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樊登书店 微信认证
一间书店,点亮一个社区。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中国文化课

128.00
运费: ¥ 8.00-12.00
库存: 0 件
中国文化课 商品图0
中国文化课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余秋雨总结性重磅作品,数十年写作主线汇聚于此!
中国文化一直是余秋雨先生研究、写作的主线,数十年来他不断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等维度梳理中国文化。如果说成为几代人传统文化启蒙读本的《文化苦旅》是开端,那么《中国文化课》就是总结。
★ *次以通俗的方式全面科普中国传统文化,搭建一条精神家园的回归之路!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纷繁复杂。哪些才是值得每一代人珍藏的民族瑰宝?什么才是影响我们千百年的文化基因?为什么中国是*没有中断的古文明?余秋雨《中国文化课》为你一一解答。让你快速建立对中国文化的系统认知,奠定自己的人文素养基石。
★ 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反思中国文化,以导师漫谈的方式讲述中国文化!
余秋雨先生曾走遍东西方世界,完成了对全球重要文明遗址的实地考察,被称为走得*远的当代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有着深刻的思索。作为学者兼作家,他善于将理性的认知与感性的情怀熔于一炉,能够让读者在如沐春风中获得认知升级。
★ 这是一次温故知新的文化致敬,也是一次精神矿藏的深度探掘!
你将与50位文化巨匠相遇:孔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王阳明……你将真正读懂20部原典性著作:诗经、论语、道德经、史记、心经、金刚经……你将真正领略30个光耀千年的美学奇迹:兰亭序、祭侄稿、富春山居图、敦煌壁画、云冈石窟、昭陵六骏……你将掌握100个破解文化基因的关键词:文明门槛、轴心时代、魏晋风度、整体诗性、家国同构……
★ 一本很薄、很轻的大部头!
为了写作这本书,余秋雨用了30年时间,走遍了祖国文化胜地和世界文明遗址,出版了数十部相关作品;为了完成这本书,余秋雨用了一年时间,讲了近300堂课,获得4000多万人次收听。现在,这是一本字数超过50万、厚670页、重2.3千克的大部头精装书,但是与它所囊括的内容与价值相比,它却很薄、很轻。
★ 每一个中国家庭的书架上,都应该有这本书!
如果你是家长,想给孩子讲讲诸子百家的故事,或者挑选唐诗宋词的背诵篇目,这本书可以作为终极指南;如果你是中学生,想要奠定的人文素养、提高作文成绩,这本书比《文化苦旅》更好用;如果你是大学生、上班族,想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却找不到入门读物,用这本书按图索骥再合适不过;如果你希望自家书架上有一本便于阅读又分量足够的国学读本,可以随时拿拿放放,这本书就是你要找的宝典;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书作为礼物送给别人,选这本书肯定不会错。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面向普通公众讲授的中国文化通识课。
中国文化一直是余秋雨先生研究、写作的主线,数十年来他独立完成了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等维度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如果说成为几代人传统文化启蒙读本的《文化苦旅》是开端,那么《中国文化课》就是总结。
在书中,余秋雨先生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国文化的内涵,通过“以心带史”的感性方式激活远去的历史,以中外对照的全球视野反思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突破了常识性和常规化。在书中,他讲解50余位改变中国的文化人物,解读20余部铸就民族性格的原典著作;追索数千年文化史,确认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放眼四大古文明,反思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开列记忆篇目,释译经典文本;将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共享给读者。

作者简介

余秋雨,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自本世纪初年开始,他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余秋雨在文学、学术、文化、史论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作品,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文化苦旅》出版30年畅销,据中国邮电部统计,《文化苦旅》是每年国内的家长寄给在外求学的孩子的图书中多的作品。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目  录
自序.......................................................................................................................................001
总目提要.............................................................................................................................005
第001 讲 今天的日期........................................................................................... 010
第002 讲 一幅油画的两个老人..................................................................... 015
第003 讲 从傻问题到文化定义..................................................................... 019
第004 讲 短的定义........................................................................................... 023
第005 讲 门槛............................................................................................................030
第006 讲 巴比伦...................................................................................................... 036
第007 讲 法老的后代........................................................................................... 041
第008 讲 混沌............................................................................................................046
第009 讲 奠基时代的代表..................................................................... 050
第010 讲 孔子的路................................................................................................. 056
第011 讲 黑衣人...................................................................................................... 064
第012 讲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069
前  言
自序
我的生命基调,是以的安静,穿越险的峡谷。
这是老子的教导,由“与世无争”,抵达“人莫与争”。
眼前这本书,就是穿越几个文化峡谷的见证。
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主持的博士生专业,特别难考。眼看那些优秀的青年文学者怅然离去,我比他们更加怅然。于是决定接受喜马拉雅网站的邀请,把博士课程向全社会公开讲授。这就出现“峡谷”了:一边是难考的学业,一边是辽阔的山河。这两者,如何穿越?想来想去,我把心放平了,预计课程开张时会有几万人听,随着内容加深,渐渐会减少到几千。几千就几千吧,能持续,就不错了。
媒体评论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余秋雨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荣誉教授 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联合国中文教学组前组长 何勇
在线试读
第14讲 一副目光和一把凿子
我在前面说过,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长久的底盘,汉王朝为中国文化树立了一个长久的框架,除此之外,还有一副长久的目光。现在,我们就要对视那副长久的目光了。
任何杰出人士都有自己的目光,有的目光还相当锐利和深刻。但是,有没有一副目光,成了整个民族数千年的共同目光?这几乎没有可能,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一副,那就是司马迁的目光。
司马迁的著作《史记》成了以后全部“二十四”史的“母本”,他的目光也成了几千年间所有历史学家目光的“母本”,代代延续。正是这代代延续的目光,使全部历史获得了比较近似的精神价值归向,进入了上下相通的文化传承系统。这便使复杂的历史更“中国”,也更“文化”了。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
我当时说:
中国出版过一套考究的二十四史,装在一排檀香木的书柜里。
书柜上有很多小门,门上用隶书雕刻着每一个朝代的名称。于是,一场场烽火狼烟,一次次改朝换代,全部封进了文化的檀香木里,不再堂皇,只有安顿。但是突然,像被秋天的凉水浇了一般,我们看到一排排书柜的后,站着一个脸色苍白、身体衰弱的男人。
汉王朝拥有司马迁,又残害了司马迁。结果,在浩荡历史面前,汉王朝既因他而骄傲,又因他而羞愧。骄傲,可骄傲到雄视百代;羞愧,可羞愧到无脸见人。
司马迁的悲惨遭遇,在历史书里都能看到,我就不细说了。我只想表达内心的一种隐痛,那就是:这个人给了中国人一副长久的目光,而我们的目光却不敢在他身上停留太久。他的忍受,让我们难以忍受。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前些日子,我正好在编写《古典今译》一书,原因是近几年端午节纪念屈原,很多年轻人喜欢朗诵我翻译的《离骚》,因此出版家们希望我再译一些篇目。我立即想到,篇目再少也要加一篇司马迁的自述《报任安书》。为了这篇文章,我还专门做了说明:


樊登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樊登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一间书店,点亮一个社区。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中国文化课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shudianzongbu
樊登书店官微川陕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