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马上治天下:鳌拜辅政时期的满人政治(1661—1669)(海外中国研究文库·一力馆)
定价:69.0
ISBN:9787300272689
作者:[美]安熙龙(Robert B. Oxnam)
版次:1
出版时间:2020-01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以英文写就的*一部,也是海内外清史学界迄今唯**部全面研究鳌拜辅政时期的专著。作者围绕鳌拜辅政时期的制度、政策及政治人物,探讨了满洲精英群体在首崇满洲、调适满汉过程中的选择与困境,揭示出清朝入关后满人政治的复杂面相。传统观念往往将鳌拜辅政时期视作一段失败的复旧尝试,却忽视了其在清初政治演变中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本书认为,四辅臣在官僚体制、地方治理策略以及军事与对外实践等方面,均试图建立以满人为主体的新政治秩序,并在整体的治理策略上纠正顺治朝后期明显的汉化倾向,其部分遗产亦为康熙帝所继承。
作者简介:
安熙龙(Robert B. Oxnam),1942年生,1969年于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康涅狄格州三一学院。1975年加入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1981年到1992年担任主席。1990年代先后于哥伦比亚大学及威廉姆斯学院执教。早年师从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研习清史,后致力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关注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除本书外,另有论著涉及当代中美关系,并创作了两部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朱砂》(Cinnabar: A Novel Of China)与《明》(Ming: A Novel of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译者简介
陈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史,发表学术论文及译文数篇。
媒体评论:
司徒琳——印第安纳大学教授
本书提供的信息与洞见,对于从事近代早期中国政治史与思想史的学者具有相当大的价值。作者从政治、政策、政府机构乃到人物性格等方面还原出一个已被遗忘的时代,这一时代极易被之前的清朝入关之初的乱局与之后的康熙治世所遮蔽。
拉铁摩尔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利兹大学教授
安熙龙在本书中的一个主要贡献,即是揭示出汉军旗人对于传统中国官僚体制之维系与运作的重要性。
鳌拜辅政时期留下的记录,有满人内部、满人与汉军旗人之间的派系斗争,前代的精英官僚亦涉入其中。据我所见,安熙龙所揭示的这一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国朝代的建立以及早期权力稳固过程中调适、妥协的*佳说明。
劳伦斯•凯斯勒——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
安熙龙的研究为理解汉化进程展现了一种更复杂的视角,也指出了康熙帝作为清代统治之*终确立者的重要角色。
王赓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
安熙龙为我们理解满洲入关后统治中原的两难困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1661—1669年的辅臣统治是从顺治帝驾崩到康熙帝真正取得权力间的过渡时期,也是历史学家极易忽略的时期,安熙龙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目录:
目录 | contents致谢
*一章 | 绪论
*二章 | 辅政起源(一):1580—1643
努尔哈赤统治时期的四大家族
皇太极统治时期的满洲四臣
第三章 | 辅政起源(二):1643—1661
逆境中的政治教育(1643—1650)
一场光荣的介入(1651—1653)
一位汉化者的满洲遗产(1653—1661)
辅政统治的建立:1661年2月
