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为什么木心是木心,Who is who?
木心自己公布的一本“答案之书”
基本信息
书名:鱼丽之宴
著者:木心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书号:9787542669025
出版时间:2020.5
定价:56.00
装帧:精装
纸张:胶版纸
尺寸:130mm×185mm×15mm
字数:56千字
图片:2幅
页数:176
编辑推荐
★ 木心自己公布的一本“答案之书”——
为什么木心是木心,Who is who?依据木心晚年定稿,《鱼丽之宴》收入木心历年来的 “答好友问”与“答记者问”等文章,并配有作家影像、创作手迹等,包括《江楼夜谈》《海峡传声》《雪夕酬酢》《仲夏开轩》,以及披露木心1983年至1998年去国旅美“航程纪要”的《迟迟告白》,此外,《战后嘉年华》还回溯了“个人的青春期”,《有朋自西方来》则亮相了木心晚年“珍贵的文友们”。
★ 木心定稿×首次布面精装——
木心手写文章,就像手工一样,看上去一气呵成,其实通常改六七次,好文章是磨出来的。甚至从1986年《散文一集》在台北出版,这是木心开山之作,到2006年新编为《哥伦比亚的倒影》在中国大陆首亮相,也还在推敲字句。从此,木心晚年定稿系列均交理想国完成出版。今“木心全集”汇齐15种文字著作(含讲稿《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一字一句,悉从木心生前的定稿(及陈丹青听课笔记),素雅设计,由设计师陆智昌担纲,均首次布面精装。
作者简介
木心(1927—2011),本名孙璞,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晚年归根故里乌镇,被海内外华人视为深解东西方艺术传统的精英和传奇人物。
生前定稿出版有文集13种著作,即散文小说系列6种《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即兴判断》《素履之往》《爱默生家的恶客》,诗歌系列6种《西班牙三棵树》《我纷纷的情欲》《诗经演》《巴珑》《伪所罗门书》《云雀叫了一整天》(引发刷屏的小诗《从前慢》即来自《云雀》),包括答问录1种《鱼丽之宴》。逝世后,另有“世界文学史讲座”整理成书《文学回忆录》(即听课学生陈丹青笔记),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陈丹青说,《文学回忆录》布满木心始终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
不止文学。英国BBC制作大型文献纪录片《世界文明》(20世纪以来的公众艺术教育电视片经典),中国部分,拟拍摄宋元以降的山水画。这部影片将探讨逾千年的中国山水画之路,摄制组为此来到乌镇的木心美术馆,拟将画家木心作为BBC千年历程纪录片的“一个开场的故事”,以诠释艺术的力量。
内容简介
木心说,“自作多情”和“自作无情”都是可笑的,“以后我还想改名……”
依据木心晚年定稿,《鱼丽之宴》收入木心历年来的 “答好友问”与“答记者问”等文章,并配有作家影像、创作手迹等,包括《江楼夜谈》《海峡传声》《雪夕酬酢》《仲夏开轩》,以及披露木心1983年至1998年去国旅美“航程纪要”的《迟迟告白》,此外,《战后嘉年华》还回溯了“个人的青春期”,《有朋自西方来》则亮相了木心晚年“珍贵的文友们”。
木心自序,《鱼丽之宴》是我“答客问”之类中的某些选篇,触及的话题虽只限于文学、艺术,因为也自有一番纷繁,故美其名曰“鱼丽”……如此则原想叙叙人生上的利钝成败,结果变成了一场酒酣耳热的飨宴。
名家推荐
★ 陈丹青(木心美术馆馆长)——多年来庞大的中国文学群体之外,我看见,这个人自始至终单独守护着、同时从不受制于五四开启的价值、精神与世界观,凭一己之身、一己之才,持续回应并超越五四那代人远未展开的被中断的命题——譬如白话文如何成熟?譬如传统汉语在当代文学的命运与可能性,譬如中文写作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譬如在世态与时代的种种变幻中怎样以文学挽救文学……
★ 陈向宏(木心故里乌镇的总规划师)——木心先生是唯一的。
