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

37.40
运费: ¥ 7.00-20.00
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 商品图0
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书名: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  
定价:49.8  
ISBN:9787300280271  
作者:郑英  
版次:1  
出版时间:2020-05  



 

常态见出功力,细节彰显魅力。本书便是致力于在常态的课堂中发现问题,在熟悉的细节里创设景致,怀着教育的理想,步入真实的课堂。

书中具体描绘了课堂上常见的问题,这既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警醒,也是为教师朋友们提供的一种参考和对照。同时,作者还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提出了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带给教师朋友们一些实在的启迪,进而促成教师朋友们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课堂“一课一境”。

郑英,正高级教师,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曾连续七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班主任之友》《班主任》《教师博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杂志封面人物,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著有《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教育,向美而生》等。

自序· 教师的最高尊严在课堂

 

第一辑 课堂,要让生命在场

课堂,请走出“伪生成”的沼泽

警惕课堂走入“伪合作”的岔道

找回失落的主导 —— 教师的讲

莫让“提问”成“问题”

别让情境之汤变了味

平衡好课堂评价的天平

 

 

第二辑 教师,才是课堂的起点

你的课堂“简约”吗

给分数一个表现的机会

借班上课,请别小看课前五分钟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看课堂上的干扰现象 

课堂也可以“无为”“清静”

给口头禅构筑防火墙

将逆境牌打成顺风牌

别让表扬搅了赏识的局

当教师成长遭遇暗礁

 

后记 心里有学生,哪里都是课堂


自序·教师的最高尊严在课堂

 

1. 课堂,教师的道场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课堂自然承载着非比寻常的重任和意义。可以说,教师真正的高光时刻,是他站立于课堂之时。

提到课堂,我的脑海里常浮现出吴宓教授授课时的模样。这位国学 大师终生从教,门下弟子无数。吴宓教授之所以桃李满天下,除了他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对课堂怀有无上虔敬之心,弟子温源宁描述他上课时“像划船的艄公那样卖劲”。课堂上的吴宓教授,心中如有神。开讲后,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无论是带着学生品味《红楼梦》,还是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他都是大段大段地背诵原文;背到得意时,还会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敲击地面;讲到动情处,仿佛自己就是文中之人。学生刘炳善说,当吴宓教授说到罗马帝国时,他的眼中闪现出异样的光彩,他那穿着旧灰布大褂的双肩猛然一耸,他那说话的调子高昂而自豪,仿佛那罗马就是他的帝国,他自己就是凯撒!

吴宓教授像打磨钻石一样打磨自己的课。半夜时分,别人早已就寝,他仍埋头备课抄写;第二天一早,别人还在梦乡酣眠,他已在室外晨曦微露中诵读吟咏。批改课后作业,他也是分外用心。他总是用毛笔蘸着红墨水书写,字迹像印刷体一样工整,且每改一字,必把格子涂满,以免学生误认。

可见,他的课之所以厚重,不是守株待兔、坐享其成,而是功夫到家之后的浑然天成。吴宓教授任教东南大学时,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梁实秋曾旁听过他的课,梁实秋为清华大学未能将吴宓教授请到本校任教而深感遗憾。20 世纪 40 年代,昆明刮起“吴宓风”,时人赞誉:“吴宓的报告,倘能一字不误记录下来,就是第一等绝妙好文。”

即便晚年身体虚弱,在听说陕西老家的一些中学因没有英语教师而不开英语课时,吴宓教授仍忧心万分,表示自己还可以讲课。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吴宓教授念念不忘的,仍是自己的教师身份。

吴宓教授严谨治学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弟子李赋宁回忆自己的老师时,说吴宓教授写汉字从不写简体字,且字体总是正楷,端庄方正,一丝不苟。这种严谨的精神熏陶了他,让他终身受益。

对待授课,吴宓教授怀有宗教般的虔诚和投入,再加上他的诗人气质,让他在讲台上站立成雕塑一般的姿势。他之所以被世人敬重,令世人感佩,在于他极度讲究“师道尊严”。课堂,是教师的道场,既是布道场,也是修道场,体现着一个教师最大的价值和最高的尊严。

 

