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 脑科学家教我的读书法(浅尝辄止无法改造大脑,学会用科学的阅读法更新大脑的思维结构,才能让自己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
运费: | ¥ 0.00-20.00 |
商品详情
译 者:李力丰
字 数:97千
书 号:978-7-210-10868-9
页 数:216
出 版:江西人民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
印 张:6.75
尺 寸:143毫米×210毫米
开 本:1/32
版 次:2018年12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8年12月第1次印刷
定 价:36.00元
编辑推荐
读完一本书,却不知道怎样理解书中内容?
读过很多书,却不知道怎样活用于人生?
阅书无数的日本知名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将告诉你聪明人的读书法。
☆浅尝辄止无法改造大脑,阅读就要接触优质书籍,将知识活用于自我人生。
☆作者用科学的思维讲述阅读与大脑的关系,结合个人丰富的阅读经历、幽默生动的语言,教我们通过阅读改造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面对不同人生时的共鸣力、与他人愉悦交流的沟通力、用文字表达自我的写作力。
☆书中提及70多本影响世界和个人的优秀书籍,可以激发我们将阅读和思考延伸到本书之外,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改造大脑的思维结构。
著者简介
茂木健一郎
脑科学家。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Sony Computer Science Laboratories)高级研究员。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院和法学院,之后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理学系研究科专攻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理化学研究所、剑桥大学。以“Qualia” (主观感觉)为关键词研究大脑与心的关系。主要著作有《创意脑》《大脑活用学习法》《大脑活用工作术》等。
内容简介
用恰当的读书方法改造大脑,可以使我们更加从容睿智地面对生活。作为日本知名脑科学家,作者认为通过读书来磨炼语言能力,更容易使大脑得到锻炼。并且,读书可以带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具体阅读什么书最能锻炼大脑?如何将读到的内容活用于我们的人生?本书中,作者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凭借独特的阅读理念,汇集数十本优质书籍的智慧精华,为我们解答有关阅读的核心问题,内容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目 录
前 言 Ⅰ
第一章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第一步 001
聪明人如何读书?如何灵活利用书籍? 003
好处 1 读书越多,看世界的角度越高 005
好处 2 要锻炼大脑,读书是首选 014
好处 3 做生活的“预防针” 026
好处 4 读书是一件单纯的“酷事” 030
本章小结 038
第二章 有这种素养的人才是强大的 039
目标不是“优等生”,而是“御宅族” 041
聪明的头脑是这样培养的 048
能够创造出知识附加值的人的思想 051
做一个稍微“危险的人” 053
这样的冲击会成为“思考的契机” 063
关于实用类书籍 066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 070
向世界一流人物学习的简单方法 076
“曾经打算读的书”也属于文化素养的一部分 081
本章小结 086
第三章 怎样找到促进自己成长的书 087
文学界的文化素养之王—夏目漱石 089
首先阅读这些 —各个领域的“冠军” 097
为何一本好书会成为聊天的话题? 101
聊天的潜力 108
世界上最聪明的计算机也无法学会的行为 114
把书作为“要讲述的事物”来读 116
本章小结 119
第四章 吸收知识并将之巧妙运用于人生的技能 121
绝对关键点 1 大脑适合“杂食” 123
绝对关键点 2 同时阅读多本书 133
绝对关键点 3 打造作为自己轴心的“教典” 136
绝对关键点 4 与“万事通”做好朋友 139
绝对关键点 5 区分“网络的轻松”与“纸质的高端” 145
绝对关键点 6 分清好文章与坏文章 152
绝对关键点 7 对“速读”运用自如 157
本章小结 161
第五章 精选十本书作为“可供一生使用的财富” 163
要以这样的姿态面对复杂的时代 165
了解国家与个人— 一本思考自由的书 166
“黑暗面”让人绽放光芒— 一本构建“人类基石”的书 169
极富正能量的诺贝尔奖科学家— 一本了解“理科思维”的书 173
真正的善良是什么— 一本发现“心灵美”的书 177
人看到神的那一刻— 一本了解“宇宙与地球”的书 180
努力活在当下— 一本寻找“自我救赎”的书 183
了解他人痛苦的人— 一本与黑暗对峙的书 186
“可爱”始于此处— 一本学习“日本之心”的书 189
使顽固的头脑柔和化— 一本培养“思考能力”的书 192
大学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一本可以窥见“复杂人性”的书 196
相关书目 199
正文赏读
第一章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第一步
读书之人与不读书之人,两者差距甚远
聪明人如何读书?如何灵活利用书籍?