★ 铁戈(木心在上海时期的忘年好友)——现在人们看到的木心,都只是他露出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 陈村(作家)——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依然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
★ 何立伟(作家)——意外之人,意外之文。
★ 骆以军(作家)——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他的小说很早就碰触西方现代小说常探讨的议题,包括辜负、遗憾、忏悔及追忆,也讨论人如何站在现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严。
★ 孙郁(学者)——读几册木心作品集,像一番奇遇,自叹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文字在,似乎是民国遗风的流动,带着大的悲欣直入人心。
★ 陈子善(学者)——虽然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现在是到了木心先生的散文“墙外开花墙内红”的时候了。
★ 巫鸿(学者)——在当代中国艺术家中,木心有两点与众不同:其一,他在中西文学和哲学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也能同样娴熟地将这些知识融会于写作和绘画之中。在这一点上,他可以和最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高行健比美。高行健也是一位相当执着的画家,但是我认为在绘画风格的细腻和作品题材的丰富两个方面,木心都要胜过一筹。
★ 童明(学者)——木心风格不是“一脉相承”,而是“多脉相承”。他的精神气脉既系于春秋、魏晋、汉唐的华夏文化,又源于古希腊的悲剧精神,而思维特征和艺术格调却又是西方现代派的,且与近三十年来最深思熟虑的西方人文思想息息相关。
★ 陇菲(学者)——木铎声声,我心摇曳。
★ 春阳(学者)——木心,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 李静(学者)——木心寻返久经失落的古典词语,借以拓展思维、感受和想象的边界,由此,他创造了一种真正成熟、华美、丰赡而高贵的现代汉语。
★ 梁文道(“看理想”主讲人)——木心像是从一个从来没有断裂的传统中出来的,他能够用文字把你整个儿抓进去。
目录
【答客问】
江楼夜谈
——答香港《中报》月刊记者问
海峡传声
——答台湾《联合文学》编者问
雪夕酬酢
——答台湾《中国时报》编者问
仲夏开轩
——答美国加州大学童明教授问
迟迟告白
—— 一九八三年—一九九八年航程纪要
【附录】
战后嘉年华
有朋自西方来
——木心珍贵的文友们(童明/辑译)
◎ 陈丹青《我的师尊木心先生》选摘
今天,我一再提醒我的陈述必须保持克制。我只是他的学生,不是一位有资格评价文学的人。当此向大家介绍先生,我实在做不到像他的文字那样精确而恰如其分。我不敢说在座的朋友中没有一位读过先生的文章。人不能单凭一篇文章认识作者,尤其是像木心先生这样丰富、深沉而多变的作者;然而有时一段词语、一句话,就能透射光芒,直指人心,先生正是这样的作家。前天,当我接到印刷厂送来的第一册木心散文集,翻阅那些我在二十多年前就阅读过无数次的散文,再次感到先生是一个无解的谜——他来路宽阔,但没有师承,他秉承内在的意志,但没有同志,他与文学团体和世俗地位绝缘,他曾经长期没有读者,没有知音,没有掌声……这是他所追求的吗?多年来庞大的中国文学群体之外,我看见,这个人自始至终单独守护着、同时从不受制于五四开启的价值、精神与世界观,凭一己之身、一己之才,持续回应并超越五四那代人远未展开的被中断的命题——譬如白话文如何成熟?譬如传统汉语在当代文学的命运与可能性,譬如中文写作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譬如在世态与时代的种种变幻中怎样以文学挽救文学……我们或许会说,几代文学家都在寻索实践同样的命题,但现在有了比较的机缘:一端,是我们历来所见的庞大的中文写作;一端,是木心先生的书。我们会看见,前者所有的,木心先生那里半点无有,前者所无有的,请在木心先生书中见——我所谓的“有”与“无有”,是指什么呢?
