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画家视角下的美术史,以真正内行的眼光破解何为好画,好画如何诞生。不同于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由学者或作家撰写的艺术史,这是一部画家视角下的美术史。学者看画,将绘画与文化、历史背景连接起来,搭建起某种理论框架,这样看画,焦点往往已落在了绘画之外;普通人看画,虽然可能熟悉了名作的模样,对画家的八卦津津乐道,却依然说不清它们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画。当画家面对一幅画,他看到的不只是二维的平面图像,而是作画的过程,并能从中辨识出一份伟大的艺术传统的传承与变异。面对绘画史,画家会放下诸如印象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这些后知后觉的专有名词,祛除因艺术史一再讲述、并在不断复制和传播中层层叠加的光环。画家的视角所关注的,更接近作品本身。我们甚至可以说;观看艺术的时候,与其相信艺术史,不如相信艺术家。
?有趣、有料、有深度,阅读无门槛,适合中国读者的西方美术入门导读。语言通俗风趣,娓娓道来,将文艺复兴至今500年来西方美术的历程完整呈现,还夹有画家有趣逸闻,令人会心一笑。作者说,;窥探画面的秘密仿若自己暂时独占面前的经典,这是每位画家的痴望与贪婪,在这本书中,他将这份享受也分享给大家,揭开西方绘画语言与文化传统的层层面纱,让中国读者在面对西方经典艺术作品时不再感到茫然。
?艺术通史 名作点评,双文本的艺术通识读物,直面原作的艺术旅程。作者曾遍游西方主要艺术馆和博物馆,亦身为专业策展人,为本书甄选超过200幅经典画作,印刷精美,并精心加以解读。解读文字皆来自其直面原作的感受与判断,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等维度拆解画面,带领读者发现,这些艺术史上的杰作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本书主体文字部分是一部绘画通史,而名画图片和解读则是一条书中的副线,既与正文相配合,亦可独立成篇,读者仿佛参观一场世界名作的特展。
?宏观的历史思维,揭示出权力运转、社会变迁影响艺术进程的隐秘逻辑,随书附赠独有绘画传承谱系图。善于描绘光影的天才卡拉瓦乔为何在二十世纪之前一直被遗忘?又有哪些一两百年前公认的大家如今已变得鲜为人知?西方绘画传统中持续几百年的斗争是什么?评判艺术的权力由谁掌控,这一地位又是如何转移的?法国的艺术大奖为什么却叫作;罗马奖?印象派画家真的是挑战传统学院绘画的革命者吗?美国的崛起如何改变了现代艺术的风向?作者兼具画家和艺术史学者两种身份,带读者探索只有内行才会发现的画家背后的职业发展、人际关系,文化、经济与权力如何影响着艺术风格的传承与流变,呈现西方绘画500年来的发展逻辑。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看到的是什么?是美好的色彩与形象、画家的八卦逸闻,还是画面元素的隐喻、历史大势的映照?虽然我们可能已经熟悉许多名作的模样,读到过学者们条分缕析的解读,但一幅杰作究竟好在哪里,一位画家因何青史留名,却未必找到了答案。还有一种看画的角度,聚焦于绘画本身,那就是画家的角度。当画家来到一幅画的面前,他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平面、一个成品,他具备作为同行的心有灵犀,他会看到隐藏在画布上的秘密,理解一幅画是如何产生的。本书作者身兼画家和学者两重身份。作为专业的艺术史学者,他对于绘画的历史和理论体系有清晰的把握,揭示出权力的运转、社会的变迁如何影响着艺术的进程;作为自年少便执画笔,并曾游历欧洲诸多艺术馆的画家,他能以创作者的身份代入作者本人的视角,提供直面原作的感受与判断。作者以学院美术为线索,将西方绘画史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呈现西方绘画500年来的发展脉络。本书将带领读者拆解画面,体察画家的构图、造型、调色、笔触,还有创作中的犹豫与坚定,立意时的欲望与野心,让读者仿佛来到大师创作的现场,重新发现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杰作;发现一幅画包含的风格与技艺的传承与革新,并理解这些流派是如何相互影响、此消彼长,西方绘画是以什么样的逻辑在演变。
