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主 编:王 竞 梁丽华
字 数:230千
书 号:978-7-5502-8458-6
页 数:320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开 本:1/16
版 次:2016年11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定 价:45.00元
编辑推荐
《用影像讲故事》一书包含了对当代影像潮流的观察与技术发展的研究。紧跟时下创作的热点话题,涉及有关新媒体时代的影像创作、大数据与镜头研究、传统理论与当今美学观点的结合与突破等方面的精彩讨论。可为读者扩充视野,为学者开拓思路,为作者利其手中创作之器。
如何把大数据概念引入电影构图研究
交互设备的发展会如何颠覆影像创作
“摄而优则导”为何成为我国特有现象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影响创作方式
主编简介
王竞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副教授。1966年生于江苏,199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留校任教,主要讲授“纪录片创作”“故事片创作”等课程。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涉足编剧、导演、制片、广告等多个领域。
梁丽华
200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获硕士学位,专业方向为电影美学,同年留校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工作。目前担任摄影系本科教学,开设“电影剧作基础”课,同时负责摄影系信息研究室工作。
内容简介
影像与其承载内容的关系,一直都是影视创作者们不断思考与探究的问题。本书正是以影像与叙事为主题所展开的讨论。全书共收录十九篇论文,选自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联合主办的“影像•叙事与视觉表达”学术论坛,内容涵盖了影像创作的理论与实践、自媒体时代的影像特征、电影与观众的互动体验、互联网数据库叙事创作等当下热点话题。书中特附上专家学者、一线摄影师的论坛对话实录,希望为影视工作者及研究者开辟专业、前沿的视角,来理解当下影像创作之道。
简 目
推荐序
Part 1 影像观点
第一章试论电影视觉表达的想象力
第二章试论“云时代”手机电影摄影的新思维
第三章试析电影镜头的内构要件
第四章叙事电影中“非叙境”影像的语用学分析
第五章电影拟像本性论及其实践意义
第六章叙事之外的影像表达
Part 2 大数据时代的影像
第七章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数据库叙事方式及美学特征
第八章观众身体参与和影像的互动叙事表达
第九章观众视线关注数据与电影摄影研究
第十章创造新D 视界
Part 3 影片聚焦
第十一章影像叙事:华语套层结构电影中性别表演的反讽
第十二章围观“审判”:法庭片中观众主体身份的认同
第十三章电影《奥兰多》:“双性同体”理论的影像呈现
Part 4 影像表达
第十四章论摄影师曾剑的影像艺术风格
第十五章电影影像的创造性
第十六章影像的“造型特征”
第十七章视觉表达与人类学情怀:以中国乡村天主教摄影为例
第十八章当我们谈论影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第十九章张艺谋电影中身体叙事的影像空间表意系统建构
附录:“影像·叙事与视觉表达”论坛对谈录
出版后记
目 录
推荐序
Part 1 影像观点
第一章试论电影视觉表达的想象力
1.1 视觉表达的想象力与电影思维
1.2 视觉表达的想象力与电影的张力
1.2.1 电影是一种“直观真实”的梦幻
1.2.2电影的梦幻是电影属性的统一
1.3 视觉表达的想象力与技术
1.4 结束语
第二章试论“云时代”手机电影摄影的新思维
2.1 个体服务:终端享受的视听盛宴
2.2 云端聚合:数据与市场价值的互换
2.3 分众传播:摄影技术的私人订制
第三章试析电影镜头的内构要件
3.1 电影镜头的物态基础
3.1.1 电影“光”的现实形式
3.1.2 电影“光”的侧显性
3.1.3 电影“声”的隐喻性
3.2 电影镜头的内构规则
3.2.1 主从律
3.2.2 整一律
3.2.3 表意律
3.3 电影镜头的视窗象限
第四章叙事电影中“非叙境”影像的语用学分析
4.1 区分与界定
4.2 异质、断裂与解构:叙事之外的电影美学
4.3 对新的观众主体性的一种吁求
第五章电影拟像本性论及其实践意义
第六章叙事之外的影像表达
6.1 不同影像样式中的叙事与留白
6.1.1 主流院线电影
6.1.2 图片摄影
6.1.3 实验电影
6.1.4 新媒体艺术
6.1.5 MV
6.1.6 广告
6.2 叙事之外的表达之物
6.3 小结
Part 2 大数据时代的影像
第七章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数据库叙事方式及美学特征
7.1 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发展
7.2 电影数据库叙事方式与特征
7.2.1 电影数据库叙事特点
7.2.2 电影数据库叙事的方式及表现手法
7.3 电影的数据库叙事的美学特征
7.4 结语
第八章观众身体参与和影像的互动叙事表达
8.1 观众身体参与和影像的“再媒体化”
8.2 观众身体参与影像景框里内容位置和视角的互动