这一层意思,在诸位阅读木心之前,在诸位获得各自的心得——或没有心得——之前,我应该缄默……
精彩书摘
《海峡传声——答台湾〈联合文学〉编者问》选摘——
一九八四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特设“作家专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编者导言:
经由“联副”,木心在国内文坛一出现,即以迥然绝尘、拒斥流俗的风格,引起广大读者强烈注目,人人争问:“木心是谁?”为这一阵袭来的文学狂飙感到好奇。
身逢动乱,木心的经历不平凡,成就也不平凡。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他始终坚持自我的生活理念、文学立场,像在一座孤岛上一样,不间断地从事创作。因此所谓“文学鲁滨逊”之说,实深含傲然雄视之情。
面对这样一位作家,《联合文学》满怀惊喜。经过长达三个月时间的筹划和联系,终于集木心小传、著作一览、木心答客问及其散文新作四帖等而成此一专卷。本卷合融木心人生观照、艺术风情,是国内首度最完整的呈现。
——摘自《联合文学》创刊号
问:从今年四月您在“联副”发表一九六六年后第一篇作品以来,短短几个月,已经引起国内文坛及读者的轰动,人人争问:“木心是谁?”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木心这个人”?
答:当有人问:
“木心是谁?”
我的本能反应是:
“哪一个木心?”
福楼拜先生的教诲言犹在耳:
“呈显艺术,退隐艺术家。”
文稿上具名的“木心”,稿费支票背面签字的“木心”,是两个“木心”。
孟德斯鸠自称波斯人,梅里美自称葡萄牙人,司汤达自称米兰人,都是为了文学上之必要,法国文学家似乎始终不失“古典精神”。那么,我是丹麦人,《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小孩。
在远远的前代,艺术家在艺术品上是不具名的。艺术品一件件完成,艺术家一个个消失了。
痴心而明哲,明哲而痴心。唯其痴心,再不明哲就要烧焦了,因为明哲,没有这点痴心岂不冻死在雪山上。
那个在稿费支票背面签字的木心为那个在文稿上具名的木心先作这一点点介绍。
*
问:为何取名“木心”?(是不是“木人石心”之意?)是否方便公诸“本名”?
答:孙,东吴人氏,名璞,字玉山。后用“牧心”,“牧”字太雅也太俗,况且意马心猿,牧不了。做过教师,学生都很好,就是不能使之再好上去:牧己牧人两无成,如能“木”了,倒也罢了。其实是取其笔画少,写起来方便。名字是个符号,最好不含什么意义,否则很累赘,往往成了讽刺。自作多情和自作无情都是可笑的。以后我还想改名。
*
问:您的文章中,呈现古今中外丰富的学识涵养,令读者赞叹折服,可否谈谈您的学习过程?
答:我所有的都是常识而已。来美国,手头没有书了,全凭记忆来对付,有时四顾茫然,苦笑自己成了“文学鲁滨逊”。少年在故乡,一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的“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想想,又觉得几乎全是那时候看的一点点书。可见我是属于“反刍类”的。中国的古典文学呢,家庭教师无疑是饱学鸿儒,师生各得一“顽”字,师顽固,生顽劣,日本轰炸机在头上盘旋,先生要我写“忧国伤时”的诗,写不出,忽成一首七绝,三四两句是:“大厦渐倾凭擎柱,将何良法挽神州?”老夫子摇头:“束手无策,徒呼奈何?”我说:“有策!”“什么策?”“将何、良法,萧何、张良的办法啊。”我心不在焉,想去开高射炮。
抗战胜利之后,与夏承焘先生成了忘年交,诗词往还,我才野性稍戢。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夏先生是无论如何比我懂得多。他手抄四福音书中的箴言给我,《葡萄》篇,《梁木》篇,还有“主啊,兄弟得罪我,原谅他七次够了么……”他用来解释儒家的“恕”道,因为夏先生准备原谅我七十七个七次,所以我一次也没有得罪他。
像对待书一样地对待人,
像对待人一样地对待书,
我是这样学习的。
另外,公开一则我的写作秘诀——心目中有个“读者观念”,它比我高明十倍,我抱着敬畏之心来写给它看,唯恐失言失态失礼,它则百般挑剔,从来不表满意,与它朝夕相处四十年,习惯了——谢谢诸位读者所凝契而共临的“读者观念”与我始终同在,“以马内利”!
