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作者:[美] 露西娅·卡帕基奥内(Lucia Capacchio
书号:332208
定价:¥79.9 元
字数:180 千字
印次:1-1
开本:异16全
出版时间:2024-09-14
ISBN:978-7-300-33220-8
包装:平
作者简介
露西娅·卡帕基奥内 博士
注册表达艺术治疗师、艺术家、表达艺术疗法畅销书作家,在全世界范围培训心理治疗师、医务人员和教育者用非惯用手写作、绘画进行心理治疗。
内容提要
我们的情绪包含九个成员,它们分别是快乐、害怕、困惑、悲伤、嬉笑、沮丧、愤怒、爱、平和。我们紧张时,胃会不舒服;愤怒时,会气得火冒三丈;恐惧时,会浑身发冷;兴奋时,会高兴得跳起来;感到宽慰时,身体如释重负。可见,积极情绪不仅让我们充满生气和活力,使我们的体验富有色彩和质感,还使我们能诚实、热情、富有创意地拥抱生活。然而,受到压抑的消极情绪则会给我们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与困扰,很多疾病也与情绪冲突有很大的关联。
本书以情绪疗愈为主题,共有三个模块,分别是了解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本书作者依据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及教学经验,运用了多种艺术表达的方式和多种媒材,设计了60多项通过涂鸦、画画、舞动、写作、雕塑等表达性艺术的形式直接感受情绪的练习,以帮助读者处理好这些不理性的、令人迷惑的内在的情绪。
赞誉
《乌云会来,也会去》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我和作者同为表达性艺术治疗工作者,在很多方面心有灵犀,比如我们都关注对情绪的工作。我自己这些年来一直也在做综合运用多种技术进行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的工作,只不过我更关注两种特定的情绪——愤怒和悲伤,因为这是我在中国人身上看到的具有集体性共识的情绪。
严文华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乌云会来,也会去》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情绪有颜色、情绪有形状、情绪需要表达、情绪有身心症状,所以当情绪被接纳、被表达时,它们会穿过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赵小明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相信《乌云会来,也会去》这本书会让你爱不释手地读下去,不仅因为作者露西娅·卡帕基奥内博士通过生动的临床个案和深入的神经科学教授了丰富的艺术疗愈技能及其原理,更因为她作为艺术治疗师通过真切的个人情感故事和优美的艺术性文字,使阅读成为情绪疗愈的过程,让你不断感到自己那个内在小孩的萌动。
琳达晓乔
美国执证高级心理咨询师
美国认证高级舞动治疗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兼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
《乌云会来,也会去》这本书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作者采用多种艺术创作方法,随着艺术路径的延伸,表达内心体验,宣泄不良情绪,找到自我存在感。
汪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编辑推荐
1.情绪表达艺术治疗大师倾心之作,作者依据亲身体验,以及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教学及与读者的互动,通过如绘画、做拼贴画、陶艺、音乐、写作等富有创意且有效的艺术表达方式,设计了60多项帮助我们直接感受情绪的练习。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严文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赵小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兼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琳达晓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汪莉联袂推荐。
目录
第一部分 认识情绪,拥抱自己
第 1 章 是人,就一定会有情绪 / 003
情绪是什么,它来自哪里 / 005
情绪只有得以表达,才能让你释怀 / 010
第 2 章 为情绪找到宣泄的出口——艺术表达 / 019
