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中国好书】医界探案:感染病科的故事 9787117332989 2022年8月科普
运费: | ¥ 7.00-15.00 |
商品详情
《医界探案:感染病科的故事》
书号:978-7-117-33298-9
作者:黄英男 胡必杰
定价:59.00元
出版日期:2022年8月
页数:306页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该书凝聚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团队多年的心血,将40个疑难复杂的感染病例写成了40个“神秘案件”,真实还原感染病科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医疗场景。每个“案件”的侦破经过都是跟随“医学侦探”揭开各种感染病神秘面纱的过程,“案件”后所附的“相关病例”“医生提示”,为读者总结和科普防治该类疾病的重点知识。同时作者用临床思维讲解了感染病科疑难杂症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对临床同仁们亦有所启迪。案件中的疾病均发生在日常小事中,贴近生活,对大众远离感染病具有实践性指导意义,书末还附有“学会这十招,感染远离你”,让感染病防控更有效、更便捷。
本书特色
该书是一种全新的科普形式,将感染病诊治的过程写作成悬疑、烧脑、曲折的“案件”,“案件”中攻克疾患的过程犹如抽丝剥茧的探案故事,让医学科普摆脱了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读。当读者通过“案件”初步认识这些感染病时,“案件”后的“相关病例”“医生提示”又将读者带回医学科普的本质,为读者详尽讲解这些感染病的临床表现、高危因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患病场景、发病经过、就医技巧等知识。自然的过渡,巧妙地设计,让读者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科普知识。这种创作的技巧和策划的思路新颖且独特,使该科普作品富有了探案的神秘性、故事的趣味性,也更具阅读性。
推荐理由
这是一部医学界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由胡必杰教授带领的感染科团队,从数以万计的疑难复杂感染病例中精选出40个典型病例编写而成。每一篇都以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开端,而后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问诊、检测、分析、求证,以“演绎推理”的方式找出引发疾病的“真凶”,并对其“精准出击”,从而实现患者命运的逆转。“案件”告破后,再附以“相关病例”和“医生提示”,总结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高危因素、简便易行的预防措施和精准实用的就医技巧等,让读者在沉浸式阅读中轻松避开一些生活中的“雷区”,沉着应对疑难杂症。
该书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还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其既有“新”知识,即更为贴近生活,又不失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医学知识;又有“新”形式,即富于神秘性和趣味性,攻克疾患的过程犹如抽丝剥茧的探案故事;更有“新”意识,即提示我们关注生活细节,提升健康素养的先进意识。三“新”为引,让我们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感染性疾病是古老而历久弥新的疾病。在现代社会以前,伤寒、疟疾、鼠疫、结核病等传染病的每一次爆发都会导致社会人口的明显减少,而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感染性疾病仍是严重影响人类平均寿命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在新冠病毒面前,仍常常显得十分脆弱。
2015年,中山医院响应国家号召,开设了以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的独立的感染病科住院病房。成立至今,中山医院感染病科已组建了一支以疑难复杂感染诊治为特色的团队,做到了如国际上对感染病科的定义和解读:“从日益严峻的耐药性挑战到新发传染病,感染科医生走在众多医学热点问题的最前沿,这一充满活力、快速演变的学科为那些愿意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扮演“医学侦探’的医生们提供着激动人心的事业”。
这支团队在临床工作之余,积极借助新媒体发展,开辟微信传媒新阵地,将临床工作当中的有代表性、趣味性及警示作用的案例以故事的形式改编,向公众发出“中山感染团队之声”,赢得了广泛好评,也为很多求医无门的患者提供了新方向。
