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徐克勤传
定价:68.0
ISBN:9787030506030
作者:华仁民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02
内容提要:
徐克勤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矿床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找矿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杰出成就。1947年在湖南瑶岗仙发现夕卡岩型白钨矿床;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现安徽凤凰山铜矿,马山硫铁矿以及南京岔路口硫铁矿;1954年在攀枝花铁矿调查,确定了矿床特征成因及其规模;1957年在南发现加里东期花岗岩,揭开了华南花岗岩及成矿关系研究的序幕,该项研究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自1973年起开展华南断裂呦陷带内某些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铁铜矿床的研究,研究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本人获得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执教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优秀地址人才,为我国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详尽地记录了徐克勤的生活历程和学术成就,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位优秀的中国地质科学家的真实人生。徐克勤所处的时代,也正是我国地质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时代。因此,本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那些不平凡的岁月里,中国地质学界尤其是矿床地质学界的奋斗、成长与进步的历史。
目录:
目录
总序(路甬祥)
序(王德滋)
第*章农家之子初成才
一、巢湖边上的农家少年/3
二、就读巢县明强小学/7
第二章不平坦的南京求学路
一、从东大附中到南京中学/13
二、考入中央大学/16
第三章进入地质调查所专攻钨矿
一、到地质调查所工作/25
二、初识赣南钨矿/27
三、《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问世/31
第四章美国六年留学生涯
一、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39
二、获得博士学位拒绝重金诱惑/43
三、学成回国/47
第五章应聘中央大学投身教育
一、应聘中央大学地质系/53
二、发现瑶岗仙白钨矿/56
三、苦心经营地质系/60
第六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努力工作
一、为地质找矿事业做贡献/71
二、鼓励儿子参军保家卫国/75
三、调查攀枝花铁矿/81
第七章言传身教培养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89
二、光荣入党/93
三、大力培养年轻教师/97
第八章华南花岗岩研究(一)
一、发现加里东期花岗岩/107
二、质疑声中不动摇/112
三、在“大跃进”环境中坚持实事求是/116
第九章华南花岗岩研究(二)
一、提出“华南多旋回花岗岩类”/123
二、与铀矿部门联合考察南岭/127
三、初步总结华南花岗岩研究成果/131
第十章在“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
一、经历“文化大革命”风暴/139
二、走出“文化大革命”阴影/142
第十一章开启叠加成矿作用研究
一、长春讲学/149
二、研究沉积-热液叠加成矿作用/153
第十二章改革开放赋新篇
一、改革开放的春天/159
二、妻子病逝/164
三、花岗岩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67
第十三章积极投入国际学术活动
一、注重锡矿研究执行IGCP220项目/177
二、重访美国/183
第十四章尽心培养博士生
一、尽心培养博士生/191
二、开展金矿研究/194
三、考察华东铀矿培养博士后/199
第十五章踏遍青山人未老
一、青海之行/207
二、新疆之行/210
三、赣东北之行/214
四、*后的日子/219
附录一徐克勤年谱/221
附录二徐克勤主要著述目录/226
附录三本书采访对象名单/229
参考文献/234
后记/236
在线试读:
第*章 农家之子初成才
