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骨文——讲述人类遗骸背后的考古故事
定价:198.0
ISBN:9787030559395
作者:张全超,夏文静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12
内容提要:
本书是欧美地区非常经典的一部人类骨骼考古学方面的科普读物,作者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保罗·G·巴恩(Paul G.Bahn),曾经撰写过多部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及科普作品,如《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已出版第7版)。该书自出版以来便以其丰富而引人入胜的内容和精美的插图在欧美地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忠实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是各大图书馆乃至社区图书馆必备的科普读物。全书共划分为5个专题,分别介绍了遗骸所揭示的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遗骸上无受伤痕迹的案例、遗骸带有创伤的案例、墓葬中的案例和对木乃伊的研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考古学科普读物。
目录:
目录
前言 iii
**章 一种生活方式 1
第二章 自然死亡 57
第三章 蓄意致死 101
第四章 墓葬 163
第五章 木乃伊与木乃伊化 203
后记 237
在线试读:
**章 一种生活方式
在介绍那些千奇百怪、令人着迷的埋葬习俗和木乃伊之前,且让我们先来看看考古发现中一个包含大量信息且引人注目的问题——过去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通过对早期人类的饮食习惯和行为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先。
莫亨佐-达罗“大屠杀” 2
人如其食 8
拉培多儿童 15
芒德维尔侏儒墓葬 19
修道院里的墓葬 23
刘易斯人:来自过去的面孔 29
C18号个体:来自乌尔的捣杵者 34
埃尼科瓦人:来自高温干燥边缘地带的居民 38
安第斯山脉的移民 44
埃姆斯伯里弓箭手的遥远故乡 48
早期的欧洲农人 52
莫亨佐-达罗“大屠杀”
一座泥砖搭建的巨型平台将莫亨佐-达罗西部的高地从频繁威胁这座城市的洪水中高高撑起。这座城市的公共建筑就坐落在这个“城堡”的位置上。
20世纪20年代,巴基斯坦古代城邦莫亨佐-达罗(Mohenjo Daro)和哈拉帕(Harappa)的发现首次向我们呈现了一支存在于印度河流域长达4000多年的文明,它曾经是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竞争对手。两座城市遗址超乎寻常的规划布局和公共设施使发掘者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房屋普遍建有砖砌的盥洗室,不少还带有厕所;污水从这些地方排进砖砌的下水道(下水道上面还覆盖着带有检查盖的砖石板),并顺着城市的中心街道流走。收集固体废物的垃圾坑也会定时清空。楔形砖搭建而成的精致的蓄水池和水井则满足了公众的饮水需求。莫亨佐-达罗城里的水井数量甚至达到了700 多个,由此可见,除公用水井外,大多数房屋还配有私人水井。
在莫亨佐-达罗的高地(也就是城堡里)还有一座大浴池,从这里可以俯瞰整座城市的居民区。浴池是用红砖、石膏灰浆和防水沥青精心建成的,在古代,这里很可能被用来举行宗教活动中的洗礼仪式。大浴池北侧还坐落着一排盥洗室。在通往城堡的阶梯的另一头也有一间盥洗室,这意味着人们在踏入管辖区前也需要经过沐浴和净化。对这座城市的居民而言,俗世的沐浴和宗教的净化仪式并行不悖,都是他们的头等大事,就像今天的印度一样。
与整洁有序的居民区形成鲜明和戏剧性对比的是莫亨佐-达罗高处的房屋和街道。这里到处是肮脏的临时居所。住宅和工业建筑被漫不经心地混杂在一起,一具又一具的人类遗骸横七竖八地倒卧在街道和房屋里。在一处带公用水井的房屋中,两具人骨仿佛用尽了生前*后的力气,绝望地想要通过屋内的台阶爬向外面的街道;就在距离他们不远处另有两具滚作一团的尸体。在另一处地方,考古学家还发现了9 具保存不完整但“奇怪地扭曲着”的人类遗骸,他们可能是被胡乱扔进了一个匆匆挖就的坑里。还有一处小巷,巷子里的6 具尸体显然是被人草草地掩埋了。