涂写出你的情绪 / 021
与生俱来的艺术表达能力 / 025
活跃在你情绪中的内在小孩 / 033
触手可及的情绪疗愈素材 / 035
第 3 章 身体比你更懂你 / 041
绘制你的身体痛点地图 / 043
身体疼痛背后被隐藏的情绪 / 048
第二部分 用艺术疗愈情绪
第 4 章 情随笔意,以画疗心 / 065
绘出情绪的颜色 / 067
用涂鸦为愤怒开门,释放长期压抑的情绪 / 072
用拼贴画将你的爆发性情绪仪式化 / 079
用粉笔画出你凌乱、棘手的情绪 / 085
用水彩笔涂出你的混乱、困惑与矛盾的情绪 / 086
用最恰当的方式体会情绪家族中的快乐分子 / 094
第 5 章 雕塑情绪的形状 / 103
黏土是对人生的绝佳比喻 / 105
在纵情揉捏黏土中体验人生百态 / 111
第 6 章 倾听情绪的声音 / 127
声音对情绪与健康的影响 / 129
音乐才是疗愈情绪的良药 / 131
让我们情绪爆棚的声音 / 137
能让你平和满足的曼陀罗与声音冥想 / 146
唤醒内心快乐的多巴胺音乐 / 149
第 7 章 舞动,让情绪流淌 / 153
每个人都是释放情绪的舞者 / 155
跟加布里埃尔·罗斯学舞动 / 161
舞动是一种静默的自我修行 / 166
第三部分 允许情绪穿堂而过
第 8 章 写作即疗愈 / 177
有温度的故事是最好的治愈 / 179
观影疗心:电影的疗愈价值 / 181
拼贴出你的情绪故事 / 183
让情绪讲它自己的故事 / 187
写作是生活的疗愈师 / 189
第 9 章 面具人生,寻找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 195
面具人格下的多个自我 / 197
制作面具,探索你的子人格 / 201
以面具为媒,了解不一样的自我 / 209
第 10 章 幸福就在转念间,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 213
通过清理思想来清理情绪 / 215
情绪的断舍离 / 222
实现情绪自由从改变开始 / 235
精彩样章
推荐序一
严文华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通过艺术表达和疗愈情绪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天地非常深远辽阔,可以承载人们心灵最深处的痛苦、悲伤、愤怒、喜悦,既可以帮助儿童,又可以帮助年轻人,还可以帮助到老人。它的创造性、自发性、直接性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为其投入热情。从进入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百花园开始,我为之沉醉了20多年,至今仍然保持着当年初次接触时的热情。正是这种热爱感染了我的学生、学员和读者。但每逢别人请我推荐关于情绪管理方面的自助书时,我都会比较苦恼,因为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自助专业书籍。而目前展现在你手上的这本书,正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和实践的专业书籍,同时它也适合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用来设计专业活动时寻找灵感。
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我和作者同为表达性艺术治疗工作者,在很多方面心有灵犀,比如我们都关注对情绪的工作。我这些年来一直也在做综合运用多种技术进行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的工作,只不过我更关注两种特定的情绪——愤怒和悲伤,因为这是我在中国人身上看到的具有集体性共识的情绪。我在工作坊中也会使用人体情绪图,让当事人在人体图上涂颜色、画形状,寻找情绪的身体根源。我还会创意性地尝试运用多种媒材来表达情绪。我的实践活动也是整合导向的,涉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在此,我愿意和你分享我的读后感。
本书以情绪疗愈为主题,共有三个模块,分别是了解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作者露西娅·卡帕基奥内运用了多种艺术表达的方式和多种媒材,设计了60多个简单而有效的表达性艺术活动,通过涂鸦、画画、舞动、写作、雕塑等表达情绪,让自己的情绪通过视觉化的图像被看见,通过与黏土的揉捏被触碰,通过音乐的旋律被听见,通过身体的动作被感受。
运用艺术方式疗愈情绪
