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 • 7年级分解阅读(套装23册)
运费: | ¥ 0.00-98.00 |
库存: | 100 件 |
商品详情
针对学校教育制定的《少年时》分级阅读指南。
纵观目前已经出版的主题,你会发现历年来《少年时》的难度分布,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考 量的,会有贴近生活、容易理解的主题,也会有需要读者稍微往上够一够,挑战自己认知 的高难度读本。
少年时 • 7年级分解阅读(套装23册)
17|纳米的世界
你的身高超过1米,你们家距离学校有5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大约40000千米……衡量我们生活的世界大小的单位是米和千米,那么,如果把我们的世界缩小到百万分之一呢?那是以微米衡量的细菌等微生物的国度。那么缩小到十亿分之一呢?纳米的世界出现了。这种尺度的变化,就像你在看一张卫星拍摄的照片,随着照片被不断放大,你从地球到看到一个院子,到里面的杂草,到植物细胞中将阳光转化为能量的叶绿体,最后看到组成叶绿体的碳、氢、氧等原子。
原子、分子、蛋白质和细胞—这些都是自然界中最小的“乐高颗粒”,把它们拼在一起,便组成了物质、生命,你会了解这些颗粒的奇特性,比如碳纳米管的坚韧、不活泼的金原子的活性,你也会了解它们的活动如何决定物质的特性、生命的变化。在这个世界中的新发现,让我们有可能拥有强度是钢的10倍的航天材料、运输杀死肿瘤细胞弹药的“纳米小船”……这里是现今最热闹的科研“阵地”,让我们一起来看奇迹。
28|论争改变世界
有几千年历史的人类科学是在求知、怀疑、实证与理性的科学精神主导下发展的。
科学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望;求知是人类的本能,是进化的产物。
现有的科学理论是科学家通过有限的数据,发挥想象力而得出的推测和假说。科学假说,或者说理论,在逻辑上都是可被证伪的。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不断地获取新的数据、提出新的假说,新的假说再次面临质疑、被推翻和修正……如此周而复始,让更多的人达成共识。
完成上述过程的唯一道路是实证。确凿的证据来自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可重复、可独立得到的实验结果。实证还需要用严密的逻辑对证据进行分析和推导,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一种。
正是这样充满论争的科学过程,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改变着世界。
当然,论争还包括了科学伦理中道德判断尺度的争议,包括了对伪科学、对损害公众利益的某些科技应用的抗争。
读科学史、了解科学论争,让我们看到科学家思想碰撞的火花,学会理性的思维方法,激发丰富的想象力,积累正能量,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怀疑。
31|人类视觉的延伸
在动物界,什么动物的视力最好呢?其实没有囊括一切的大赢家。人类肉眼在视觉的各项指标中,也都成绩平平。不过,人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两千多年来,人类一直在研究自身的视觉,尝试提升自身的视力。
从“人体生理功能”到“改造”再到“创造”,沿着这个脉络,我们准备了一组文章。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研究外部世界的影像和可见光的关联,光如何进入眼睛,如何转变成电信号在身体中传输,最后上升为感知和意识;另一方面,阐述了人类研究光线的传播规律,研究如何利用一切光学镜头改变光的传播路径,研究光的数字化,由此让我们能够超越空间限制,看到世界任何角落的影像;接下来,人类还将追求使用光来再现世界,甚至创作另一个世界。
这些文章让你深入了解视觉的要素和本质。也许你还会进一步思考:视觉感知只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还是包括了人的精神体验?未来VR和AR装备会不会成为人类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人类情感与思想交流无法脱离视觉的影响;而未来的技术,将会让人类的视觉进一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类也将在自身视觉不断地突破和延伸的同时,加深对自身的认识。
32|地球人类世
当公元2000年的钟声敲响时,全世界都在为千年一遇的千禧年狂欢;在同一个时刻,科学家却在为跨越万年的新纪元是否已经来临而愁眉紧锁,这个新纪元就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新的“世”。就在那一年的科学年会上,荷兰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正式提出了“人类世”的概念。
“人类世”刻画了一个人类活动改变地球的时代:人口过度增长打破了地球的供需平衡;大城市的涌现破坏了天然地貌;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增多改变了地球的气候;森林破坏和环境污染威胁着动植物的生存;过量攫取能源正在“榨干”地球的最后一滴“血”……
我们从能源的角度展开讨论,从人类在过去的一万年间慢慢“驾驭”大自然中的各种能源,到最近一百年内又惨遭化石能源的“绑架”,再到现在为了挣脱能源“枷锁”而用尽浑身解数。人类和能源之间上万年的“爱恨纠缠”谱就了传统能源的“挽歌”,也催生出具有无限可能的新型能源。能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进化”,能源的“进化史”也是地球迈入“人类世”的一个直接证据,能源的未来也主宰着地球和人类的命运。
