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隐藏在我们生命深处的未知,被旅途中相遇的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的神灵所唤醒。
青藏高原的历史、绘画、戏剧、音乐、建筑,像从三江源流出的澜沧江、长江、黄河一样,启迪人的生活。
在叙述中,所有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都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旅行成为文学创作之源。
一切风致,让这部集游记、随笔与文学理论于一体的著作独具品格。
《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是一部散文合集,包括三篇长散文和一部纪录片脚本。其中包括:《洛克的目光》写自云南方向上青藏高原;《天果洛、地果洛》的中心是青海;《音乐唤醒的旅程》则是从四川方向走青藏高原。《三江源的野生动物》是一部纪录片脚本,作品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摄影家;安多藏区的康巴汉子的形象。章节按照经幡的颜色做插页,色泽纯粹明亮,富韵律感。
本书为全彩印刷,精装圆脊。
墨白,河南淮阳人,中国当代作家。1984年开始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等刊发表先锋小说,创作有长篇小说《梦游症患者》《映在镜子里的时光》《来访的陌生人》;欲望三部曲等;中篇小说《幽玄之门》等四十余篇;短篇小说《失踪》等百余篇。出版小说集《爱情的面孔》《重访锦城》《光荣院》《告密者》等多部。有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蒙文或收入多种选本。
洛克的目光
关于约瑟夫洛克
寻找小说的灵魂
关于结构故事的能力
艺术的真实性
天果洛、地果洛
写在前面
前往岗纳格玛措的途中
拉多堪布
达依老人
陌生的兰措
唐蕃与党项古道
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当年走过的路
天果洛、地果洛
格德吉及其家人的生活
唐姆与多耐
《格萨尔》与狮龙宫殿
;拉智觉热与《格萨尔》在民间的传播
藏戏研究者柔达
说唱艺人依果
黄河边的德昂乡
根噶一家
亚洲;水塔
安多藏区的康巴汉子
果洛草原上的雪
音乐唤醒的旅程
关于音乐与小说的通信
2020年6月8日
2020年6月10日
2020年6月下旬:墨白致刘一帆
6月21日上午10点20分:郑州新郑机场
6月21日夜间10点10分:成都市瑞廷西郊酒店4203房间
6月22日夜间10点20分:泸定县磨西古镇长征大酒店318房间
6月23日夜间9点10分:康定市塔公镇曼达拉大酒店306房间
6月25日夜间9点50分:壤塘县桑珠路56号香拉东吉大酒店412房间
6月28日上午8点:成都市瑞廷西郊酒店4201房间
6月28日晚间9点30分:成都市瑞廷西郊酒店4201房间
6月29日上午8点20分:成都双流机场
三江源的野生动物
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家的讲述三江源的野生动物
后记
【书摘与插画】关于结构故事的能力
我还接着说和师傅。那次我在和师傅的引见下,还认识了一位姓陈的雕刻东巴文的老师傅。陈师傅雕刻东巴文的木板的制作方式和我们朱仙镇年画使用的木板不一样。2015年的最后一天,我和刘涛教授、诗人江媛一起在朱仙镇的西街,见到了一位同样姓陈的版画雕刻家。朱仙镇的陈师傅使用的雕版和丽江的陈师傅使用的雕版原料相同,都是梨木。但是他们处理雕版的方式却不同。
朱仙镇的陈师傅在雕刻前先用植物油涂在木板表面,涂一遍晾干再涂,要涂四遍,自然晾干后,再用鼎沸的热水冲洗。而刻东巴文的陈师傅则把锯成方形的梨木或者桦木板在水池里沤上一年,然后再煮透烘干、刨平推光。云南的陈师傅说这样雕刻时不容易走刀,还防裂和虫蛀,能保存上千年也不会变形和腐烂。这都是常识,不足为奇。我在洛克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在丽江土司归化之前,土著的头人有占有任何一个新娘初夜的权力,这个新娘必须陪头人过三天才能回到她合法的新婚丈夫身边。这样一个压迫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情节,被洛克简短地记录下来,然而在我们小说家这里就变得重要起来:那个被头人霸占了初夜的新娘的丈夫,是一个雕刻东巴经书的艺人。这样一来,一部以雕刻东巴经书的艺人为主人翁,以初夜权为中心议题,就成了一部短篇小说或者一部中篇小说,甚至一部长篇小说的框架,权力的压榨、精神的压抑、生存的痛苦、人格的不平等、生命的无尊严将随之构成这部小说的主题。