“循证医学和叙事医学共同搭起临床医学的框架”作为医学领域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叙事医学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学工作者,医学人文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重视。今天欣喜读到胡必杰教授带领的团队将其中精彩案例编写成《医界探案:感染病科的故事》一书,还原了临床医生诊治疾病时的真实场景。文字叙述通俗易懂,既有新颖的类比,又有幽默的叙事;故事背景真实接地气,既有所处各异的生活环境,又有每个人物言语之下的隐藏心思;故事结构缜密完善,既有草蛇灰线的伏笔,又有层层递进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饱满立体,患者不只是一个个临床指标的集合,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医生也不只是藏在口罩和白大衣之后的冰冷权威,更有悲悯的关切和客观的判断。肩负对疾病的责任和对内心的洞察;患者不仅有显性的疾病,更有内心深处的心结,医生为病人提供的也不再只是药物和手术,更有心理的支持和人文的关怀。在每例故事后附有相关案例和医生提示,为读者总结该类疾病的共性,科普防治该类疾病的重点知识和国际公认的最新观点。本书集合了探案的神秘性、故事的趣味性、就医的技巧性、疾病的知识性和防病的科学性。
感染性疾病的成功诊治,需要医生掌握综合的医学功底和严谨的临床思维,也需要患者了解和把握及时正确的就医途径,与医生密切配合。在国家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之际,希望通过本书精选案例的叙述,医生和患者都能对感染性疾病有更丰富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
感染性疾病范围甚广,所涉及病原体众多,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在以往,感染病科以传染病诊治为工作重点。近十多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预防的意识和行为的改变,疫苗的广泛应用,肝炎等经典传染病的发病率已经显著下降;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越发显著,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免疫受损宿主的积累,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医疗操作相关的感染不断增多,疑难复杂难治感染的比例也显著增加。
临床思维是疾病诊断的基石。临床诊断和侦察破案一样,都是通过广泛全面收集资料、综合分析、逻辑推理、假设和初步判断,并借助技术手段和现场实践,最终加以证实。今天,《医界探案:感染病科的故事》一书的出版便反映出感染病科工作的这一特性。
从学术方面来说,本书展示了感染性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丰富和充实了人们对感染性疾病的认知。病原学诊断是诊治流程的首要环节。不同于很多临床医生的习惯于经验性治疗、不见效果便频繁换药,本书案例通过详细问诊和体格检查,发现病原学的初步线索,经过丰富的检测手段加以验证,最终采用针对性治疗彻底解决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本书可对临床同仁们启发良多。
从所选案例来说,本书内容贴近生活,故事主人公从木匠到摊贩,从务
农到买菜,从吃饭到喝牛奶,从“催生”到“*娃”,从减肥到医学美容,从团建到旅游……跟随主人公从生活小事中发生、发现和预防疾病的故事,读者可从中找到身边人或自己的投影,阅读发病-诊断-治疗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积极预防疾病、正确途径诊治疾病加深认识的过程。
从人文方面来说,本书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叙述一个个疑难复杂的感染病例。标题有吸引力,情节层层递进;脉络清晰,文笔流畅;行文轻松不失严谨,用语幽默务求贴切;不光有患者视角的朴素的心情波动和市井的生活智慧,更有医者出自专业角度的思考和普通人角度的各种情绪反应。“文似看山不喜平”,本书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相信读者在阅读当中也能体会到这种引人人胜的欲罢不能
医学是有温度的,医生、患者都是有感情的,医院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是医患并肩作战、与病魔斗争的战场,但不是医患冲突的战场。医疗需要畅达沟通,根据与业内同行以及患者的沟通反馈来积极调整,在价值传递中成就彼此。现代医学需要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提升,弘扬博爱友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发展。一本好书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还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愿在此向广大读者推荐本书。
前言
感染病科?是看什么病的?
当患者有咳嗽咳痰,或是有尿频尿急,他/她大概率会直接对号入座,挂一个呼吸科或是泌尿外科的号。到感染病科就诊的患者,十有八九是有其他“业内人士”指路,或是患者自己花力气做了功课的。但是要是问到感染病科具体都看哪些病、什么情况下要看感染病科,不要说患者,就连医生也十有八九说不太清楚。
“大概,是看肝炎的吧?”
“是不是应该是传染病科?”
