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生命简史】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 亿年的演化传奇(简史书系)+1个化石(5种化石随机发货1种)

51.00 - 100.00
运费: ¥ 0.00-15.00
库存: 0 件
商品已售罄 收藏 / 分享
【生命简史】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 亿年的演化传奇(简史书系)+1个化石(5种化石随机发货1种) 商品图0
【生命简史】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 亿年的演化传奇(简史书系)+1个化石(5种化石随机发货1种) 商品图1
【生命简史】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 亿年的演化传奇(简史书系)+1个化石(5种化石随机发货1种) 商品图2
【生命简史】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 亿年的演化传奇(简史书系)+1个化石(5种化石随机发货1种) 商品图3
【生命简史】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 亿年的演化传奇(简史书系)+1个化石(5种化石随机发货1种) 商品缩略图0 【生命简史】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 亿年的演化传奇(简史书系)+1个化石(5种化石随机发货1种) 商品缩略图1 【生命简史】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 亿年的演化传奇(简史书系)+1个化石(5种化石随机发货1种) 商品缩略图2 【生命简史】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 亿年的演化传奇(简史书系)+1个化石(5种化石随机发货1种)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可以带回家的纸上生命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讲解40亿年地球生命传记。

生命大爆发、大灭绝、恐龙称霸、古猿、人类……用化石讲述的故事,让进化如纪录片一样好看。《人类简史》前传,每一颗好奇心都想知道的生命源头故事。

北大刘华杰、中科院朱敏作序。

书名: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 亿年的演化传奇(简史书系)+1个化石(5种化石随机发货1种)

定价:136.75元

作者:[英]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6

页码:39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6424T

阅读《生命简史》的6个理由:

1. 畅销书《人类简史》前传,每一颗好奇心都想知道的生命源头故事。

不同于《人类简史》讲述人类的进化史,《生命简史》更多聚焦前人类时代。生命大爆发、生命大灭绝、恐龙称霸、古猿出现、人类诞生……藏在化石里的故事,让你足不出户即可刷爆古生物的朋友圈。

2.专业向导,有资格用化石讲解40亿年地球生命传记的人。

作者理查德·福提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英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奖得主,知名科普作家。曾获得伦敦地质学会的莱伊尔奖章和伦敦林奈动物学会的林奈奖章、刘易斯·托马斯科学作家奖以及迈克尔·法拉第科学贡献奖。

3.看得见的纸上生命博物馆,如BBC纪录片一样好看。

福提是位称职的导游,他用第一人称讲述亲身经历的生命发现历程,有图有真相地揭露化石留给人类的诸多谜团。同时感谢像他一样的诸多古生物学家的出场,让《生命简史》汇聚了进化故事、科学谜团以及研究趣闻。

4.不浮夸的科普经典,20余年多次再版,中国科学家亦推崇有加。

“ 被美国超过一千家图书馆列入馆藏书目;

“ 入围自然科学类图书重要奖项英国皇家学会罗纳·普朗克科学图书奖;

“ 《时代周刊》年度十大推荐图书之一;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古脊椎动物学家朱敏以及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赞誉推荐。

5.妙趣横生的故事书,见识古生物学家的另一面。

笔石究竟是什么生物?博物馆收藏的始祖鸟化石竟曾被斥为假化石?”古普塔造假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弗劳尔博士是研究鹦鹉螺化石的专家,同时还是一位”脱线先生“……

6.一部没有终章的史诗级传记,进化从未停止,生命总有对策!

你我的出现,也只是生命的偶然。地球生命的演化传奇,你我也在其中。世界仍有无数未解之谜,探索人类以及生命的起源,勘测那些在地球和时间中旅行的生物,要靠”后来的我们“。

《人类简史》领衔,有见识的简史书系:

《人类简史》[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世界简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生命简史》[英]理查德·福提

《婚姻简史》[美]斯蒂芬妮·库茨

《一战简史》[英]诺曼·斯通

《二战简史》[英]诺曼·斯通

《社交媒体简史》[英]汤姆·斯丹迪奇

《时间简史》[爱尔兰]莉兹·埃弗斯

---------

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模样?

