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追踪百年变迁的历史线索,还原真实课程图景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政策变革不仅是课程技术或手段的更新,从本质上更是关于学校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假定。要引领课程政策变革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理解我国课程政策话语变迁的历时线索与共时经验;明晰课程政策在本土文化脉络中的伦理现实、价值偏好与伦理困境,以此标明课程改革的话语经验和伦理取向。
《中国课程政策话语及其伦理的百年变迁》通过考察我国百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话语变迁以及政策伦理的表征与价值发展:一方面,从学理上探讨课程政策的伦理特性和规范框架;另一方面,从政策现实中解析百年来中国课程政策的伦理取向与价值依据的变迁;再一方面,反思我国课程政策在现实中所遭遇的伦理问题、困境及冲突,探讨在具体情境下开展课程政策伦理行动的价值规范及其现实策略。主要内容包括:(1)厘清课程政策伦理研究的内核和价值基础,探讨课程政策伦理研究的核心性;(2)从政策研究、课程研究以及伦理研究的多重维度出发建构课程政策伦理分析的理论框架;(3)运用话语分析方法系统解析百余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变迁及其政策伦理的发展演化历程;(4)强化课程政策的伦理意识以优化课程政策实践,探讨课程政策伦理的动态规范,为课程政策的伦理实践提供规范性的建议。
屠莉娅,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浙江大学教科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课程政策与教育变革、课程设计与学习创新、可迁移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社会情感学习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出版《从概念化到审议:课程政策过程研究》《可迁移的学习:为变化的世界设计课程》《发展叙事理论:生活史与个人表征》等专著、译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交叉学科课题等项目多项。主持浙江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创意课程与学习、浙江省线下一流本科国际化课程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及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引论:课程政策的话语变迁及其伦理关照 1第一节 课程政策的伦理关照:从边缘走向中心 3一、课程政策的伦理关照:伦理作为政策的核心属性 3二、从政府事务到全球治理:课程政策的伦理新挑战 7三、面向课程政策的实践:课程政策伦理的务实要求 10第二节 关键概念:伦理、话语与课程政策 13一、伦理与课程政策伦理 13二、话语与课程政策话语 18第三节 整体思路、方法与意义 23一、整体思路 23二、研究方法 25三、本书的探究意义 29
第一章 课程政策话语变迁及其伦理的研究进路 31第一节 课程政策的话语变迁:从文本分析走向话语分析 32一、始于文本分析:聚焦课程政策文本及政策产品 32二、关注政策过程:走向对于课程政策过程的追踪 35三、转向话语分析:批判性的课程政策的话语分析 39第二节 从公共政策到课程政策:研究视域中的伦理聚焦 42一、公共政策的伦理审视:从有意规避到学科细化 42二、教育政策的伦理探究:基于理论和经验的两条路径 45三、课程政策的伦理解析:从价值分析到实践伦理探究 52第三节 从公共政策到课程政策:伦理属性作为政策的本质属性 57一、公共政策的伦理属性:学科本质的要求 57二、教育政策的伦理特性:对象与过程的特殊性 58三、课程政策的伦理本质:多重逻辑与复杂系统 59
第二章 课程政策的伦理分析框架:一种理性的探索 65第一节 政策伦理分析的一般向度:四个维度 66一、政策的实质伦理维度:公共性与以人为本 66二、政策的过程伦理维度:程序公正、民主化与科学理性 71三、政策的主体伦理维度: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 76四、政策的伦理环境维度:多层次性与动态性 81第二节 课程政策伦理分析的特殊向度:基于要素的思考 83一、作为目标的课程政策伦理 84二、作为内容的课程政策伦理 85三、作为实践的课程政策伦理 88四、作为制度的课程政策伦理 90五、作为结果的课程政策伦理 92第三节 课程政策伦理分析框架的建构:一种可能性的探索 94一、从外在框架到;问题化的思路:整合的视角 94二、课程政策伦理分析的立体框架:具体的维度 96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课程政策话语建构及其伦理表征(1912_1948) 103第一节 民国时期课程政策的话语建构及其变迁 104一、民国建元及北洋政府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12_1927) 104二、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课程政策话语(1927_1937) 134三、抗战至1949年之前的课程政策话语(1938_1948) 158第二节 民国时期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取向与表征 192一、走向民主与公平:面向平民的课程伦理追求 193二、走向科学与理性:追求课程理论及其实践的现代化 196三、实用主义的面向:回应社会的现实需要 198第三节 民国时期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冲突与困境 