各位是出于怎样的机缘翻开此书的呢?
也许有人平日里就会进行大量阅读,有人一年阅读量不过寥寥几本。
可即便是阅读量不值一提的人,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其实,我本想多读一些书的……”尽管许多人意识到阅读至关重要,却始终无法培养阅读习惯。并且,由于不懂得读书要领,也无法在头脑中积累知识。
大概由于我的专业是脑科学,所以经常会收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请传授给我一些能够有效吸收知识的诀窍。”
“所谓有智慧的人都在读什么书?”
“阅读会带来怎样的好处?”
“忙得没时间看书……”
“怎样提高阅读速度?”
“那些复杂深奥的文章,一翻开就想睡觉……”
“应该让小朋友读什么书?”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在本书中我会结合自身的经历,介绍一系列读书方法。通过它,可以使我们掌握“体验更美好人生的技能”。
在我阅读过的书籍当中,既有 180 度改变自己人生的“最重要书籍”,也有出于工作和研究需要不得不阅读的“义务书籍”,还有一些“并非感兴趣才读的书籍”。
或许,阅读那些自己觉得索然无味的书并非易事。不过,无论读什么书,都有使阅读变得乐趣十足的诀窍。
书籍并不是漫无目的地拿来读一读就可以的。
假如不加任何技巧地阅读,书中的知识会如漏勺里的水一般流失殆尽。显然,这样阅读是感受不到乐趣的。
我逐渐感受到读书也需要某种技巧。
一旦掌握了这种技巧,就可以面对人生的种种问题。因为它能够帮助你在头脑中形成“知识基础”,获得一种“睿智”——不论发生怎样的事情,你都有能力应对。
有智慧的人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又相当灵活。对此将在后面做详细的解释。
好处 1 读书越多,看世界的角度越高
读书会带来怎样的好处呢?
一言以蔽之,读书越多,看世界的角度就越高。
形象地说,读的书越多,脚下堆砌起来的书籍数量越多。正因为是由一本本书堆砌起来的,人们才可以看到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世界。读过十本书的人,会站在十本书的高度上看世界;读过一百本书的人,会站在一百本书的高度上看世界(当然,书是十分宝贵的,不可能真站在书上面!此处只不过是打个比方)。
阅读者涉猎的领域越多,脚下的立足之地就越稳固。
只读推理小说的人即使读了一千本,与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哲学、小说、漫画等各种领域书籍的人相比,两者立足范围也大不相同。
请看下一页的图。图中阅读者脚下的“广度”(横轴)是由此人涉猎书籍领域的多少决定的。
假如一个人对各领域书籍都有涉足,不拘泥于类型范畴,那么他脚下会有很多方块,可以移动的空间也很大。
而脚下的“高度”(纵轴)是由此人在该领域中堆砌起来的阅读量决定的。当然,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脚下的广度越大,看世界的广度和自由度就越大;站得越高,看到的视野就越远—书籍就这样不断堆积起来。
在大脑颞叶内累积数据
“读书能为人打造立足之地。”
用脑科学的专业术语解释这个说法,就是通过读书可以在大脑的颞叶内不断累积信息数据。颞叶是大脑中掌管人的记忆、听觉和视觉的地方,具有存储本人“经历”的功能。
也就是说,读书等于增加自己的经历。
比方说,一部小说可以让读者跟随主人公体验一遍他的人生。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人生中原本不可能经历的事情,观赏到原本不可能观赏的风景,自己的情感也会随之真实地起起伏伏。
除小说外,文章也是一样,可以使读者跟随作者体会与自己全然不同的想法与人生。读者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按自己的步调探索他人不同的感觉和思想。
虽然仅仅将书的意义视为获取信息和增加知识并无不可,但是一本书所展现的深度思考,放到现实中很可能要在与他人多次共同进餐并建立深厚友谊之后才可以了解到。
与平日里点头之交的人际关系不同,我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与很多人结下深厚情谊。
神奇不神奇?我们阅读书籍,其实就像与太宰治或陀思妥耶夫斯基共进了无数次晚餐一样!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培养出一种有别于从前的全新视角——读书。
现代社会存在这样一种倾向:人们都轻视阅读,只局限于关注答案正确与否。此外,眼下正是网络时代,网络上充斥着成千上万的信息资源,只需输入关键词,马上就可以检索出答案。这一点也让人觉得,没必要特意把书本知识积累在大脑里了。
网络上的庞大信息仿佛是设在人体外部的大脑,无论何时都唾手可得。
通过读书,站在“巨人的肩上”
诚然,信息唾手可得是一件非常方便的事。然而,网络这种存在于人体之外的知识与人类亲身积累的“内部知识”有着天壤之别。