在丽江,我还拜访过一个铜匠和一个银匠。铜匠姓李,纳西族。丽江周边偏远地方的纳西族人先前都没有自己的姓氏,2003年我第一次到丽江给我开车的那个曾经走过婚的来自泸沽湖的师傅,他的姓氏是1949年前后进驻丽江的工作队给的。李师傅的门面在古城新义街百岁坊附近,他制作的铜壶、铜碗、铜锅、铜瓢、铜铲、铜锣、铜茶盘、铜锁,还有马脖子上的铃铛等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得上的。李师傅让我难忘的是他使用锤子敲打器皿的姿势,真的优美,从那锤子下发出的声音如果舒伯特在场听了,他一定能谱出浪漫的曲子来;如果凡高在场,他一定能画出一幅传世之作。相比较,银器的制作比铜器的制作要复杂细腻得多。我在丽江认识的银匠侯师傅并不是本地人,他来自大理,白族人。在洛克的著作里,白族被称为民家人,他们是金齿族的分支。因为白夷有用金子包住两个门齿的习俗,所以称金齿族。纳西人称民家人为二哥,称藏族为大哥。
那一年他四十六岁,同李大哥一样比我小一岁,现在算来也小六十的人了。侯师傅从小在火塘边和敲打声中长大,九岁给父亲当帮手,十二岁正式学习银饰制作技艺。他对银饰制作的纹样、图案、造型都有着特殊的想法。为了欣赏他制作银饰的过程,我特意购买了他的一件银器。侯师傅也给我面子,我的那件银器他是让我亲眼看着完成的,从选料开始,接下来的熔化、锻打,后来的打磨、雕刻、焊接、清洗,每个工序都精益求精。特别是焊接,侯师傅说,焊接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火候,火候过大,会造成某个局部被熔化掉,那样前期的制作就功亏一篑了;如果火候过小,则焊接不牢靠,容易被损坏。而且手也不能抖,靠的是手力和眼力。还有雕刻,凭的是手上的感觉。用力过大,容易将银片錾通;力道不够,又不能将纹理的层次感凸显。这番操作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这些,如果写进《陈州笔记》里,都会成为再现人物命运的背景,要成为一篇让人惊叹的小说,就要有一个像纳西族土著头人拥有新婚女人初夜权一样承载人生命运的故事来做小说的结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再现人物命运和精神的事件做结构,对任何器具制作过程的描写,都只能算是一篇散文或者随笔。
在刚刚过去的3月中旬,我从丽江乘车来到了香格里拉,在松赞林寺,我看到了有许多黑色的鹰鹫围绕着寺院的建筑盘旋,在通往寺院高处的长长的台阶上,我听到一个年轻的藏族导游在给他的游客讲述就在前两天发生在松赞林寺的一次天葬仪式。就在那儿,年轻的导游指着寺院前面的沼泽地说,看到了吗,那个小山丘上的木架就是天葬台。我的爷爷就曾经是一位天葬师,年轻的导游说
1944年,洛克因病痛的折磨,决定离开云南,由于他对喜马拉雅及滇川山脉的熟悉,美军请他到华盛顿参与绘制一个号称;驼峰航线的地图的工作,他们许诺随后将洛克在丽江所有学术资料包括他那部《纳西英语百科词典》的书稿用船运来,然而,一枚日本鱼雷击中了装载洛克所有家当的军舰。洛克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几乎崩溃了,他曾很认真地考虑过自杀,他说他绝不可能凭记忆重新写出失去的著作。所幸,1944年年底,洛克得到了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的资助,于1946年9月又重返丽江,洛克除忍受面部神经痛的折磨外,还要面对中国内战引起的通货膨胀、中国政府机构的官僚作风和各地土匪的趁火打劫,除去一次短暂的旅程:因不能咀嚼固体食物到波士顿做的一次外科手术外,洛克在丽江一住又是三年,在一位知识渊博的东巴老师的帮助下,他完成了学术著作《纳西英语百科词典》。如果把这样一个丰富的人生经历交给博尔赫斯,他也一定会选择寻找一个能呈现其灵魂的事件来作为叙事的载体。现在我们来看他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还有我们前面说到过的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才能领会到,一部小说的结构多么重要。艺术的真实性
