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定价:88.0
ISBN:9787519796884
作者:朱战威著
版次:1
内容提要:
本书从法学视域观察并思考为何需要经济学、 *些范围需要经济学、 如何与经济学实现良好的规范衔接, 从而将经济学置于法学语境中进行系统考察与反思。本书从“ 价值目标——规范结构——事实认定” 三个维度系统地考察经济学的功能范围及其限度, 将此前模糊不清的问题逐步聚焦, 从而实现交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 对反垄断法领域经济学裁判适用问题的研究, 有利于为一般理论研究提供更具前沿性的范例。 另外, 本书对经济学家在反垄断法中的角色定位及程序约束予以特别关注, 以解决经济学对于反垄断案件事实认定造成的挑战。 对于证据学一般理论的改进及经济学家参与庭审的制度重构具有一定开创性。
作者简介:
朱战威
河南省驻马店市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反垄断法。在《现代法学》《江苏社会科学》《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方法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博士培育项目、重庆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
荣获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年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目录:
目 录
导 言
一、问题提炼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研究立场阐明
第一章 经济学与反垄断法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反垄断法肇始时期经济学的缺位
一、*初立法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各行业的合并浪潮
(二)风起云涌的反垄断运动
(三)影响立法的社会思潮
二、立法时期经济学的平行发展
(一)经济学所处的历史阶段
(二)经济学发挥的潜在功能
三、早期司法的形式主义
(一)文义解释初步适用于案件裁决
(二)合理原则打开经济学“潘多拉魔盒”
第二节 经济学的引入及其颠覆性影响
一、哈佛学派对市场结构的特别关注
(一)结构主义的思想成型
(二)结构主义的实践影响
二、芝加哥学派对经济效率的极端推崇
(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效率理论
(二)极端效率主义的域外影响
三、后芝加哥学派对经济效率的有限反思
(一)基于反思而诞生的后芝加哥学派
(二)后芝加哥学派反思的有限性
第三节 反垄断新思潮对经济学的超越
一、社会政治目标的制衡性引入
(一)民主目标的重新恢复
(二)公平目标的再度考量
二、对EBM模式的颠覆性反思
三、违法性标准的多维度扩张
(一)对错误成本分析框架的效果反思
(二)掠夺性定价的违法性标准扩张
(三)纵向合并的违法性标准扩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经济学与反垄断法的冲突机理
第一节 “效率一元论”与反垄断法之罅隙
一、削减反垄断法的现实基础
(一)“效率一元论”局限于经济学视角
(二)垄断问题的社会政治维度遭到忽视
二、遮蔽反垄断法的多元主体
三、消解反垄断法的学科自主性
(一)法律经济学否定法律体系的自主性
(二)经济分析进路否定反垄断法的自主性
第二节 结果导向与行为指引之相左
一、经济分析的结果导向性
(一)以经济分析结果认定案件事实
(二)以经济学理论指导案件裁判
二、规范分析的行为指引性
(一)法律规范的预期功能
(二)构成要件的定性功能
三、结果导向对行为预期性的冲击
(一)经济分析的“目的程式”特点
(二)经济分析的行为指引困境
第三节 经济学流派变动性与法律确定性之矛盾
一、反垄断经济学的流派差异
(一)产业组织理论三大流派的思想更替
(二)三大流派学术观点的差异比较
二、不同流派对反垄断实践的周期性影响
(一)哈佛学派时期的严格规制
(二)芝加哥学派时期的极端放松
(三)后芝加哥学派时期的中性矫正
三、理论分歧对垄断案件事实认定的不确定性影响
(一)垄断案件事实认定对经济学的依赖性
(二)自由与干预思想冲突对实践影响的不确定性
(三)法官可能难以对经济学内容进行实质性判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效率在反垄断法中的功能限度
第一节 经济效率在反垄断法中的正向功能
一、经济学的效率逻辑
(一)经济学以效率为终极目标
(二)经济学对垄断的效率评判
二、效率逻辑对反垄断法的支持功能
(一)提供了制度评价的效率标准
(二)丰富了反垄断法的价值体系
(三)佐证了反垄断实践的正当性
第二节 经济效率定位极端化的反思及匡正
一、反垄断法的极端效率化反思
(一)反垄断法并非效率促进法
(二)反垄断法亦非经济政策工具
二、多元价值冲突的平衡之道
(一)价值冲突属于“价值之争”
(二)“价值之争”的多种平衡方案
第三节 经济效率在反垄断法价值中的功能定位
一、经济效率功能定位的理论根基
(一)秩序自由主义的思想镜鉴
(二)法律多元价值的内在支撑
二、经济效率主要发挥工具性功能
(一)经济效率的工具性价值定位
(二)工具性价值定位的实践影响
三、经济效率的多元价值约束实现
(一)竞争价值对经济效率价值的引领与限定
(二)经济效率价值与其他价值类型的互动平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学知识在反垄断法中的功能限度
第一节 经济学的知识供给功能
一、特有概念的型塑
(一)经济学术语连接规范结构
(二)经济学术语供给概念素材
二、模型工具的提供
(一)替代性模型工具
(二)市场集中度模型工具
(三)“成本—收益”偏离度模型工具
(四)企业博弈行为模型工具
三、认定标准的确立
(一)相关市场界定的经济学功能
(二)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经济学功能
(三)竞争效果评估的经济学功能
第二节 法律规范性对经济学知识的内在限定
一、经济学术语“转译”的规范性约束
(一)经济学术语“转译”的法教义学支撑
(二)经济学术语“转译”的法律目的考量
(三)经济学术语“转译”的类型化方法指引
二、构成要件对经济分析的导向性
(一)构成要件具有前置性
(二)构成要件具有靶向性
(三)构成要件具有独立性
三、定性分析相对定量分析的优先性
(一)定性分析更符合法律思维方式
(二)特定案件类型更适合定性分析
第三节 规范性语境下经济学知识的功能定位
一、经济学知识作为分析框架
(一)“社会科学框架”引入司法裁判
(二)经济学提供反垄断案件分析框架
二、经济学知识作为实质理由
(一)标准性规则的开放结构
(二)经济学知识的填补功能
三、经济学知识作为案件证据
(一)经济学知识的证明功能
(二)经济学家的案件参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学家在反垄断裁判中的功能限度
第一节 经济学家在反垄断裁判中的基本功能
一、经济学家作为专家证人
二、经济学家作为专家辅助人
第二节 经济学家参与案件的实践反思
一、专家证人制度之规范缺失
二、专家辅助人制度之适用错位
(一)民事诉讼领域的立场偏私性
(二)刑事诉讼领域的地位不对等性
三、鉴定人制度之设计偏差
第三节 经济学家参与案件的制度功能重构
一、重新界定“专家证人”的概念内涵
(一)基本前提:专家作证制度的统合趋势
(二)定位匡正:专家证人立场偏私性之防范
(三)内涵重赋:经济学家发挥证明功能的制度再造
二、经济学家意见的可采性标准完善
(一)事实范围规则
(二)可靠性规则
(三)关联性规则
三、经济学家中立性的制度保障
(一)经济学家的证人职责定位
(二)技术调查官制度的中立性镜鉴
(三)法官对经济证据的审查权
本章小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 法律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阅读自由与正义的另一种可能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