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新世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文丛)

66.00
运费: ¥ 7.00-20.00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新世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文丛) 商品图0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新世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文丛)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书名: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新世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文丛)
定价:88.0
ISBN:9787300278537
作者:胡百精
版次:1
出版时间:2020-01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传播学研究、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新媒体研究三个部分,收入了21世纪以来传播学、新媒体研究领域代表性学者的重要篇章,为做好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及面向21世纪的转向提供了经验。

作者简介:
胡百精,1976年生,吉林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学与公共传播。出版《说服与认同》《公共关系学》《危机传播管理》等专著,发表《互联网与重建现代性》《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互联网与对话伦理》《互联网与信任》等论文。

目录:

*一部分 传播学研究          



互联网的非线性传播及对其的批判思维 /陈力丹

人的记忆、搜索引擎与新闻传播学研究——搜索引擎批判 /陈力丹          

传播学研究的一个“边缘”课题——女性与传播 /陈 阳          

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 /陈 阳

从“不专业”到“专业”——体制外记者与媒体机构的冲突 /陈 阳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郭庆光          

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 /刘海龙

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 /刘海龙          

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 /刘海龙

媒介仪式的结构化与反结构化——评析央视春晚小品的叙事模式变迁 /刘宏宇 李婧文 白 静          

虚拟性媒介研究范式导论——理解作为媒介基本属性的虚拟性 /刘宏宇 刘亚光 李婧文

弱媒体与强现实——“发廊*”整容消费的影响因素调查 /闫 岩 许孝媛          

健康信息获取渠道的聚类分析——主动获取与被动接触 /张 迪 古俊生 邵若斯          

党报话语里的“公信力”建构——基于人民日报社论、言论数据库(2002—2009)的内容分析 /赵永华 赖华榕              

全球治理视阈下“一带一路”的媒体合作——理论、框架与路径 /赵永华  王 硕    



*二部分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          



互联网信息传播业的发展与中国公民信息权利的实现 /高 钢

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传播的理念转型 /高 钢              

公共传播研究的基本问题与传播学范式创新 /胡百精 杨 奕          

互联网、公共危机与社会认同 /胡百精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场的话语空间与治理范式新转向 /李 彪          

社交网络时代舆情预警的挑战、模式及趋势研究 /李 彪              

风险沟通如何做到以受众为中心——兼论风险沟通的演进和受众角色的变化 /黄 河 刘琳琳              

参与、赋权与联结性行动——社区媒介的中国语境和理论意涵 /王 斌 古俊生          

媒介传播与社会抗争的关系模式——基于中国情境的分析 /王 斌 胡周萌

     

第三部分 新媒体研究          



新媒体如何影响社会管理——兼论新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与功能 /黄 河 王芳菲           5G将彻底颠覆主流媒体的概念 /匡文波

信息精准推送中主流价值观的算法实现 /宋建武 黄 淼

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 打造治国理政新平台 /宋建武 乔 羽

融媒体环境下视听传播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建构——基于VAR模型的大数据计算及分析 /周 勇 赵 璇

“自主”的情境:直播与社会互动关系建构的当代再现——对梅罗维茨情境论的再审视 /周 勇 何天平



在线试读: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彼时,社交媒体和社会化传播尚未在全球铺展流行,但多元主体于公共空间普泛、复杂的社会交往、意见交换,已然成为显著的新传播样态、结构和趋势。我们将这种新传播境况称为公共传播。西方早前也有公共传播(public communication)的说法,却更多指涉面向公众的传播,如公共传媒的传播产出、政治人物的公共演讲、个体或机构的公共修辞等。在我们的定义中,公共传播的关键词是多元主体、公共空间、社会交往和意见交换,区隔于特定主体朝向公众的信息传递,故与西方分殊鲜明。

面对新技术革命下的传播新境况,学界提供了多种命名方案,如技术居于主位的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倘以主体观之,这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主导的公共传播时代。此中,普罗大众也获得了*所*有的表达权利、资源和通路,仿佛挺进了柏拉图所应许的真理之路和自由之地。然而,一如现代性转型进路中的每一个新阶段,进步的希望与风险的隐忧如影随形。

公共传播激发了两种主流的学术想象:基于技术民主、多元协商和话语权再分配,一种以开放、对话、参与为特征的新型社会结构及与之适配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或将形成;鉴于意见竞争的不确定性和公共理性的匮乏,公共传播常以对抗、疏离为终局,或陷入不以达成共识为目的的舆论僵局,故国家和社会治理不可避免遭遇现代认同困境。前一种想象带有强烈的现代性情绪,乐见变革和进步;后一种想象则心怀泰勒(Charles Taylor)意义上的“现代性之隐忧”——过度多元主义导致严峻的认同危机和“放任社会的苦果”。

两种想象实则抱持同一关切:如何在互联网革命汹涌向前的时代语境下,为公共传播提供正当、合理的导向和出口?若以国家治理与社会整合的眼光看,则这一问题又可分解如次:如何平衡公共传播中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如何构建“个体-自由-表达-意见竞争”与“共同体-秩序-协商-多元共识”互济共生的公共传播生态?进一步的追问是:如何将意见竞争由同质偏好的简单聚合转换为公共偏好的达成?如何培育公共理性、设计讨论程序,将公共传播嵌入自由与秩序、差异与认同、多元与一体动态平衡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

本书汇集了自新世纪初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围绕传播、公共传播及前述相关问题的代表性论文。这些论文虽并未覆盖和回应本领域的全部问题,但总体上向着问题及其背后的真相和真理、向着可能的解释和解决方案靠近了一步。这也正是学术本来的样子,一代又一代人、一家又一宗,在大路上向前,在岔口徘徊。忽然万物生的时刻从来罕见,循环增益、渐然升进的景象*多。

胡百精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新世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文丛)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