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主编/作者:成尚荣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677-4/G.10496
版次/印次:2018年1月
定价:49.80元
本书是“大夏书系?成尚荣教育文丛”又一力作,由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权威解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国际教育的共同主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本书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土壤,使核心素养的表达具有中国风格。
本书既有理论高度——详述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本质要义、核心命义、根基性等重要内容,又有实践展示——优秀学校和教师努力探索和寻找核心素养在课程和教学中的实现方式。
一部深入浅出的诚意之作告诉你,核心素养并不神秘,也不虚无缥缈。它将使你自信地迎接核心素养时代,用智慧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书是教育专家成尚荣教育文丛之一,从理论的高度详述具有中国风格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时代主题,追溯中国著名教育家们(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斯霞、李吉林等)的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探索、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学校表达,并呼吁教师学会改变,进而改变课程教学,改变学生,开启素质教育新阶段。
成尚荣,1941年12月生,南通人。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做过小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省教育厅处长、主任,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江苏教育研究》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第七届国家督学。现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儿童文化、教师发展。
自序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001
写在前面用智慧的方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011
核心观点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017
第一辑核心素养:时代的主题
核心素养:开启素质教育新阶段 003
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实质 010
探索、建构新常态教育的育人模式 018
核心素养之“核心”028
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对核心素养中道德价值的再认识035
核心素养的“根基性”042
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四句话 045
第二辑核心素养,教育家告诉我们
解放儿童:指南针的轴心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049
活教育:核心素养的摇篮
——陈鹤琴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研究的启示056
不教之教:核心素养的教学实现方式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培养、发展的启示062
童心母爱育新苗
——斯霞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069
情境教育:核心素养的发展范式
——李吉林教育思想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075
教育家的风格 082
第三辑向上飞扬、向下沉潜
核心素养与未来学校
——兼论北京中学091
核心素养的召唤与校长的积极应答 098
校长应是个领航者 102
做个好教师 107
儿童研究是教师“第一专业”113
认识与发现儿童:教师的大智慧 121
核心素养召唤下的学校课程改革 126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134
核心素养引导校本课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141
素养之光?跨界之美?主题之智
——清华附小基于核心素养的“1 X课程”深度建构透视 145
第四辑请学会改变
请学会改变 155
心视角与教育视界 157
千年古树万年根 159
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 161
核心价值照耀课程基地 163
规范:课程开发应有的品质 165
语文教学是教儿童学语文 168
语文的高度 170
汉字魔方课程范式的独特性与新品质 172
向好、有氧:长成好大一棵树 175
那些课堂中司空见惯的应答 177
教师,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 180
一个美术老师关于数学的故事 182
接“地气”与接“天气”184
从哪开始学习,塔底还是塔尖? 187
我见其大 189
附录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
——成志路上,先生同行191
致谢 203
活教育:核心素养的摇篮
——陈鹤琴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研究的启示
陈鹤琴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立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
什么是活教育?陈鹤琴曾用“是……不是……”的方式解释过。我试着来作一个反向概括:活教育不是旧教育,而是新教育——旧教育是死的,而新教育是活的;活教育不是随意的教育,而是经过试验的科学的教育——活教育有理论的支撑,有科学的设计,还有严格的试验论证;活教育不是局部的教育,而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有纲要,有目标、原则,有内容、方法,有步骤、方式,还涉及幼儿师范教育,具有整体的育人功能;活教育不是从外国搬来的教育,而是中国的教育——中国人自己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活教育是我国十分宝贵的教育财富,既闪烁着历史的价值光芒,又闪烁着时代的意义色彩,是“永远的活教育”。活教育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教育理论的土壤中,而活教育正是核心素养孕育和发展的摇篮,它的理论、思想与内容体系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这一切,并不影响核心素养的时代特征和未来社会的要求,恰恰相反,活教育将历史传统和时代要求联系起来。