第四章 | 辅政统治与京师官僚体制
满人的德治:1661年初
京师政府机构(1661—1666):满洲机构
京师政府机构(1661—1666):传统的官僚机构
为满人所用的汉人制度:考课制度与科举制度
第五章 | 鳌拜辅政与地方治理
鳌拜辅政与地方官僚政治:寻找忠臣
鳌拜辅政与地方精英:**端专制
鳌拜辅政时期地方政策中的满洲观念
第六章 | 鳌拜辅政时期的军事政策
军队结构与武职官场
鳌拜辅政时期的统一战争
17世纪60年代的吴三桂及“三藩”
第七章 | 鳌拜辅政时期的对外政策
鳌拜辅政时期对耶稣会士的迫害
17世纪60年代的朝觐、朝贡关系与中西关系
鳌拜辅政时期与东北地区
第八章 | 党争与鳌拜辅政时期的终结
四辅臣集团的分裂与鳌拜集团的先兆(1665—1666)
鳌拜集团的鼎盛时期(1667—1668)
皇帝集团的出现
鳌拜集团与索额图—明珠集团:转向权力均势
鳌拜之死
第九章 | 鳌拜辅政与康熙统治
附录1顺治皇帝之“死”与遗诏的伪造
附录2重要京官的仕宦模式(1661—1666)
附录3鳌拜辅政时期地方官的任命与任期
附录4鳌拜辅政时期的经济政策
征引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在线试读:
1661年2月5日晚,二十二岁的清朝君主在北京紫禁城的一座宫殿内驾崩了,这位皇帝1643年继位,年号为“顺治”。顺治帝死后不久,遗诏向帝国满汉大臣公布:由年仅七岁的年幼皇子玄烨继位,年号为“康熙”;皇帝幼冲,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满洲辅政大臣处理国家事务。此外,顺治帝在遗诏中切责自己的种种过失,包括奢靡享乐,信赖贪污的宦寺和官员,未能倚重满洲将领,不听从母亲也就是太皇太后(这里“太皇太后”的用法不严谨。实际上作者对“皇太后”“太皇太后”称呼的用法是清楚的,见第三章注。后文类似情况不再一一注明。——译者)孝庄的教诲。
表面上,权力平稳过渡。顺治遗诏指定了新的皇帝和新的辅政班底,并警告新的统治者注意皇帝行为中的误区。然而,正如当时许多汉官定会猜测的那样,顺治遗诏中的许多内容现在认为是太皇太后和后来的四位辅臣公然伪造的(参见附录1)。
太皇太后和新任辅政大臣,迁怒于顺治帝不听从他们的意见,而是亲近汉官,整个被汉人的生活方式所吸引。遗诏中的许多内容并非这位将死君主的临终遗言,而是在所谓的鳌拜辅政时期(Oboi Regency, 1661—1669),清廷统治中国的政策与行政风格的前兆。在辅政的前五年,四位满洲大臣集体统治,发布谕旨,做出决策,这些与他们构建一个首崇满洲的中华帝国的理想相契合。然而,1666年之后,四辅臣之一的鳌拜设法操握权柄并削弱其他辅臣的影响力。1667—1669年,年轻的康熙帝在太皇太后和几位满洲谋臣的帮助下,设法亲理朝政,节制野心勃勃的鳌拜。*终,康熙帝于1669年6月擒拿鳌拜,摧毁了鳌拜亲属及支持者集团。
鳌拜辅政时期,是以四辅臣中*冷酷、*臭名昭著者命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辅政局面出现于清朝(1644—1911)2的成长期,在满洲人攻取北京近二十年后,在清朝**名的康雍乾盛世时期之前。17世纪时,特别是在鳌拜辅政时期,满洲人在统治汉人的国家与社会时,面临着维护手中权力、保持满洲传统的困境。四辅臣是仅剩的、实际参与1644年入关之前诸多战役的清代统治者。尽管四人将一些行政管理经验带入辅政,但是他们的主要价值观在东北南部和华北战场中已经塑就。四辅臣在辅政之前戎马倥偬三十年,因屡战屡胜而赢得名望,获得奖赏。他们看重的是勇气、效率、服从。他们骄傲地回想起满洲政权的*造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的军事独裁体制。他们不信任汉族士大夫*层,后者的生活方式看起来柔弱无力,且对已覆亡的明王朝常存政治忠诚。
然而,四辅臣在17世纪60年代所统治的辽阔帝国,在人口和文化传统上以汉人为主。由几十万人口构成的、数量极少的满洲人——在汉人看来是“野蛮”的少数人——统治着15亿汉人。四辅臣也继承了一套在制度和官员构成上以汉人为主体的政治体系。17世纪30年代的皇太极、40年代的多尔衮先后决定大量采用明朝的行政结构并容留了许多明朝官员。显而易见,四辅臣不得不受汉人的社会政治秩序约束并围绕此进行统治。因此,鳌拜辅政时期的政治与政策,在满洲到上的诉求和强大的汉化(sinification)力量——以往几个非汉族王朝皆屈服于此——之间充满紧张关系。在此环境中,汉人,同样还有满洲人,在北京皇帝宝座周围竭力开展着政治活动。
-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