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腰椎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定价:79.0
ISBN:9787030533654
作者:樊天佑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08
内容提要:
本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对腰椎病的认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重新梳理,内容涵盖了腰椎病的病理生理、中医药治疗、手术治疗等,重点介绍了中西结合治疗措施、国内外先进的治疗理念及微创治疗方法。明确提出了腰椎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决策与方法,对腰椎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上篇阐述腰椎病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下篇阐述盘源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不稳、腰椎侧弯等病的病因病理、诊断、中西医治疗等,以及腰椎的康复与养护。本书适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骨伤科、骨科医生的参考阅读。
目录:
目录
上篇
第1章 概论 3
第*节 腰椎病的概念与流行病学 3
第二节 脊柱腰段的应用解剖 6
第三节 腰椎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14
第2章 腰椎病的诊断 20
第*节 临床表现 20
第二节 影像学与辅助检查 25
第三节 腰痛原因 41
第四节 腰椎疾病的鉴别诊断 45
第3章 腰椎病的治疗 54
下篇
第4章 盘源性腰痛 69
第*节 病因 69
第二节 病理生理 70
第三节 中医学认识 71
第四节 临床表现和物理检查 72
第五节 诊断 74
第六节 治疗 74
第5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 81
第*节 病因病理 81
第二节 诊断 88
第三节 鉴别诊断 98
第四节 疗效评估 99
第五节 中医治疗 102
第六节 非手术治疗 108
第七节 手术治疗 128
第6章 腰椎管狭窄症 151
第*节 解剖生理 151
第二节 病因病理 152
第三节 临床表现 153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54
第五节 中医认识 156
第六节 治疗 158
第七节 护理 171
第7章 腰椎滑脱症 174
第*节 脊椎滑脱的病因与病理 174
第二节 腰椎滑脱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78
第三节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181
第8章 退变性腰椎不稳 189
第9章 退变性脊柱侧凸 192
第10章 腰椎小关节源性疼痛 195
第11章 腰椎软组织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06
第*节 概述 206
第二节 腰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损伤 217
第三节 腰背部筋膜炎 220
第四节 臀上皮神经损伤 223
第五节 梨状肌综合征 226
第六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230
第12章 慢性腰痛的康复与养护 235
在线试读:
上篇
第1章 概论
第*节 腰椎病的概念与流行病学
一、腰椎病的概念
腰椎病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很多种腰椎疾病的总称。腰椎病通常是指腰椎的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LDDD),在临床上表现为以腰痛、腰部活动受限和腰腿痛为主要症状。往往有提前退变的证据,同时伴有临床症状。腰椎病涵盖了一定的影像学发现和临床症状的范围。影像学范围包括椎间隙狭窄或增生、椎间盘的膨出或突出、MRI第二加权低信号、终板改变及关节突关节的变化。腰椎病包括了腰部软组织劳损、腰部肌筋膜炎、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节段不稳和退变性脊柱侧弯等疾病。
腰椎退变是一个长期的退化并伴随着椎间盘和椎体同步再塑的结果,包括椎间盘结构因适应生理负重改变所产生的暂时性调整,以及对损伤的反应,是一种损伤与修复的不平衡状态。而损伤不仅包括急性创伤,也包括累积应力、生活方式、重体力劳动等慢性损伤。
二、腰椎病的流行病学