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我把这个问题理解为一个小说家再现小说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中日常生活场景的能力。
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的真实,是每一个小说家都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如果艺术的真实性达不到,无论你的小说有多大的社会性,那都是白说,因为读者对你的叙事不信任。小说的艺术真实也就是小说的叙事真实,叙事的真实性根植于日常生活细节的真实,一部小说的情节都是可以虚构的,但小说的细节和情景都是要真实的,要符合生活的情理和原理。
在刚刚过去的3月,我从香格里拉乘车来到了德钦,我想重温2006年的经历,可是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从飞来寺包车下到我思念的澜沧江边去看一看。开车的师傅是个中年藏族人,他有一个很地道的藏族名字:此里定主。此里定主一边在陡峭的山路上开车一边嘴里念着;唵嘛呢叭咪的六字真言,末了我和他聊起了二十五年前那次著名的登山事件。
我说,扎西你认识吗?他说,认识呀。我说,2006年我去雨崩神瀑,他做过我的导游。哦,此里定主说,是吗?他现在开客车,从德钦到香格里拉。这个消息使我兴奋:我还有可能再次见到我曾经的朋友。随后我又说,斯那次里你认识吗?此里定主迟疑了一下说,你说的登山那个?我说是。此里定主说,认识,认识,他是德钦县城的,他是我哥的同学。我看了看身边那个脸膛紫红的藏族汉子,竟一时无语。
1990年初冬,中日联合登山队来到了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登顶日期定在1991年1月1日。然而,1991年元旦这一天,暴雪突至,天地一片迷茫,三号营地被死死封住。登顶日期不得不再往后推延。张俊是中方的组织者,每隔三天,他都会在三号营地和大本营之间往返一次。1991年元旦,张俊下山后就被大雪困在了大本营。1月4日一早,张俊醒来后,感到四周有一种出奇的安静,他像往常一样打开了对讲机。半小时过去了,对讲机的那头仍然异常安静。一夜之间,十七名队员和三号营地奇迹般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十七名队员中就包括我刚才和此里定主说到的斯那次里。在登山队出发那天,斯那次里曾面向盼望已久的卡瓦格博峰禁不住喊了出来:;啊,这么美,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山,我都不想回去了。没想到他真的永远留在了神山,那年他二十六岁。
斯那次里年过七旬的母亲时常坐在门口,远远地望着卡瓦格博峰,嘴里重复着一句话:;他从来没有不听我的话,只是那次登山我叫他不要去,他没有听,一去就再也不能回来。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宿命,我们最终都会像斯那次里一样,一去再也不回。可是,面对洁白的神山,他由衷地喊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声:;啊,这么美!对现实生活与自我生命的热爱,正是我们在世的每一个人获得超越现实力量的源泉。
自那七年之后,十七名遇难者陆续重新出现在卡瓦格博峰下的明永冰川。又过了三年,也就是2000年,在德钦由德钦县政府出面,邀请了相当多的专家一起开了一个会,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就一座山,就如何保护一座山的文化传统开的一次大会。虽然与会专家争论很激烈,但最终所有人都一致通过并签署了一个宣言,其中一条就是永远不让人再来攀登卡瓦格博峰。
又过了六年,也就是2006年的秋季,我来到了德钦,来朝觐以卡瓦格博峰为中心的梅里雪山。我在导游扎西的带领下,从飞来寺一直下到澜沧江边的尼宗村,叩拜那里的石锁,按照藏民的说法,在那里获得了朝觐神山的钥匙;然后我准备翻越海拔四千米的南争拉山,到雨崩神瀑去沐浴神瀑的圣水。