一、活教育的原点:激活核心素养发展的主体——儿童
活教育理论体系、实践体系有许多重要的“点”,原点就是其中一个核心点。活教育的原点是儿童,即活教育是以儿童发展为核心展开的。
其一,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儿童”。陈鹤琴88岁时写下一题词:“一切为儿童”。1935年,他曾写过《儿童年实施后的几点宏愿》,开篇就说:“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这是他的第一宏愿。他始终把儿童、儿童发展记在心里,写在行动中,而且不是面对少数儿童,而是面向所有儿童。儿童是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活教育的归宿点。儿童原点永远是活教育的核心,恰似核心素养是所有同心圆的圆心。
其二,活教育的目标是三个信念。陈鹤琴确立的活教育的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首先,儿童是人,不是物,他有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儿童是目的,不是手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儿童成为人的发展。其次,做中国人,家国情怀、民族认同、国家的责任全在里面了。再次,做现代中国人,则是让儿童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走向未来。陈鹤琴将三大目标作为教育的信念。这一目标、信念与当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
其三,活教育明确提出做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五个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他说:“一个健康的人,他有理想,他乐观、积极、有毅力,他能担当起大事”,“惟其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担负起现代中国与世界给予我们的任务”。第二,“要有创造的能力”。他说:“儿童本来就有创造欲,并有创造能力。”在举了儿童拆卸、重新装配玩具飞机的例子后他补充说:“我们只要善为诱导,善为启发,可以事半而功倍。”第三,“要有服务的精神”。他说:“要为国家服务,为全世界的人类服务,为真理服务。”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说:中国人是有合作的态度的,“抗战时期不是证明我们的团结力量很伟大吗?”他又指出,中国人缺乏合作精神“确是一种严重缺陷”,亟须加强。第五,“要有世界的眼光”。他说:“所谓世界眼光就是对世界的看法”,“惟其认识世界,才能眼光远大”,“以宇宙为学校……才能做一个世界人”。以上五个条件,与当下核心素养的元素、要求相比照,都是相呼应、相嵌入、相融通的,是具有前瞻性的。
其四,活教育确立了儿童教育的十七条原则。概括起来,其中有:两个“凡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两个“鼓励”——“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两个“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最后一条——“儿童教儿童”,因为“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而且,“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这些原则用于今天不仅一点都不落后,而且仍有时代感、未来性。
以上是对活教育原点——儿童有关论述的简单梳理。我们完全可以作出一些基本判断:在儿童这一原点上,活教育与核心素养是完全一致的、相契合的;活教育进一步启发我们要坚持一个信念,一切从儿童出发,将儿童发展作为同心圆的圆心,作为核心素养的主题与宗旨;活教育应当成为核心素养孕育的摇篮,首要的是激活儿童这一主体;核心素养一定要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应从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找到自己的根与魂。
二、活教育的基点:丰富核心素养的情境和资源——生活
活教育有个重要的基点,那就是生活。活教育要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劳作,在生活中学会合作、服务和创造。生活是活教育的源头活水,只有在生活中,教育才是活的,否则是死的。
其一,生活成为活教育的基点,有两个重要的理论思考。一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陈鹤琴认为,“教育即生活”,只把教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即教育”是把生活当作教育的过程,这种生活与教育的统一,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全体性和整体性。二是他认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当然愈多。所以我们要使小孩子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这两个重要的理论思考实质上是他们坚持的理论基础,支撑着活教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情境,真正的学习是在情境中发生的,核心素养是对真实复杂情境的认知、辨别、顿悟,以及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体现。
其二,活教育把宇宙当作学校。陈鹤琴提出,教育的场所不限于学校,生活是学校,宇宙是学校。他讲述了“一个活的林间学校”诞生的过程,具体记录了林间学校一天的生活,从早上七点开始,到傍晚结束。先是讲冒险故事,九点半开始分班上课,有“披荆斩棘”课——他称为“开辟世界的工作”,有草地上的唱歌课,有“动物乘火车”的游戏,还有作文共同订正课……可以想见,林间学校正是今天的野外学校、蓝天下的学校。课程是情境课程、综合课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是跨界的,小朋友是互助互学的。陈鹤琴告诉我们,教室不应该是封闭的小匣子,它应打开,应开放,应流动,一如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在报告中所说:流动应成为学生一日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核心素养当然可以在书本世界里、在符号世界里培育,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情境中萌发、生长起来的。
