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1.微观中观宏观的分析路径本书首先进行学科概述从第二编开始至第六编则采取了;微观中观宏观的分析路径选择了由对;教育行为的微观研究逐渐切入至对;教育事实的宏观探讨这一逻辑进程。这种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学习者理解育社会学的分析视角与研究范式也更易于学习者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
2.;分化渐进和;贯通综合的表达方式本书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行动与教育事实进行研究探讨并以教育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为目标。本书不仅阐释教育社会学基础知识,同时为用教育社会学知识解释学校教育实践提供最大可能的社会学思维。尽量使本书做到既完整又深入既有可读性又保持准确性既客观又留有想象空间。
3.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彰显时代特征本书中加入了辨析;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公正;教育正义等概念的内容;结合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加入了英才教育的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新增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教育;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与秩序等重要议题;探讨了;全球教育理念的变革以及;全球教育治理的推进等相关内容以使内容更加完整饱满进一步突出和彰显教育社会学的时代特征。
全书共分六编。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分;教育社会学导论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两章;第二编教育行为论分;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和;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两章;第三编教育活动论分;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两章;第四编教育组织论分;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和;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两章;第五编教育制度论分;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和;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三章。第六编:教育功能论分;教育制度的功能;教育与个体发展和;教育与国家发展三章。
马和民,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社会变迁与教育变迁、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青少年社会化、西方社会化理论、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学生生活质量研究、良性压力教育研究、学业成绩差异研究、网络社会中的教育环境研究等。
第一编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的应用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第二编 教育行为论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 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第二节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三节 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第四节 校园欺凌与网络暴力
第三编 教育活动论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 课堂的结构第二节 课堂中的互动第三节 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 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第二节 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第三节 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
第四编 教育组织论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第三节 班级的群体分析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运行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变革
第五编 教育制度论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第三节 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第十章 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 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二节 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 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第四节 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 教育问题概述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第三节 教育不平等问题第四节 学习压力问题第五节 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
第六编 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概述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第十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第二节 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第三节 教育与生活方式第十四章 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国家现代化第二节 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第三节 全球化与教育
【前言】第三版前言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社会学专业的特殊理论学科。在教育学专业中,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等处于同一层次,属于教育理论的基础学科;在社会学专业中,教育社会学与法律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处于同一层次,属于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教育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教育凸显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人们需要对其进行理性探索而出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主义思潮兴起,科学主义逐渐渗透于教育研究领域中。社会学被用于对;教育事实(涂尔干语)进行研究,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社会学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自那时起至今,教育社会学已经走过百年历程。1887年,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涂尔干在法国波尔多大学举办了;社会学和教育学讲座。1907年,苏则罗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直接冠名;教育社会学的讲座。1917年,史密斯出版了世界上首本题为《教育中的社会学概论》的教材。20世纪以来,教育社会学经历了;兴起(20世纪初)、;低潮(20世纪40年代)、;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过程。21世纪的世界进入了更为复杂、多变、矛盾、冲突、危机四伏的时期,在愈演愈烈的全球综合竞争中,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空前复杂而全新的局面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行路对以探讨教育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为己任的教育社会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舞台。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多学科、多视角、多观点和多元方法的研究与分析,这样才能推进教育理论的充实化,促进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推动教育实践的高质量发展。教育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行动与教育事实进行研究探讨,并以教育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具备用社会学视角进行研究与分析的能力,建构一种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养成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特别是发展对教育现象进行;揭穿真相的解析、判断和探究能力,并掌握对教育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的知识和技能。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的愿望是尽量以;分化渐进和;贯通综合的方式来表达基本的教育社会学内容,同时为用教育社会学知识解释学校教育实践提供最大可能的社会学思维。为此,我们尽量使本书做到既完整又深入,既有可读性又保持准确性,既客观又留有想象空间。然而,愿望的达成需要的不仅是意志,更需要能力。限于编者的能力和视野局限,本书仍存在诸多不当甚或粗糙之处,诚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或能以更好的方式达成这一愿望。第三版保留了初版、第二版的知识结构。全书共分六编。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分;教育社会学导论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两章;第二编,教育行为论,分;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和;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两章;第三编,教育活动论,分;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两章;第四编,教育组织论,分;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和;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两章;第五编,教育制度论,分;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三章。第六编:教育功能论,分;教育制度的功能;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与国家发展三章。上述结构表达了编者对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演绎方式。第一编实际上为学科概述,从第二编开始至第六编,则采取了;微观中观宏观的分析路径,选择了由对;教育行为的微观研究逐渐切入至对;教育事实的宏观探讨这一逻辑进程。这种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学习者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分析视角与研究范式,也更易于学习者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时值《新编教育社会学》出版14年之际,我们应邀重新修订这一书稿。作为一本文科图书,我们力求在研究成果和逻辑体系方面作进一步完善。首先是数据、案例、习题与推荐阅读书目的更新。第二版中有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每章末尾附有习题和推荐阅读书目,故在第三版中,我们力求呈现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体现时代特征,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适当更替。除了形式上的改变,部分章节的内容也作了调换。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不断变化,有的不复存在,有的发生质变,有的甚至还衍生出许多新问题。鉴于此,我们在第二章第三节的;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中增加了;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其次,在各章节的重要部分,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痛点,分别加入了教育社会学中新的讨论话题,例如,在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中,将;校园欺凌与;网络暴力等新的失范行为补充了进来;在第八章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中,将;学校组织气候纳入了本书的讨论范围中;在第十一章第三节;教育不平等问题中,加入了辨析;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公正;教育正义等概念的内容;在第十二章中,结合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加入了英才教育的内容;在第十三章中,为突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独立性,对教育社会学中的文化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同时,我们深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重要指示,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基础学科,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本书在第十四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新增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教育;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与秩序等重要议题,也探讨了;全球教育理念的变革以及;全球教育治理的推进等相关内容,以使章节内容更加完整饱满,进一步突出和彰显教育社会学的时代特征。整体而言,修订后的教材更具可读性与实用性。在内容组织上,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以及问题之间都有比较清晰的逻辑关系;在语言风格上力求通俗简约;在材料取舍上尽量典型有趣;在数据选取上力求科学可靠。本书初版时深受张人杰教授(广州大学)、陆有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昌勇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等前辈和专家的鼓励与支持,在此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余思洋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辛苦的工作。本书第三版修订由我负责统稿,两位副主编既相互校订,也有明确分工:马好,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四章;张曦文,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马和民2023年9月28日
-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