另有3组人骨则被发现于城市的另一端。**组位于一条被夸张地命名为“死人巷”(Deadman’s Lane)的小巷里。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具遗骸的胸部、上肢和破碎的头骨。他背部朝下,似乎仰面倒在了狭窄的小巷中。在另一处小巷中,另有5具人类遗骸被掩埋在厚厚的碎石、灰烬和杂物之中。在遗址的5号房屋中还发现了13具人类遗骸,以扭曲的姿势诉说着被暴力致死的痛苦。其中一具遗骸的头部有一道长长的伤口,可能是挥剑砍杀所造成的。
莫亨佐-达罗的大部分房屋都带有盥洗室,里面铺设着不透水的衬砖,并设有一条连接着这座城市高效的排水系统的下水道。有的盥洗室里还搭设了一级低矮的阶梯,方便人们在上方帮助入浴者沐浴。
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遗骸无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们都死于暴力伤害吗?早期的发掘者认为他们是一场谋杀或武装袭击的受害者,1950年参与发掘莫亨佐-达罗的莫蒂默·惠勒(Mortimer Wheeler)先生则进一步认为,他们是一起大屠杀的遇难者。他轻描淡写地声明道,战神因陀罗(Indra)就是这场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根据他的看法,印度河文明(关于其消亡的原因至今还没有合理的解释)落入了武装入侵的雅利安人(Indo-Aryans)手中——这是一支来自于西北方,且被认为在公元前2000 年至前1000 年期间定居于印度的游牧民族。惠勒先生认为以上6 组非正常死亡的人类遗骸都是这座城市*后关头的保卫者,也是这座城市惨遭入侵者摧毁时的见证人。这个有关印度河文明命运的解释非常具有说服力,因此成为了人们普遍接受的版本。
“*后的大屠杀”——惠勒理论中的戏剧性要素。他认为是雅利安入侵者摧毁了这支印度河文明。他认为,这些四肢伸展的人类遗骸(包括12名成年人和1 名儿童)是以“好像已经知道他们会一起死去”的姿势倒下的。
这个故事依然存在许多漏洞。没过多久,以乔治·戴尔斯(George Dales)为首的考古学家纷纷对此提出了质疑。一些学者怀疑雅利安人对次大陆的入侵是否真的存在;其他人则认为,雅利安人的到来发生在印度河城邦衰亡之后,而且可能只有很小的规模。如果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所谓的“莫亨佐-达罗大屠杀”,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遇难者是为保卫这座城市而死。首先,他们身边没有发现武器。其次,他们被发现于居民区而不是城堡中,而后者才应该是这座城市的*后一道防线。其三,他们周围并没有暴力摧毁房屋的迹象,整座城市的其他地方也一样。*后,他们并不是在逃跑的过程中被砍倒的。细致的检查表明,所有遗骸中只有2 具有暴力导致的创伤,并且均已愈合。例如,那具头骨上有砍伤的遗骸,在死者去世前至少6个月,创伤便已开始愈合。
而且,如果这些人类遗骸能够代表这座城市在毁灭前的*后一刻所发生的大屠杀的话,他们应该都存活到了莫亨佐-达罗被占领的*后阶段。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虽然所有的遗骸都来自莫亨佐-达罗“被占领”的末期,他们却分别死于其中的不同阶段。不过,他们还是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身处社会衰败的时期。巷道和庭院里堆满了垃圾,许多建筑物被故意填满,上面搭建起了简陋的临时居所。这些骨骼所代表的就是住在这种贫民窟里的穷人——他们的遗骸被埋葬在房屋的地板下,或者扔进了废弃的街道和房屋中。
目前莫亨佐-达罗还没有发现一座墓葬,不过根据哈拉帕遗址的墓葬可见,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居民通常会给死者戴上手镯和其他珠宝,并随葬一些陶器。
莫亨佐-达罗的房屋入口多设在偏僻的小巷子里,远离主干道的尘土和噪音。墙面本来涂抹着石膏,而且可能还粉刷着五颜六色的图案,但现在只剩下了裸露的砖块。
*近,调查发现莫亨佐-达罗城里存在大量的粉质黏土层,这是洪水肆虐留下的重要证据。印度河的河道一直在变化,几百年来逐渐向东移动,因此洪水会定期地造访这座城市的部分区域。事实上,城市里大量的砖构平台和在部分区域设置的防护设施看起来就是为了抗洪而设计的。位于印度河流域南部的沙罗室伐底河(Saraswati River)之所以会在公元前2000 年左右开始干涸,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它的支流——萨特累季河(Sutlej River)被纳入了印度河系统,于是印度河水位上涨,就此增加了洪水泛滥的趋势。在莫亨佐-达罗城高处发现的大量填充物,极有可能就是当时的人们急切地想在洪水来临之前将房屋转移到高处所留下的。