马萧,画家、艺术史学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1980年11月生于四川广元。2015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学位。著有《印象派的敌人》《山外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绘画艺术研究》,编著有《交织的目光西方绘画500年》 ,曾先后在浙江省西湖美术馆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媒体评论】马萧看画,有画家的敏感,也有学者的见识。书中涉及了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的许多名作,不仅是对艺术史的一次有趣回顾,也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彭锋,艺术理论与美学学者,当代艺术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马萧先生是一位画家,是一个有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知识的画家。他写的艺术史著作自然不同一般,他对绘画手艺的熟悉使他从大量艺术史写作者中脱颖而出。沈语冰,艺术史与美学学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脚前有灯,路上有光,行途自会坦荡。观者读画各得其妙,以马萧的践行学识导览解读西方绘画史,帮助读者辩识回望,走好面前的路。美随处可寻,寻找就能寻见。朱春林,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
马萧的新书有助于揭示真相,它之于历史,如同美之于艺术,不可或缺。菲利普杰奎琳,艺术史学者,法国高等院校考古学与艺术史教授协会会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正是因为艺术创作与对艺术的阐释二者之间存在着如此尖锐的矛盾,像马萧这样的;两栖动物就特别特别可贵。面对一幅艺术作品,马萧作为一个画家,就像长了昆虫的复眼,能从很多角度看到我们普通人看不到的信息。顾衡,得到App《西方美术100讲》主理人
诗歌同源,音画也是。我写歌的时候,往往是先有了画面感,有了情感,再涌出旋律。歌唱、画画是人的本能,看画也是本能。但本能还需知识加以引导,马萧的书综合了他的本能与知识,既真诚,又有益有趣。程璧,独立音乐人、作家
这本书里有两个马萧:一个是画画的马萧,他站在中国学院的视角望向西欧的绘画传统;另一个是写作者马萧,他站在西方的绘画传统中关切中国画家当下的创作。尤勇,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推荐序前言第1章 拉斐尔:天才与宗师第2章 米开朗基罗和瓦萨里:学院奠基人第3章 切利尼:看不见的鄙视链第4章 威尼斯与佛罗伦萨:理念之争第5章 威尼斯三杰:油画的质感第6章 卡拉瓦乔:无知即无畏第7章 卡拉奇和门徒:守护意大利第8章 普桑:法国人在罗马第9章 从罗马到巴黎:权力的移交第10章 北方的美术学院:作坊与学院第11章 鲁本斯:危险的对手第12章 巴洛克时代的西班牙:繁荣与贫瘠第13章 牟利罗:次要的宗师第14章 凡戴克和雷诺兹:国王的画师第15章 庚斯博罗和英国风景画:英国人的图腾第16章 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法国学院的蜕变第17章 格罗、安格尔、德拉罗什和德拉克洛瓦:素描与色彩的第三次交锋第18章 画室与罗马奖:年轻人的战场第19章 自然主义:新学院风格第20章 温克尔曼、弗里德里希和门采尔:古典主义和学院的另一种可能第21章 俄罗斯美院和巡回画派:欧洲门口的陌生人第22章 印象派:被误会的革命者第23章 塞尚、凡高、高更:非专业画家第24章 学院和象征主义:世纪末的骚动第25章 毕加索和达利:学院里的怪兽第26章 萨金特、左恩和索罗拉:;只有手和眼睛第27章 德国表现主义:学院的张力第28章 中欧与东欧:作为绘画的民族主义第29章 社会主义美术学院:我们的老师第30章 学院、博物馆和批评家:在新大陆第31章 巴尔蒂斯和弗洛伊德:并非最后的大师