作者在本书中传递出来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一是情绪的重要性。在现实当中,人们的情绪和感受常被否认、被低估。在中国文化中,情绪常被隐藏,然后会被转化为躯体症状,比如说偏头疼、背痛、失眠等。但情绪是重要的,因为情绪是能量。与自己情绪隔离的人像生活在沙漠中,内在是干涸的、没有滋养的。而总是沉浸在某种情绪当中的人,也会被这种情绪淹没或吞噬,无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情绪看不见,但它却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作者说道:“如何培养所谓的情绪素养?如何学会解读和说出情绪的语言,包括我们自己的和别人的情绪?我的方法是接纳这些情绪并从中学习。为了这样做,我们必须学习情绪的语言,这是你内在小孩的语言,是身体、内在
艺术家和灵魂的语言。这是亲密的语言,是我们和自己、和他人最深层的沟通。一旦学会了,这种语言就能带给我们最高的智慧和最大的创造力。”这本书就是使用图画的方式看见这种语言,使用雕塑的方式触摸这种语言,使用音乐的方式聆听这种语言,使用舞动的方式感受这种语言。
二是对艺术活动不评判。首先,不评判是指当事人本人放下评判心,这些评判常常阻碍人们开始艺术活动,最常见的标签是“我不会画画”“我不会跳舞”“我的雕塑很丑陋”。这些标签有可能从人们很小的时候就被贴在自己身上了。一方面,人们用这些标签自我保护,获得内在的安全感;另一方面,这些标签也限制了人们挖掘潜能的可能性,人们听凭这些标签让自己裹足不前。其次,评判还来自其他人,或来自想象中的他人。当人们把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别人的时候,满心期待得到好评或被充分理解。有可能我们过于脆弱,别人中性的话语在我们听来是评判性的;也有可能是有些人只会用尖刻的评判来彰显自己的高人一等。即使是那些自己觉得画得非常好看的图画,在分享给别人的时候也会存在风险,因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些不同的看法,有可能会伤害到你。有些时候,哪怕仅仅想象我们做身体舞动的时候旁边有其他人在场,我们都可能会身体僵硬、手足无措。作者建议所有的艺术作品和所有的过程都只对自己开放,“展示这些作品可能会招致别人的批评,他们会用语言把你的作品撕成碎片……你不需要负面的反馈,因为它可能让你彻底封闭自己”。明确创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表达情绪,而不是为了让最后的作品赏心悦目,或者获得别人的好评,这样就可以减少评判对艺术活动的干扰,从而允许真实的情绪流淌出来。人人天生都是艺术家,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这一点。只要放下自我批评,不去理会外在评价的
声音,就可以天然地展现自己。
三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这是过程艺术,你运用的方式和获得的体验比最终作品更重要。怎么强调这一点都不为过。如果你太在意最终作品,就失去了表达艺术的全部意义。这和你、你的情绪有关,和高雅的艺术无关,表达艺术就是通过有创意的出口宣泄所有情绪。如果你不经意发现,你的表达艺术作品变成了你想进一步发展的赏心悦目的作品,那非常好。但是那绝对不是目标。类似地,如果被埋没的才华浮现出来,你想开发它,那么我完全鼓励你 , 但以表演为导向的艺术活动属于另一个范畴。”
本书的五个特点
本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专业性。专业性是任何一本心理学书籍的生命力,也是有别于非心理学书籍的分水岭。作者受过相关专业训练,在1977年获得美国艺术治疗协会的注册艺术治疗师,写作本书的时候,她已经在相关的领域工作了20多年。本书也是她多年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具体来说,包括绘画治疗、音乐疗法、舞动疗法、写作疗法,以及这些疗法的结合,比如音乐、摆动和图画的结合:在听加布里埃尔的五种节奏的音乐时做身体的舞动,并且用任意一只手或用两只手伴着五种节奏画画。如果你是偏好视觉性的读者,你就会特别享受第4章,用颜色来表达情绪;如果你是倾向于听觉型的人,你就可以重点看第6章,用声音来表达情绪;如果你是内在感觉型的,你就可以重点看用黏土工作的部分;如果你是注重身体感受的、注重运动的,你就可以重点看第7章,通过身体的舞动来表达情绪;如果你是愿意通过文字表达的人,你就可以重点看第8章,通过写作疗法表达情绪。如果你是混合型的,所有的感官都是比较平均发展的,你就可以享受书中所有的活动。在中国中小学正规教育活动当中,视觉型的孩子往往更占优势,因为大部分知识教授都是以视觉型方式输入的。而以其他类型见长的孩子可能受到各种局限,在学习上不占优势。而表达性艺术治疗运用多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人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内在感受,让每个人既利用自己所长,又拓宽自己获取和加工外界信息的渠道,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也会促成吸收知识的效能发生变化。