一、巢湖边上的农家少年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克勤先生,1907年3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巢县炯炀河镇军徐村,于2002年12月19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5岁。
巢县,因其位于巢湖边上而得名。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与淮河两大河流之间,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号称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丰富,无霜期长,且低山丘陵、岗地、圩畈平原、湿地等各类土地类型兼备,农作物适种性广。巢湖地区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及水产品,因此也可算得上是“鱼米之乡”。巢湖中产出的银鱼、白米虾、螃蟹被称为“巢湖三珍”,在皖中享有盛誉。
据说,巢湖地区是中华民族*早形成并堪称第*的氏族部落“有巢氏部落”早期的生息繁衍之地。有巢氏开发巢湖流域的渔、牧、农、商诸业,并迅速发展与壮大,在夏代之前便形成了自己的氏族国家——有巢国(简称巢国)。夏王朝时期,中原人以地理方位称他们为“南巢氏”(简称“南巢”)。大约在公元前 1766年,商汤打败了夏朝的*后一位暴君夏桀,夏桀逃往南巢避难,南巢同意接纳夏桀,并以此为条件与商汤订立协议,开始了南巢国与商王朝南北分疆而治的局面。春秋时期,相邻的吴、楚两国相继强盛,位处“吴头楚尾”的巢国便长期成为吴、楚的掠夺对象和交兵战场,并*终在公元前 518年被吴国所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在该地设县。至唐代武德七年(公元 624年),“巢县”首次成为县名,并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
194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设置巢湖专区,辖 1市 6县,驻专署于巢县。1984年 1月,巢县改成县级巢湖市。1999年7月,安徽省设立地级巢湖市,将原来的县级巢湖市改称为居巢区。2011年8月,地级巢湖市又被撤销,其下属的某些区、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而居巢区仍改回原来的名称巢湖市,不过它已经变成了在省会合肥市管理下的一个县级市。因此其全名是“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至此,当年的“巢县”这一地理名称已不复存在。
巢县一地也出了几位中国现代史上的知名人士。徐克勤故居炯炀河镇军徐村的东偏北方向约 4公里处,坐落着中国***特殊战线负责人李克农将军的故居;在军徐村的西偏北约 6公里,有国民党著名将领张治中的故居;而在炯炀河镇以东约20公里,则有民国时期著名军阀冯玉祥将军的故居。所以,巢县或巢湖市一向都以“三将之乡”而引以为豪。
徐克勤有据可考的祖辈们一直居住在巢县炯炀河镇军徐村。据说,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是明初开国大将中山王徐达派子弟兵运送军粮的兵站之一,所以后人就称之为军徐村,村里居民的姓氏以徐姓为主。徐克勤幼时曾听说自己也是徐达的第若干代后人,但是惜无家谱可以考证。20世纪初,军徐村在行政上隶属于巢县的炯炀河镇,该镇西距巢县县城约30公里,而军徐村则位于炯炀河镇西南约5公里处,所以军徐村交通不便,较为闭塞,村民主要以务农为生。
徐克勤的祖上世代务农,在当地可算得上是个殷实人家。徐家除了在军徐村有自己耕种的土地外,还在合肥市的西郊购置了一块田地,专门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租金。但是,由于徐克勤的祖父不善经营,加之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导致家道日渐式微。幸亏出身于中医家庭的祖母既识字明理,又贤惠能干,由于她的勤俭持家,徐家才免于破败没落。不过,到了徐克勤父亲这一辈,徐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光,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家庭了。徐克勤的父亲徐道璋,继承家业,继续务农;母亲徐祖氏,是炯炀河镇一个菜农之女。在徐克勤出生之前,徐道璋夫妻已生育了两女一男共3个子女,家境已是日趋贫困。
1907年3月15日,徐克勤出生了。徐克勤出生的这一天恰逢农历二月初二,是一个被称为“龙抬头”的日子,也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天来临了,春耕也将开始,所以一些地方的农民把这一天称徐克勤填写的个人信息登记表为“春耕节”“农事节”。对于中国的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每一个男孩的降生都是这个家庭的新希望,徐道璋也指望着徐克勤能给自己这个日趋贫困的家庭带来好运。由于世代务农,徐道璋在按辈分排序为儿子取名克勤的同时,还为其取号“志农”,意在让他勤恳务农,振兴家业。