随着新冠疫情的肆虐,传染病科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其实,霍乱、肝炎等经典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已经比数十年前有了显著的下降。
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抗肿瘤治疗患者的累积,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使用以及医学美容、饲养宠物等新生活方式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相关的非传染的感染性疾病都在逐渐增多,尤其是疑难复杂感染病的比例显著增加。
与经典的传染病相比,非传染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更高、病原体种类更多,人体几乎所有器官组织都可能受累,所对应的抗感染药物和药物敏感性更是纷繁复杂。2019年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中,感染性疾病占3项,其他7项中如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感染性疾病依然是导致疾病加重或促成死亡的重要原因。
针对不明原因的发热、淋巴结肿大、肺结节……这些疾病的感染和非感染性病因的鉴别一直困扰着内外科众多医生,尤不明原因的发热,被称为“内科医生的噩梦”。
在这些千头万绪之下,不光是感染病/可疑感染病的患者自己对看哪个科室感到迷茫,各个科室的医生也经常会对“这个病人该归哪个科室管”而头痛。
在病人刚刚来到我们科室的时候,我最常听到的话就是“终于找对地方了”“我都跑了好几个科室了”“住院都住了好几回了”。每次听到这些,我都忍不住感叹,病人在疾病的蹂躏之下,奔波于求医问药却常常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不光靡费钱财,徒增焦虑,还会耽搁病情,身心俱疲。
感染性疾病常常病情复杂、头绪繁多,诊治需要多方面的尝试和努力:
首先需要判断感染的来源:有的有明确的来源,比如手指被鱼戳破后红肿,病原体应该来自鱼和相应的咸水/淡水;有的有可疑的来源,比如颌面部受肘击后肿胀,病原体可能来自口腔;有的没有明确来源,比如不明原因的发热,需要医生通过严谨的临床思维、有技巧的甚至是“八卦记者”式的问诊、全面而细致的体格检查,再结合发病季节、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日常习惯,以及既往治疗的反应等来综合判断。
其次需要对病原体的经验性判断:急性还是慢性,高毒力还是低毒力,单一病原体还是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这涉及到对疾病的经验性治疗是单药还是联合用药,内科治疗的同时是否需要联合外科治疗,病人有没有生命危险或者重症化风险的初步估计。
还需要对病原体的精确检测:只需要抽血送检还是需要做病灶的穿刺,传统的微生物涂片+培养能否检出,是否需要特殊检测比如厌氧条件下的培养、延长时间培养、PCR检测、病原微生物基因检测(NGS)……送检哪些项目不光是医疗问题,也涉及到非医疗的问题:费用大小、患者是否可承受,所需时间长短、病人的病情是否等得起,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低、对诊断的参考意义如何……
更需要对病情的把握和及时修正:诊治过程中的病情反复,是正常的波动还是疾病的加重,是诊断的误判还是治疗反应的延迟,是一元疾病的多重影响还是二元疾病的合并体现?果断还是武断,执着还是固执,去芜存菁还是本末倒置,优柔寡断还是三思而后行,常常是一念之间,结果天差地别。每一个临床决策都像一根杠杆,压上的是医生的能力,撬起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和生命的重量。
最需要的是医患双方的互相信任和配合。医生确实见过许多生死,但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从不曾减弱半分。在黑白无常的镰刀之下,医患双方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战斗期间常有诸多无奈、权衡、焦虑、甚至绝望。过程有喜有泪也许并不完美,结局有哭有笑囊括世间参差。每一次这样的战斗,都是对我们双方的考验:考验医生的知识,考验患者的耐力,考验双方彼此依靠的信任,考验我们并肩作战的配合。
掀开面纱,找到源头,去伪存真,精确判断,瞄准靶心,一击命中——这是感染病科医生这个职业的要求,更是千千万万个生命和被病痛折磨的灵魂的真实需求。
中山医院感染病科自开科以来,已经接诊了数以万计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疑难复杂感染病例。经验性判断、曲折求证和精准出击的日常工作常常堪比探案。我们将临床工作当中一些诊治过程曲折而有趣的真实病例、经临床一线医生改编、以故事形式整理编辑成书,让大家对我们的工作内容和诊治的疾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本书编写过程中,中山医院感染病科金文婷、姚雨濛、张尧、苏逸、缪青、马玉燕、李冰、王青青、王萌冉、蔡思诗、骆煜、李娜、钱奕亦、刘海霞、武渊主治医师/医学博士,袁征和林蕾蕾护士长,医院感染管理科陈翔,史庆丰、林佳冰医师,药剂科陈璋璋副主任药师,微生物实验室周春妹、鲍容、黄声雷、周昭彦、马艳老师为本书的编写做出了大量工作;本书的插图全部由微生物实验室的单玉璋主管技师绘制而成;感染病科潘珏教授和医院感染管理科高晓东副研究员在本书的策划、编写、审核工作中给予很多特别有价值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英男胡必杰2022年6月
目录
秋天*大一杯奶茶,藏在她的大腿里 102
这一年他千疮百孔,却又迎来了重生 109
缅甸小木屋里,她的周围杀机四伏 125
一次游泳开启的潘多拉魔盒 150
血溅木雕,他能否逃出山神的诅咒 157
一顿饭后,她的胸腔里“短路”了 163
样章
夜半的“血”案,谜底藏在荒废已久的阁楼里
“胡了!”
