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
—
张明 编著
出版: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ISBN:9787517907046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定价:128元
一部用西方人相机记载下来的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真实图像
该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张明结合多年历史影像研究和收集所撰写的一本关于历史影像及其背后历史的综合普及图书(2008年版的丰富并图片清晰版)
该书按照国外摄影师来华或主要在华时间的编年顺序,以类似辞典的形式梳理了1844 年至1949 年百余年间近百位外国来华摄影师在中国的摄影行为:他们的身份、来华原因、在华经历和拍摄成果等。作为发生在中国的历史的一部分,这些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专业或业余摄影师的经历、作品与思考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应该说该书为我们提供了诸多近代中国历史的图像佐证,是中国近代历史学习的重要辅助图书。
张明,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自1986 年至今一直从事历史照片的整理、征集、鉴定、研究等工作,特别是2004 年独立承担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照片的征集工作以后,根据馆藏缺项和濒危项目开展工作,使其负责征集的历史照片充实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图片收藏,丰富了影像藏品的内容,填补了多项馆藏空白
她曾多次发表论文并出版了研究摄影历史方面的专著,包括《孙中山、李大钊并肩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照片质疑》《历史照片的管理研究》《方大曾摄影遗作考述》《中国工农红军的影像纪录》《窥探中国的亚细亚写真》等论文及专著《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近年来,她还主持编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系列丛书《沙飞摄影集》《晋察冀抗战摄影集》等图集。
《约翰·詹布鲁恩镜头下的北京:
1910-1929》
—
[美]约翰·詹布鲁恩 摄影;李欣 主编
出版: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8月
ISBN:9787517905240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158元
溥仪“御用”摄影师
见证民国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
本书为“遗失”的民国摄影大家约翰·詹布鲁恩的民国北京摄影作品集,汇聚了约翰·詹布鲁恩在华期间(1910年-1929年)拍摄的壬子兵变、袁世凯祭天、内阁会议、袁世凯葬礼、孙中山移灵、庆祝一战胜利、五四运动、孙中山奉安仪式等发生在民国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多数为首次发布),大量风景建筑和民俗影像,以及他租用热气球俯拍的北京城影像。
不仅如此,詹布鲁恩的影像,曾被制作成不同尺寸的照片、幻灯片和彩色明信片售卖,成为了民国照相馆生态、摄影技术技法和影像传播研究的第一手珍贵史料。特别是他留下的保存的10英寸底片,不仅记录着大量珍贵的影像,还隐藏着一段段民国摄影史、民国摄影科学技术史,民国照相馆史,民国中西摄影文化交流史。
他是一位“遗失”的民国摄影大家,1910-1929年在华期间,当过溥仪的“御用”摄影师,拍过迄今中国影像史上并不多见的壬子兵变、袁世凯祭天祭孔、内阁会议、袁世凯葬礼等这些发生在民国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
不仅如此,他更拍摄了大量的北京城风景建筑和民风民俗,改造中的正阳门、颐和园玉带桥、从热气球上俯拍的北京城,所有这些不但丰富着广大受众的民国北京想象,更以不同尺寸、不同格式显示着这位摄影师摄影技法的多样性。总之这是一本具有知识性和一定观赏性的摄影书,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具备丰富性。特别推荐随书附赠的北京城全景拉页,它将尽显100年前的北京城繁华景观。
约翰·詹布鲁恩(John Zumbrun,1875 —1949),出生于美国,早年参军,参加过美西战争(1898)。1910年前后来到中国,在使馆街经营Camera Craft照相公司,直到1929年由于健康原因,他离开北京,带着在北京拍摄的所有底片以及照片,返回美国。
在北京期间,他为溥仪、袁世凯、张勋、曹汝霖、陆征祥等重要人物拍摄过照片,记录过壬子兵变、袁世凯祭天、内阁会议、袁世凯葬礼、张勋复辟、庆祝“一战”胜利、“五四”运动、孙中山奉安仪式等发生在民国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
作为照相馆摄影师,他的足迹可谓遍及北京及周边各处,他多次前往使馆区、紫禁城、颐和园、北海、圆明园、西山、中南海、各处城门城墙、热河行宫、卢沟桥、雍和宫等处取景照相。此外,他还在街头拍摄了大量民俗影像,记录了民国初年北京居民的市井生活原貌。通过他的摄影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摄影技术和摄影语言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
[英]约翰·汤姆逊 摄影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编
出版: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ISBN:9787802363328
开本:12开
装帧:精装
定价:150元
关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一部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
本书所编选照片均为汤姆森摄于北京、广东和福建。汤姆森在广东和福建拍摄的是他风光照片中的代表作。这些照片不仅再现了美丽的风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体验。而那些反映穷苦人民的照片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作者的充满人性的同情心。
从在广东和福建的拍摄开始,汤姆逊便关注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随着旅程的展开,这种关怀也越发深切。从北京的照片来看,汤姆逊不但在人像摄影方面的才艺卓著,他的街头摄影也是同代人中的姣姣者。在20世纪,能够拍出这样生动的街头纪实的影象的大师也仅有柯特兹、布列松和杜瓦诺而已。更重要的是,这些照片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19世纪末在挣扎中刚刚开始步入现代社会的中国和普通中国人的当时生活。
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是中国第一家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研究对象的公益性国家文化事业机构。该馆通过与全球其它艺术博物馆、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旨在向中国民众推介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推动文化交流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成为世界艺术展示和多文化交流的平台。
约翰·汤姆逊(1837~1921),生于英国爱丁堡。在他出生两年之后,摄影术的始祖——银版照相法问世。同年,福克斯·塔尔博特发明了卡罗版摄影法(亦称碘化银法)。爱丁堡的两位著名苏格兰摄影家奥克塔维厄-希尔和罗伯特·亚当斯运用这种新技术拍摄了近3000幅照片,题材涉及城市景观、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这些作品无疑对汤姆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62年,汤姆逊启程前往新加坡,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照相馆,成为一名专业人像摄影师。在此期间,他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随后汤姆逊到马来亚和苏门答腊拍摄了不少风光与人物照片。1866年汤姆逊迁居曼谷,并首次前往柬埔寨和印度支那(越地)拍摄。这些柬埔寨与暹罗题材的摄影作品使他成为了一名有颇声誉的旅游摄影师,他也因此被选为伦敦民族志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
1868年,汤姆逊第二次来到亚洲,居住在繁华的英国殖民地香港。在这里,他学习了汉语和中国文化,并几次短暂前往广东。而汤姆逊最为重要的中国之旅始于1870年,为时两年。在这两年中,他从广东进入福建,然后游历了华东和华北,并到达了都城北京;然此后他又南下长江流域,其行程长达5000多英里。他此行所拍摄的作品在图像质量、内容的深刻性、广泛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他在北京拍摄那些以街头和社会为背景照片时所积累的摄影经验和技术为他五年后创作《伦敦市井图》奠定了基础。而后者不仅使汤姆逊成为了纪实摄影的先驱,也是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家之一。
- 先知书店
-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