2. 课堂当有仪式感

课堂的核心要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传播,课堂肩负着发展文明和发扬文化的使命。因此,课堂是神圣的,教师理应对课堂怀有庄重和虔敬之心。只有教师心怀庄重和虔敬之心,方不负课堂本应有的神圣和庄严,教师才能在和谐有序的氛围里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臻美。这份庄重和虔敬之心便是仪式感的体现。

拥有仪式感,课堂就会产生一种暗示,让人专注于那一件事和那一刻,全情投入。思维的力量凝聚于一点,更有助于思考力的培育和创造力的生发,这会带来学生精神上的裂变,从而提升课堂的品质和内涵。

说课堂需要仪式感,并不是说课堂必须是严肃紧张的,而是强调教师不能丢了庄重之心和严谨的态度。至于外在的形式,可以生动活泼,也可以沉稳静默,但不论哪一种,都需有一种和谐的秩序,并在这和谐的秩序里回旋着张力,带给学生一种“幸逢其时”的欣喜和期待。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我们的先人一直强调知识的神圣和庄严,现在,我们重新呼唤课堂的仪式感,这不是拘泥于师道尊严,也不是僵化教条,而是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文化本身的尊崇。

我曾被《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个案例深深震撼: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上了精彩的一课,观摩教师都听得入了迷。课后,当被问及如何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教研室里的准备,则仅花了约 15 分钟。”为一节课准备一辈子,

这便是无比虔诚的仪式感,背后透露的是无上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前面说到的吴宓教授,每逢上课的日子,他都会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帽,有种古板的庄重。他的布包袱里,总是装着几本厚书,里面或夹着或贴着许多纸条,纸条上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字。

每次上课,他必提早十分钟来到教室,像时钟一样准,然后擦好黑板,写下这堂课要用的参考书,一写就是一黑板,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出版年代。

对待课堂,我也是心怀虔敬。

我随时随地学习和思考,并随手采撷素材,作为备课之资,以提升课堂的容量和质量。每次临近上课,我都会认真检查一下自己的着装,以保持知性、优雅的教师形象。

我从来都是提早五分钟走进教室,调试课件,打开投影仪,拉上电脑桌边的窗帘,提醒值日生将黑板擦拭干净,然后静静等待。

待预备铃响起,我会快步走上讲台,挺拔地站立,看着学生快速回到座位,然后用庄重而柔和的目光与每一个孩子对视一下。

直到所有学生端坐完毕,以期待的目光看向我时,我才宣布上课,声音轻柔却有力,然后师生相互问好,带着饱满的热情,开启新的一课。

仪式感,既是课堂的底色,也是课堂的一部分。于我,那三尺讲台是一方世界,本应神圣、庄严。心中有繁花,自有芳香;心中有仪式,自有气象。

 

3. 教师的每一点自我提升,都会让课堂发生一次“微革命”

教育是关乎精神成长的事业。在精神世界里,学生是教师的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基因。如果希望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身首先需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为此,我们当特别重视自身作为榜样的力量,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具体可感的精神模板。可以说,教师的每一次自我建设,每一点自我提升,都可能会让他的课堂发生一次“微革命”。

每一堂课都是教师教育生命中的一个点,点点相连,便构成了他教育生命的轨迹,也决定了他教育生命的质地。假使教师能用一颗匠心来守护他的课堂,对课堂精益求精,尽力使每一个点都达到极致,那么,他就在提升自己课堂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教育人生的品质。

若教师愿意创造性地对待自己的劳动,那么他的每一节课就都是独一无二的,他本人也会因此显得独具个性并因此变得更强大。若我们每个人都变得更强大,有思想有信仰,有方法有智慧,则就能“虽千万人,吾往矣”,单枪匹马也毫不畏惧。

在教育之路上,个人的力量固然是微弱的、渺小的,但一点一点力量汇聚起来,足以成为火炬,照亮自己,点亮学生。

且让我们尽心守护自己的课堂,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智慧、灵动和张力。这样的课堂,不只能丰富学生,也能丰盈教师自身。我们虽然处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但若是抱持坚定信念,凡心所向,素履以往,也能闪现出迷人的光芒。其间的种种努力都会成为支撑我们的力量,照亮自己的教育人生。

朱光潜先生说“此时,此身,此地”,我说,从现在起,从自己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建设,怀着教育的理想,步入真实的课堂。