1912年徐克勤 5岁那年,父亲徐道璋因重病不治而去世,弥留之际想到家道衰落,自己没有给孤儿寡母留下什么财富,不禁悲从中来;同时他也感悟到务农或许不是一条好的出路。于是,他在伤心之余立下遗嘱,明确要求妻子徐祖氏不论家道多么艰难,一定要让两个儿子多读书,求上进,以此来改变命运,重振家道。
徐克勤的父亲去世后,全家内外事务都由母亲徐祖氏辛苦操劳。随着两个姐姐逐渐长大,可以协助母亲操持农事及家务,而徐克勤和哥哥徐克家二人则因父亲临终之嘱而得以进私塾上学。徐道璋去世时徐家尚有薄田五亩,靠种植棉粮蔬菜及养蚕养猪等为生;另有合肥西乡出租给他人的部分土地,每年能收取若干租金。但是由于家里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又要供两个男孩读书,所以终究入不敷出,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因此,哥哥徐克家中途辍学,开始帮助家里干农活。到了1931年,因为要偿还高利贷,又要供徐克勤上学,所以徐家只好分两次把合肥西乡的土地全部卖出。就连祖上传下来的老宅,也因为经济拮据而卖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北面的一进留给自己一家人居住。
2014年5月,笔者在徐克勤长女徐晓蜀和次子徐晓山的带领下,寻访徐克勤的故居。从巢湖市区向西南行驶,很快就到达了巢湖的北岸。巢湖湖面一望无边,烟波浩渺。巢湖北堤的滨湖大道是新修建的景观大道,不仅平坦宽阔,而且花木扶疏,景色秀丽。沿滨湖大道一直向西行驶约 20公里后,向右转入X100县道,再转入一条叫作“建华路”的乡间小路,很快便到了军徐村。
目前,军徐村已不属于炯炀河镇而改属黄麓镇管辖。我们所见的徐克勤故居,只是原来徐家老宅*后面(北面)一进的一排3间房子,因此门是朝西开的,大门上挂着“军徐村43号”的门牌号码,门顶上还留着一条不知何时贴的红纸横批,用隶书写着从左从右都能读得通的“门盈喜气喜盈门”七个字。
徐克勤故居正门
徐克勤长女徐晓蜀和次子徐晓山在徐克勤故居堂屋门前
徐克勤的故居因为长期无人居住和照料,所以相当破败。从大门进去是一个很小的天井,有坐北朝南的三间正房,房子东边则是一个很小的园子。三间房的中间是堂屋,屋里正中靠墙安放的是那时每户农家必有的一张长条供桌。此外,还有一张破旧的方桌、一把藤椅和几条长凳。堂屋两边各有一间不大的厢房,里面还保留着一些老式木床、写字台和梳妆台等家具。东边的厢房上面还有低矮的阁楼。
定价:68.0
ISBN:9787030506030
作者:华仁民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02
内容提要:
徐克勤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矿床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找矿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杰出成就。1947年在湖南瑶岗仙发现夕卡岩型白钨矿床;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现安徽凤凰山铜矿,马山硫铁矿以及南京岔路口硫铁矿;1954年在攀枝花铁矿调查,确定了矿床特征成因及其规模;1957年在南发现加里东期花岗岩,揭开了华南花岗岩及成矿关系研究的序幕,该项研究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自1973年起开展华南断裂呦陷带内某些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铁铜矿床的研究,研究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本人获得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执教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优秀地址人才,为我国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详尽地记录了徐克勤的生活历程和学术成就,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位优秀的中国地质科学家的真实人生。徐克勤所处的时代,也正是我国地质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时代。因此,本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那些不平凡的岁月里,中国地质学界尤其是矿床地质学界的奋斗、成长与进步的历史。
目录:
目录
总序(路甬祥)
序(王德滋)
第*章农家之子初成才
一、巢湖边上的农家少年/3
二、就读巢县明强小学/7
第二章不平坦的南京求学路
一、从东大附中到南京中学/13
二、考入中央大学/16