当三叶虫在海洋中欢快地游动时,大陆仍是一片荒芜;开花植物和昆虫的关系,竟然如盛行的舞台剧一样,充满了爱恨情仇;二叠纪、三叠纪巨大的陆地,让爬行动物在广阔的新天地中迅速壮大,殊不知,大灭绝正悄然而至……从细微无声到狂野喧嚣,《生命简史》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用40亿年的生命书写的宏大画卷,地球生命正从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而这些,都是化石告诉我们的故事,也是《生命简史》的故事。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福提,追寻三叶虫的足迹,跑遍了世界五大洲,以轻松老辣的笔调解释了地球生命演化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用化石还原每一颗好奇心都想知道的生命源头故事。

《生命简史》还是两段旅行的缠绕:一段旅行是福提本人的,他一生都在全世界寻找化石,也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一段旅行是地球生命,它们从细菌到三叶虫、从三叶虫到恐龙、从恐龙到人类,演化本身就是一段构建地球历史的旅行。只要跟着两段旅行走下去,《生命简史》便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大门。

可以说,《生命简史》是一座纸上生命博物馆,它的向导是专业的古生物学家,它用化石为我们描述40亿年地球生命传记,进化、生命大爆发、生命大灭绝、恐龙称霸、古猿出现、人类诞生……只需一颗好奇心,你便会发现用化石讲述的故事,却如BBC纪录片一样好看。

《生命简史》是一部没有终章的传记,进化从未停止,生命总有对策!

-------------------

《生命简史》英文版上市后好评如潮,入围自然科学类图书重要奖项英国皇家学会罗纳·普朗克科学图书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十大推荐图书之一,多次再版,畅销20余年,成为美国超过一千家图书馆的馆藏书。中文版出版前夕,亦获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古脊椎动物学家朱敏以及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推崇。

第一章 永恒的海洋 1

第二章 从尘埃到生命 30

第三章 细胞、组织和躯体 72

第四章 我的同类和异族 92

第五章 海洋的财富 113

第六章 登上陆地 144

第七章 寂静的森林,喧嚣的海洋 174

第八章 伟大的陆地 194

第九章 畸形的巨怪和应时的渺小 218

第十章 末日理论 247

第十一章 大功告成: 哺乳动物 273

第十二章 人 类 302

第十三章 运气的转盘 331

致 谢 339

术 语 表 341

建议阅读书目 348

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

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专家。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其著作《隐藏的风景》获得世界自然图书奖。

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嘉宾主持,拍摄多部纪录片。由于这些在公众科学上的杰出贡献,2013年,福提被授予刘易斯·托马斯科学作家奖,2006年,获迈克尔·法拉第科学贡献奖。2016年,福提获得英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生命在地球四分之三的历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生命形塑了地球的宏观模样,进程并非不久前才启动,而是从几十亿年前就开始了。我们,作为生命的一种,也注定是过客;我们形塑着地球的样子(特别是在近300年中),但后来的生命一定会大大改造我们的“遗产”。此书以“我”的视角展开写作,写自己经历的科学研究和旅行,写自己对人物、事实、理论的理解。这个非常值得中国人学习。

--北京大学 刘华杰

《生命简史》是一部没有终章的历史书。“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些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经过多少代人锲而不舍的野外考察与发现,过去未知的生命之树的大量枝干被一点点挖掘出来,福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粗线条的框架。但正如福提给本书起的另一个副标题所言,这是生命“未被授权的传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朱敏

《生命简史》向我们展开了40亿年的宏大生命画卷,从细微无声到狂野喧嚣,地球生命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手段老辣的理查德·福提以轻松的笔调解释了地球生命演化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这本书是两段旅行的缠绕:一段旅行是福提本人的,他一生都在全世界寻找化石,也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一段旅行是地球生命,它们从细菌到三叶虫、从三叶虫到恐龙、从恐龙到人类,演化本身就是一段构建地球历史的旅行。你只要跟着两段旅行走下去,《生命简史》便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大门。

--古生物科普作家 江氏小盗龙

引人入胜……这是一本精致的书。一名科学家驾轻就熟地利用自己的学识歌颂了曾经在我们的生物圈里游弋、爬行和飞翔的诸多生命的漫长历史。人类真的是时间和运气的产物。

--马丁·里斯(Martin Rees,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2011 年度坦普尔顿奖获得者)《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福提的书讲述了形态各异的动物和植物进化的故事,包括生命占领陆地、板块漂移、物种大灭绝、哺乳动物的兴起等,当然也包括人类……福提说,达尔文对自然世界的观点像小说中的语法一样指引着他的写作,而在我们眼中,他的行文像达尔文一样简洁、明确和朴实。进化史的画卷在他手中徐徐展开,遥远的世界重新获得了生命。