本书主要探讨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守护作为育人主阵地的课堂?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守护?怎样守护会更好?书中还具体描绘了课堂上常见的问题,这既是一种自我警醒,也是希望能为教师朋友们提供一种参考和对照。同时,我还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提出了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但愿能给教师朋友们带来一些实在的启迪,进而促成教师朋友们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课堂,体会到“进乎技矣”的喜悦。

同行的欣赏和赞誉以及几个好友的再三“怂恿”,让我得以下决心梳理过往的实践和思考所得,连缀成这本集子,集结付梓。所有文章都见诸《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杂志,收入本书时,不再注明出处。收入此书时部分文章做了一定修改,以期更具实用性和可读性。另外,书稿中我上课的案例都是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年 3 月出版的教材,特此说明。

但愿,此书能增添您的教学勇气和智慧。

 

 

 

              课堂,请走出“伪生成”的沼泽

 

“新课改”将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即时性的非预设的获得与生成,当成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追求。这引领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重复走向建设。

“生成”或“动态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概念,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碰撞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鼓励师生和生生在互动中对课程和教学进行创造,呈现出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对话、开放等特征。

但是,有一种现象我们应加以警惕,那就是我们的课堂中存在一种“伪生成”现象。所谓“伪生成”,就是打着“生成”之名,行“非生成”之实。这些“伪生成”现象有哪些表现?其背后的成因是什么?教师该如何营造有效的生成?

 

一、课堂教学中的“伪生成”现象

 

1. 把“自主”变成“放任自流”

生成注重自主,但有一些教师却陷入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无目的无计划的状态之中。例如,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还美其名曰“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学生一看到底,这是典型的“放羊式”教学;有的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这是典型的“放任自流”式教学。这些做法,看似让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但因太随意而降低了生成的概率和质量,同时也会让学生养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2. 把“合作”变成“合坐”

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课堂上学生一有疑问,无论难易,教师马上要求前后 4 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甚至连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教师对讨论时间又把握不好,有时讨论时间过长,讨论变为聊天;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结束了。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缺乏深层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往往是“发言明星”的意见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即使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只能从头到尾当听众。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偏重于“坐在一起”的形式,随意性较大,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

 

3. 把“探究”变成“标签”

一些教师为避免落入“灌输”的俗套,言必称“探究”。一位教师在讲解革命英雄主义时列举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例子。可能是出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目的,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他该怎么办?”“你能不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的方案?”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位教师显然忘记了向学生讲授这段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假如学生经过讨论,真的找出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方案,那么,这位教师究竟是应该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反应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种探究有意义吗?这种生成有价值吗?无须探究的偏要去探究,只能对探究的价值造成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课堂的浅层化和庸俗化,这种行为充其量是举着探究的旗帜走过场。

 

4. 把“活动”变成“表演”

一些教师把“活动”变成“表演”,有两个表现。一是无效的“活”。在一些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个,一会儿忙活那个,看起来非常忙碌,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的,学生不知到底要完成什么任务。这种“活”是形式大于内容,并没有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缺乏目的性,是为活动而活动。二是无序的“动”。在一些课堂上,气氛是热闹的,学生是兴奋的,一些教师美其名曰“动中学”,但是动手与动脑相脱节,课堂实效也就没有多少。尤其一些公开课更是热闹非凡,以至于患上“活动过头”“营养过剩”的“富贵病”。在这些课堂上,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密集”,很大程度上师生是将活动表演给听课教师看。这样,学生不再是教学的终极对象,而降格成中介,成为执教教师包装课堂的道具。

 

5.把“对话”变成“问答”

 一些教师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让“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懂了吗”“会了吗”“开心吗”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或是把问题切得很细很碎,不仅把教学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还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还有一些教师常会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附带“是这样吗”“对吗”等极具暗示性的话语,这会导致后面发表意见的学生临时调整方向甚至“临阵倒戈”。这些做法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庸俗化为机械问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至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

 

6. 把“开放”变成“漫游”