【前言】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五百年来,西方绘画出现了最丰富的面貌、最清晰的线索、最典型的风格,梅花间竹,异彩纷呈。为了解读这些作品,学者们写了各种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和画种史,加上对画家个案和流派的研究,使人们看画有了工具和方法。画家看画,又不相同。看,原本就是最重要的学习过程,从小时学画,看老师示范,一直到看陈丹青老师画画,不知看了多少张。有时似懂非懂,有时柳暗花明,有时醍醐灌顶,个中滋味,不可尽说。博物馆中看到的画,已是一张永无可能再现过程的死物,但凭着多年的经验和知识,画家仍可大致重建,推导流程。如何构图,如何造型,怎样调色,如何以笔触呈现最后的表面窥探画面的秘密仿若自己暂时独占面前的经典,这是每位画家的痴望与贪婪,也得益于我从博士阶段开始认真接触艺术史后培养出的一种理性,使我能从经典名作带来的震撼中平静下来,祛除因艺术史一再讲述,并在不断复制和传播中层层叠加的光环,回归于物质和技术的基本层面。高中时代,我迷恋印象派的光影,尤其是莫奈。几个暑假中,我用水粉尝试画出他闪动的彩色光斑,终究不得要领。大学时眼界开了,趣味向上追溯到卡拉瓦乔,到荷尔拜因,再到伦勃朗,现在想来也是全凭机缘,关键看王府井的外文书店中陈列了哪些印刷精美的画册。我们的视觉经验何其匮乏啊,以至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引进大展,不管是印象派、巴尔蒂斯、巴巴还是列维坦,都形同饕餮盛宴。有了更多看画的机会后,便开始谈画。自那时起,我发现语言是语言,画是画,二者之间有难以逾越的距离。每个人的描述,都不免主观,赢得一个人的同意,就可能遭到另一个人的批评。何况许多时候我们谈论的对象其实是绘画的复制品,不等同于绘画本身,但我仍然痴迷于同行的一语中的。我有位师兄叫姚宏儒,论画率直鲁莽,像丹青老师常说的;直见性命,我读了许多书后,还是忘不掉。他的话能勾起一个画家的瘾,让人垂涎,让人顿觉手痒。我读画谈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既是受他影响,也是绘画的魅力使然。画家对绘画语言的体察,或许在进入学者的图像阐释和史论梳理之前,可以稍微延长我们视觉的愉悦。画家看画,还能如何?不妨离开具体的作品,走进生产者的内部视角。为什么风格悬殊、差别巨大的绘画面貌,仍然有一种恒定的价值?如果我们承认绘画作为手工技术的一面,那么这种技术何以产生?如何传承?是谁,又是怎样设定了技术标准?这连串的问题虽然未必能从画家那里获得答案,却实实在在指向每位画家的习画经验。我们和前辈来自各色名目的技术训练场所,从古代的工作室、作坊和行会,到今天的兴趣班、考前班、私人画室、美术中学,踞于最顶端的,当然就是美术学院。从文艺复兴以来的五百年,恰好也是美术学院出现、发展、成熟、变异的五百年。要真正理解五百年来的好画,就有必要将它们放在学院的框架中加以审视。即便是现代艺术出现后,美术学院和学院绘画备受攻击时,毕加索仍然替学院辩护,大致意思是,如果没有学院绘画,现代艺术就连攻击的目标都没有了。如果把美术史看作一场漫长的竞技,很长的时间内,学院同时扮演着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色。面对一幅画作,大家除了;这幅画画了什么的疑问之外,还会有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画?谁要你这样画?为什么能这样画?了解学院,同样可以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一般我们会说,艺术没有进化论意义的好与坏,今天的人不见得比十九世纪的人画得更好,十九世纪的人会崇拜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想要复兴的是更古老的希腊和罗马。但是对学院来说,进化从未停止,越往后,肯定越完善,越科学,越极端,也越僵化。美术学院,既成为一种技术教育的垄断机构,也成为一种权力体系,学院的进化与艺术的发展之间形成的张力,越到晚近,越显示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横向地看,欧洲范围内的美术学院,折射出某时某地某国的文化政策,代表着一种文化软实力,根本上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学院的成长和发展,能够展现出艺术风格相互影响、彼此渗透、此消彼长的过程。艺术的中心也因此逐渐迁移,最开始是尼德兰、意大利,然后到法国、德国,本书中扼要回顾了这一过程,将绘画史变成一个连贯的有机整体。我们去看待某个艺术家和某件作品的时候,更容易借此找到坐标,了解它的前后关系。我试着加入有趣的故事来令讲述变得更轻松。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是想与更多的爱好者朋友分享看画的一点经验和读过的一点书。热爱艺术是种幸福,分享热爱同样幸福,希望它一方面能把大家引向博物馆和各种展览,另一方面,它会带着我们的好奇心去形形色色的艺术史书籍中寻找答案。
