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大众儒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读本
定价: 35.00
ISBN: 9787300230597
作者: 袁晓晶,曾国藩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9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曾国藩是清世由文人而入武侯的**人,虽身处乱世,却中正庄严、克己复礼,严格以理学精神修养自身,劝谕家人。《曾国藩家书》以儒家理学精神为根柢,充分体现了儒学的道德追求与现实抱负,堪称儒者安身立命之范本。
《曾国藩家书》读本精选家书中的重要篇章,重新编辑分类,以修身、劝学、孝悌、处事、为政、治军为大类,根据文中主旨另拟标题,在基本解释的基础之上,对文中核心意义加以延伸和阐述,以方便当代读者更好地理解曾国藩在清代政治风云变幻之下,所写家书的意义和价值。
修身卷
劝学卷
孝悌卷
处世卷
为政卷
治军卷
袁晓晶,解读者简介
袁晓晶,甘肃兰州人,哲学博士。2013年7月至今,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晚清儒学思想史、儒学教化及国学教育的普及问题。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一项、上海市委项目一项,发表论文十数篇。曾著有《仁心与仁政:孟子》,合著《梵音清韵:诗僧画侣面面观》。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今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原名子域,字伯涵,号涤生。祖父曾玉屏,普通耕读之人;父亲曾麟书,秀才塾师。曾国藩二十八岁考取进士,三十岁岁授翰林院检讨,三十七岁任礼部侍郎。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在为母亲江氏守孝期间,临危受命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历时十三年,为清廷平定太平军起义,追缴捻军。此后数年,办理洋务、回任两江,在军事、洋务、文化、政治等方面均功绩显赫,成为清代中兴名臣,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同治十一年(1872))去世,谥号文正。
曾国荃在家中有子女中排行第九,故称“九弟”。他出生于道光四年(1824),小曾国藩十三岁。国荃十六岁随父上京,后住在曾国藩宅邸,与哥哥一家同住。此时的曾国藩恰值而立之年,又初为京官,家境并不富裕,但对于九弟的照顾则是体贴入微。然而,曾国荃在入京一段时间后,还是思乡情切,想回到湖南。这封信便是曾国藩向父亲陈情此事。
在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作为家中长男,对自己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从兄弟友爱的角度来看,曾国藩对于九弟的生活起居、前程学业是极为关心的。然而,即便兄弟相处似平常,而九弟迫切归家的想法,依然让曾国藩内心感到不安。这种不安,就是一种自省的萌芽,当得知九弟要离开的决定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推卸责任或懊恼,而是考虑自己是否有不对之处。在信的一开始,曾国藩即向父亲表达了自己这方面的困惑与担忧,并禀明自己不断向九弟询问,甚至提出让弟弟对自己“正容责之,婉言导之”的要求。这不仅是兄长对于弟弟的爱护,更是兄长自身人格修养的体现。
在儒家看来,修身的一要务在于能发明自己的本心。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即便没有学过什么知识,人也具备做善良之事的能力;即便没有经过复杂的思考,也可以对善与不善的事情做出基本的判断。就好像小孩子,虽然天真烂漫,毫无任何成人世界的处世经验,可是他也知道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到年长一点,便知道要尊敬自己的兄长。亲亲,这就是仁;敬长,这就是义。这不是什么复杂的道理,这正是天底下根本的人道所在。正因如此,儒家有着“反身而诚”的修身功夫。反身而诚,就是反思自身,去发现自己的本心。曾子说,自己每天都要反省一天的行为是否恰当。在待人接物时,是否怀着一颗真诚之心。在与人协同做事时,是否忠诚踏实。每天学到的东西,是否有认真实践。“三省吾身”就是要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日常行为,以达到心与行的统一。
曾国藩客居北京,事业和生活都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作为兄长,对于弟弟赴京学习、日常起居却给予了加倍的关怀。奈何国荃一心要回乡,这时曾国藩的做法体现出儒家君子在修己上的功夫。他没有责备国荃,而是努力去与国荃沟通,在沟通不够顺畅的时候,则反身自省。
修身之始,在于能够自我反省,其境界则是达到“人不知 而不愠”的豁达。而在这封信中,所体现出来的正是儒家君子修身的一步:“反身而诚”。
-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