笔者曾在一堂课上看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好朋友想看你的答案,你借不借?”学生答:“不借。”“这岂不是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吗?”学生想了想,说:“那给他参考一下。”“万一他直接拿去抄呢?”学生又想了想,说:“那还是不给了。”“那你的好朋友岂不是束手无策了?”学生说:“那我可以教他。”“他的基础太差了,你帮不了他。”学生起先还在想方设法助人,后来发现根本无计可施。教师还不时雪上加霜,加进一些诸如“你自己还有很多作业未完成”“时间已经很晚了”等令人无可奈何的条件。乍一看,学生紧跟着教师的步伐不断得出或修正自己的结论,事实上,学生越思考越困惑,越思考越无所适从。这样的开放问题,其实是不着边际的漫游,思维上无价值,道德上无意义,看起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则失却了教师价值引导的职责和作用。

 

二、“伪生成”现象背后的成因

 

1. 心浮气躁,追求功利

这一点在公开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一些教师眼中,上公开课是成为名师的捷径。他们认为,常态课好比平平淡淡的家宴,公开课好比丰富多彩的国宴,于是,为了一炮打响,一课成名,他们想出了许多办法:为了让合作学习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吻合,他们利用巡视的机会,将自己希望学生得出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为了营造热闹的气氛,动不动就鼓掌,自己鼓掌还不够,还要号召学生一起鼓掌;事先准备一大堆礼物,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公开课似乎成了一些教师的 T 型台,他们精打细算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想方设法地展现自己的能耐,露出自己平时难得一见的笑容,“公开”自己平时懒得一用的教学技艺。这与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是相悖的,折射出的是教师的浮躁心态和功利心。

 

 

2. 求全求美,过分雕琢

一些教师过分注重形式,希望将课堂上开头说什么话、中间安排什么小技巧、亮点安排在什么地方、结尾设计个什么高潮、每个环节需要 多少时间等都精心计算并安排好。总之,他们认为课堂越严谨越好,越精巧越好!有的教师还多方求援,试讲之后,由教研组帮忙反复“锤炼”,让组内成员提意见,当参谋;有的还会在试讲时录像,然后对着录像精心雕琢,力求做到完美;有的不只请校内的同事支持,还要在校外请“大家”指点,精心打造。这种行为其实是本末倒置的,是典型的为上课而上课,损害了教学的内在功能,使教学失去真正的生成价值。

 

3. 盲从权威,丧失个性

要打造具有生成性的课堂,教师首先需要钻研教材,从中获得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然后用这烙上自我印记的真才实学去上课,去启发、引导、激励、指点学生。而有些教师却将教学参考书、名师教案奉为圭臬,去“抄”全国统一的教参,“搬”全国著名教师的教案,“以贩代教”“以抄、搬代创造”。对教参与教案的过度依赖,是重其形而轻其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深入思考,思维深处依然是一潭死水,这样做是买椟还珠,舍本求末。

 

4. 积淀不足,底蕴不够

一些教师底蕴不够,虽了解一些新课程的理论,但并未把理论之精髓内化吸收,只是将其附着于表面,如同皮毛,还是“身外之物”。在课堂上,教师或表现为机智不足,面对始料未及的生成,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技巧,在学生的轮番提问或质疑下不知所措,不是和稀泥就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表现为育人乏术,把学生在课堂上出人意料的回答、节外生枝的举止不加选择地都视为生成性资源而进行过度开发,课堂由此陷入盲目无序的状态。

 

5. 脱离实际,偏离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过,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轮船抛锚的锚桩,不搞清锚桩的位置大小,盲目抛出知识缆绳,就不可能将其恰当地维系在知识的锚桩上。课堂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知识经验才能真正变成学生个体的精神食粮,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但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是脱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背离了学习的起点;脱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背离了学习的兴趣点;脱离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背离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由此,课堂生成就失去了基础。

 

6. 学生缺位,主体缺失

有些课堂热闹非凡,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经常是一个话题你也想说,他也想说,至于别人说了什么,自己说的与别人说的有何区别,有没有新意,则全然不顾。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回答问题只是为了表现自我,争论只是因为不服气。由此引发的问题有:学生插话影响了其他学生思考;教师似乎成了多余的人,其主导作用根本无法体现,课堂容易变得乱糟糟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只想讲,不会倾听;学生的思考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分析;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学优生是主角,大多数学生是配角,还有少部分是群众演员,甚至只能是观众和听众。这样的生成必定是肤浅的甚至是虚假的。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