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园书屋店铺主页二维码
哲学园书屋
开票请先咨询店小二,由于渠道不同,不是所有图书都能提供发票。星期六天出版社不发货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现货】社会性自我(我们在哪里找寻自我?)李康社会学译丛

60.70
运费: ¥ 0.00-999.00
库存: 29 件
【现货】社会性自我(我们在哪里找寻自我?)李康社会学译丛 商品图0
【现货】社会性自我(我们在哪里找寻自我?)李康社会学译丛 商品图1
【现货】社会性自我(我们在哪里找寻自我?)李康社会学译丛 商品图2
【现货】社会性自我(我们在哪里找寻自我?)李康社会学译丛 商品图3
【现货】社会性自我(我们在哪里找寻自我?)李康社会学译丛 商品图4
【现货】社会性自我(我们在哪里找寻自我?)李康社会学译丛 商品缩略图0 【现货】社会性自我(我们在哪里找寻自我?)李康社会学译丛 商品缩略图1 【现货】社会性自我(我们在哪里找寻自我?)李康社会学译丛 商品缩略图2 【现货】社会性自我(我们在哪里找寻自我?)李康社会学译丛 商品缩略图3 【现货】社会性自我(我们在哪里找寻自我?)李康社会学译丛 商品缩略图4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社会性自我》深度探究“自我”这一概念,用一本书的厚度去回应那个元问题“我是谁?”伯基特将自我、个体、身份放置在社会活动、背景、关系等一系列视角中,借由伦理、展演、性别、阶级等维度,反复考察自我、身份/认同等哲学、社会学概念的内蕴与外延。本书悠游于黑格尔、巴赫金、弗洛伊德、莱恩、布迪厄、福柯、巴特勒、吉登斯等思想家的谱系之间,引经据典之中将“自我”这一指向繁复、脉络纷乱、变动不居的概念解析得鞭辟入里。此外,作者还将“自我”放置在新媒体、全球化、文化转型的崭新语境下重新审视。本书无疑是一本我们探索自身中可能性、复杂性、现代性和不可知性的最佳指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伊安·伯基特(Ian Burkitt),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社会学与犯罪学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已出版著作包括《思想的身体》(Bodies of Thought,1999)、《社会性自我(第二版)》(2008)、《情感与社会关系》(Emotions and Social Relations,2014)。

译者简介

李康,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教学卓越奖获得者。曾于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分别访学一年。在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方面完成译著30部,1500万字。

 

 

名家评语

自米德和戈夫曼之后,还没有人尝试以如此有效的视角、如此令人信服但又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尝试探究这一问题……这部完全重写的再版著作,保留了前作所有优点,并将富有原创性的分析延伸到了新的领域……如果你对认同问题感兴趣的话——尤其对认同是如何“运作”(work)这一议题——那么本书无疑是必读核心书目。

——理查德·詹金斯(Richard Jenkins),谢菲尔德大学社会学教授

 

一本为新世纪而倾心结撰的奠基之书。在本书中,那些有关自我与认同的旧有理论,都被放置到了全球化与文化转型的新时代予以重新探究。当下的我们都拥有哪些类型的自我?又有哪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今天的自我?伯基特此书着实拨云见日,使人受益良多。

——诺曼·邓金(Norman K. Denzin),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杰出研究教授

 

目录

目录

第二版序言与致谢

第一章社会与自我

第二章对话与社会性自我

第三章伦理、自我与展演性

第四章权力、知识与自我

第五章社会性别、性态与认同

第六章社会关系、社会阶级与自我

第七章当代社会中的自我

第八章结论

中外专名索引

内容选摘

 

第二版序言与致谢

 