也许,进入“人类世”,也是历经万年的人类文明的转捩点……
33|海洋——地球未开垦的荒野
海洋决定了我们星球的“底色”——太空中看到的一块蔚蓝色的石头。它占据了大部分地球表面,不过,这里并不是人类生活的世界。对这片广袤的疆域,人类充满好奇:这里有丰富的生物,这里有能源,这里埋藏着地球形成和发展的秘密。
海洋对现在的地球——大气和气候的调节至关重要,也决定了地球的地质面貌和生命的繁衍。海洋的扩张推开了大陆的板块;在海洋里,诞生了最早的单细胞生命,复杂的生命形式从此开始演化。
而海洋也一度是人类的禁地,它将每个大陆的人类和文化隔绝开来。当人类拥有航行的工具来跨越海洋,才得以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
现在,人类对这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是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科学家说,我们只开发了其中的5%。那么,我们描绘的海洋是什么样的面貌?剩下的95%又是什么样的?海洋与我们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关系?
34|21世纪的电影
我们的书名是《21世纪的电影》,但从内容看来,也许叫“21世纪的科幻电影”更为确切。为什么我们仍然使用了现在的书名,因为我们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在近20年来电影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科幻电影。
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科幻电影制作规模之大、票房之火爆、大众关注度之高、思想价值提升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对于新技术——表演捕捉技术在科幻电影中的引入,更是电影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情。表演捕捉改变了演员和角色形象的关系,让演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塑造各种各样的(甚至非人类的)形象。在未来,一旦这种技术走出自己所主宰的科幻、魔幻电影的领地,对整个电影的影响力是无可估量的。
科幻电影在21世纪崛起是时代使然。一方面,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对于生命、智能和自然的关系的思考,让科幻片有了思想上的支撑,有了高的起点;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靠大量机器运算才能完成的计算机形象塑造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得以看到现在的科幻电影。
我们都是看电影长大的,我们都习惯于欣赏电影的思想、剧情和演员的表演,不过,这些都是和小说、戏剧所共有,不是电影独具的。电影的确有自己独有的元素,这些元素让电影成为电影,让电影不能为其他艺术样式所取代。本书的后半部分就是想跟你一起探讨这些元素。
35|恒星大家族
我们对宇宙最初的认识就是从恒星开始的;他们点亮了夜空,他们组合成了星座,他们被赋予动人的神话故事。
在现代天文学诞生后,恒星依然是认识和了解宇宙的核心。我们在《观测宇宙和推测宇宙》的书中知道,宇宙最大的结构是大尺度的空洞与丝状结构,然后是长城、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星团,而最基本的“单位”是一颗颗恒星。对恒星的物质构成、物理性质和运动特性的研究,是宇宙研究的关键一环。
恒星也是宇宙中最具活力的成员。从诞生、成熟、长大到走向戏剧性的死亡,这些巨大的、炙热的星体炼制着宇宙中我们所能见到的几乎所有常规物质(有别于暗物质和暗能量)。通过对恒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宇宙物质如何从氢开始,从轻元素到重元素的一步步衍生。
恒星一生中制造的物质元素,随着它的死亡而释放出来,这些多样的物质又可能形成新的恒星和伴随着恒星的行星。组成我们的地球、以至于我们身体的氧、硅、铝、铁、碳、氮等,还有更重的金属,都是靠恒星生成的。像很多天文学家提到的那样,我们来自星尘。更确切地说,我们来自恒星死亡后的星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踪恒星的一生,看看宇宙中最典型的一种创造和毁灭的“轮回”。
43|体育运动之美
体育运动是指涉及人类技能的身体或脑力运动,旨在促进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追求人类的完善、愉悦、友谊、和平、进步。运动竞技(比赛)是要求多人参与的规则化的体育比拼运动,体现的是更快、更高、更强的竞争以及由此不断实现的人的自我超越。
世界上共有上百种体育运动,其形式千差万别,有的独自一人便可完成,有的则需要多人组队完成。仅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出现了35个大项53个分项超过400个小项的比赛项目。一个人很难参与这么多的项目,但是我们可以观看、欣赏这些项目的比赛,间接地参与到各项运动中。
不过,就算看起来很简单的项目,里面也有很多门道,更何况像足球、击剑那么让人眼花缭乱的项目。我们需要了解比赛的形式、规则,熟悉项目的名将、名教练和历史纪录,分析个人技术和整体战术,欣赏这个项目的精神、制高点、难度、力度、韵律、艺术性以至于服装与音乐……