腰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据调查,在美国人群腰痛患病率为17.8%,而由于我国人群所承受的劳动强度更大,导致人群总体腰痛的患病率高达50%。腰椎退行性疾病所致的下腰痛已成为丧失劳动能力及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每年有不少于150 万人因腰椎病就诊。腰椎病与下列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一)年龄
椎间盘的老化与年龄呈正相关,早期的椎间盘退变可见于一定的个体,有研究表明:可发生在人一生的第二个10年。文献报道,45岁以下是下腰痛的多发年龄,且它的发病年龄正趋于年轻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再加上脊柱及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从而更易发生腰椎疾病,但关于这一说法至今仍无统一定论。
(二)性别
早期椎间盘退变可见于女性,也见于男性,通常男性比女性要延迟10年。有研究发现,下腰痛男性总患病率大于女性,众所周知,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多为男性,工人因承担重体力劳动,特别是扭转和上举动作使得人体腰部易受损伤,所以患者中男性的比例更大,腰痛的患病率更高。但也有学者对自然人群下腰痛的调查发现,总人群中女性下腰痛的患病率高于男性,考虑可能为目前社会劳动结构发生变化,重体力劳动在逐渐减少,而长时间固定姿势的工作逐渐增加,男性相对女性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多动效应,因此长期从事固定姿势劳动的女性更容易发生腰部损伤。此外,中年女性腰痛与系统性激素变化相关,特别是中年女性卵巢囊肿患者,系统性腰痛容易与腰椎退变性腰痛相混淆。对这种病人,即便有明显的退变影像学改变,在考虑手术治疗时,也应该非常小心。有明显的影像学退变性表现,而没有临床症状,在老年人中也很常见。
(三)姿势
长期的不正确坐姿、卧姿会导致腰椎生理曲度的变化,日常工作中如果长时间使腰椎处于前屈或侧弯状态,势必增加腰椎间盘负荷引起腰椎间盘退变,所以不正确的姿势有导致下腰痛发生的可能。此外如身体过度侧弯、后凸、前凸,这些长期的不良姿势都容易造成腰背畸形,持久的静态负荷会影响血液循环及代谢产物的清除,导致下腰痛的发生。姿势不正确被认为是下腰痛发生的一个原因,但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的椎间盘退变和人类的椎间盘退变没有种族差异,认为两足行走的姿势不是单一因素,生物力学因素更为重要。
(四)体型
肥胖被认为是下腰痛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由于肥胖会加重脊柱的负担及磨损。肥胖患者过多的体育锻炼会加重下腰痛的发生率。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身体瘦弱的人则因为腰背肌肌肉组织少,韧带力量较弱,脊柱不稳,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进而也会多发下腰痛。
(五)遗传因素
腰椎退变性疾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Vartola等的研究(1991)表明:32%腰椎间盘突出的年轻患者有家族史。有家族史的患者中,21岁以前发生腰椎退变的相对危险性高于正常人的5倍。
(六)吸烟
吸烟与有症状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相关。有研究表明吸烟与腰椎的Modic改变相关。国外学者对腰痛病人的调查显示,有67%以上的患者曾经有吸烟史,且这个比率随腰痛程度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调查表明吸烟导致腰背痛患病率明显增*,尤其是45岁以下的吸烟者发生下腰痛的相对危险性为2.33。但导致这种患病率增*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吸烟容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而咳嗽时引起椎间盘内压及椎管内压增*;此外,烟草中的尼古丁可能会减低椎体血容量,从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使椎间盘容易发生退变。另外,吸烟可以诱发骨质疏松;吸烟也可以诱发咳嗽,导致纤细的骨小梁发生微骨折,吸烟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影响椎间盘内细胞的存活。
(七)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导致下腰痛的状况已不容忽视。荷兰一项研究报道,ICU护士下腰痛的发生和工作环境有关,如工作空间的狭小,物品不易触及,这些因素限制了工作姿势,增加了腰背负担,从而导致腰背痛的发生。Gershon等研究发现组织结构、工作条件、组织文化等环境因素是导致护士腰背痛的重要原因。
(八)职业因素