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作者本人是所有这些技术的受益者,然后她把这些对她有用的技术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坊中,最后集结在本书中分享给读者。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一点,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本励志书,作者本人的成长历程穿插其中,她曾经是情感障碍的受害者,曾得过无法诊断出来的病,离过婚、失过业,有过多年的挣扎,然后通过运用表达性艺术的方法,她更深地理解了自己。她的外在状况可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她的认知和心态变化了,所以有更多的空间容纳那些应激事件了。对于书中的某些活动,她是用自己的作品来举例的。她运用了大量的自我揭示技术,让读者知道这些技术是如何有效地帮助过她的。在我看来,这样的直面是需要勇气的。
本书的第四个特点是可操作性强。作者有多年实践经验,带领过很多工作坊,她非常了解如何设计并带领一个活动。她在书中设计的活动都是围绕明确的目标展开的,针对性很强,适合读者自己在家中操作。对不适合的群体或活动,她也有提醒。她还细致地列出了活动所需要的媒材,提到不同媒材擅长表达的情绪,如粉笔很适合表达比较微妙、比较柔和的情绪;释放愤怒、沮丧这类热情绪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制作拼贴画,因为拼贴的过程中需要撕碎东西,而撕碎东西可以让人们发泄愤怒。作者还推荐了相关的音乐资源和其他相关材料,从而大大增加了操作的便捷性。另外,她有丰富的写作经验,不光是在写作疗法当中锻炼自己,她还是10多本书的作者,所以擅长把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化为故事和个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
本书的第五个特点是结合了中国文化。在你阅读本书的时候,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有些内容非常亲切熟悉,因为它们直接来自中国文化。比如,露西娅·卡帕基奥内在提到情绪跟五脏的关系时,是不是会让你想起《黄帝内经》中的五志“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当她提到“音乐具有疗愈的作用。它可以释放被埋藏的情绪,开启新的力量和创造性”时,是不是会让你想到中国文字中的“乐”“药”同源?传说仓颉造字时,“药”字就是从“乐”字而来的。乐在产生之初就是用来治病的,本身就是药。书中还提到了一些特定的发音,是不是会让你想到六字箴言“唵嘛呢叭咪吽”?另外,当她提到舞动时可以感受自己体内的气,这是不是也会让你想到中国人常说的气感?作者认为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部分,所以在她的工作中,她会使用东方文化元素。
推荐使用本书的方式
和传统的书不同,这是一本体验书。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采用的方式是一边读一边做书中的练习。可能第一次无法全部做完,没有关系,我是先挑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活动来做的。到第7章舞动的部分,我会边听她推荐的音乐,边感受自己的内心。然后我就觉得坐不住了,一定要从椅子上跳起来,要让身体动起来。我是带着激情去操作这本书的,当我真正动手操作的时候,我会觉得那些内容特别有帮助。我不知道你是否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阅读这本书。实际上,2006年这本书的英文版,在亚马逊网站上的副标题就是“60多个简单的探索情绪的练习,通过涂鸦、画画、舞动、写作、雕塑等表达情绪”。只有真正动手去做,才能够体
现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并不是用来单纯阅读的书,如果只是单纯阅读的话,你的收获是有限的。它真正的价值在于,你要把阅读拓展成为动手操作、情绪体验。
结语