我们选出一些典型的竞技运动项目,请到这些项目的行家来带我们入门。本书的作者,有的是高尔夫球选手,有的是马拉松跑者,有的是网球教练,有的是足球评论员,有的是运动员的母亲,有的平时就喜欢攀岩或踢球,他们都希望将自己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理解传递给你。期望读者在看完这些文章后,能够以更专业、更内行、更深入的层次观看这些运动的比赛,进而体会平等、公平、正义、尊重、理性与理解、自主与卓越……
50|解构机器人
人类的祖先从爬行到直立行走,花了上百万年时间;机器人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只花了20年。与此同时,机器人已经能够看、听、说、闻、触,并且能在人类的手不能触及的地方,人类的脚未能涉足的地方精确地、高效地工作。
其实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机器人”。从孩提时期起,我们就一直被科幻电影灌输机器人的概念。而本书所“解构”的是现实的机器人,是在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所能够制造的机器人。当然,这里的解构也只是科普层面上的,我们希望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让读者建立对真实的机器人的认知。
按照传统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借助于可编程序来实现被控制、具有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与识别能力、能够灵活地动作,执行被安排的各种任务、服从于人但不具人格的机器。而进入21世纪后的近20年来,随着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加快,另一种更广义的机器人正在进入大众视野。
人类一直致力于创造更像人的机器人。要做到这一点,机器人必须能够学习、感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语言和进行逻辑推理,甚至能够进行情感表达和伦理抉择……而这些正是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和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传统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也就顺理成章。
未来的机器人,并不是直接取代我们的工作,而是和我们一起来创造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也许是我们现在还未能预知的方式),让人类文明跨入一个新的时期。对于现在的我们,离开科幻,从科学角度来了解机器人,是必要的。
53|理解我们的情绪
情绪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它涉及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心理体验。
人类的思想家一直在尝试解释情绪的产生以及情绪与身体、行为、认知、道德等的联系。亚里士多德将情绪和美德联系在一起,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体液说”涉及对情绪的分析。11世纪的波斯哲学家、医学家伊本·西纳论述了情绪对人的健康和行为的影响。进入近现代,人类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情绪。达尔文在情绪研究上引入进化角度,研究情绪引起的生理反应;从认知角度对情绪的理解也成为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此外,神经心理学家研究情绪的大脑机制,社会心理学家阐释情绪如何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发挥作用,临床心理学家发现情绪的唤醒在心理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情绪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正在被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探索和诠释。有的研究者还发明了卓越的办法来诱发和测量情绪。
我们这本书试图通过展示这些研究和解读,让读者能从科学角度理解自己内在的情绪,分析情绪对人的影响,了解正常的情绪表达和可能的情绪障碍,从而更健康地生活、更有效地沟通。
64|人类废弃物处理
今天我启用了我的超市购物袋,这是一个柔软的麻布手袋,上面印着一行字:MyEcoBag。
再也不应该使用一次性购物袋了。因为不久前我刚知道,全世界一年的塑料垃圾就有3亿吨,其中包装材料占了将近一半,里面就包括我们用过的薄膜袋。
如果要说几个跟任何一个人都相关的世界性难题,垃圾难题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人类每年产生20亿吨垃圾,如果将这些垃圾都装到一辆辆卡车里,这车队可以绕地球24周。
如果管理不当,垃圾将占领城市近郊珍贵的土地;垃圾将导致各种疾病;垃圾将造成世界性海洋污染、洪水泛滥,产生的温室气体造成气候变化;垃圾本身以及由它产生的剧毒的二口恶英,将通过曲折的食物链登上我们的餐桌……
虽然人们都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垃圾量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因为全球在快速地城市化,因为垃圾管理的措施没有跟上人口和GDP快速增长的步伐。长此以往,世界将走上一条不可持续的危险之路。相对现在建立一套运行简单而有效的垃圾管理系统的成本,未来为了消除垃圾影响,生命和环境将付出更高的代价。电影《机器人总动员》(WALL-E)里面的场景正是这样的警示。