据统计,70%的人因为职业因素患过腰背痛,特定职业人群下腰痛的患病率高达50%。国内对伏案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的售货员、纺织工人、护士、学生、司机、编辑、冷库作业工、坦克乘员等职业调查显示,这些人群是职业性腰背痛的高发人群,其中以搬运工和护士的患病率*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护士、搬运工等职业的下腰痛患病率在40%以上。他们长期体位固定,姿势较少变化,被要求经常弯腰和扭转,这些都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腰部肌肉、韧带劳损,产生下腰痛。研究显示从事重体力劳动是下腰痛的重要诱因。许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重体力劳动发生职业性下腰痛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反复的推、拉、抬重物等动作会加速小关节、椎间盘的退变和腰部肌肉、韧带劳损,产生腰痛症状。重复性工作不仅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及韧带劳损,而且容易引起肌肉尤其是腰背肌疲劳,削弱其对脊柱的稳定作用,发生下腰痛。长期静止性姿势被动牵拉所产生的慢性劳损都可导致棘上、棘间韧带*终断裂,椎间盘受损,腰椎稳定性破坏,从而出现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症状。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汽车驾驶员腰痛的患病率为57%~82%,略高于国外同类人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驾驶和道路的颠簸,很难保持端坐的体位,这些人群经常是前倾坐位,由于骨盆向后倾,身体脊柱弯曲加大,椎间盘及后部韧带的负荷大幅增加,使腰部受到损伤而产生腰痛。
(九)精神心理因素
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实施,心理因素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有研究显示,心理因素与下腰痛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调查证实下腰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普遍较差,如精神紧张、抑郁,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机体痛觉过敏,从而易产生下腰痛或加重症状。临床中发现某些长期受疼痛困扰的下腰痛患者,疼痛使其精神脆弱、产生忧虑和恐惧,也常常加重症状,增加痛感。此外研究也提示心理因素与下腰痛的发展和预后都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十)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造成慢性下腰痛的一个重要原因。需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如工作时间长、单一,容易给工作者产生相当负面的不良影响,造成人体的自身抗病能力下降或病情的加重。有学者报道,对职业不满意的人群下腰痛的发生率比满意度高的人群要高出2.5倍,调查还发现与同事等人际关系的好坏也与下腰痛的发生明显相关。
第二节 脊柱腰段的应用解剖
一、腰椎的结构特征
(一)腰椎骨性结构
腰椎由5个椎体及其间的椎间盘组成,是*大的活动椎体,也是人体重要的支撑和运动结构。腰椎椎体(图1-1)较大,椎弓也较其他部位发育得好,因而能承受较大的应力。腰椎前部为椎体,其横断面呈肾形,左右径比前后径略大,并且前高后矮。后部为椎弓,包括椎弓根、椎板、关节突。椎弓根较短,由椎体后外侧靠上缘发出,其上缘形成较浅的椎上切迹,下缘形成更为明显的椎下切迹。两侧椎板较宽,于中线相遇形成棘突,棘突指向后方,宽大呈四棱柱形。椎板和椎弓根的结合处有上、下关节突,上关节突有凹陷的关节面,朝向内侧。上关节突的后方有骨性突起加固,称为乳突,是手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的重要骨性标志。下关节突有凸起的关节面朝向外侧,略偏向前方。两横突薄而长,起自上关节突和椎板的连接处,向外、稍向后方延伸。L5椎体较其他椎体呈更加明显的肾形,前方比后方高,这是腰骶角形成的重要因素。横突大而且坚固,有强大的髂腰韧带附着,髂腰韧带将腰椎固定在骨盆上。
图1-1 腰椎椎体的右侧面、上面观
1. 棘突;2. 上关节突;3. 下关节突;4. 椎体;5. 横突;6. 椎孔;7. 乳突
(二)腰椎韧带
腰椎韧带围绕腰椎形成一个致密的结缔组织套,是重要的稳定结构(图1-2)。
1. 前纵韧带 位于椎体和椎间盘前方的坚强固定带,牢固地附着在椎间盘上,并止于椎体的骨膜鞘中。深层较短的纤维连接邻近的椎体,表层的纤维跨越L2~L4 椎体。前纵韧带会发生与年龄相关的退变,其弹性和分散能量的功能降低。附着处骨密度的下降、矿物质含量的减少也会导致韧带力量的降低。
2. 后纵韧带 位于椎管内,附着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后方,在跨越椎间盘纤维环时较宽,跨越椎体时较窄,有阻止椎体后部分离的作用,可在屈曲时与黄韧带共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定价:79.0