203一、传统文化思想的流弊与现代学校教育观念的冲突 203二、外来文化仰视主义与本土问题适应性的冲突 208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课程政策话语建构及其伦理表征(19491977) 211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课程政策话语的建构及其特征 212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491952) 212二、全面学习苏联经验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531957) 226三、探索社会主义课程体系建设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581963) 245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取向与表征 258一、面向社会改造和社会生产:课程政策的国家本位趋向 259二、课程作为阶级斗争工具:课程政策的政治化趋向 263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困境与冲突 266一、 谁能夺取学校教育:领导权背后的价值冲突 266二、 选取什么样的道路:先进经验、资产阶级经验还是自主创生 269三、课程政策话语的泛政治化:取消课程话语中的多元逻辑 271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后课程政策话语建构及其伦理表征(19781996) 274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后课程政策话语的建构及其特征 275一、全面恢复教育秩序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781984) 275二、课程教学现代化改造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851996) 291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后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取向与表征 305一、双基主义:课程政策话语中统一课程基础的思路 305二、从普及走向对效率与质量的关注:课程政策的国家需要驱动 307三、;素质的提出对学习者主体的关注:课程政策话语逐渐走向平衡 311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后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困境与冲突 316一、效率与公平的制衡:课程政策话语中的伦理交织 317二、面向学科知识的应试教育和面向;人的素质的教育的冲突 320
第六章 世纪之交以来课程政策话语建构及其伦理表征(1997至今) 323第一节 世纪之交以来课程政策话语的建构及其特征 324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972010) 324二、聚焦核心素养育人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2010至今) 337第二节 世纪之交以来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取向与表征 351一、面向学习者和面向未来:课程政策话语中的平衡与适应 351二、走向科学理性的课程政策话语:国家统筹、专业参与共享共治 354三、从宏大叙事向问题解决:走向本土建构的课程政策话语 357第三节 世纪之交以来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困境与冲突 362一、知识观、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向的争论:课程政策的理论之争 362二、课程改革一定需要核心素养吗:同质化还是在地化 369三、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救命稻草吗:制度之变与观念之变 372
第七章 面向未来:动态的课程政策话语及其伦理实践 376第一节 课程政策伦理实践的动态规范:建构可能性 377一、课程政策的实质伦理:走向平衡与适应 377二、课程政策的过程伦理:走向赋权与参与 383三、课程政策的主体伦理:走向伙伴关系与问题解决 388四、课程政策的伦理环境:一致性与连贯性 393第二节 课程政策伦理实践的方法与策略:约定伦理习惯 397一、课程政策的伦理决策与思考:形成一种习惯 397二、课程政策工具的革新:促成伦理性政策实践 402第三节 课程政策话语的未来建构:伦理反思与变革行动 405一、关于课程政策话语的未来想象:同时代的挑战同响 405二、课程政策话语伦理建构的可能性:思维再造与变革性行动 411三、课程政策话语伦理建构的务实思考:直面现实的伦理危机 416
参考文献 422后记 433
【前言】引论:课程政策的话语变迁及其伦理关照 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几次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驱动着不同国家从自身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现实出发对各国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实践提出新要求这一改革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进入21世纪素养导向的课程变革开始成为世界 范围内;新课程变革的标识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努力构建一套大不同于以往的聚焦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的课程体系来支持21世纪的学习者;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做更好的社会公民以及更好地休闲。