要为一本书写第二版,这样的提议很有意思。赛智出版集团最初向我提出此事时,我第一反应是觉得,自己恐怕不能回过头去,做一项认为自己十六年前已经完成的任务。但随后我更仔细地掂量了一下前景,又重新燃起了热情:在中间这些年里,关于自我与认同,又写出了那么多作品,本书初版在许多重要方面已经过时,考虑到有关社会性别与性态的研究文献呈爆炸式增长,对于社会阶级的学术兴趣也是东山再起,情况就更是如此。因此,这部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处在一个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世界里,呈现出怎样变动不居的性质,而这种性质又对自我认同产生了哪些影响。但还不仅如此,我自己也变了。《社会性自我》的初版是以我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的。经历了这些年有关自我问题的教学与写作,我的观点已经有了微妙的转变。有鉴于此,我选择重写整本书,而不只是补充些新的材料。这会更耗时间,但也有更令人满足的体验―希望读者也能和笔者一样感到满足。

 

同样有意思的是回想一下写作初版时的前前后后。最初的思想种子早在我本科时即已埋下,当时我的一位老师,罗伯特· 阿什克罗夫特,提问是什么让我们成长为如今之所是,我们又为何会有如今之行事方式:与此相关的究竟是作为个体的我们,我们发现自己所处的社会,包括我们的社会位置、制度角色或家庭背景及教育背景,还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这桩事情本身就例证了我们人类具有相互影响:一名良师能激发起学生毕生的兴趣和探究。不过,就像我在全书中都试图指出的那样,我们的一切作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中。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开始以社会性自我为题做博士论文,并在八十年代末完成此书初版,这一阶段我们都生活在政治上的保守主义时期。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整个八十年代定了调,宣称根本没有什么社会,只有个体和家庭。所以这似乎是在逆时而动,因为我要钻研的文献认为实情恰恰相反,即我们作为个体自我,只有在由与他人的互动组成的社会世界中,才能界认出自己有何差异,看到自己与其他一些人有异有同。但这样又带出了许多更大的问题:社会性的相似与差异,权力,不平等,社会阶级,社会性别,性态。这些就是本书的主题。

 

在一部探讨社会性自我的书里,如果表示无论我完成了什么,都不是出于一己之力,当属得体之论。本书是与其他声音之间的对话(而我希望别的声音也能吸引读者)。有许多人的著述都对我有所启发和激励。罗伯特· 阿什克罗夫特、布赖恩· 伯基特(Brian Burki_)、艾琳· 莫克森(Eileen Moxon)和希拉里· 罗斯(Hilary Rose)都鼎力支持,鼓励我完成奠定初版基础的博士研究。理查德· 基尔明斯特(Richard Kilminster)作为我的博士生导师,对我有莫大的启发和支持。斯思· 特斯特(Keith Tester)也是如此,那些年他还是我在利兹大学的研究生同学,但他与我分享了原本可能孤军奋战的研究任务和论文写作。以下人等也对本书初版的撰写做出了评点或提供了帮助:戴维· 英格尔比(David Ingleby)、伊恩· 帕克(Ian Parker)、卡伦· 菲利普斯(Karen Phillips)、凯瑟琳· 坦普尔(Kathleen Temple),还有亲爱的卡罗琳· 普拉特(Caroline Pra_)。

 

在撰写本书第二版时,我要感谢布雷德福大学(BradfordUniversity)的师生为我的工作提供的学术文化氛围,不过尤其要感谢保罗· 沙利文(Paul Sullivan)、布里德· 费瑟斯通(BridFeatherstone)和弗里德尔· 布纳特(Friedel Weinert)费时耗神阅读书稿不同部分。我还要感谢彼得· 伦特(Peter Lunt),他通读全稿并给出评议。我很感激艾伦· 斯科特(Alan Sco_)、查尔斯· 斯通斯(Charles Stones)、阿尔维克· 巴拉米扬(ArvickBaghramian)和诺菲特· 伊扎克(No_t Itzhak)提供了所有社会存在都必需的友谊。但不管怎么说,社会性自我也必须为自己的行动承担个体的责任,书稿中还留有什么缺陷,完全应该归咎于我。

 

 

 


哲学园书屋店铺主页二维码
哲学园书屋
开票请先咨询店小二,由于渠道不同,不是所有图书都能提供发票。星期六天出版社不发货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现货】社会性自我(我们在哪里找寻自我?)李康社会学译丛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