目前,已有很多可以扭转这一趋势的解决方案,国际和各国的相关法规也在相继出台。不过,这不仅是政府和机构的事情,这是每一天、每一个公民身边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必须参与其中,也许只是一个购物袋,也许只是在购置和处置居家用品时多加一层考虑,我们就能在21世纪让垃圾增长出现拐点!
65|健康与疾病的微生物根源
当看到基于16S核糖体RNA序列的系统演化树,我们会感到惊讶。地球生命形式分成了古菌域、细菌域和真核域。在这三域八界里的870万物种中,除了动物界和植物界,其他几乎都是微生物;三域外还有介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病毒,也是微生物。
人类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微生物,人类个体的健康更是与微生物息息相关。
我们身体的外表面(如皮肤)和内表面(如消化道)被许多微生物所定殖,其中光是细菌的个体数量就有人体细胞数量的1.3倍。这些微生物群与人体处于共生关系,它们可以生产很多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它们还能产生抗生素,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着落与生长。当然,还有很多微生物是病原性的,这类微生物大多是由自然界的其他天然宿主传染给人类,它们可以让人类患病。一种微生物往往对应一种疾病,同样的微生物经过传染又可以让其他人患相同的疾病。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健康与疾病跟微生物的基本关系,本书就是想更加细化和理清楚这些关系——微生物帮助人类做了些什么?微生物如何生长、繁殖?它们如何在我们身体中定居?科学家如何观察、研究和利用它们?细菌与病毒如何致病?为了它们,人体已经进化出什么样的抵抗机制?而现代医学已经研究出什么样的临床手段?
微生物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二十几亿年了,我们智人的出现才几十万年。微生物在地球上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地球上的许多动物、植物都依赖它们而存在,人类也不例外。我们只有学会如何跟它们共处,才能抵御疾病、保持健康,保证人类的生存、繁衍。
72|城市的构造
城市本质上是什么?城市先于国家,通过城市的建造,法律,商业,宗教,文化,艺术相应而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城市化的历史。我们有必要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审视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我们住在城市里,年复一年,但是否意识到我们的城市也是一个庞大的组织?这个超级复杂的巨型“设施”是由什么构成的?它是怎么产生,又是怎么运作的?而人类文明发展到当代,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城市?
有学者认为:“一座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都在运用自己的智慧,设想并营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城市,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始于19世纪后期的工业化、城市化运动。在这100多年时间里,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这样一个问题,出现了很多思想,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的花园城市和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功能主义城市。到了20世纪下半叶,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提出了另一种观念。
她认为,应用上述两种模式的结果是产生了枯燥乏味的城市景观。因此,她提出了一种让不同功能设施和不同社会阶层相互融合,营造充满活力的社区的设想……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为你展开各种城市规划思想以及基于这些思想的实践。
我们还要深入探究不同的城市空间——它们具有什么通用和特殊的功能?我们怎么使用它?而像城市这样的复杂系统又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手段?……
知道这些对我们重要吗?是的,城市可是一个我们很多人要待一辈子的地方。
73|新型运载工具
在人类的心目中,地球在20世纪伊始变得非常小,到21世纪又变得更小。这得益于汽车、飞机、高速列车等一系列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人类曾经梦想在80天环游世界,在150年后的今天,这个时间可以缩短至不到50小时。
人类的栖息模式一直都在变化,从分散的村落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有些国家又开始了从城市化到郊区化的进程。从跨地区、跨大洋,以至于跨行星,人类一直在改进、发明新的运载工具;与此同时,运载工具又在影响、改造人类社会。汽车让我们有了公路,有了新的生活方式。那么,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新型运载工具,它们如何让我们走得更快、飞得更远,或者更安全、更环保?