ISBN:9787030533654
作者:樊天佑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08
内容提要:
本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对腰椎病的认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重新梳理,内容涵盖了腰椎病的病理生理、中医药治疗、手术治疗等,重点介绍了中西结合治疗措施、国内外先进的治疗理念及微创治疗方法。明确提出了腰椎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决策与方法,对腰椎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上篇阐述腰椎病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下篇阐述盘源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不稳、腰椎侧弯等病的病因病理、诊断、中西医治疗等,以及腰椎的康复与养护。本书适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骨伤科、骨科医生的参考阅读。
目录:
目录
上篇
第1章 概论 3
第*节 腰椎病的概念与流行病学 3
第二节 脊柱腰段的应用解剖 6
第三节 腰椎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14
第2章 腰椎病的诊断 20
第*节 临床表现 20
第二节 影像学与辅助检查 25
第三节 腰痛原因 41
第四节 腰椎疾病的鉴别诊断 45
第3章 腰椎病的治疗 54
下篇
第4章 盘源性腰痛 69
第*节 病因 69
第二节 病理生理 70
第三节 中医学认识 71
第四节 临床表现和物理检查 72
第五节 诊断 74
第六节 治疗 74
第5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 81
第*节 病因病理 81
第二节 诊断 88
第三节 鉴别诊断 98
第四节 疗效评估 99
第五节 中医治疗 102
第六节 非手术治疗 108
第七节 手术治疗 128
第6章 腰椎管狭窄症 151
第*节 解剖生理 151
第二节 病因病理 152
第三节 临床表现 153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54
第五节 中医认识 156
第六节 治疗 158
第七节 护理 171
第7章 腰椎滑脱症 174
第*节 脊椎滑脱的病因与病理 174
第二节 腰椎滑脱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78
第三节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181
第8章 退变性腰椎不稳 189
第9章 退变性脊柱侧凸 192
第10章 腰椎小关节源性疼痛 195
第11章 腰椎软组织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06
第*节 概述 206
第二节 腰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损伤 217
第三节 腰背部筋膜炎 220
第四节 臀上皮神经损伤 223
第五节 梨状肌综合征 226
第六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230
第12章 慢性腰痛的康复与养护 235
在线试读:
上篇
第1章 概论
第*节 腰椎病的概念与流行病学
一、腰椎病的概念
腰椎病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很多种腰椎疾病的总称。腰椎病通常是指腰椎的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LDDD),在临床上表现为以腰痛、腰部活动受限和腰腿痛为主要症状。往往有提前退变的证据,同时伴有临床症状。腰椎病涵盖了一定的影像学发现和临床症状的范围。影像学范围包括椎间隙狭窄或增生、椎间盘的膨出或突出、MRI第二加权低信号、终板改变及关节突关节的变化。腰椎病包括了腰部软组织劳损、腰部肌筋膜炎、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节段不稳和退变性脊柱侧弯等疾病。
腰椎退变是一个长期的退化并伴随着椎间盘和椎体同步再塑的结果,包括椎间盘结构因适应生理负重改变所产生的暂时性调整,以及对损伤的反应,是一种损伤与修复的不平衡状态。而损伤不仅包括急性创伤,也包括累积应力、生活方式、重体力劳动等慢性损伤。
二、腰椎病的流行病学
