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 国学通识课
定价: 58
ISBN: 9787503573965
作者: 杨朝明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9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1.聚焦主流,系统诠释国学 2.面向实践,温古鉴今树自信 3. 辩名析理,严谨考据出正解
本书从“周文王遗训与儒家中庸思想”“元圣周公与‘前儒学时代’”“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孔子:一个人的两千五百年”“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文庙祭祀及其教化功能”“成人之道与为政之德”“中华‘八德’及其价值”“儒家‘四书’与中华家风”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董仲舒等古圣先哲,六经、四书、《孔子家语》等国学,礼乐、中庸、五常、八德等国学理念的阐述,深刻论述了传统儒学作为国学主干的内涵与演变,讲透国学精髓,有利于广大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国学,充分汲取国学智慧,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讲当今国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现状:问道国学教育之路
二、症结:制约国学教育的深层因素
三、路径:读经典是基本抓手
四、瞻望:以师道尊严挺立民族信仰
第二讲认识中国儒学的“三段论”
一、何谓认识中国儒学的“三段论”
二、帝制时代专制政治的负面影响
三、“三段论”的意义:正本清源
第三讲周文王遗训与儒家中庸思想
一、周文王“宝训”的发现
二、周代的“中道”传承
三、孔子所谓刑罚之“中”
四、孔子的“时中”智慧
第四讲元圣周公与“前儒学时代”
一、孔子“梦周公”的历史解读
二、怎样理解周公“制礼作乐”
三、周公与鲁国的历史文化
四、孔子“梦周公”与《周礼》
五、孔子“取法”周公创儒学
第五讲正本清源说孔子
一、“学而时习之”该如何理解
二、孔子西行见老子
三、孔子杀少正卯了吗
四、孔子无奈的“周游”
五、“女子难养”论是否轻视妇女
六、孔子与“愚民”说
七、“亲亲相隐”合理吗
八、孔子主张贵族特权吗
第六讲孔子与六经
一、六经的历史渊源
二、孔子整理六经
三、孔子的六经之教
四、孔子整理六经的意义
第七讲《论语》的成书与整体性问题
一、《论语》材料集撰在孔子去世后不久
二、《论语》由孔子裔孙子思主持编纂而成
三、《论语》明显具有“正实而切事”特征
四、《论语》不是研究孔子唯一可靠的资料
五、研读《论语》应注意总体把握孔子思想
第八讲《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
一、《孔子家语》的材料来源与成书
二、《孔子家语》的早期流传
三、孔安国重新编订《孔子家语》
四、《孔子家语》的孔氏家传
五、王肃注解《孔子家语》
六、今本《孔子家语》的流传与研究
第九讲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
一、孔子和儒学的长久生命力
二、超越时空的孔子
三、孔子与礼乐文明
四、儒学重视提升人的格局
第十讲孔子:一个人的两千五百年
一、孔子及其思想的形成
二、孔子学说走向“独尊”
三、经学时代的孔子思想
四、“三教之争”中的孔子思想
五、孔子思想在理学时代
六、孔子思想在近代中国
第十一讲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王充“孔子之文在仲舒”说诠解
一、王充心目中的董仲舒
二、“文王之文”与“孔子之文”
三、董仲舒与中国“文”化
第十二讲文庙祭祀及其教化功能
一、文庙与文庙祀典
二、圣贤观念与圣贤崇拜
三、文庙从祀制度
四、文庙是历代知识精英的精神仰望
五、文庙的社会教化功能
第十三讲成人之道与为政之德
一、孔子和早期儒家论“成人”
二、周代“冠礼”与“成人”
三、心中有“道”,脚下有“路”
四、人道之“正”在于“政”
五、以“正”为政则无不正
第十四讲中华“八德”及其价值
一、为什么要讲“德”
二、“八德”是怎样形成的
三、“八德”之间的关系
四、“八德”与“明理”
五、做人不能离“八德”
第十五讲儒家“四书”与中华家风
一、家国一体:家风建设的方向性
二、“家”与人的“类存在”思维
三、孝悌:是出发点,不是终点
四、家风建设要从“心”开始
后记
杨朝明,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全国委员、民进中央委员。先后担任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孔子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出版《周公事迹研究》《鲁国历史与文化》《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孔子家语〉综合研究》《儒学精神与中国梦》《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等。
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自知,只有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程度,对中华经典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认清孔子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理解中国学术史上的疑古思潮,理解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变动,才能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从而讲清楚“学术的中国”“理论的中国”,才能理解中华文化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程度估价偏低
世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也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但它绝不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而是中国思想与中国智慧的繁盛期、高潮期。人们常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9)的“轴心时代”理论来讲述中华文明,但这一理论没有关注中国文化在诸子时代以前的漫长发展,没有注意中国许多思想家何以那样尊崇古代“先王”。
事实上,学术研究的重要进展与考古材料的惊人发现都一再证实,尧舜以来尤其是夏、商、周三代的中国文明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百家争鸣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总结与反思,诸子思想的形成有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看不清中国文明的绵延之路,就容易妄自菲薄,很难理解传统思想的高度与深度,就容易以为这不过是“老练的道德说教”
而已。
(二)对经学典籍的价值认识不够
国学包罗宏富,正如文化可以分成不同的层级那样,国学也有三教九流、经史子集等很多内容。经学是训解或阐释儒家经典之学,是中国独有的学问。儒家经典以六经(或五经)为核心,及于孔子及其后学遗说,包含着深沉的价值观念与民族精神。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整理的六经被视为先王“政典”,儒家经典彰显道德与价值。国学研究应以经学为中心,国学就像一棵生命之树,只有区分主次,知其本末,才能培根固元,生生不息。我国典籍经、史、子、集四部之分类以“经”为先,经部之后史部以“正史”居首,不都是出于“明教化”“佐治道”的社会价值考量的吗?弘扬儒学而弃经不读,无异于舍本逐末。
目前,在对儒家经典等文献的认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怀疑古书相关记载,人为后置了不少典籍的成书年代;不明古书流传的一般规律,不能动态观察古书的形成过程,造成对古书的很多误解;不能整体把握学术源流,颠倒了一些同类文献的先后顺序,甚至误判了学派属性;不能理解各学术派别之间的纵横关系,简单化地进行学派判断,如此等等,严重影响了对这些文献的利用与阐发。
-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