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主题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地图主题书店
地图主题书店,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旗下的直属书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人文地理:铜川

128.00
运费: ¥ 4.50
库存: 49 件
人文地理:铜川 商品图0
人文地理:铜川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铜川》商详

一、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铜川》是《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陕西省铜川市分卷。本书以历史为线索,以地理为载体,以“药王故里、佛教圣地、千年耀瓷、红色照金”为铜川城市名片,权威、立体、真实地反映了铜川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山水名胜、风土民俗,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内容。全书包含铜川概况、历史人文、药王故里、佛教圣地、千年耀瓷、红色照金、自然生态、民俗与特产、发展成就、城市蓝图十章内容,创新性地应用了文字、图片、地图、信息图表四种元素,实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是一部精美的铜川人文地理的百科全书。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是“十三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和中国城市对外宣传的国家级平台,定位于“传承历史文化,展示地理国情,宣传发展成就,描绘城市蓝图”,旨在面向国内外宣传我国城市形象,推广城市品牌,增强城市软实力,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丛书自2016年首批城市分卷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级领导和主流媒体的的高度评价和密切关注,并通过国家外宣渠道走进全球40多个主要城市,入藏大英图书馆,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

二、 编辑推荐

“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以地级行政区域为单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以历史为线索,以地理为载体,权威、立体、详细地展现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地理国情、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并归纳提炼出特色地域文化,是一张张鲜活的城市名片,也是一部中国城市人文地理的百科全书。在这部“百科全书”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角度认识多元一体化的伟大祖国,领略她的包容博大、多姿多彩、生机勃勃,了解我国全貌和民族完整历史。

 

三、 作者简介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铜川》分卷由《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编委会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发行中国地图出版社我国唯一的中央级地图出版机构,直属于自然资源部;负责编制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定地图、满足社会各界需要的实用地图;承担中央领导工作用图、地图应急保障服务、国家版图宣传教育、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宣传、地理信息数据应用等工作;出版中小学教材、教辅、科技、旅行、人文、地理、历史、地图文化书刊以及地球仪、立体地图等产品。

四、 目录

1 总序

3 

12 铜川名片

12 药王故里

14 佛教圣地

16 千年耀瓷

18 红色照金

001 铜川概况

002 地理区位

002 行政区划

002 地形地貌

004 气候

005 人口

006 经济

006 工业

008 农业

009 旅游业

010 植物资源

011 动物资源

012 矿产资源

012 水资源

015 历史人文

018 历史概况

020 历史人物

036 历史遗迹

053 药王故里

054 药王孙思邈

062 药王山风景区

076 药王山石刻、碑林

084 药王故里——孙原村

090 药王山庙会

096 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

101 佛教圣地

102 玄奘与玉华宫

114 玉华宫风景区

122 佛教古刹——大香山寺

128 香山风景区

136 香山庙会

138 神德寺遗址

143 千年耀瓷

144 十里窑场——耀州窑

150 耀瓷精粹

158 耀州窑博物馆

164 千年炉火不熄——陈炉陶瓷古镇

176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182 耀瓷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

191 红色照金

19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苏区

20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208 陕西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镇——照金镇

218 照金国家丹霞地质公园

224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照金精神”

231 自然生态

232 关中平原北部生态屏障

240 沮河湿地 放飞朱鹮

246 国家水利风景区——锦阳湖

250 国家湿地公园——福地湖

254 太安自然保护区

260 金锁关石林

264 绿色生态避暑山城——宜君

271 民俗与特产

272 铜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274 民间文化

278 特色小吃

282 铜川特产

286 民间传说

293 发展成就

294 煤城崛起

298 转型发展

302 “两区一廊”生态园林城市格局

307 城市蓝图

308 构建西铜一体化城市

310 打造休闲养生名城

314 实现建设“四个铜川”目标

318 附录

五、 精彩书摘

铜川历史概况

铜川,北距人文始祖黄帝陵90余千米,处于黄帝文化圈核心区。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漆、沮两河流域猎采牧耕,繁衍生息。

铜川历史源远流长,人文荟萃。有以耀州塔坡遗址为代表的百余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古人类聚落遗址。彭祖、阴康氏、孟姜女、鬼谷子的传说在这里广为流传。宜君县战国魏长城遗址令人震撼,被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秦、汉、隋、唐时期,铜川先后隶属于内史地、左冯翊郡、京兆郡、京兆府,受京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境内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遗迹。唐代高僧玄奘也曾在这里译经、弘法、创立唯识宗,并圆寂于此。西晋哲学家傅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令狐德棻,北宋山水画家范宽都是铜川籍人,他们都为灿烂的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北山锁钥” “榆塞雄关” 的铜川金锁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期是国民党军队封锁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关卡。

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铜川照金镇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铜川19494月解放,是全国解放较早的地区之一。1958年建市,是继西安之后陕西第二个省辖市。新中国成立后,铜川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建材基地。如今,铜川正在努力实现“转型铜川”“美丽铜川”“健康铜川”“富裕铜川”的奋斗目标,全力打造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知名休闲养生城市。