--《经济学人》(Economist)

理查德·福提是一名科学家……但是他却像艺术家一样,对生命和语言充满激情,笔下的40 亿年进化史恢宏精美……他在叙述中发挥了一位进化论者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星球起源自太阳周围的碎片,穿越漫长的岁月……任何一个想要了解在生命出现40 亿年后,人类是怎么出现在地球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光芒四射的书。

--玛吉·奇(Maggie Gee)《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对于福提而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有必要出一部传记。他这本让人陶醉的传记中的“ 传奇”二字无疑是醒目的特点……福提不仅精通古生物学,而且博学。他带领我们在时光中穿越,这太美妙了……这本书的细节耐人寻味,我会一读再读。它的知识性和可读性相得益彰,还有当前几乎所有学术文章都缺少的欢快的特色……他总结的地质学证据让我们相信自己也是地球表面这个从来没有间断过的故事中的一员。我强烈推荐。

--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

《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福提的文字优美。这是一部讲述岩石和生命的传记……他使古生物学实至名归地融入主流。

--路易斯·沃尔珀特(Lewis Wolpert)《观察家》(Observer)

《生命简史》是一本有关地球40 亿年生命的自然史,趣味无穷……这本书的诱人之处在于它天马行空的写作方式。福提的叙述从晦涩的原始软躯体动物跳跃到抒情的诗歌,接着进行理性的分析;从澳大利亚的荒漠奔进查尔斯·达尔文的花园,然后回到怪石林立的历史中……张弛有度、言简意赅,读者完全沉浸在接连不断的发现和对知识的赞赏与冲动之中不能自拔。

--米内特·马丁(Minette Martin)《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福提不仅是一名杰出的古生物学家,他还是作家……生命的故事需要不停地讲述。庆幸有福提为我们讲述这些。

--特德·尼尔德(Ted Nield)《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智慧,勤奋。福提立体地呈现了数十亿年的历史,推动读者不断地挖掘历史。无论在哪里,只要古老的碳酸钙贝壳出现,就会有人把它从岩石中解救出来,然后开始研究……这本神奇的书就是我们的传记(正如福提指出的,也是所有花椰菜的传记)。福提是一位专注细节和类比的传记作者,执着地搜集了广泛的资料,为读者做出了详细、清晰的解释。

--弗朗西斯·斯布福特(Francis Spufford)《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

福提深爱化石,化石是他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他把这种感情融入精彩的写作之中,尤其是写到他钟爱的三叶虫的时候……这不仅是写作的技巧,也是动人的经历。研究岩石,并且从中看到历史和现代的交集,这是人类面对时间的胜利,意义深远,并从另一个角度把行星大规模的运动带到了人类世界。福提通过把现代获得的化石放回到过去的方式展示了历史的奇迹。同时,他带领我们穿过沙漠去看冰川的疤痕,沿着冰冻的海岸去寻找被阳光照射的礁石。他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得他对过去地貌的演绎生动可信,比如石炭纪的沼泽……文笔精彩,信息量大。

--奥利弗·莫顿(Oliver Morton)《展望》(Prospect)

看看这本书吧,它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有关地球生命40 亿年历史的自然史读物。

--约翰·格里宾(John Gribbin)《星期日报》(Sunday Times)

运气是永恒的主题

综观40亿年的生命史,我只是叙述了无数可能中的沧海一粟。运气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是运气各不相同。那些没有和恐龙一起灭绝的动物和植物也没能繁盛,因为在最关键的时刻,它们的基因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变化,却“破坏”了所有可以幸存的条件-另一种运气。小型哺乳动物和鸟,加上昆虫和木兰,挺过了白垩纪末期毁灭恐龙和菊石的灾难,因为它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而不是因为在最后一分钟随机应变。整个生命史都基于一个事实:寒武纪时出现的动物运气不够好,所以失去了传宗接代的机会。再回忆一下大陆板块:像板材一样随意地漂移、聚散,在动荡的地球表面拼凑出陆地。是运气-只能是运气-决定什么动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登上哪块陆地。当泛大陆破裂,南极洲向南极移动的时候,它托运的动物注定死路一条。很少有化石可以证明哺乳动物出现在冰盖形成之前。毫无疑问,气候恶化的时候有大量的基因突变,一些耐寒的物种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但是,面对不能缓和的冰川和望不到头的寒冬,一切都是徒劳,极寒让血液凝固,这可比停水停电的拉斯维加斯可怕多了。这是坏运气。