梅里雪山有十三峰,卡瓦格博峰是其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处于世界闻名的;三江并流地区,海拔6740米,为云南第一峰,是人世间最为美丽而神圣的雪山,这座圣洁的;处女峰是中国东部藏区远近闻名的藏传佛教朝觐圣地,每年有数十万滇、藏、川、青、甘等地乃至尼泊尔等国的信徒前往朝山转经。当地藏民只要有闲暇总是会来走一走转经路线,转经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到了羊年,也就是卡瓦格博的;本命年,走这条转经路线的人能达到十万人。向至高无上的尊师顶礼,虹光交射的地界,南部察瓦岗厄旺法台之上,雄踞绒赞山神卡瓦格博颂词开头的;察瓦岗,在藏族古代地理中指澜沧江与怒江间的滇藏交界地区,包括西藏察隅、左贡以及云南德钦等一大片区域。;厄旺是佛经中;空性真如的藏语音译。;绒赞卡瓦格博在当地藏族传统中,既指梅里雪山的主峰,也是对其周围群峰的合称,其中,;绒意为河谷;;赞指藏族神话的赞神,多住在山上,后成为山神的代称;;卡瓦格博意为白色雪山。这首《被赞颂的道路》出自噶玛拔希的《绒赞山神卡瓦格博颂》。1268年的一天,卡瓦格博雪山脚下,年过六旬的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领袖噶玛拔希身穿喇嘛僧袍,在崎岖山路上顶风冒雪艰难前行。在距今近七百五十年前的一个季节里,噶玛拔希所完成的艰辛转山之路,基本上成了后来的卡瓦格博的朝山《指南经》中的《外圣地广志》里规定的外转经路线,按此线路朝山,需顺时针绕整座梅里雪山一圈,路途总长约二百五十公里,需要八至十六天时间,大致是由现在澜沧江畔的永久村开始,过多亚拉垭口、永希通,翻过多格拉卡等山口,到达西藏的左贡和察隅,随后在怒江流域翻越数座大山垭口返回云南,再由梅里水沿澜沧江回到梅里雪山脚下。沿途要翻过七座高山,跨越澜沧江、怒江两条大江以及察隅河,途中有多处坎坷与美景共存的无人区。随着转经之路的深入,缅茨姆、加瓦仁安、卡瓦让达等雪峰不再遥远,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清泉一一从云中秘境呈现。
而我跟随扎西所走的则是前面我已经说过的内转经。第一天晚上,我住在了尼宗村扎西的姑妈的家,扎西的姑父是村里的村主任。那天村主任不在家,家里只有姑妈、两个从甘孜来修行的尼姑和一个不知来处的穿藏红长衫的僧侣,两个尼姑刚外转经回来,正在村主任家休整。扎西的姑妈为人忠厚,她没有太多的话语就去准备晚饭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去村里闲转,在村主任家的路边上,我看到有一家六口人正在那里搭帐篷,一问才知他们是从四川来的朝圣者,尽管在他们的身后就是无边的山野,可是他们做起事来仍然悄无声息,仿佛唯恐惊醒了在远处俯视着他们的山神。那天一直到吃晚饭的时候,村主任才从外边风尘仆仆地回来,同时来的还有三个陌生人,那三人一看就是从远处来的朝圣者。村主任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汉话也讲得好,吃过饭后,他吩咐扎西安排客人们去休息,一转眼,他就不见了。大家做事的时候,都是那样的悄无声息,好像心里都有一种不可言说的虔诚,在灰暗的灯光里,一切都显得很神秘。等我在扎西的带领下来到阁楼上,在暗淡的光线里,看到村主任正坐着打坐。大家都没敢说话,悄悄地在安排的地方睡下了,同时睡下的还有那三个陌生人,众人不论男女睡在靠墙的一排。
我一觉醒来,听到有低声的吟唱声传过来,在晨曦里看到村主任仍然在打坐,他的腰间围着一条被子,他已经在那里坐了一夜了。诵经声是坐在他对面的那两个身披红袈裟的尼姑发出的,在朦胧的晨曦里,他们就像一组雕像。我轻轻地起身,发现睡在我身边的扎西已经不见了,我悄悄地下楼来到院里,扎西的姑妈已经起来了,她正在煨桑。一声早安过后,她告诉我扎西已经起早赶回去了。我走出村主任家,看到昨天扎在那里的帐篷已经没有了,那家来朝圣的四川人也已经上路了,他们住过的地方连张纸片也没有留下。
吃过早饭,村主任告诉我,进冰川的两个向导已经定下了,我们要的马也都准备好了。临上路的时候,我才知道两个向导之一就是村主任本人。我们这群朝觐者,彼此完全陌生,我们没有相互询问对方来自哪里,仿佛在我们心中,由于神圣的目标,世俗的言行已经被我们唾弃。在进入冰川之后,我们不时看到有一些藏族同胞进入高原森林,村主任告诉我们,那些人都是进山去拾松茸的。在山口一处壮观的飘扬着经幡的玛尼堆面前,大家停下来休息,两个磕长头的朝圣者从我们的视线里出现了,他们用身体一步一步地丈量着这神圣的高原,一步一步地走向我们,他们旁若无人,表情是那样虔诚。村主任说这些朝觐者有的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短的几个月,长的要走上两三年,不管夏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磕长头已经构成了他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生活内容。