历史人物

铜川山川灵秀,杰出人物辈出。有的饱誉当世,蜚声中外;有的以文治、气节著称;有的以著述、技艺闻名;有的以身报国,为人民利益献身。其中,著名的有西晋文学家傅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兵部尚书柳公绰、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令狐德棻,北宋山水画家范宽,清代秉性刚直的湖广巡抚杨素蕴,湖北督粮道台崔乃镛。

在近现代有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的辛亥革命先驱井勿幕、智取华山的勇士路得才、“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和全国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郭秀明、铜川籍气象学家雷雨顺等,他们都在铜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还有,铜川矿工姚筱舟饱含深情创作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曾被雷锋抄在日记里,后来经谱曲传唱,成为脍炙人口的红歌。“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在铜川创作了不朽名著《平凡的世界》,贾平凹在铜川耀州锦阳湖潜心创作了《废都》,也都留下了宝贵的印记和精神财富。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唐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时年88岁追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其诗一首。

柳体以骨力遒劲、结体严谨的书风创造了一种新的书体美,征服了当代,也赢得了后代,“一字百金,非虚语也”。五代时杨凝式学柳书而能自出机杼,成为一位承前启后的卓越书法家。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曾学习柳体。金代,刻于金皇统四年(1144年)的沂州普照寺的《集柳碑》,乃集柳公权书所成。明代董其昌对柳书情有独钟,学柳一生,并能从柳书变化中得到启发,终成书法大家。由明入清的行草名家王铎,所书《拟山园帖》正书颇得柳体之精髓,而临作如《圣慈》《紫丛靸鞋》则取神遗貌,自为心裁。清代学柳者也比比皆是,书法名家梁同书、梁诗正都学柳,大臣左宗棠的行书俱出颜真卿、柳公权,康有为甚至主张在科举中用柳体。直至近现代,学习柳公权书仍是书界之追崇。

从铜川走出的兵部尚书——柳公绰

柳公绰(763832年),字宽,小字起之,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柳公权之兄,长公权15岁。柳公绰自幼孝顺父母,关爱兄弟,性格庄重严谨,喜交豪杰。聪敏好学,颇有才略。官至河东节度使、检校户部尚书、检校左仆射、兵部尚书。太和元年(832年)去世,时年68岁。追赠太子太保。

柳公绰的文章文雅不俗,不是圣贤的书不读。性情秉直,关爱黎民下属,为官清廉,且治军严谨,屡立战功,深得朝廷和后人好评。

柳公绰的书法也颇有造诣。他的书法端肃浑厚,古朴自然,成都《蜀丞相诸葛武侯祠碑》即为柳公绰任成都少尹时书,因系宰相裴度撰文,由名匠鲁建刻,故有“三绝碑”之誉。

北宋山水画家范宽

范宽(约950—约1032年),又名中正,字中立,陕西耀州(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被誉为“宋代北派山水画大师”。

范宽主要活动于北宋前期,性疏野,嗜酒好道,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他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遂隐居终南山、华山,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画的峰峦浑厚壮观,气势壮阔伟岸,有雄、奇、险、峻之感。用笔强健有力,皴多雨点、豆瓣、钉头,山麓好作密林,常于水边置大石巨岩,屋宇笼染黑色。作雪景亦妙。终成为山水画形成期北方画派之主流画家,与两位师长关仝、李成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

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茫。构图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传统。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用墨则善用黑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晚年多用皴法,一般称之为“雨点皴”,下笔均直,形如稻谷。画屋宇先用界画铁线,然后以墨色笼染,被后人叫作“铁屋”。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

范宽的绘画在宋时即已出名,《宣和画谱》著录当时宫廷收藏他的作品达58 件。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雪山萧寺图》等。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元代汤垕《画鉴》则认为“宋世山水超越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宽三人而已”,又谓“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对范宽的艺术做出很高的评价。据文献所载,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全部出自范宽一系。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六、 前言/序言

《周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察地理、观人文,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的关注,是道法自然与教化天下的情怀。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而承载中国历史文化的地理空间是广袤复杂的。在一个辽阔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人群构成、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也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景观。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是丰富多彩又浑然一体的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地域文化的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已成为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套《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以地级行政区域为地理单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以历史为线索,以地理为载体,权威、立体、详细地展现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地理国情、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并归纳提炼出特色地域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区域的“百科全书”,对提升城市软实力,扩大对外影响力,助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实,这套丛书的意义远远超出地理区域,它展示和讲述的虽然只是一个个具体的局部,但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不同的视角、一个个不同的出发地,让人们多角度地去认识一个多元一体化的伟大国度,从而生动具体地领略它的包容博大、多姿多彩、生机勃勃。正因为如此,这套丛书绝非地域推介的集成,而是一套从个性出发,了解我们国家全貌、民族完整历史的教科书。丛书将文字、图片、地图、信息图表相融合的设计,为传统的图书注入了新的视觉体验,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将中华文化和各地人文地理的精华呈现给社会大众,为读者带来了一份精彩的文化大餐。



地图主题书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地图主题书店
地图主题书店,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旗下的直属书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人文地理:铜川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