任何一种技术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都会涉及跨文化调适和本土化,这本书也是如此。作者大力强调的“不要在意他人的评价”对中国读者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另外,这本书的英文版最初出版于2006年,这些年表达性艺术治疗在理论上、方法上、媒材上有了更多的发展,在情绪层面和脑神经科学等跨学科也有了更多的结合。但是作者的整体思路、活动的设计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整体而言,本书是一本专业的、可操作性非常强的、自助助人的、专门针对情绪的表达性艺术治疗书。
推荐序二
赵小明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用艺术疗愈情绪、疗愈你的“真实的我”
关于“真实的我”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天天都是一个样子,但其实你有很多面、很多个“我”。在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多个角色。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会以不同的角色呈现。而“真实的我”就是我们主要的内在角色之一。
常说的“真实的我”到底是什么
在我们人的自我结构里,最核心的是自体。这个自体可以认为是一个人关于“我是谁”的最内核的部分。
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一个人的自我成长、自体的成长有一个具体的修炼方法,那就是元婴论。中国古代传统修炼认为,我们应该去修炼自己的自体,修炼自己的元婴,而修炼的最终状态是达到天人合一。
道教十分重视保持“婴儿”“赤子”的状态,在道家传统思想中,有一个“元婴”,即返璞归真,通过修炼达到清静无为之境,心灵犹如婴儿一样,元婴的修炼也是内丹修炼的一种方式。
简单地说,元婴是指修真之人凝聚全身元气,化成一个纯能量体的自己,也就是一个缩小版的自己。
婴儿长大是身体的长大,但是在人身体长大的同时,精神上也要长大,而精神上的长大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自我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人如何去发展他的自体部分。
“真实的我”藏在哪里
抛开生物学上的意义,“心”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实的我”,这是我们的人格中柔软、脆弱的部分,指向感受和直觉。我们和心联结的时候,也和真实的我相联结。
除了智力年龄外,我们还有情绪年龄。一个人可能看起来很成熟,但在和亲近的人相处时却像个冲动的孩子。当我们做出情绪上的反应时,其实就产生了一种自发性的“年龄回溯”。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一定要明白:你的心里一定有个 “真实的我”需要你的关注。
“真实的我”会怎么表达
本书的作者敏感地洞悉:我们的情绪反应和习惯正是“真实的我”直接的表达方式。 作者认为,情绪有颜色、情绪有形状、情绪需要表达、情绪有身心症状,所以当情绪被接纳、被表达时,它们会穿过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基于此,本书分为拥抱你的情绪、表达你的情绪、理解你的情绪三部曲。情绪表达部分充分从情绪的颜色、雕塑情绪、情绪的声音、运动中的情绪等调动了五官身体感受性。
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关于自我疗愈
“真实的我”是人们情绪上的自我,是感受和欲望的表达。
在道教里面,一个人要想自我修炼,就要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也可以理解为不断地打通与他人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家族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与国家的关系、与天地的关系、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它是一个把世间万物最终都理解为一个整体的过程。这个整体的过程最终又可以修成像一个完整的婴儿一样的状态,即“元婴”状态,这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
我们如何通过创造外在的形式去表达“真实的我”的感受呢?
本书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还设计了多种通过表达性艺术形式直接体验情感的活动,包括绘画、拼贴、陶艺制作、音乐欣赏、舞动、写作、面具制作和戏剧性对话。所有的活动都适合任何一个普通人,换句话说,你不必在这些艺术形式上富有天赋或才能。
在生活中,你可能:
• 在接听电话时涂鸦,发现这样可以舒缓情绪;
• 写日记或记下梦,发现写着写着,感觉和想法就会随之改变;