其三,活教育把大自然、大社会当作活课程、活教材。陈鹤琴说:“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知识,要获得直接的知识,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探讨。”他还说:“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初看和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仔细研究,也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呢。”这些论述,表明了活教育的课程和教材的理念是,鼓励儿童积极研究,“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其理论支点是让儿童建构活知识。陈鹤琴还以生动的语言作了如下讲述:“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儿童的两只眼睛,儿童所见的世界,不过是6寸高、8寸阔的书本世界而已”,“儿童的世界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亟待他们去发现,有广阔的大社会亟待他们去探讨。什么四季鲜艳夺目的花草树木,什么光怪陆离的虫鱼禽兽,什么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什么奇妙伟大的日月星辰,都是儿童知识的宝库”,否则,“在渺小的书本世界里去求知识,去求学问,去学做人,岂不是等于梦想吗?”这些都在反复阐释同一个问题: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应是,努力把一个偌大的世界当作课程和教材,课程、教材的大视野带来教育教学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格局才会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其四,活教育的原理是“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完成儿童的完整生活”。陈鹤琴提出“整个的教育”概念,因为生活是完整的,所以教育也要完整。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五指活动”中。“五指活动”是指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这五个领域的活动犹如人的五根手指,是一个整体,犹如人的一只手,能分离,相对独立,但不可分割,更不能分裂,其目的是从儿童发展需求出发,完成儿童的完整生活,完整的生活才能培养完整的人,进而促进儿童生命体的完整和活泼。这五大领域几乎覆盖了儿童的全部生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点及主要表现描述大体上是一致的。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核心素养虽然分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但一定是个整体,所有学科都要指向这一整体,绝不能只从核心素养中找自己学科的要求,以求学科与核心素养的某几条要求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结果势必造成核心素养的分裂、割裂,造成“学科本位”。
生活,这一活教育的基点,实质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环境、教育的资源、教育的情境。活教育之活,活在丰富的生活,活在真实的情境,活在课程、教学向生活打开,回到知识真正发生的情境中去。核心素养也是活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活在生活的源头活水中,活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可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当是活教育。
三、活教育的力点: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学习方式的变革
活教育有一个力点,既是着力点,又是一个支点。这个力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一,陈鹤琴确定了活教育的方法论。活教育的方法论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对这一方法论作了说明——“脱胎于杜威博士当年在芝加哥所主张的‘寓学于做’,但比杜氏的主张更进了一步,不但是在‘做’中学,还要在‘做’中教,不但要在‘做’中教与学,还要不断在‘做’中争取进步”。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活教育的教学“着重于室外的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作研究对象,以书籍作辅佐参考。换一句话说,就是注重直接的经验”。他明确指出:“这种直接的经验是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着重于”,并不是“唯一”,他并不否认教室里的学习,而是更注重室外的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也正是这么去改变去努力吗?课改以来,学习方式变革成为改革的重点,这与活教育的“做”的方法论是高度一致的,活教育的方法论给了核心素养发展十分宝贵的启示。
其二,以“做”为着力点的方法,活教育确立了几条原则。一是“使小孩子获得均衡发展”。“并不是培养儿童某一技能,或使他们精习某一特殊学科,我们不能让刚出芽的幼苗早熟结果”。二是开展“自动的研究”。他说“最宝贵的是儿童自动研究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小朋友们本已潜在的”,那种“耳提面命的教学方法”限制了潜能的开发。三是开展“分组的学习”。他早就指出:“一般的学校大都是采用分班制,分班制是教师与学生在注意力上交流,只适宜注入式学习。分组学习是小朋友以及小朋友教师双轨线的交流,适宜于相互讨论研究和工作。”还有其他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规定了“做”的方向、目的,直抵儿童的生命潜能,而且直指班级授课制、注入式学习的弊端,极具理论性,也极具操作性。可以说,当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现场学习、场景学习与活教育是相承的、相通的,也是“活”的。
其三,活教育规定了教学过程的四个步骤:实验、参考、发表、检讨。陈鹤琴让每一个小朋友拥有自己的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编自己的教材”,这一教材就是由以上四个步骤组成的。他举了一个小朋友研究青蛙的例子,步骤清晰,过程充实,研究充分,实验、参考、发表、检讨都在里面了。这四个步骤形成“做”的链,一环连一环,一步深一步,所谓实验就是具体的设计、操作、研究;所谓参考就是文献参考、理性分析,形成研究假设;所谓发表,就是表达、展示、与大家分享;所谓检讨,就是反思、改进。陈鹤琴并未将之冠以“模式”,其实正是一个理论化的实践、实践化的理论——应称之为模式,是科学的、有效的。
曾听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作报告,他说,“做”就是学。他还认为,“做”应当有工具,但有工具还得有想法。他甚至提出,不妨让学生从金字塔的塔尖学起、做起,才会有高阶思维、高峰体验,才会有高期待。我自然地把这位院长讲的与陈鹤琴所论述的所实验的联系起来,二者不是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吗?永远的活教育,永远的陈鹤琴。让我们继承和深化活教育,让活教育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摇篮,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那里孕育、生长、发展吧。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本店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官方直营旗舰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