第一天晚上,我们住在热水塘。热水塘是这一带有名的高原温泉,而且当地政府在那里建有很简陋的招待所。夜里,有两个陌生的朝圣者过来问我们借火,村主任把饭锅都一同借给了他们,吃过饭,那两个朝圣者就在我们不远处的地方宿营。夜晚突然变得宁静起来,谁也没有说话,风从不远处的森林里发出经久不息的奔跑声,我们头顶上的星星越来越明亮了。我们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上,大家很快就都入睡了。第二天等我们醒来的时候,那两个陌生人已经走得不见了踪影,在还给我们的锅盖上,放着一块奶渣饼和一小袋盐。村主任说,像这样的转山人,他们带的东西肯定不是太多。我说,那他们为什么还要留东西给我们呢?村主任说,因为他们借了我们的火和锅。大家看着放在那里被阳光照耀着的奶渣饼和盐,都被陌生人的真诚感动了。
那天我们到了雨崩神瀑,村主任和向导找来煨桑的树叶,来到煨桑台前,开始煨桑。桑烟升起,村主任口里默诵着经文,开始绕着插着风马旗的玛尼堆转,大家也都跟上了他转经的脚步。三匝过后,村主任和向导又统一行动,脱下一层上衣,顺着石阶走下去沐浴瀑布,我们几个也学着他们的样子走近神瀑。眨眼之间,一线之水变成雾般膨胀起来,村主任他们拉开距离,贴着岩壁在水雾里奔跑,他们开始围着神瀑转,一边转一边喊叫着,我们也被感动了,跟着喊起来。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自身的烦恼,我们和自然融为了一体,我们成了我们自己。
这些人生经历,就是一部小说能够达到真实所需要的基石。对一个小说家来说,我在前面说过的那个孤独法国传教士、我的向导李大哥、洛克故居的管理者、造纸的和师傅、雕刻木版画的陈师傅、铜匠李师傅、银匠侯师傅、那个年轻的导游和他做了天葬师的爷爷、藏族司机此里定主、登山队员斯那次里和他的母亲、我的向导扎西和村主任姑父、陌生的僧人与朝圣者,当然,还有洛克,他们所有人,在我们寻找到一部小说的灵魂和结构之后,是上述的这些人使我们的小说叙事有了依靠和方向感,那些我们曾经拥有的真切的生活经历和对生命的切肤的感受,突然变得珍贵和重要起来。
后记
2004年3月,我受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谢晓嵋和楚雄市文化局之邀,为创作电视剧《与陌生人同行》第一次进入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区。在随后的二十年间,我又多次来到青藏高原,进入广袤的三江源地区。云南的德钦、四川的阿坝、青海的果洛等这些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处处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事物。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如果对占有我国陆地总面积近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缺少了解,那么我们人生的视野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有缺憾的。
为什么一定要去青藏高原呢?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时候我们走着走着就偏离了方向,而对这种偏离我们又茫然无知。对青藏高原的了解,就是为了更全面地认知我们所生存的世界,认知生命的本体,并以此来校正我们前进的方向。
收入集子中的这些作品,是我以青藏高原为背景对人生与社会的感悟,这些文字关涉青藏高原上的山脉河流、雪原冰川、飞禽走兽,关涉青藏高原上的历史、民族与文化,同时也关涉我对文学创作的体悟和思索。
就像人类对宇宙认知的局限一样,我们无法用文字穷尽青藏高原这个神秘而深厚的世界,但真心地讲,我想通过这些文字,把自己变成高原上的一粒沙石,或者一棵野草,或者高原上的一只走兽,或者一只飞鸟。
一棵野草、一只飞鸟对世界会有什么用呢?我是想通过一棵野草来感受生命的过程,通过一只飞鸟来感受精神的飞翔,这是无为而为,是自然而然这是一个只有抵达青藏高原之后才能抵达的世界。
-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