阅读,并不是将信息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大脑。它既可以驱动人的喜怒哀乐,又可以丰富人的体验,同时还可以获知他人的内心世界。
另外,积累在大脑里的知识其实会继续发酵和成长,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知识一旦积累在大脑里,就会形成决定人类行动的“感觉”。
读书并非在获取到信息之后就可大功告成。人获得的知识会跟自己过去与未来的经历相结合,产生新的意义,并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下去。只有经历了这种不断发酵的过程,知识才能在人的头脑中沉淀下来,形成“智慧与见识”。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曾经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这一“巨人”是使“进击的巨人”都变得十分渺小,比地球还要庞大的巨人。
任何伟大的发现都不可能仅凭个人的力量实现。正是在消化了前人发现的基础上,才有了牛顿具有独创性的发现。
而牛顿又如何学习到前人的知识呢?自然是通过读书。
牛顿正是通过站在巨人的肩上—读过的书,才发现了全新的“万有引力定律”。
美国知名作家乔纳森·勒瑟姆说过,“把一件事物称为‘原创’的人,十有八九是因为不知其来源。”
也就是说,能够创造出所谓原创事物的人,必定是在某些知识来源的支持下,通过大脑的充分积累及消化,才最终创造出成果。
通过阅读,可以将作者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在大脑内不断培育,一旦有需要便会呈现出一鸣惊人的效果。
“学习”就是“阅读”
我常常跟自己研究室的学生们说:“所谓学习,就是要阅读。”
我上大学时师从若林健之老师(时任东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他曾经告诉我,当时英国剑桥大学的弗朗西斯·克里克每逢周末都会抱着大量的论文回家,论文的数量多到两只手都抱不过来。
在常人的概念里,学习就意味着埋头桌前背诵和大量做题。但我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悟出了“学习就是阅读”这个道理。
当专攻脑科学的博士研究生和学者们汇聚在研究室里,他们会做些什么?绝对是读书。
我所在的研究室每周会有一次读书报告会。学生们要从在全世界发表的无数论文中挑选一篇,在会上进行报告并加以讨论。
报告讨论的内容主要是这篇论文做了怎样的实验,导出了怎样的结果。但是,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与其他人分享新实验的内容。
负责报告的人为何选择这篇论文?认为什么地方有趣?
撰写论文的学者实际关注的是何事?为何会想到做这样的实验?
即便论文作者与报告人的兴趣出发点不同,但论文作者必然是出于兴趣才做的实验。在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之后,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如何设法使实验变得更加有趣?
大家讨论的通常是以上这些内容。
之所以会采取这种读书方法,是因为“能否站在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是科学的一大要素。
科学的特点是拥有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和脱离个人彻底验证的能力,这归根结底是一种能站在他人心理角度的能力,而绝非那些无人性的、冷漠的能力。
我认为不单单是科学,所谓的知性正是指能够多大程度上站在多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是通过读书才能培养出来的能力。而事实上,在属于知识性活动的场合中,积极读书也更加受到大家重视。
澳大利亚哲学家大卫·查尔默斯是我十分尊敬的一位朋友。某次一起喝茶小聚之际,他说:“不管是什么书,都可以找到它的有趣之处,就算是无聊的书也一样,所以读书不要挑剔。我这个人,就是对书爱不释手。”
像大卫这种在无聊的书中也能发现有趣之处的人,堪称读书达人。
不过,要想达到这个程度,我们首先要使自己的头脑聪明起来,人格高尚起来。也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用书籍来滋养自己。
任何一本书里都会有自己不了解的信息,也会存在与自己不同的见解。通过与这些内容对话,读者或感动,或反驳,或思考其含义所在。这就是所谓的“拓展自己的格局”。
- 后浪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微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