地质条件也是富有创造力的。大洋玄武岩喷发形成的夏威夷岛在年轻的太平洋里是一座孤岛,就像一块等待大自然书写的“白板”。热带气候维持着那里的繁荣,肥沃的火山土壤滋养着每一棵来到这里的植物。很多植物是外来的:有些种子在暴雨中漂来,有些种子轻如鸿毛,背着小巧的降落伞随风而来。距离是一种筛选-只有极少数动物能够安全登陆。到达这个新鲜的绿岛,对于鸟类而言可能更容易些,但事实上岛上鸟的种类也很少。大概有7种昆虫在这场赌博中获胜。好运促使这里的物种进化异彩纷呈-南极地区的荒芜与此有着天壤之别-闯入这个进化伊甸园的少量物种繁衍出了数十种新物种。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没有恶意的、觅食花粉的动物演变成了食肉动物;小型昆虫变大;很多物种专门吃当地新长出来的植物;所有这些独特的物种只有在夏威夷才能看到。好运被圈进这里,与世隔绝。

现在它们和世界建立起联系,好运变成了噩运,这无疑拜人类所赐。人类的创造力出现了可怕的镜面效应:老鼠等被引进的动物对生活在私属伊甸园里的幸运儿大开杀戒。这是命运的逆转。

有袋类动物随着澳大利亚一起南移,我已经描述过它们独立的进化。智人迁徙时有一部分人来到这里,大型有袋类食草动物的数量恰巧也是在那个时候减少的,但终不及贪婪的现代人和猫科动物造成的危害大。不过,在更广阔的全球竞争中,不是所有的澳大利亚特有物种都是弱者,澳大利亚的桉树对树栖生物多样性的贡献功不可没。澳大利亚有茂密成林的大树,比如铁皮木、抗干旱的桉树矮林、白干桉树,它们是植物界最精彩的展示,在世界各地旁若无人地繁荣着。我曾经坐在阿根廷西部的桉树林里休息,桉树在那里算得上高大挺拔,当地的洋槐相形见绌。桉树的叶子在阳光里悬摆着回避热浪的侵袭,芳香的桉树油有效地减缓了蒸发的速度。它们可以忍受在空地上蔓延的大火,火烧火燎之下保持树心的冷却,然后再次发芽,真是举世无双。现在,它们屹立在安达卢西亚的道路两旁,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校园里,装点着葡萄牙的城市广场。我认识一位倔强的女性,曾经试图说服我相信桉树出自葡萄牙-被早期的海员带到了澳大利亚-她的根据是桉树和伊比利亚的风景浑然一体。当澳大利亚的胎盘类哺乳动物出来竞争的时候,封闭的环境带给有袋类动物的是噩运,带给树胶的却是好运。树木在水边获得的技能在其他环境同样有用。我们不能简单地给生命史历经40亿年创造的错综复杂的事物贴上标签,也不能做出任何预言。生命总有惊喜。

和拉斯维加斯的赌博不一样,生命掌握着自己的运气。我的叙述里提到的每一次创新-从为“高级”生命改善原始大气圈的光合作用开始,到占领陆地和天空-都是在重新洗牌,改变运气。世界上的生命如此丰富,既然可以在投石器下安然无恙,自然不必担心粗暴的命运之剑。生命在来自宇宙的最可怕的灾难中幸存-火流星没有击垮甲壳虫和藤壶,生命也不止一次地闯过了冰期和海平面的升降,应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简而言之,生命越发强健。