腰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据调查,在美国人群腰痛患病率为17.8%,而由于我国人群所承受的劳动强度更大,导致人群总体腰痛的患病率高达50%。腰椎退行性疾病所致的下腰痛已成为丧失劳动能力及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每年有不少于150 万人因腰椎病就诊。腰椎病与下列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一)年龄
椎间盘的老化与年龄呈正相关,早期的椎间盘退变可见于一定的个体,有研究表明:可发生在人一生的第二个10年。文献报道,45岁以下是下腰痛的多发年龄,且它的发病年龄正趋于年轻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再加上脊柱及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从而更易发生腰椎疾病,但关于这一说法至今仍无统一定论。
(二)性别
早期椎间盘退变可见于女性,也见于男性,通常男性比女性要延迟10年。有研究发现,下腰痛男性总患病率大于女性,众所周知,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多为男性,工人因承担重体力劳动,特别是扭转和上举动作使得人体腰部易受损伤,所以患者中男性的比例更大,腰痛的患病率更高。但也有学者对自然人群下腰痛的调查发现,总人群中女性下腰痛的患病率高于男性,考虑可能为目前社会劳动结构发生变化,重体力劳动在逐渐减少,而长时间固定姿势的工作逐渐增加,男性相对女性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多动效应,因此长期从事固定姿势劳动的女性更容易发生腰部损伤。此外,中年女性腰痛与系统性激素变化相关,特别是中年女性卵巢囊肿患者,系统性腰痛容易与腰椎退变性腰痛相混淆。对这种病人,即便有明显的退变影像学改变,在考虑手术治疗时,也应该非常小心。有明显的影像学退变性表现,而没有临床症状,在老年人中也很常见。
(三)姿势
长期的不正确坐姿、卧姿会导致腰椎生理曲度的变化,日常工作中如果长时间使腰椎处于前屈或侧弯状态,势必增加腰椎间盘负荷引起腰椎间盘退变,所以不正确的姿势有导致下腰痛发生的可能。此外如身体过度侧弯、后凸、前凸,这些长期的不良姿势都容易造成腰背畸形,持久的静态负荷会影响血液循环及代谢产物的清除,导致下腰痛的发生。姿势不正确被认为是下腰痛发生的一个原因,但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的椎间盘退变和人类的椎间盘退变没有种族差异,认为两足行走的姿势不是单一因素,生物力学因素更为重要。
(四)体型
肥胖被认为是下腰痛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由于肥胖会加重脊柱的负担及磨损。肥胖患者过多的体育锻炼会加重下腰痛的发生率。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身体瘦弱的人则因为腰背肌肌肉组织少,韧带力量较弱,脊柱不稳,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进而也会多发下腰痛。
(五)遗传因素
腰椎退变性疾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Vartola等的研究(1991)表明:32%腰椎间盘突出的年轻患者有家族史。有家族史的患者中,21岁以前发生腰椎退变的相对危险性高于正常人的5倍。
(六)吸烟
吸烟与有症状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相关。有研究表明吸烟与腰椎的Modic改变相关。国外学者对腰痛病人的调查显示,有67%以上的患者曾经有吸烟史,且这个比率随腰痛程度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调查表明吸烟导致腰背痛患病率明显增*,尤其是45岁以下的吸烟者发生下腰痛的相对危险性为2.33。但导致这种患病率增*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吸烟容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而咳嗽时引起椎间盘内压及椎管内压增*;此外,烟草中的尼古丁可能会减低椎体血容量,从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使椎间盘容易发生退变。另外,吸烟可以诱发骨质疏松;吸烟也可以诱发咳嗽,导致纤细的骨小梁发生微骨折,吸烟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影响椎间盘内细胞的存活。
(七)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导致下腰痛的状况已不容忽视。荷兰一项研究报道,ICU护士下腰痛的发生和工作环境有关,如工作空间的狭小,物品不易触及,这些因素限制了工作姿势,增加了腰背负担,从而导致腰背痛的发生。Gershon等研究发现组织结构、工作条件、组织文化等环境因素是导致护士腰背痛的重要原因。
(八)职业因素