“电能、生物燃料、氢能源、太阳能、离子能、微型核能……”在21世纪,推动我们交通技术的动力源将是什么?我们会彻底摆脱化石燃料吗?哪一种能源能让我们实现星际旅行?
物联网、人工智能(AI)技术、高速磁悬浮、海陆空对接的设计、离子推进、太阳帆、太空电梯……这些技术大多数进入设计阶段,已经不仅仅是概念……
想象一下,你坐在一辆像咖啡厅一样的多功能车里,品尝刚研磨好的咖啡,和朋友聊天,或处理紧急事情,向AI助手咨询目的地信息……路途已经不再意味着等待。
听起来不真实?但事实上,这可能就是下一个十年,甚至是下一个五年的运载工具。你的生活可能真的会“在路上”。
75|与时俱进的营养学
几乎自人类有历史记载,食物对身体的作用就已受到重视。但一直以来,许多人对食物的认识,仅是一些粗浅观察或道听途说来的经验。四处寻访美味的老饕是营养专家吗?
“鸡蛋有营养”“祖母的鸡汤最养生”这样口口相传的有关食物的说法是营养学吗?如果都不是,那么营养学到底是什么?
几百年来,现代营养学随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的发展渐渐发展起来。从微观的因果关系分析开始,人们用物理、化学手段揭示了食物中主要的营养成分组成,并基于动物模型对照实验和生化手段,明确了一些疾病是特定营养物质的缺乏所致。在与疾病的斗争中,研究者发现了越来越多维生素这样的微量营养素。营养学渐渐衍生出基础营养学、公共营养学、群体营养学、临床营养学、营养流行病学等分支学科。
近年来,营养学结合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菌群分析等新技术,并把人类营养看成一个复杂系统,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都有日新月异的发展,并因此找到了一些应对营养相关疾病的策略。随着全球发展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演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营养相关的问题越发困扰着大量人群,全球营养不良情况有所转变,但问题依旧棘手,营养学越来越多地与公共卫生、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等专业领域产生交叉与结合,成为一门关乎个体和人类整体福祉的学科。
身体是追求幸福的基础,人人都知道食物营养很重要。不过身体与食物也很复杂,还受到太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营养学家仍在不断探索这个极端复杂的领域,也因此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与争议。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复杂性,面对众说纷纭的营养学研究结论与观点,在不断审视、不断跟进新信息中,不恐惧未知,也不盲从。
76植物:地球生物中的生产者
植物对整个地球的重要性怎么说也不为过。植物让我们有了吃、穿、住、能源及复杂的药物和化学产品;植物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一个个充满感官吸引力的景象,我们用它们来标记时间和季节;植物给了我们氧气,让我们能够呼吸……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有植物的世界里,我们很了解它们。对于植物学,我们也已经知道了很多,我们已经知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林奈的《植物种志》,我们还知道孟德尔和达尔文的研究、胡克显微镜下的细胞格子和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而在这本书里,我们将更多的篇幅放到本世纪的植物学家所做的事情。
21世纪,大多数科学家越来越致力于对世界的运作方式进行更完整的理解,植物学家也不例外。现在,最热门的植物学问题是,植物在生命的基本要素(能量、碳、氢、氧和氮)的全球循环中作为主要生产者的作用,以及人类的植物管理如何