8.3 观众行走剪辑影像创造现实与影像混合的蒙太奇
8.4 结语:观众身体参与影像表达互动创造个性化叙事
第九章观众视线关注数据与电影摄影研究
9.1 视觉理论在电影领域的兴起与困境
9.2 研究目的及意义
9.3 研究方法
9.4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9.4.1 信息中心论——观众对画面主体的主动判断
9.4.2 电影声音对观众视线关注点的影响分析
9.4.3 运动中稳定性对观众视线关注点的影响分析
9.4.4 人物特写与中近景的构图与观众视线关注点的关系
第十章创造新D 视界
Part 3 影片聚焦
第十一章影像叙事:华语套层结构电影中性别表演的反讽
11.1 《钟馗嫁妹》:无法指认的自我镜像
11.2 《沉香救母》:需要补充的母子图式
11.3 《观音得道》:凝视的规训
第十二章围观“审判”:法庭片中观众主体身份的认同
12.1 《洋葱田》与“人民诉鲍威尔案”
12.2 “仪式化”的围观场景
12.2.1 空间的封闭性
12.2.2 既定的审理程式
12.2.3 法庭物件的象征意义
12.3 被注视的“权利弱者”
12.3.1 “注视”的权力
12.3.2 角色的匹配
12.3.3 高频率的视点转换
12.4 影像的现实归位
12.4.1 谁的权利获得了救济?
12.4.2 法庭片的三重“事实”表征
12.4.3 假定的结局
12.5 观众社会身份的意义建构
12.5.1 观众身份的位移
12.5.2 影像“赋权”
第十三章电影《奥兰多》:“双性同体”理论的影像呈现
13.1 原著中的“双性同体”理论
13.1.1 伍尔夫与“双性同体”
13.1.2 奥兰多的原型
13.1.3 让男性站在女性角度的换位思考
13.2 影片对于“双性同体”的解读
13.2.1 改编自文学名著
13.2.2 两性力量的角力
13.3 影片对于原著的改编
13.3.1 段落划分与时代感
13.3.2 挑战经典好莱坞的窥视机制
13.3.3 细节刻画与镜头运用
13.4 结语
Part 4 影像表达
第十四章论摄影师曾剑的影像艺术风格
14.1 手持跟拍:“摄影作者”的精神漫游
14.2 曝光不足/ 曝光过度:“看不见”的心理真实
14.3 虚焦:“通往无之桥”的颓废美学
14.4 结语:“抒情电影”的可能性
第十五章电影影像的创造性
15.1 影像思维:影像语言的思维基础
15.2 造型手段:影像语言的演绎方式
15.3 影像形态:摄影创作的核心成果
第十六章影像的“造型特征”
16.1 视觉观察的本质
16.2 简化是提炼造型特征的有效方法
16.3 “反向简化”
16.4 影像的“质感特征”
16.5 艺术创作中的“结构特征”
第十七章视觉表达与人类学情怀:以中国乡村天主教摄影为例
17.1 视觉表达:镜头下的中国农村天主教
17.1.1 摄影题材:中国乡村天主教
17.1.2 摄影主题:苦难
17.1.3 摄影内容:日常生活的细节
17.2 人类学情怀:摄影背后的故事
17.2.1 人类学的理念与方法
17.2.2 人类学的情怀与理想
17.3 真实与建构:天主教题材专题摄影的反思
第十八章当我们谈论影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18.1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与中国电影影像创作
18.2 影像与叙事
18.3 结语:视觉表达框架下重塑影像理论体系
第十九章张艺谋电影中身体叙事的影像空间表意系统建构
19.1 “秩序”空间的生产性
19.1.1 “铁屋子”里权力运作
19.1.2 权力关系的视像外化
19.2 身与物化的诗意移情
19.2.1 景物的拟人与譬喻
19.2.2 身心与情景交融
19.2.3 “大写意”全景渲染精神境界
19.3 结语
附录:“影像·叙事与视觉表达”论坛对谈录
出版后记
推荐序
具像与写意
影像:具有线条和造型的画像、图像。影像可以指拍摄对象 留在胶片上的正像或负像,也可以指被摄体通过摄影机镜头形成 的光学图像。影像又称图像,其本质是摄影形象的外延。影像是 客观映射在人脑的或者在人脑中进行创演的场景意识,这也就包 含了客观映射和主观创演两种意识运动。二者既有联系,又相互 区别。
叙事:对于事件、故事的描述。但在文学、符号学等领域成 为重要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专门探讨叙事相关问题的学科。在艺术方面,通过描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并按照一定逻辑和次序对一连串事件和人物进行构建,即把相关事件在话语之中进行必要的组织,成为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序列。
视觉:通常是一个生理学术语和词汇。当光作用于视觉器官后,使其感受到细胞的兴奋,信息经过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通过视觉,人和动物可以感知到外界环境及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 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过视觉得以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 最重要的感觉。
表达:将思考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 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的本质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当下的表达,一方面体现了个人的认识价值,一方面又是 通过这样的行为进行具有价值的交流。