【免费在线读】第6章 卡拉瓦乔:无知即无畏当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为了素描和色彩暗暗较劲的时候,在罗马,一种新的艺术潮流超越了这对矛盾。前面讲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之间的竞争。文艺复兴时,意大利其他主要的城邦都产生过重要的艺术家,比如那不勒斯、乌尔比诺、米兰、费拉拉、曼托瓦。它们可能不像佛罗伦萨或者威尼斯那样出现数目众多、传承有序的艺术家群体,但每个城邦在统治者的赞助下,都有极富魅力的艺术作品。当然,最最重要的,影响力在这些邦国之上,能与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并肩,甚至后来居上的,是罗马。教皇一直是艺术的最大赞助人,有足够的财富和权势招揽最具名望的艺术家,比如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加上兼具宗教和俗世权力的显赫家族(法尔内塞、波尔盖赛、巴贝里尼和潘菲利)的赞助,罗马一直是艺术家的理想国。到 1600 年前后,出于遏止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影响、重树教廷权威的目的,;为上帝和教会增添更大的荣耀,罗马对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无疑就与此有关。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这种要求期待着一个天才横空出世。1600 年时的天才,就是卡拉瓦乔。卡拉瓦乔没有显赫的师承(他的老师据称是提香的学生,米兰画家西蒙彼得扎诺),也没有家学渊源,就是小地方来的一个年轻人,自己去罗马闯荡。我们可以看看来到罗马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是成名后被召唤,拉斐尔是老乡的大力举荐,都是有门路的,卡拉瓦乔则是赤手空拳自己打拼。他的生活一开始很不容易,经常衣食无着,辗转于各个画室帮工,主要是给当时风头正健的朱塞佩切萨里(Giuseppe Cesari)帮忙。但他很机敏,留意罗马艺术的风向,投其所好。当然,令他脱颖而出的,还有他在同时代画家之中极其罕见的自然主义态度以及第一流的细节刻画能力。他的《老千》被枢机主教弗朗切斯科马里亚德尔蒙特(FrancescoMaria del Monte)收藏,使他一跃成为权贵的门客。借助于德尔蒙特的影响力,15991601 年间,卡拉瓦乔获得了两个教堂的订件,分别是圣王路易堂的《圣马太蒙召》《圣马太与天使》《圣马太殉教》,人民圣母圣殿(Basilica of Santa Maria delPopolo)的《圣保罗皈依》《圣彼得被钉上十字架》,并大获成功。除了将熟悉的罗马市井生活真实无遗地搬到画上,他也体现了一个成熟画家对经典的转化能力,比如《圣马太蒙召》中耶稣的手势借鉴了米开朗琪罗《创世记》里上帝的手势,《圣马太与天使》中,两人的动作分别来自古希腊的雕塑和瓶画。卡拉瓦乔成了大红人,跨国艺术明星。当时罗马的画家,不管意大利的还是外国的,都来看画,被他的新风格震撼了。于是,随着这些人的返乡和归国,卡拉瓦乔的风格席卷了欧洲。我们看艺术史,会发现法国学他的有拉图尔,荷兰学他的有伦勃朗,西班牙学他的有里维拉。他的风格,从画面上看主要有两个特点:一、自然主义的描绘技巧;二、强烈的明暗效果尤其后一点,成为;卡拉瓦乔风格的典型特征。卡拉瓦乔的风格如此流行,却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名望和财富。为什么呢?因为卡拉瓦乔太能折腾。除了画画,他的业余时间都在骂人、打架、杀人、流亡切里尼也是折腾的一把好手,但他比卡拉瓦乔高明,不但懂得攀附权贵,经营关系,还知道写自传美化自己的暴力和丑闻。卡拉瓦乔文化水平不高,今天我们知道他的斑斑恶行都是来自当时的庭审记录。卡拉瓦乔最知名的一次纠纷,发生于他和一个叫巴廖内的画家之间。