据统计,70%的人因为职业因素患过腰背痛,特定职业人群下腰痛的患病率高达50%。国内对伏案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的售货员、纺织工人、护士、学生、司机、编辑、冷库作业工、坦克乘员等职业调查显示,这些人群是职业性腰背痛的高发人群,其中以搬运工和护士的患病率*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护士、搬运工等职业的下腰痛患病率在40%以上。他们长期体位固定,姿势较少变化,被要求经常弯腰和扭转,这些都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腰部肌肉、韧带劳损,产生下腰痛。研究显示从事重体力劳动是下腰痛的重要诱因。许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重体力劳动发生职业性下腰痛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反复的推、拉、抬重物等动作会加速小关节、椎间盘的退变和腰部肌肉、韧带劳损,产生腰痛症状。重复性工作不仅会加速椎间盘、小关节及韧带劳损,而且容易引起肌肉尤其是腰背肌疲劳,削弱其对脊柱的稳定作用,发生下腰痛。长期静止性姿势被动牵拉所产生的慢性劳损都可导致棘上、棘间韧带*终断裂,椎间盘受损,腰椎稳定性破坏,从而出现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症状。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汽车驾驶员腰痛的患病率为57%~82%,略高于国外同类人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驾驶和道路的颠簸,很难保持端坐的体位,这些人群经常是前倾坐位,由于骨盆向后倾,身体脊柱弯曲加大,椎间盘及后部韧带的负荷大幅增加,使腰部受到损伤而产生腰痛。
(九)精神心理因素
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实施,心理因素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有研究显示,心理因素与下腰痛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调查证实下腰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普遍较差,如精神紧张、抑郁,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机体痛觉过敏,从而易产生下腰痛或加重症状。临床中发现某些长期受疼痛困扰的下腰痛患者,疼痛使其精神脆弱、产生忧虑和恐惧,也常常加重症状,增加痛感。此外研究也提示心理因素与下腰痛的发展和预后都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十)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造成慢性下腰痛的一个重要原因。需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如工作时间长、单一,容易给工作者产生相当负面的不良影响,造成人体的自身抗病能力下降或病情的加重。有学者报道,对职业不满意的人群下腰痛的发生率比满意度高的人群要高出2.5倍,调查还发现与同事等人际关系的好坏也与下腰痛的发生明显相关。
第二节 脊柱腰段的应用解剖
一、腰椎的结构特征
(一)腰椎骨性结构
腰椎由5个椎体及其间的椎间盘组成,是*大的活动椎体,也是人体重要的支撑和运动结构。腰椎椎体(图1-1)较大,椎弓也较其他部位发育得好,因而能承受较大的应力。腰椎前部为椎体,其横断面呈肾形,左右径比前后径略大,并且前高后矮。后部为椎弓,包括椎弓根、椎板、关节突。椎弓根较短,由椎体后外侧靠上缘发出,其上缘形成较浅的椎上切迹,下缘形成更为明显的椎下切迹。两侧椎板较宽,于中线相遇形成棘突,棘突指向后方,宽大呈四棱柱形。椎板和椎弓根的结合处有上、下关节突,上关节突有凹陷的关节面,朝向内侧。上关节突的后方有骨性突起加固,称为乳突,是手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的重要骨性标志。下关节突有凸起的关节面朝向外侧,略偏向前方。两横突薄而长,起自上关节突和椎板的连接处,向外、稍向后方延伸。L5椎体较其他椎体呈更加明显的肾形,前方比后方高,这是腰骶角形成的重要因素。横突大而且坚固,有强大的髂腰韧带附着,髂腰韧带将腰椎固定在骨盆上。
图1-1 腰椎椎体的右侧面、上面观
1. 棘突;2. 上关节突;3. 下关节突;4. 椎体;5. 横突;6. 椎孔;7. 乳突
(二)腰椎韧带
腰椎韧带围绕腰椎形成一个致密的结缔组织套,是重要的稳定结构(图1-2)。
1. 前纵韧带 位于椎体和椎间盘前方的坚强固定带,牢固地附着在椎间盘上,并止于椎体的骨膜鞘中。深层较短的纤维连接邻近的椎体,表层的纤维跨越L2~L4 椎体。前纵韧带会发生与年龄相关的退变,其弹性和分散能量的功能降低。附着处骨密度的下降、矿物质含量的减少也会导致韧带力量的降低。
2. 后纵韧带 位于椎管内,附着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后方,在跨越椎间盘纤维环时较宽,跨越椎体时较窄,有阻止椎体后部分离的作用,可在屈曲时与黄韧带共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