K.A.R.肯尼迪(K.A.R.Kennedy)教授是一名致力于研究印度各时期各遗址出土遗骸的专家。他在调查莫亨佐-达罗“大屠杀”的遗骸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遗骸中多孔性骨肥大的出现率很高。这一病理现象往往与缺铁性贫血或者遗传性血红蛋白异常有关,而在人群中尤其常见的则是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贫血。虽然这些症状在纯合子(父母双方均患病,并都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的情况下会使人虚弱并*终导致死亡,但在杂合子(也就是仅继承了一方的致病基因)的情况下就没有那么严重了——更有甚者,它还成为了抵抗疟疾的一剂良方。因此,在疟疾肆虐的地区长期生活的人群,其镰状细胞贫血症和地中海贫血症的患病率也很高。由于他们体内的镰状细胞无力将氧气传遍整个身体,这就导致长骨中的红骨髓增多,骨骼的构造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缺铁性贫血和镰状细胞贫血会改变个体额骨和顶骨的形态,因此我们能够轻易将之与其他贫血病区分开来。莫亨佐-达罗的人骨在这些部位,尤其是在眼眶的周围,表现出了明显的增厚和大片的筛孔样病变。这些都是他们患病的迹象。
肯尼迪教授据此得出了以下结论:疟疾是这座城市中常见的疾病,疟蚊在洪水或者失修的城市排水系统所留下的水洼中大肆繁殖;而居民健康状况的不断恶化更是推动了这场恶性的循环。居民生活水平的降低也可能增添了他们的健康隐患,并导致了这座城市的进一步衰亡。
筛孔样病变表明疟疾在这座城市的*后一批居民中盛行,而其他同样危险的疾病虽然没有在骨骼上留下可供追踪的痕迹,但同样可能存在过。生物学家保尔·埃瓦尔德(Paul Ewald)则提出,或许反而是莫亨佐-达罗高效的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加速了这座城市衰亡的进程。尽管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利用精心设计的赤陶管道和砖砌的下水道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清水和污水的分离处理,但实际上他们的技术并不足以保证污水不会渗入到供给城市饮水的井里。当这套系统无法妥善运转,尤其是在这座城市遭受了洪水的袭击之后,情况就变得更加糟糕了——这样的环境对于水源性
清除了晚期搭建的房屋,一座莫亨佐-达罗的水井像高塔一样矗立在我们眼前。随处可见的水井为这座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淡水,但也讽刺性地推动了疾病的发生。
定价:198.0
ISBN:9787030559395
作者:张全超,夏文静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12
内容提要:
本书是欧美地区非常经典的一部人类骨骼考古学方面的科普读物,作者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保罗·G·巴恩(Paul G.Bahn),曾经撰写过多部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及科普作品,如《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已出版第7版)。该书自出版以来便以其丰富而引人入胜的内容和精美的插图在欧美地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忠实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是各大图书馆乃至社区图书馆必备的科普读物。全书共划分为5个专题,分别介绍了遗骸所揭示的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遗骸上无受伤痕迹的案例、遗骸带有创伤的案例、墓葬中的案例和对木乃伊的研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考古学科普读物。
目录:
目录
前言 iii
**章 一种生活方式 1
第二章 自然死亡 57
第三章 蓄意致死 101
第四章 墓葬 163
第五章 木乃伊与木乃伊化 203
后记 237
在线试读:
**章 一种生活方式
在介绍那些千奇百怪、令人着迷的埋葬习俗和木乃伊之前,且让我们先来看看考古发现中一个包含大量信息且引人注目的问题——过去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通过对早期人类的饮食习惯和行为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先。
莫亨佐-达罗“大屠杀” 2
人如其食 8
拉培多儿童 15
芒德维尔侏儒墓葬 19
修道院里的墓葬 23
刘易斯人:来自过去的面孔 29
C18号个体:来自乌尔的捣杵者 34
埃尼科瓦人:来自高温干燥边缘地带的居民 38
安第斯山脉的移民 44
埃姆斯伯里弓箭手的遥远故乡 48