帮助解决全球性问题,包括人类粮食安全、资源有效利用、固碳、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里,我们将从介绍具体的研究项目入手,来展现科学家在这些领域中的视角,包括:杂交水稻、转基因植物、叶绿体模拟物、次生代谢物与青蒿素、藻类的新应用、植物的信息传导以及分子生物学如何为我们所知道的四十几万种植物物种分类、建立它们的系统发生树、寻找它们的祖先……
植物学家有自己的优势,他们的研究对象既便宜又取用方便。了解地球生命,最便捷的途径就是了解植物。
81火星往返
在火星上为人类建立另一个地球,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还是人类的必须?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估算,要将四个宇航员送到火星,“单程票”的票价约为120亿美元。我们知道,地球上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对抗癌症和饥饿,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把人送到那个冰冷的、没有氧气的星球呢?原因之一是:人类的存在危机。
相对于地球45亿年的年龄,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是极其短暂的,但是就算以百万年的时间跨度持续繁衍,仍面临着极大的存在危机。
从宇宙的视角看,地球只是一个微小的空间,生活在距今1.65亿年前的恐龙,就是因为一颗直径仅为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而灭绝的。
马斯克这么说:“人类应该成为一个多行星的物种。”也就是说,要让人类以自我维持的方式在多个行星上生存。如果地球消失了,另一个星球上的人类仍将有能力生存并且繁荣发展。做到这一点,至少需要100万人类居民在那里自给自足的生活。
对于现时的科学技术发展,太空开发也是最好的选择。科学技术史表明,很多造福人类的技术发明都是在极限情境下发生的,太空开发就是这样的情境。哈勃太空望远镜用于提取模糊照片的算法,被用于探测乳腺癌的X射线图像处理;新型人工心脏的微型辅助泵采用了航天燃料泵的原理;我们每天在家里使用的水过滤系统利用了为太空研发的水过滤技术……
当然,外星移民的第一站就是火星,这个我们将会在这一本书里解释。下一个目标是环绕木星和土星的岩质卫星。人类还将成为多星系物种,散播到银河系其他适合生存的恒星系中……
无论如何,将人类送到火星上,做短期的科研,然后让他们安全地返回地球,将是人类太空殖民漫长路程要走的第一步。这本书讲的就是这“第一步”的故事
87如何欣赏建筑
达·芬奇、梵高、毕加索,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这些名字和他们的故事,我们都了解了不少,也熟知他们的作品。但是,同样是人类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们对维特鲁威、高迪、赖特、柯布西耶、密斯、盖里、哈迪德等建筑家的了解就少得多了。
事实上,在八大艺术门类中,我们每天最常接触到的艺术作品就来自建筑物。一座优秀的建筑是一件艺术作品,这是毫无疑义的。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独特的艺术语言而创作和建造出来的艺术品,具有象征性和空间组合上的形式美。而且,建筑已超越艺术品本身,它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合适“空间”,它结合了社会、经济、技术的因素,凝练成了一种文化象征物。在我们现在看来,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文明呈现给我们的,首先就是它们独特的建筑。
面对建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按照维特鲁威的3个标准:强、用、美,其中的“用”,也就是安全感与舒适感,我们可以凭借生活经验和直觉去体验;其中的“强”,包括材料、结构、工艺,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工程技术的知识才能理解;而对于“美”,通常需要审美训练,才能领会。
这本书比较侧重于建筑的“美”的方面:怎么从艺术的角度看建筑,建筑能有多好看?
