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一部中华文明史与地震科学相结合的书
一部讲历史、讲故事、更讲科学的书
一部详细探寻地震科学发展史的书
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探索自然、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中国精神的书
一部迄今详细介绍地动仪发明背景、科学思路、国际学术地位的书
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负责人——冯锐先生,倾心打造。他曾获旧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被美国、英国、印度等国收入“世界名人录”。
阅尽天下兴亡千万事,饱尝人间沧桑冷暖情。地动仪承载和诉说的,岂止是件青铜仪器的创制、兴盛和衰落,更是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时经历的苦难与辉煌、曲折与发展。
冯锐,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的负责人,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曾留学加拿大和美园,1990年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等三个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地球物理联盟(AGU)会员,享有政府特殊津贴。
冯锐在地震预报、深部构造、重力学、层析成像、地动仪复原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发表学术论文和工程报告277篇(在国外发表论文54篇),发表地动仪方面的论文27篇。
他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被美国、英国、印度等国收入“世界名人录”。
开篇 走进地动仪
1 地动仪模型掀波澜
2 1951年复原模型的问题
3 复原研究的深化
4 地动仪的真实性与科学复原
上篇 地动仪的前世
第一章 两大文明古国
5 尘封于史的辉煌时代
6 东方的地震——陇西
7 西方的地震——庞贝
8 天谴观的兴衰
9 古典地球观的形成
第二章 张衡发明地动仪
10 地震皇帝的那些事
11 灵台——世界最早的科学机构
12 张衡和地动仪
13 一件仪器两种反应
14 天然验震器
第三章 地动仪的失传
15 本朝论的兴衰
16 东方科圣陨落
17 地动仪的失传
18 东汉的落日余晖
下篇 地动仪的今生
第四章 地动仪的继承和发展
19 东西文化的碰撞
20 地震仪的诞生
21 东方古国觉醒
22 中国砥砺前行
第五章 聚焦工作原理
23 必备的地震学概念
24 史料的科学内涵
25 工作原理对比
第六章 落实内部结构
26 柳暗花明又一村
27 结案陇西地震
28 现代数学登台上场
29 科学实验拍板
第七章 建立地动仪新模型
30 史料的文化艺术内涵
31 科学复原模型
结语……前言/序言 若没有这些科学先驱的发现,人类历史将完全不同。这些杰出人才都是开创型的思想家,为揭示出客观世界的奥秘及作用,与那些固有的观念和偏见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今天,科学家们正在各自的领域取得重大发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续写着对宇宙万物的认识。
这是美国一所小学《伟大的科学家》挂图上的前言。该挂图共提到16位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分别是: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_1642,天文望远镜和数学);
哈维(William Harvey,1578_1657,心血循环系统);
牛顿(Issac Newton,1643_1727,现代物理学和微积分);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_1867,电磁感应);
巴贝芝(Charles Babbagw,1791_1871,现代计算机);
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_1882,物种起源);
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_1895,微生物疾病理论);
门捷列夫(Dimitri Mendeleyev,1834_1907,元素周期表);
爱迪生(Thomas Edison,1847_1931,电灯电话电影);
居里夫人(Marie Curie.1867_1934,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_1955,相对论和质能关系);
哈勃(Edwin Hubble,1889_1953,宇宙膨胀理论);
沃森和克里克(James Watson,1928_,FrancisCrick,1916_2004,DNA双螺旋结构)。
此外,还有两位古典科学家,他们是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_前322)和中国的张衡(78_139)。对于张衡的介绍,不仅注明他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还重点介绍了他的地动仪,解释了悬挂都柱的惯性和测震过程。
美国波特兰市(Portland)的大理石墙壁上,镌刻着一系列世界重大发明(图1),其中“地动仪,公元132年”(seismograph A.D.132)赫然醒目。当人类面对地震只能被动挨打、企盼神佑之时,张衡第一个站出来,成功创制科学仪器,从此人类在地震面前站了起来。这是它的光辉地位和永恒价值。
张衡远去了近两千年,迄今仍然被世界各地广泛关注和介绍,家乡子孙也始终铭记着他的贡献,故土山水依然保护着他的遗迹。2003年,笔者第一次到河南洛阳考察地动仪的遗址,沿路打听“灵台”在哪儿,回答是:“白马寺大佛殿,有个烧香的台子,不过灵不灵不知道。”
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马上改口询问汉朝“观象台”。两旁的农民随即议论起来:“嗨,都什么年代啦,还找‘观相的’。要‘观相’那要去嵩山少林寺!”另有一人呼应道:“中!在松树林里,有观手相的、面相、脚相的,观啥的都有。”韵味十足的河南话,有腔有调,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