第三章进入地质调查所专攻钨矿
一、到地质调查所工作/25
二、初识赣南钨矿/27
三、《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问世/31
第四章美国六年留学生涯
一、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39
二、获得博士学位拒绝重金诱惑/43
三、学成回国/47
第五章应聘中央大学投身教育
一、应聘中央大学地质系/53
二、发现瑶岗仙白钨矿/56
三、苦心经营地质系/60
第六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努力工作
一、为地质找矿事业做贡献/71
二、鼓励儿子参军保家卫国/75
三、调查攀枝花铁矿/81
第七章言传身教培养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89
二、光荣入党/93
三、大力培养年轻教师/97
第八章华南花岗岩研究(一)
一、发现加里东期花岗岩/107
二、质疑声中不动摇/112
三、在“大跃进”环境中坚持实事求是/116
第九章华南花岗岩研究(二)
一、提出“华南多旋回花岗岩类”/123
二、与铀矿部门联合考察南岭/127
三、初步总结华南花岗岩研究成果/131
第十章在“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
一、经历“文化大革命”风暴/139
二、走出“文化大革命”阴影/142
第十一章开启叠加成矿作用研究
一、长春讲学/149
二、研究沉积-热液叠加成矿作用/153
第十二章改革开放赋新篇
一、改革开放的春天/159
二、妻子病逝/164
三、花岗岩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67
第十三章积极投入国际学术活动
一、注重锡矿研究执行IGCP220项目/177
二、重访美国/183
第十四章尽心培养博士生
一、尽心培养博士生/191
二、开展金矿研究/194
三、考察华东铀矿培养博士后/199
第十五章踏遍青山人未老
一、青海之行/207
二、新疆之行/210
三、赣东北之行/214
四、*后的日子/219
附录一徐克勤年谱/221
附录二徐克勤主要著述目录/226
附录三本书采访对象名单/229
参考文献/234
后记/236
在线试读:
第*章 农家之子初成才
一、巢湖边上的农家少年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克勤先生,1907年3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巢县炯炀河镇军徐村,于2002年12月19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5岁。
巢县,因其位于巢湖边上而得名。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与淮河两大河流之间,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号称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丰富,无霜期长,且低山丘陵、岗地、圩畈平原、湿地等各类土地类型兼备,农作物适种性广。巢湖地区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及水产品,因此也可算得上是“鱼米之乡”。巢湖中产出的银鱼、白米虾、螃蟹被称为“巢湖三珍”,在皖中享有盛誉。
据说,巢湖地区是中华民族*早形成并堪称第*的氏族部落“有巢氏部落”早期的生息繁衍之地。有巢氏开发巢湖流域的渔、牧、农、商诸业,并迅速发展与壮大,在夏代之前便形成了自己的氏族国家——有巢国(简称巢国)。夏王朝时期,中原人以地理方位称他们为“南巢氏”(简称“南巢”)。大约在公元前 1766年,商汤打败了夏朝的*后一位暴君夏桀,夏桀逃往南巢避难,南巢同意接纳夏桀,并以此为条件与商汤订立协议,开始了南巢国与商王朝南北分疆而治的局面。春秋时期,相邻的吴、楚两国相继强盛,位处“吴头楚尾”的巢国便长期成为吴、楚的掠夺对象和交兵战场,并*终在公元前 518年被吴国所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在该地设县。至唐代武德七年(公元 624年),“巢县”首次成为县名,并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
194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设置巢湖专区,辖 1市 6县,驻专署于巢县。1984年 1月,巢县改成县级巢湖市。1999年7月,安徽省设立地级巢湖市,将原来的县级巢湖市改称为居巢区。2011年8月,地级巢湖市又被撤销,其下属的某些区、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而居巢区仍改回原来的名称巢湖市,不过它已经变成了在省会合肥市管理下的一个县级市。因此其全名是“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至此,当年的“巢县”这一地理名称已不复存在。