本书各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建筑师和对建筑学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我们可以倾听他们的讲述,理解他们的思想,沿着他们的视角去审视建筑,学习在面对建筑、进入建筑时如何感受、体验、想象、理解,享受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建筑之美,看懂建筑学的一些门道。现代著名建筑师柯布西耶这么解释:“……就是说那种布置、排列、安排、整理的机制,那种源于某种意图的行动,那些数学关系,那种精神质量,它可以通过精神的力量而趋于纯净,并可以通过个人创造力来表现出一种协调的整体,即一种无所不包的全部。”
91碳的轮回
碳是构成地球和生命的元素,它在大气、海洋、地球内部,也在生命体中。它有多个“化身”,可以是石墨,是钻石,也可以是石墨烯,是巴基球。它既藏于石油和煤炭之中,也存在于柔软的塑料和坚硬的大理石中,是生命体重要的分子“骨架”。它太重要了,以至于科学家推测其他星球如果存在活的生命体,也可能是由碳构成的。不仅如此,它驱动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它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一门学科——有机化学,这门学科专门研究碳如何和不同元素结合,产生几乎无限种化合物。
自然界中的碳,虽然会变幻不同面目,却从未消失。现在我们所认识的碳,仍然是地球诞生时的碳、恐龙称霸时的碳,只不过它们搬了家、变了模样。当生物体死去,碳的化合物会被留下,它们变成岩石,变成黑色的石油和煤炭,形成的能源材料又通过燃烧被释放到大气。这样的轮回大概花费几百万年。
而随着我们对地球内部、海洋、大气、周围的事物,甚至对我们自身了解的加深,碳在自然界的循环路径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有的科学家在研究地核中的碳,它可能揭示地球形成的秘密;有的科学家在研究深海热液喷口中的神秘有机物,它可能发展出最初的生命形式……碳不仅在地球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之间循环,它还串起了整个地球的历史,主导了生命演化的脚步。
与此同时,我们也确切地认识到,人类对高碳能源的使用已经加速了碳循环,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我们要学习如何摆脱对碳能源的依赖,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等待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也关系到我们的消费选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97大地的面貌
我们的地球是如此美丽,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出地表上万千奇丽景象——大海与海岸、高山与长河、沙漠与戈壁、熔岩与溶岩……
那么,大自然是怎么雕琢的呢?对此科学家有着简洁的描述。地貌学家威廉•莫里斯•戴维斯(WilliamMorrisDavis)说:“地貌是构造、过程与时间的函数。”也就是说,影响地貌的主要因素有3个:构造、过程与时间。
构造指的是地壳的板块构造。要知道,地球是我们所知唯一一个有板块构造的星球。
过程可分为内营力作用和外营力作用。内营力作用指地壳运动产生的地球内部各种力量(挤压、伸张、剪切、喷发等)所带来的地形演变过程,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的成因大多与此相关。外营力作用是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气候、水文、植被等因素,不断破坏、分解地球表面的岩石,使岩石变成碎石、沙子、泥土;而流水、风力等影响,又产生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冰川、河流、熔岩、海岸、沙漠以及层积岩等,大多与此相关。当然,一种地形地貌的演化,往往是内、外营力一起作用,例如内营力形成的山地,又同时受流水的侵蚀形成峻岭深谷,由流水搬运形成广阔的平原……
而完成这些过程所需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呢?地质学家威廉•桑伯里(WilliamD.Thornbury)说:“地球上的地形极少比第三纪更古老,而大部分不比更新世更古老。”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地貌大部分是在更新世到现在的258万年时间里形成的。
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欣赏地表景观的美,而在于分析这些景观的成因。从地貌学家、地质学家的角度来审视大自然的美景,也许我们会看得更加深远,更加透彻。
103从时钟到时间
时间像一条既亲切又神秘的无形河流——我们与它密不可分,却又看不清它究竟是什么。许多人说它是长、宽、高以外的第四维,但与空间三维不同的是,在我们的感知中,它只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延展,永不停歇地向未来奔涌而去。或许每个人都曾疑惑:这条河从何处发源?又在何处终结?
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尝试“捕捉”时间:他们利用自然界中变化的光影、运动的水流,创造出各式各样用以计时的钟表;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的轨迹、日夜更迭的频率,制定出精准的历法,划分出日、周、月、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现代钟表的精准度有了飞越性的提升。从摆钟、石英钟到原子钟,现今钟表的误差已经微乎其微,最精密的铯原子钟运行数百亿年也才产生一秒的误差。精确的计时大大提高了科学实验的精密度,助力了科学的发展。
尽管我们用计时工具有规律地切分时间,但实际上,当两个观察者以不同的速度运动或处在不同的引力场中时,他们时间的流速会不同。时间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也唤起我们的想象:会不会有一天,科幻作品中描绘的情节能够成真,人类不再受单向的时间箭头限制,可以自由地在时间中穿梭?