伴随着系统性、大规模的课程改革的全球推进课程政策作为;推动课程改革的主要工具和能够集中回应一定时期课程问题的重要的社会杠杆成为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 领域逐步发展起来。 早期的课程政策研究受到一般公共政策和教育政策研究的影响具有较明显的技术理性主义的取向强调政策制定的科学性而搁置政策伦理与价值的基础。因此 如何从技术上开发出科学规范的政策本文成为关键忽略政策实施的复杂程度将实施看作是一个将制定出来的政策方案付诸实践的简单过程。这种观念在早期的政策研究中颇为流行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大批设计精良的教育(课程)政策在实践中遭受广泛的失败才让人们意识到;好的政策设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个关于伦理价值选择与判断的活动;政策的实施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解政策制定者意图并加以实践的过程还会遭遇来自各个方面的价值冲突与现实阻力。因为;政策背后的价值困境很少能够被完全地解决它往往会转化成新的形式并且不断召唤政府做出新的响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意识到作为一种价值负载的行动课程政策总 是会;不断地接受伦理价值的挑战;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断起伏的冲突。正是因为课程政策蕴含着多种互相交织的伦理、文化、经济、社会和公民问题从其政策的内在本质而言具有高度的价值卷入的属性加之课程政策在构建特定年龄段的学习者的共同经历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社会化功能与价值迫切需要对课程政策的伦理判断与价值选择进行追问和规范。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探索现代国家制度、教育系统 和课程制度以来我国的课程探索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中国课程政策的话语体现出不同的范式特征和伦理取向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境与国家诉求;也反映了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面对纷繁的外来课程思想的冲击时在批量移植和自主身份建构之间的张力。回到课程政策运作的当下情境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和互联网造就的世界网络和教育的全球治理不仅仅模糊了政策制定的边界也驱动着越来越反映共同使命的课程政策议题的讨论。今天的课程政策不仅仅产出于各个国家政府的教育权威机构更日益受到超越国家的实体或组织的影响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合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正如萨尔伯格(Sahlberg P.)所指出的;PISA考试已经开始在 很多国家的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已然把这些国际标准化测验当作全球的课程标准。课程政策的国际影响已经不只是各国政府政策制定的背景而逐步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政策制定的一种重要力量国家以外的力量越来越成为一种;独立的政策主体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政策借鉴或政策适用而是拥有特定的政策权威和价值偏好的能够;塑造各国政策制定的参数的重要的全球政策话语。如今世界范围内对超越学科知识的素养与能力的关注、对于深度学习和迁 移学习的热议、对技术支持下的教育与学习变革的倡导正生动地反映在各国教育(课程)的决策中显示出;建构国家层面教育政策的意识形态话语已经被全球化了。 教育的国际话语正日益成为各国教育决策中不可小觑的话语基础。如何审视并约定课程政策在全球话语背景下的伦理准则和规范如何平衡不同层面政策主体的伦理需要和价值偏好如何协商并做出合宜的政策价值选择谁的和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在普遍化的趋势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特异性间寻求平衡是对课程政策研究与实践 提出的新的伦理挑战。 因此当我们在开启新时期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新征程的时候如何厘清并标明课程政策发展的历史经验、当下立场和未来取向在历史的视野中回应课程政策运作所面临的普遍的和特殊的伦理问题是推动课程政策科学学科建构以及课程政策实践优化的必然选择。本书旨在探明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理解中国课程政策话语变 迁的历时线索与现实经验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对课程政策的现象经验进行解析与提炼;二是明晰我国课程政策在国际教育变革和本土教育发展的文化脉络中的伦理表征、价值偏好与伦理规范。探明这些问题既能为中国课程政策变革提供根本的逻辑起点也借由对课程政策话语变迁线索的梳理建构课程政策话语的基本伦理框架与 规范以此肩负课程政策理论与实践深化的学术责任。
-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