1599 年,巴廖内的风格还属于矫饰主义,第二年见到了卡拉瓦乔的明暗法后立刻转型,画了《神圣的爱与世俗的爱》。这桩公案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巴廖内的雇主要求他模仿卡拉瓦乔。不管怎样,卡拉瓦乔被惹火了,他叫上自己的一伙兄弟,在罗马大街小巷里贴满打油诗,用污言秽语辱骂嘲笑巴廖内。结果卡拉瓦乔被告上法庭,因诽谤罪被拘押了两周。我们回到卡拉瓦乔的绘画上来。卡拉瓦乔出身下层,没有任何美学、身份、阶级之类的顾虑,完全是凭着本能创作。所以,他才能从素描和色彩这样的概念中跳出来,完全地刷新绘画。毫无疑问,卡拉瓦乔的 disegno 是极其卓越的,在塑造能力方面,他的画笔将解剖学或理念中的一具肉体变成一具确有所指的身体,让我们相信历史上确有这么一具健美却又微不足道的肉体,直到十九世纪,才被法国学院的大师们(博纳、莫洛、布格罗),倚仗着摄影术的加持一举超越。在设计方面,他为教堂所作的大画改变了拉斐尔的构图方式,为巴洛克定了基调,和丁托列托殊途同归。卡拉瓦乔并没有机会借鉴后者,这完全出自他的天赋。按照学院的,或者说瓦萨里的要求,他的绘画方法并不正规,因为卡拉瓦乔对模特写生时,直接用笔杆在画布上划痕迹打底稿。他没有一张素描留下来,不知他是完全不画呢,还是全部毁掉了。按道理,以他的影响力,如果当时有素描稿,多少会流传一两幅下来,要知道米开朗琪罗对素描底稿一贯密不示人,几乎是完成正稿后立刻销毁,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的素描。因此卡拉瓦乔更可能是从不画素描。至于色彩,他的色彩观就是真实。写生式的创作手法,让他不夸张色彩,而是实事求是。他不按照学院的要求画素描,绝不是将色彩放在第一位;以我的揣测,一个自然主义的艺术家,一个感性至上的糙汉子,怎么能理解两者的分离?既然我们眼睛所见同时既包含素描又包含色彩的信息,为何还要将其分开,并且分出主次呢?今天我们通常把卡拉瓦乔视为巴洛克风格的第一人。可以说,卡拉瓦乔的创新为巴洛克艺术打开了一扇大门。不过,既然这种风格影响如此深远,为何卡拉瓦乔在意大利本土的影响反倒不大,在学院艺术的体系中也看不到他的直接影响呢?首先,自然主义在他的大型宗教绘画里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巴洛克的效果,其中的享乐主义被下层民众的景观削弱了。所以,在震撼观众的同时,卡拉瓦乔也遭到很多人的抵制。比如《圣马太和天使》有两个版本,其中第一版把圣徒画成一个秃头农民,肮脏笨拙,天使的态度又过于亲昵,因此被拒绝,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第二版。《圣保罗的皈依》也遭到质疑:;为什么你把马画在正中间,圣保罗却在地上?;自有我的道理!;那匹马是上帝吗?;不是,但它站在上帝的光芒下!第二点,则是评判画家的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十七世纪最重要的第一本艺术史著作《活跃于 15721642 年间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生平》(The Lives of Painters Sculptors Architects andEngravers active from 1572ndash;1642),你道作者是谁?正是卡拉瓦乔的死对头巴廖内。巴廖内远比卡拉瓦乔长寿,他拥有官方授予的骑士勋位,一直是罗马圣路加学院(Accademla di San Luca,穆齐亚诺和奥利维耶里于 1577 年创立)的院士,并且三度出任院长。更重要的是,;十七世纪的瓦萨里焦万贝洛里(GiovanBellori)在 1672 年出版的《现代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传记》(TheLives of the Modern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里,也对卡拉瓦乔的绘画提出批评,将他当作反例。贝洛里最推崇的画家是普桑,后者极度强调秩序和素描,所以卡拉瓦乔在学院中的命运,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有人(意大利艺术史家罗伯托隆吉)为卡拉瓦乔平反:;没有他就没有里贝拉、维米尔、拉图尔和伦勃朗。没有他,德拉克罗瓦、库尔贝和马奈将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