• 只是作为爱好去画画、雕塑,但明显地感受到这个过程可以让你从日常困扰中解脱出来;
• 在开车、散步的时候唱唱歌。
这些说明通过运动、声音、写作等艺术形式进行自我表达能改变生存现状, 舒缓情绪,让头脑清晰,让精神焕发,进入更高的意识状态。
表达性艺术治疗则将来访者带入了一个情感世界并为其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将艺术整合进心理治疗,使来访者可以运用自我无拘无束的部分。
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治愈性。
前言
何人曾见风?
你我都不曾。
但见枝叶动,
才知风穿过。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1830—1894)
情绪自我
情绪(emotions)就像古老童谣中的风,没人能看见。尽管我们无法用平常的视觉直接看到它们,但是能感受到各种情绪就在我们的身体里。英语“feelings”这个词跟“emotions”一样,都既表示身体的感觉,又表示情绪、情感,可见情绪与身体的感受是联系在一起的。
你是否有过以下感受:
• 紧张时,你的胃会不舒服;
• 愤怒时,你会气得火冒三丈;
• 恐惧时,你会浑身发冷;
• 兴奋时,你会高兴得跳起来;
• 浓情蜜意会融化你的心;
• 闷在心里的悲伤会让你如鲠在喉;
• 感到宽慰时,身体如释重负。
你通过一些迹象同样可以发觉别人的情绪。即使对方一句话没说,你常常也能知道他们的内心情感。例如,落泪说明悲伤,皱眉表示愤怒,随意、快活的手势代表嬉闹,抖动的脚透露出恐惧,咧嘴大笑表明了快乐。说到情绪,肢体语言比口头语言更有说服力。是不是有人曾对你说:“谁?我吗?生气?没有的事,我很好。”但其短促的语调和僵硬的下巴却透露出不同的意味?这是典型的不协调:说出来的和想的、感受到的不一样。但是你可能不会被愚弄。面部表情和声音道出了真相。情绪会泄露出来,无论你喜不喜欢。
英语“emotions”这个词的拉丁词根“e”(输出)+“movere”(移动)说出了情绪的全部意义:移动出来。情绪要么像河水一样自然地流淌,要么受到抑制。如果受到抑制,它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喷涌,这块隐秘的区域太深,意识的光照射不到。把不受欢迎的情绪放逐到内心深处会导致紧张性头疼,甚至更糟。这些被遗弃的情绪最终会泄漏出来,或像洪水一样泛滥。
情绪的本质就是移动。你可以通过观察婴儿和年幼的孩子来了解。在学会压抑情绪之前,小孩子只是把它们释放出来。例如,三岁的亚娜抱着她的泰迪熊玩具,一个小朋友突然从她手里夺走了玩具,亚娜会愤怒地大叫。九岁的鲍比得知他的宠物兔死了时,也会立即悲伤地哭泣起来。
情绪提供了为生存而采取行动的动力。塔尼娅看到邻居家的狗被车撞了,她开始害怕行驶的车辆。恐惧使她不敢在街上玩耍,这对生命是有益的。
情绪还使我们能诚实、热情、富有创意地拥抱生活。情绪让我们充满生气和活力,使我们的体验富有色彩和质感。感受各种各样的情绪就像用调色板上所有的颜色作画。问一问有过严重抑郁或长期抑郁经历的人你就知道了。当情感消失了,情绪一平如水,生活似乎都不值得过了。这种灰暗的状态有时会引起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从生存到感受生命力的角度来看,情绪对我们非常有利。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情绪是什么,我们需要从情绪中了解什么。
这本书是感受、接纳和表达情绪的用户手册。书中的案例研究和方法是有一定顺序的。如果按本书的顺序阅读并练习,它们就会引导你以富有创意且有效的方式拥抱你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你将学习有情感地活着,平衡大脑和心理,平衡身体与精神。
图书馆和书店的书架上摆满了关于愤怒、抑郁、恐惧、悲痛、孤独和爱的自助类书籍,这类主题的书还不够多吗?为什么需要另外一本有关情绪的书?在考虑是否写一本新书时,我一直在问这些问题。回答始终如一。来访者、学生和读者表达了强烈的需求。他们为情绪而苦恼,通过发邮件或打电话寻求实用的工具,以解答下面这些重要的问题:
• 如何发现我的情绪,真正地感受它?
• 当我接触到情绪时,我应该如何对待它?
• 如何处理特定的情绪,比如恐惧、孤独、悲痛或愤怒?
是啊,情绪——这些不理性的、令人迷惑的淘气鬼总在最不恰当的时候冒出来。你刚告诉自己不要再为逝去的爱人悲伤,但在超市里眼泪突然奔涌出来。或者你非常确定自己可以控制住愤怒,但在工作中突然大发雷霆。你从一位能干的职场精英变成了乱发脾气的熊孩子。这多令人尴尬,多么危险。当你在拥堵的道路上开车回家时,路怒的突然爆发更是致命的。
我们读过关于管理情绪或控制冲动的书,我们也尝试过,但通常的情况是我们压抑或克制了这些难驾驭的情感。就像一种根在地下蔓延的竹子,我们把这里的情绪砍掉,只是用生活的碎石、水泥和砖头压住它们,不让它们露出来。接下来,被隐藏的情绪会在哪里冒出来呢?是在卧室还是在董事会的会议上?是在教堂还是在上班的路上?
