中国舞蹈课程的建设,本书作为;中国传统舞蹈文化课程的建设教材,它的出版无疑为做实、做强、做深、做牢该课程奠定了基础。最后,它是舞蹈学学科教材的添砖加瓦之作。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的著作,学校的前辈教师们撰写过多部,但是专门针对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进行研究的书籍,或者说从这一维度写作的专著比较少见,可见它是对前辈教师们研究的补充,是一部把薪助火之作。在学校校庆即将来临之时,在该书即将出版之日,向所有为本书写作、出版、发行给予过帮助、做出过贡献的老师、同人表示感谢!
-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