哲学家想到的问题更根本一些:时间到底是什么?它是真实存在的、宇宙的基本结构之一,还是仅仅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只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中,使我们能更好地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先后排序、更好地观测变化发生的速率?如果没有变化发生,时间还存在吗?
“时间”这个概念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迷思和畅想。本书希望能通过介绍人类记录时间、探索时间的历史,以及物理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看待时间的视角,引导读者跳出既定的思维框架,对时间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做时间的朋友”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
108|地球物种
地球稳定的大气、流动的地壳板块、可以利用的水源,造就了它的特殊—太空中看到的“蓝色弹珠”,它是我们目前唯一知道的支持生命的星球。这颗星球现在的模样正是生命与地球的物质构成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海洋44亿年前开始形成,最初的生命形式在40亿年前出现,一种叫蓝细菌的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地球环境的变迁也永远留下了生命的印记。
相对于漫长的地质历史,生命的生与死只是一瞬,但是这也构成了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的一个环节。生命一代代地繁衍、演化,在自然界变化中寻找应对之法。哪怕是巨大、突然的自然灾难,也有生命幸存,并再次利用合适的资源发展。蕴含着能量的碳基生命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也变得复杂和多样—从海洋藻类到个体微小的陆地苔藓、需要水来帮助繁殖的蕨类植物、拥有种子的裸子植物、开花结果的被子植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和更高级的捕食动物的类型随之改变。
理解生命和环境的互动就是生态学家的任务。这种互动错综复杂,发生在任何地方,我们可以从整个地球的角度来看这种互动,也可以从身边的一个小池塘来考察,科学家把它们进行了类型上的划分,称之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像一个黑盒子,我们知道输入的是什么、输出的是什么,但里面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难以确定因果。然而这并没有阻止科学家探索的脚步。他们考察具体的物种,总结出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比如掠食者—猎物方程说明两个种群的此消彼长,有的希望从更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能量的流动和化学元素的循环,有的从岛屿中发现物种数量和栖息地大小的关系,有的希望找到气候对物种影响的模式。
更多的了解会让我们知道如何与自然共处,如何更明智地使用资源,这对我们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人类也是地球物种中的一员。
115 情商和社交:和IQ一样重要的能力
“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简单。但选 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的程度,在正确的 时间,出于正确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式生 气—这不简单。”亚里士多德的这则名言, 形象地描述了人的情绪智力(情商)。情商 是指个体识别、理解、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绪 的能力。高情商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理解它们如何影响自己的行为和思维;能 够控制或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在适当的时 候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能够理解他人的 情绪,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能够有效地管理人际关系网络, 解决冲突,促进沟通和合作;能基于内心的 愿望而非受外界奖励或压力的驱使,积极地 达成个人目标。
对于青少年来说,情商与社交技能的习 得与训练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认 识和管理情绪反应,有助于减少焦虑和抑郁 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优秀的社交技能有助于 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性, 在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环境中更好地发挥自己 的能力;高情商的情况评估、后果考量,可 以让个体在面临选择和挑战中做出更好的决 定;情绪稳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创造一 个更有利于学习和工作的环境,使个体在学 术和职业领域表现更佳。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识别和表达情绪、同 理心培养、冲突解决技巧、练达的社交、决 策能力的增强等方面。本书还探讨了个体情 商的来源,是天生的,习得的,还是可以训 练的。还包括心理学界有关情商研究的理论 演变。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和情 绪挑战,这时,我们亟须提升这种“让情绪 为你服务而不是与你作对的能力”。
少年时 · 订阅信息
寄送时间
发货时间:48小时内陆续发货(节假日、周末顺延)。历时1-5天不等。
特别说明:一经发货,不支持无理由退换货及中途退订,如遇暴力运输导致书籍受损,请及时联系客服处理,请谨慎下单哦!
订阅咨询
客服邮箱:xiaoduo_service@163.com
客服热线:400-680-7771/15712934203
客服微信:xiaoduoui2
客服QQ:2384499206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8:00(法定节假日除外)
- 小多少年时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