早期的欧洲农人 52
莫亨佐-达罗“大屠杀”
一座泥砖搭建的巨型平台将莫亨佐-达罗西部的高地从频繁威胁这座城市的洪水中高高撑起。这座城市的公共建筑就坐落在这个“城堡”的位置上。
20世纪20年代,巴基斯坦古代城邦莫亨佐-达罗(Mohenjo Daro)和哈拉帕(Harappa)的发现首次向我们呈现了一支存在于印度河流域长达4000多年的文明,它曾经是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竞争对手。两座城市遗址超乎寻常的规划布局和公共设施使发掘者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房屋普遍建有砖砌的盥洗室,不少还带有厕所;污水从这些地方排进砖砌的下水道(下水道上面还覆盖着带有检查盖的砖石板),并顺着城市的中心街道流走。收集固体废物的垃圾坑也会定时清空。楔形砖搭建而成的精致的蓄水池和水井则满足了公众的饮水需求。莫亨佐-达罗城里的水井数量甚至达到了700 多个,由此可见,除公用水井外,大多数房屋还配有私人水井。
在莫亨佐-达罗的高地(也就是城堡里)还有一座大浴池,从这里可以俯瞰整座城市的居民区。浴池是用红砖、石膏灰浆和防水沥青精心建成的,在古代,这里很可能被用来举行宗教活动中的洗礼仪式。大浴池北侧还坐落着一排盥洗室。在通往城堡的阶梯的另一头也有一间盥洗室,这意味着人们在踏入管辖区前也需要经过沐浴和净化。对这座城市的居民而言,俗世的沐浴和宗教的净化仪式并行不悖,都是他们的头等大事,就像今天的印度一样。
与整洁有序的居民区形成鲜明和戏剧性对比的是莫亨佐-达罗高处的房屋和街道。这里到处是肮脏的临时居所。住宅和工业建筑被漫不经心地混杂在一起,一具又一具的人类遗骸横七竖八地倒卧在街道和房屋里。在一处带公用水井的房屋中,两具人骨仿佛用尽了生前*后的力气,绝望地想要通过屋内的台阶爬向外面的街道;就在距离他们不远处另有两具滚作一团的尸体。在另一处地方,考古学家还发现了9 具保存不完整但“奇怪地扭曲着”的人类遗骸,他们可能是被胡乱扔进了一个匆匆挖就的坑里。还有一处小巷,巷子里的6 具尸体显然是被人草草地掩埋了。
另有3组人骨则被发现于城市的另一端。**组位于一条被夸张地命名为“死人巷”(Deadman’s Lane)的小巷里。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具遗骸的胸部、上肢和破碎的头骨。他背部朝下,似乎仰面倒在了狭窄的小巷中。在另一处小巷中,另有5具人类遗骸被掩埋在厚厚的碎石、灰烬和杂物之中。在遗址的5号房屋中还发现了13具人类遗骸,以扭曲的姿势诉说着被暴力致死的痛苦。其中一具遗骸的头部有一道长长的伤口,可能是挥剑砍杀所造成的。
莫亨佐-达罗的大部分房屋都带有盥洗室,里面铺设着不透水的衬砖,并设有一条连接着这座城市高效的排水系统的下水道。有的盥洗室里还搭设了一级低矮的阶梯,方便人们在上方帮助入浴者沐浴。
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遗骸无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们都死于暴力伤害吗?早期的发掘者认为他们是一场谋杀或武装袭击的受害者,1950年参与发掘莫亨佐-达罗的莫蒂默·惠勒(Mortimer Wheeler)先生则进一步认为,他们是一起大屠杀的遇难者。他轻描淡写地声明道,战神因陀罗(Indra)就是这场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根据他的看法,印度河文明(关于其消亡的原因至今还没有合理的解释)落入了武装入侵的雅利安人(Indo-Aryans)手中——这是一支来自于西北方,且被认为在公元前2000 年至前1000 年期间定居于印度的游牧民族。惠勒先生认为以上6 组非正常死亡的人类遗骸都是这座城市*后关头的保卫者,也是这座城市惨遭入侵者摧毁时的见证人。这个有关印度河文明命运的解释非常具有说服力,因此成为了人们普遍接受的版本。
“*后的大屠杀”——惠勒理论中的戏剧性要素。他认为是雅利安入侵者摧毁了这支印度河文明。他认为,这些四肢伸展的人类遗骸(包括12名成年人和1 名儿童)是以“好像已经知道他们会一起死去”的姿势倒下的。
这个故事依然存在许多漏洞。没过多久,以乔治·戴尔斯(George Dales)为首的考古学家纷纷对此提出了质疑。一些学者怀疑雅利安人对次大陆的入侵是否真的存在;其他人则认为,雅利安人的到来发生在印度河城邦衰亡之后,而且可能只有很小的规模。如果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所谓的“莫亨佐-达罗大屠杀”,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遇难者是为保卫这座城市而死。首先,他们身边没有发现武器。其次,他们被发现于居民区而不是城堡中,而后者才应该是这座城市的*后一道防线。其三,他们周围并没有暴力摧毁房屋的迹象,整座城市的其他地方也一样。*后,他们并不是在逃跑的过程中被砍倒的。细致的检查表明,所有遗骸中只有2 具有暴力导致的创伤,并且均已愈合。例如,那具头骨上有砍伤的遗骸,在死者去世前至少6个月,创伤便已开始愈合。