“老李今天手气不错啊,一瓶‘洋河大曲’稳拿了。”
“咳咳咳。”
一迭声的咳嗽把老李从麻将胡牌的美梦中拉回到现实,他突然感觉到喉咙口一堵,“又有痰了”,睡眼朦胧的老李只好起来去卫生间吐痰。
“老伴!快来!快!”惊慌失措的声音从卫生间传来,吵醒了正在熟睡的老伴。
“什么事啊大半夜的,睡得正香呢。”老伴揉着眼睛嘟哝着,不情愿地进了卫生间。
“啊!”老伴的惊呼声一次划破了夜晚的宁静。白色马桶里,一团鲜红血块在清水中显得分外刺眼。
老李和老伴吓得面如土色,赶紧唤来儿子小李:“儿子,你爸吐血了!”
孝顺的小李连夜带着父亲去看急诊。验血、拍片、输液,一套流程走完,天已经亮了。医生说,老李吐出的血是从肺里来的,是咯血。在这次咯血之前,老李能回忆出的和肺有关的症状,比如咳嗽、咳痰其实已经持续8个月了,最近4个月还有后背痛。他的片子上,右肺有一大片病灶,应该就是咯血和背痛的源头,但是这片病灶究竟是什么还不好说。毕竟是老李年纪也大了,而且近来还瘦了不少,不能排除肿瘤的可能。
老李察觉到医生说“肿瘤”这两个字的时候刻意压低了声音,还给小李使了个眼神。老李感觉天都要塌了,小李也慌了神,赶紧请假带着父亲看了胸外科门诊。医生说,老李这个情况,确实不能排除肿瘤,可以试试给老李开刀,但是开刀之后可能有后遗症。看到小李抓耳挠腮地左右为难,医生又说,他们也遇到过当成肿瘤开了刀,结果切下来的东西化验出来不是肿瘤的情况,建议他带老李去上级医院看看,再做做检查,真是肿瘤再来开刀也不迟。老李听了,感觉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不住地道谢。
相关案例
身为装修队工头的陈大叔每天要和各种旧家具和灰尘做斗争,虽说正值年富力强之时,但反反复复的咳嗽、黄痰却已经困扰了他整整4年,胸部CT报告了令人害怕的“右肺多发占位”。经过感染病科的诊断,原来陈大叔也是因为吸入曲霉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病变,在药物治疗后病灶逐渐消失了。
80岁的朱奶奶长久以来肺就有毛病,反复不断地咳嗽、咳脓痰,更是因为症状突然加重和肺部炎症明显增加住进了感染病科。医生在她的痰中也找到了曲霉菌,经过抗曲霉菌治疗后炎症逐渐吸收。一打听,原来朱奶奶家里的墙皮因为潮湿长了一片很大的霉斑。
医生提示
什么是曲霉菌,它有哪些特性
曲霉菌是一种环境中常见的真菌,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容易生长繁殖。曲霉菌的抵抗力强,在干燥环境下可存活数月甚至更长。120℃干热1小时或煮沸5分钟才能杀死曲霉菌。曲霉菌在常用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和含氯消毒剂中一般经1~3小时才能被杀灭。
曲霉菌是如何感染人类的
曲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在密闭的环境中,木质家具、纸张等的霉变会滋生大量的曲霉菌。由此产生的孢子会持续释放并可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也可以随风四处漂流,即使沉降在物体表面和地面积灰中,也会随人员走动重新漂浮。人吸入这些曲霉菌孢子,即有被感染的可能。当然,感染是否会发生以及严重程度与否,与吸入孢子的多少和人体自身免疫力的高低有关系。
如何避免感染曲霉菌
避免与曲霉菌接触,尤其对免疫力差的人群,是预防曲霉菌感染的最重要方法。估计环境中曲霉菌浓度高但又必须进入现场时,应保证通风,同时全程佩戴N95口罩。
- 人卫智慧服务商城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