巢县一地也出了几位中国现代史上的知名人士。徐克勤故居炯炀河镇军徐村的东偏北方向约 4公里处,坐落着中国***特殊战线负责人李克农将军的故居;在军徐村的西偏北约 6公里,有国民党著名将领张治中的故居;而在炯炀河镇以东约20公里,则有民国时期著名军阀冯玉祥将军的故居。所以,巢县或巢湖市一向都以“三将之乡”而引以为豪。
徐克勤有据可考的祖辈们一直居住在巢县炯炀河镇军徐村。据说,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是明初开国大将中山王徐达派子弟兵运送军粮的兵站之一,所以后人就称之为军徐村,村里居民的姓氏以徐姓为主。徐克勤幼时曾听说自己也是徐达的第若干代后人,但是惜无家谱可以考证。20世纪初,军徐村在行政上隶属于巢县的炯炀河镇,该镇西距巢县县城约30公里,而军徐村则位于炯炀河镇西南约5公里处,所以军徐村交通不便,较为闭塞,村民主要以务农为生。
徐克勤的祖上世代务农,在当地可算得上是个殷实人家。徐家除了在军徐村有自己耕种的土地外,还在合肥市的西郊购置了一块田地,专门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租金。但是,由于徐克勤的祖父不善经营,加之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导致家道日渐式微。幸亏出身于中医家庭的祖母既识字明理,又贤惠能干,由于她的勤俭持家,徐家才免于破败没落。不过,到了徐克勤父亲这一辈,徐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光,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家庭了。徐克勤的父亲徐道璋,继承家业,继续务农;母亲徐祖氏,是炯炀河镇一个菜农之女。在徐克勤出生之前,徐道璋夫妻已生育了两女一男共3个子女,家境已是日趋贫困。
1907年3月15日,徐克勤出生了。徐克勤出生的这一天恰逢农历二月初二,是一个被称为“龙抬头”的日子,也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天来临了,春耕也将开始,所以一些地方的农民把这一天称徐克勤填写的个人信息登记表为“春耕节”“农事节”。对于中国的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每一个男孩的降生都是这个家庭的新希望,徐道璋也指望着徐克勤能给自己这个日趋贫困的家庭带来好运。由于世代务农,徐道璋在按辈分排序为儿子取名克勤的同时,还为其取号“志农”,意在让他勤恳务农,振兴家业。
1912年徐克勤 5岁那年,父亲徐道璋因重病不治而去世,弥留之际想到家道衰落,自己没有给孤儿寡母留下什么财富,不禁悲从中来;同时他也感悟到务农或许不是一条好的出路。于是,他在伤心之余立下遗嘱,明确要求妻子徐祖氏不论家道多么艰难,一定要让两个儿子多读书,求上进,以此来改变命运,重振家道。
徐克勤的父亲去世后,全家内外事务都由母亲徐祖氏辛苦操劳。随着两个姐姐逐渐长大,可以协助母亲操持农事及家务,而徐克勤和哥哥徐克家二人则因父亲临终之嘱而得以进私塾上学。徐道璋去世时徐家尚有薄田五亩,靠种植棉粮蔬菜及养蚕养猪等为生;另有合肥西乡出租给他人的部分土地,每年能收取若干租金。但是由于家里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又要供两个男孩读书,所以终究入不敷出,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因此,哥哥徐克家中途辍学,开始帮助家里干农活。到了1931年,因为要偿还高利贷,又要供徐克勤上学,所以徐家只好分两次把合肥西乡的土地全部卖出。就连祖上传下来的老宅,也因为经济拮据而卖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北面的一进留给自己一家人居住。
2014年5月,笔者在徐克勤长女徐晓蜀和次子徐晓山的带领下,寻访徐克勤的故居。从巢湖市区向西南行驶,很快就到达了巢湖的北岸。巢湖湖面一望无边,烟波浩渺。巢湖北堤的滨湖大道是新修建的景观大道,不仅平坦宽阔,而且花木扶疏,景色秀丽。沿滨湖大道一直向西行驶约 20公里后,向右转入X100县道,再转入一条叫作“建华路”的乡间小路,很快便到了军徐村。
目前,军徐村已不属于炯炀河镇而改属黄麓镇管辖。我们所见的徐克勤故居,只是原来徐家老宅*后面(北面)一进的一排3间房子,因此门是朝西开的,大门上挂着“军徐村43号”的门牌号码,门顶上还留着一条不知何时贴的红纸横批,用隶书写着从左从右都能读得通的“门盈喜气喜盈门”七个字。
徐克勤故居正门
徐克勤长女徐晓蜀和次子徐晓山在徐克勤故居堂屋门前
徐克勤的故居因为长期无人居住和照料,所以相当破败。从大门进去是一个很小的天井,有坐北朝南的三间正房,房子东边则是一个很小的园子。三间房的中间是堂屋,屋里正中靠墙安放的是那时每户农家必有的一张长条供桌。此外,还有一张破旧的方桌、一把藤椅和几条长凳。堂屋两边各有一间不大的厢房,里面还保留着一些老式木床、写字台和梳妆台等家具。东边的厢房上面还有低矮的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