对于“影像·叙事与视觉表达”的关注,体现了我们当下对传媒、艺术、影像的多元思考。通过各种跨界元素的嫁接以及理论的越界,理论和实践在各个层面得以延伸与整合。探讨的本质,是在影像的本体上论述理论与实践的意义。这次整理、汇集出版的文章,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联合主办的“影像·叙事与视觉表达”学术论坛产生。同时,这个主题也是“第九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分论坛的内容之一(另外几场重要的学术讨论分别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举行)。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本《用影像讲故事》中,文字的叙述以跨领域的野心和视野,来观察学术的专业性和其他学科的意义。以电影影像为宗旨和出发点,纵横思索电影影像、影像理论、影像实践的发展变化。从文章的内容和文字的表述里,可以看到广大致力于影像研究 的学者、专业人士在学术上游动的思维。通过对电影影像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从不同命题进行深入讨论,以碰撞出适合当今时代的电影影像理论研究模式,从而达到最终的学术目标并获得 学术成果。
学术演讲环节突出“摄影与叙事”“理论体系之思”“影像品质与美学探索”“理论与创作对话”四个主题部分,具体的讨论和主题发言涉及到了《观众在看什么——基于观众视线关注数据的电影摄影研究》《电影与建筑、城市历史》《影像的造型特征》《创造新 D 视界》《作为凝视的视觉性:关于影像未来的一种思考》《视觉表达框架下重构电影影像理论体系》等,其中大部分内容已收录在了本书中。
在理论与创作的思考框架内,集中对电影理论与影像创作的关系进行研究非常必要,也反衬了我们当下的学术研究存在“文不对题”的情况。理论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指导艺术创作,知道什么样的电影评论和理论研究更适应制作者和创作者的需要,从而推动电影影像的发展。
广义上认识和理解的叙事,不仅仅是要去讲故事,还要把它描述 成具有魅力的、形象的、包含细节的、语言极其地丰富的,具有视觉 美感的东西。叙事不但需要有好的结构,还要有好的包装,以及内容、细节、事件等,毕竟这是它的内涵。同时还要给叙事找到好的外延,造型、影像、图像、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对于电影的视觉表达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的电影中,任何的叙事和影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些影像类型中,也可能存在完全跟叙事毫无关系的情况。电影是具像的语言,会强调人物的心理如何外化,叙事本身也是会千方百计地包含了 具像和写意的东西,抒情与意境的表达往往是心灵才能感受到的东西。
在特殊的情况下,电影创作者会对对象、环境、技术、艺术产生错误的认识,所有的思维、观念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创作者甚至产生了十分偏差的想法,认为技术越来越先进了,就可以什么都依赖技术来加以解决,甚至产生了重技术, 轻艺术;重类型,轻叙事的倾向。
数字技术的出现,对于电影摄影创作以及其他与影像创作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的观点是:创作方面的技术、艺术、手段、过程、载体,都已经十分的成熟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 所谓的数字技术,放弃对人的细腻表达和塑造,放弃对生活的反映和 浓缩。影像固然重要,但是,影像后面的内容、主题、思想、表达,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我们牢记这些,才能创作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像。
本书中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影视专业人员熟悉且关注的问题,里 面的讨论也涉及到了有关影像艺术创作的未来,反映了主编者对理论 与实践的深入思考。在策划主题和编写结构上,也兼顾了理论和技术,艺术和实践,创作和教学紧密结合,十分注重其实用性与操作性。在 文字整理上特别注意了口语化,强调了其对创作理论的指引和指导作用,在研究上具有选择性和独特性。
本书是学习影像和视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研究的参考书目,特别是对电影、电视专业制作、创作、理论研究人员来说,是很好的专业教材,更是电影制作、理论、历史、批评专业及相关综合类 大学电影、电视专业、传播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书目。
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任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张会军
2016年5月10日
- 益起映创 (微信公众号认证)
- 官方直营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