相反,有些人感觉不到他们赖以生活的情绪(我敢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也依赖于情绪)。因为太痛苦、太可怕或者太不可接受而变得麻木或压抑情绪的人会发生什么?其中一些人会成瘾,或用药物让自己平静;有些人把情绪闭锁在身体中,患有各种应激障碍。记住,情绪迟早会宣泄出来,它们注定会不断流动。
情绪与身心医学
各项研究都显示,与压力相关的疾病大约占到所有就诊的80%。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很多疾病只是病患的情绪在寻求帮助。通过对支持性团体疗法、身心健康咨询、冥想、表达艺术疗法、生物反馈及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研究显示,采用这些疗法的病患的病情得到了改善和缓解,他们比对照组活得更长久。这些研究在该领域算不上新的探索。早在20世纪70年代,汉斯·谢耶(Hans Selye)医生和肯尼思·佩尔蒂埃(Kenneth Pelletier)分别在各自所著的《生活的压力》(The Stress of Life)和《心灵是治疗者,心灵是杀手》(Mind as Healer, Mind as Slayer)的书中对这一领域都进行了描述。哈佛大学的赫伯特·本森(Herbert Benson)医生在《放松疗法》(The Relaxation Response)一书中同样提供了实用指南。在20 世纪80年代,本森的同事琼·波利森科(Joan Borysenko)在她的书《关照身体,修复心灵》(Minding the Body, Mending the Mind)中详细叙述了冥想和放松技术。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们对思想和情绪如何影响身体,以及身体如何影响思想和情绪的认识有了飞跃般的发展。作为艺术治疗师兼健康支持团体的领导者,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出版了几本关于身心治疗和通过艺术实现康复的书。我很感谢波利森科医生、伯尔尼·希格尔(Bernie Siegel)医生[肿瘤学家、《爱、医学与奇迹》(Love, Medicine and Miracles)一书的作者]、诺曼·卡森斯(Norman Cousins)医生(他很善于自己找乐)和詹姆斯·佩尼贝克(James Pennebaker)博士的支持。詹姆斯·佩尼贝克对写作的疗愈力量的研究证实了我的发现。
在过去10年间,曾经一度被医疗机构认为只能风行一时的边缘性的替代疗法或身心医学逐渐成为主流。大型制药公司在电视广告中推广他们的草药。10年前,人们依然认为只有江湖郎中或巫师才会使用这类药剂。尽管这一认知在某些地方没有多大改观,但大众的需求显然已经改变了趋势。民意调查和研究显示,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开始使用替代疗法或整体医学的疗法,如脊椎按摩疗法、针灸、身心疗法、生物反馈、催眠疗法、自然疗法和顺势疗法。一些医疗保险公司意识到这些方法能够节省费用,开始把脊椎按摩疗法和针灸这样的治疗纳入报销范围。
像伯尔尼·希格尔和拉里·多西(Larry Dossey)这样受尊敬的内科医生甚至说祈祷具有跟药物类似的作用,并且引用了有对照组的可复制的研究的确凿数据。由此,我们把这些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当成怪人来嘲笑是不对的。我们从这类作者和演讲者的受欢迎程度可以看出,大众在用心了解这个领域,比如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医生推广了古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克里斯蒂亚娜·诺斯拉普(Christiane Northrup)把慈悲和常识带给了女性医学。在后面的章节中,你将读到用写作、音乐和绘画作为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你还会看到我在临床中如何运用绘画和写日记实现自发的疗愈。
心理学家詹姆斯·佩尼贝克博士等人的研究表明,把自己的病情写下来实际上能够提高免疫力。20世纪80年代末,我见到了佩尼贝克博士,在我们比较了彼此的研究数据后,佩尼贝克对我提出的创意写作疗法具有积极作用的观点非常认同。尽管他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并没有涉及绘画疗法,但在他看来,我从我的学生和来访者那里观察到的自发性疗愈效果与他的研究同源,即都基于情绪表达具有疗愈作用这一前提。发现了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的阿尔弗雷德·托马提斯(Alfred Tomatis)医生的研究吸引了大众的注意,也吸引了健康医疗专业人士的关注。未来的医学处方可能会是“听这首奏鸣曲,明早给我打个电话”。在第3章中,你们会读到我的学生露西尔·伊森贝格(Lucille Isenberg)的案例研究, 她通过写对话得到了治疗。这位很有勇气的患者对满是疑虑的医生说,她想推迟对自己慢性病的探查性手术,因为她要先把和生病的身体部位的对话写出来。露西尔写完和身体的对话后,症状消失了,且再也没有复发。令医生非常吃惊的是,她的方法让探查性的或其他性质的手术都变得没必要了。