*
问:动荡的时代中,您如何在战争的摧折之下继续求学,在流亡的过程中什么是您的精神支柱?
答:老家静如深山古刹,书本告诉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我所最向往的,我知道再不闯出家门,此生必然休矣——一天比一天惶急,家庭又逼迫成婚,就像老戏文中的一段剧情,我就“人生摹仿艺术”,泼出胆子逃命。此后的四十年是一天天不容易过也容易过。所谓“人生经历”,够了,现在缺少的是写作才能而不是写作题材。我发现很多人的失落,是忘却了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就此变成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我愧言有什么特强的上进心,而敢言从不妄自菲薄。初读米开朗基罗传,周身战栗,就这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了。我经历了多次各种“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切崩溃殆尽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在绝望中求永生。”常见人驱使自己的“少年”“青年”归化于自己的“老年”。我的“老年”“青年”却听命于我的“少年”。顺理可以成章,那么逆理更可以成章——少年时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足够我受用终生。
*
问:您用什么心情来看待“文学”乃至“艺术”及“人”?
答:说来真不怕人见笑,是抱着殉道者的心态。殉道未必得道,恐怕正是因为得不到道,只好一殉了之。我选择艺术作为终身大事,是因为这世界很不公平,白痴可以是亿万富翁,疯子可以是一国君主。艺术则什么人做出什么艺术品来,这个一致性我认为是“公平”。文学因为是字组成的,掺不得半点假。要掺尽管掺,反正不是文学了。
最好是“得道”,其次是“闻道”,没奈何才是“殉道”。古人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今我是朝闻道,焉甘夕死——以“死”殉道易,以“不死”殉道难。我择难。
“人”呢,我爱。不是说“除了不是诗的,其他都是诗”吗,那么除了不是人的,其他都是人。很高兴。
有人称我是“人类的远房亲戚”,不知什么意思。
问:在您的文章之中,时常讨论到佛、道、基督等教的教义,可否谈谈您个人的宗教观,或信仰的历程?
答:一、我是哲学地人文地对待宗教的,或说,在最初的意义上宗教是哲学现象人文现象。二、因为没有宗教异端裁判庭了,我便借借题,借之说开去。三、释迦牟尼、耶稣,我敬爱极了,敬爱极了;李聃,我更敬爱极了(他可不是道教始祖)。
我之所以时常涉及宗教,纯属艺术的思辨,杠杆要个支力点(“政治”、“爱情”,也可以作支力点)。
如果有人当面问我:
你是有神论者?
你是无神论者?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他能得到的答复是我的一脸傻笑。
福楼拜说:“唯物唯心,都是出言不逊。”
我就接说:“有神论无神论,都是用词不当。”
我走过的路,不是信仰的历程,沿途所见的是一代代宗教家都背离其始祖的意旨,虚伪敷衍,曲解夸大,甚而作恶多端。所以我每涉宗教,言辞激楚,原因是出于对几位始祖的“敬爱极了”。
我的“宗教观”有待细说从头。
我重视“信仰”,在《咖啡弥撒》中说了“宗教事小,信仰事大”,在《哥伦比亚的倒影》中加深一度表呈这个观念。
也许我终于开始有“信仰的历程”了。
我信仰“信仰”。
*
问: 在您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与您共论寂寞的“丹卿”,带您去看“梵蒂冈艺术藏品展览”的女同学,为您缝制丝质衬衫的女雕刻家……可否请您谈一谈您诸多的“情障”?您心目中最完美的女友形象?
答:那三个都不是“情障”。而我的“情障”又何止三数。而“障”已去矣,“情”犹常在,我不忍写。而以后可能长篇大幅地写,那就不再用第一人称了。“完美的女友”是说“反话”,我过去的女友,一个也不完美,原因是我自己就支离破碎,当听到纪德说他“爱爱,不爱单个的人”——我吃了一惊,以为他窃听了我内心的自白。当哥德说“假如我爱你,与你何涉”——我太息,因为能做到的只有这一步,而这一步又是极难做到的……
- 理想国imaginist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