而且,如果这些人类遗骸能够代表这座城市在毁灭前的*后一刻所发生的大屠杀的话,他们应该都存活到了莫亨佐-达罗被占领的*后阶段。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虽然所有的遗骸都来自莫亨佐-达罗“被占领”的末期,他们却分别死于其中的不同阶段。不过,他们还是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身处社会衰败的时期。巷道和庭院里堆满了垃圾,许多建筑物被故意填满,上面搭建起了简陋的临时居所。这些骨骼所代表的就是住在这种贫民窟里的穷人——他们的遗骸被埋葬在房屋的地板下,或者扔进了废弃的街道和房屋中。
目前莫亨佐-达罗还没有发现一座墓葬,不过根据哈拉帕遗址的墓葬可见,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居民通常会给死者戴上手镯和其他珠宝,并随葬一些陶器。
莫亨佐-达罗的房屋入口多设在偏僻的小巷子里,远离主干道的尘土和噪音。墙面本来涂抹着石膏,而且可能还粉刷着五颜六色的图案,但现在只剩下了裸露的砖块。
*近,调查发现莫亨佐-达罗城里存在大量的粉质黏土层,这是洪水肆虐留下的重要证据。印度河的河道一直在变化,几百年来逐渐向东移动,因此洪水会定期地造访这座城市的部分区域。事实上,城市里大量的砖构平台和在部分区域设置的防护设施看起来就是为了抗洪而设计的。位于印度河流域南部的沙罗室伐底河(Saraswati River)之所以会在公元前2000 年左右开始干涸,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它的支流——萨特累季河(Sutlej River)被纳入了印度河系统,于是印度河水位上涨,就此增加了洪水泛滥的趋势。在莫亨佐-达罗城高处发现的大量填充物,极有可能就是当时的人们急切地想在洪水来临之前将房屋转移到高处所留下的。
K.A.R.肯尼迪(K.A.R.Kennedy)教授是一名致力于研究印度各时期各遗址出土遗骸的专家。他在调查莫亨佐-达罗“大屠杀”的遗骸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遗骸中多孔性骨肥大的出现率很高。这一病理现象往往与缺铁性贫血或者遗传性血红蛋白异常有关,而在人群中尤其常见的则是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贫血。虽然这些症状在纯合子(父母双方均患病,并都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的情况下会使人虚弱并*终导致死亡,但在杂合子(也就是仅继承了一方的致病基因)的情况下就没有那么严重了——更有甚者,它还成为了抵抗疟疾的一剂良方。因此,在疟疾肆虐的地区长期生活的人群,其镰状细胞贫血症和地中海贫血症的患病率也很高。由于他们体内的镰状细胞无力将氧气传遍整个身体,这就导致长骨中的红骨髓增多,骨骼的构造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缺铁性贫血和镰状细胞贫血会改变个体额骨和顶骨的形态,因此我们能够轻易将之与其他贫血病区分开来。莫亨佐-达罗的人骨在这些部位,尤其是在眼眶的周围,表现出了明显的增厚和大片的筛孔样病变。这些都是他们患病的迹象。
肯尼迪教授据此得出了以下结论:疟疾是这座城市中常见的疾病,疟蚊在洪水或者失修的城市排水系统所留下的水洼中大肆繁殖;而居民健康状况的不断恶化更是推动了这场恶性的循环。居民生活水平的降低也可能增添了他们的健康隐患,并导致了这座城市的进一步衰亡。
筛孔样病变表明疟疾在这座城市的*后一批居民中盛行,而其他同样危险的疾病虽然没有在骨骼上留下可供追踪的痕迹,但同样可能存在过。生物学家保尔·埃瓦尔德(Paul Ewald)则提出,或许反而是莫亨佐-达罗高效的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加速了这座城市衰亡的进程。尽管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利用精心设计的赤陶管道和砖砌的下水道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清水和污水的分离处理,但实际上他们的技术并不足以保证污水不会渗入到供给城市饮水的井里。当这套系统无法妥善运转,尤其是在这座城市遭受了洪水的袭击之后,情况就变得更加糟糕了——这样的环境对于水源性
清除了晚期搭建的房屋,一座莫亨佐-达罗的水井像高塔一样矗立在我们眼前。随处可见的水井为这座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淡水,但也讽刺性地推动了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