最受尊敬的身心科学研究者之一是坎达丝·B.珀特(Candace B. Pert),她是乔治城大学生物物理学及生理学系的教授兼研究者。在其突破性的著作《情绪分子的奇幻世界》(Molecules of Emotion: Why You Feel the Way You Feel)一书中,珀特强有力地证明了健康地表达真实情感的作用。她发现,如果外在表达与内心的情绪不匹配,也就是一个人不协调,那么身体中积聚的冲突会消耗重要器官中的能量。在这本书里,她写道:
我的研究发现,当情绪得到表达,即作为情绪基质的生物化学物质在自由地流动时,所有的系统会联合成统一的整体。当情绪受到压抑、否定或扭曲时,身体网络的通路会受阻,具有联合作用的重要化学物质会停止流动,这些化学物质会影响我们的生物性和行为。我相信这是我们非常想摆脱的情绪状态。合法的或不合法的药物会进一步干扰很多反馈环,这些反馈环的作用是使身心网络达到自然平衡的功能状态,因此药物会引起身心的疾病。
情绪之道
当情绪被接纳、被表达时,它们会穿过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些使你的情绪能存活、能呼吸的活动。依据我本人的生活体验,以及超过25年的临床实践、教学、与读者互动,我设计了多种通过表达性艺术形式直接体验情感的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包括绘画、拼贴、陶艺制作、音乐欣赏、舞动、写作、面具制作和戏剧性对话。我特别要补充说明的是,你不必在这些艺术形式上富有天赋或才能。如果用艺术表达自己会让你产生胆怯,那么你可以阅读第2章中针对性的内容来克服这一障碍。
我向你保证,和演艺、展示性才艺不同,表达性艺术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你踏上通往情绪之路。你不会受到批评,也不会被要求给别人展示你的作品。你唯一会受到的批评来自你的内心。
通过这些活动(我把它们看成富有创意的实验),你可以试着回答下面两个有关情绪的最常见的问题:
• 你如何发现和感受情绪?
• 当发现了强烈的、无法抵抗的、令人难受的情绪时,你拿它们怎么办?
尽管我有多年的经验,持有相关资质证书,也编写过不少论著,但老实说,这些只是我有资格编撰本书的一小部分。真实的情况是,我一生都在和情绪做斗争。和你一样,我也在战斗中,而不是躲在象牙塔里分析情绪或创建什么情绪理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我经历的,我爱过,恨过,伤心过,怀疑过,希望过,恐惧过,感受过抑郁与幸福,等等。换言之,我经历过好几次情感障碍。如果这还不够,那么我还想告诉你,我来自号称“情绪疗愈之都”的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的我就对情绪与思想、信念及体验进行梳理与分类,就像一名幼儿园小朋友把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一样。在我所生活的社区,这样做算得上惯例。
我也问过你们问过的所有问题,就像诗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所写,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渐渐悟出了答案”。一路走来,有许多成功与失败,有无比痛苦的失望,也有远大梦想的实现。尽管我生来就是搞艺术的料,但我发现艺术中也不乏科学元素,如好奇心、自律、观察应实事求是和实用性。做治疗师也是一门艺术。我在实验室所进行的治疗实践工作都记在我的日记中,并成为本书中设计出的大多数活动的素材来源。在我个人的情绪探索或指导来访者体验成长与疗愈的艺术时,我想出了这些富有创意的实验。就像在科学研究中一样,这些富有创意的实验是可复制的,并且对读者和治疗师产生了类似的效果,他们将我的方法应用到他们的来访者身上。以下是一些使用过这种方法的人的反馈,也许这些结果中有一些是你也在寻找的:
• 我更能感触到情绪和身体的感觉了;
• 我可以通过身心症状的形式接触和感受储存在我体内的情绪;
• 我能亲身体验到内在小孩以及它的情感与需求;
• 我现在可以识别并说出自己的感觉了;
• 我可以用不具威胁性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我的感受;
• 我找到了以前我不知道自己所具有的才能,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参与这些富有创意的实验时,请记住我是本着让你自己去了解的精神提供这些实验的。它既是艺术,也是科学。你怎么称呼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个人体验是最好的向导,也是唯一值得研究的指引。好老师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人,这是你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了解的智慧。让我来开启体验和表达你自己情绪的大门吧,从而发现你自己情绪的真相的道路。
-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