《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

经过研究人员最近一个半世纪的努力,恐龙骨骼和真身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曼特尔一开始很自然地把他的动物塑造成一只巨大的短腿四脚蜥蜴。难道仅凭几块残肢和认真的比对,就能计算出真实的比例关系吗?后来理查德·欧文对他的复原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它成为伦敦南部水晶宫的常规展品。水晶宫是一座风景优美的花园,里面有一个开阔的湖,湖中有长满松柏的小岛,隐约可以看见树林间有一只和原物大小一样的禽龙模型,它被喷成迷彩绿色,嘴巴微张,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蜥蜴。它的四条腿粗壮无比,稳稳地扎在地上,圈出一个四方形的空地。这只禽龙是沃特豪斯·霍金斯(Waterhouse Hawkins)用多种材料制成的(有一部分已经老化,需要修补)。1853年,水晶宫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晚宴,十多名嘉宾应邀坐进了还没完工的恐龙肚子里。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被当作美食,感觉肯定非同一般。继续前行,你就会看见霍金斯想象中的斑龙,它也长着四只脚,被重塑成两栖动物的模样,像一只硕大且有着笨拙尾巴的青蛙。这些和实物大小相当的绝迹动物模型立在环湖小路旁,成就了第一座主题公园。虽然所有的复原模型在细节上无一正确,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引人注目。或许这又是一个“泰坦的梦”。

复原的模型同时记录了我们对历史认知的改变过程。1877年,研究人员在比利时的贝尔尼萨尔发现了新材料-完整的禽龙骨骼。以前只能凭借猜测和与现存动物对比才能被描述的碎骨现在有了真正完整的骨骼。肢骨和髋骨相连,每一节脊柱都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尾巴越接越长,最后才看出来它不但体形结实,而且末端细长。大多数恐龙都长成这个样子,我们现在早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可是一大新闻。更稀奇的是,它的后腿明显比前腿长很多,似乎霍金斯设计的笨家伙是靠后腿弹跳行走的。这种占据统治地位的、绝迹的爬行动物绝对不是蜥蜴,它们一定已经成为两足动物。同时,牙齿也泄漏了秘密:禽龙真的是巨型食草动物。曼特尔最早的模型有一个奇怪的细节,他把禽龙的大拇指放在了鼻子上,这个姿势仿佛寓意着:科学家在证据面前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

骨架搭建好之后就要填“肉”了,这项工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虽然肉在骨架上无迹可寻,但是爬行动物的躯干基本如实地反映了它们的内部结构。韧带的衔接处清晰可辨;可以通过对现代动物的了解轻而易举地推断出它们关节的运动方式;从腿骨的尺寸和肌肉附着留下的痕迹判断肌肉的大小;通过胸廓确定胸部的位置;至于爪子,必须记住只有中间的骨骼才能石化,它们活着的时候,爪子上可能长着和巨鸟或者龙一样锋利的角鞘。最后是皮肤:应该是干燥和坚韧的,关节处富有弹性和褶皱。有人以为皮肤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在加拿大发现的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化石就带着皮肤,像鳄鱼皮一样布满精细的小网格。现在只剩颜色了。我认为把大型食草恐龙的颜色说成和现存厚皮类动物,比如大象和犀牛一样的暗褐色或者灰白色是一种偏见。它们的生活方式没有那么招摇,所有暗淡的颜色似乎都合适。也许有的恐龙是鲜红色的,有的长着斑马纹,有的像彩虹一样色彩斑斓,毕竟,很多蛇的颜色也是光彩夺目的。有些事情需要我们面对,不能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就置之不理,这是非常危险的。也许有朝一日,我们会发现褪掉的颜色,那将唤醒一个色彩缤纷的白垩纪时代。

复原的工作永无止境。我们以恐龙的尾巴为例体会一下。早期的两足恐龙复原模型中,尾巴像个累赘似的耷拉在地上,让人感觉萎靡不振。大部分恐龙的头部比较小,和庞大的身体不成比例[有点像维尼熊-A. A.米尔恩(A. A. Milne)的小头熊]-一副又迟钝又若有所思的样子。这个整体印象被一个完全错误的观点进一步加深,有人提出巨型恐龙,比如梁龙(Diplodocus),长有“两个脑袋”-一个长在头上,据说是因为太笨了,所以需要在脊柱上再长一个,反正长出第二个“脑袋”不比鼻子上长出胳膊麻烦多少。辅助“大脑”其实就是恐龙背上的神经节-动物身体后部的神经中枢,也许是它太大了,给人以“头”的感觉。从机械学的角度考虑行走和奔跑的运动原理,尾巴就不再是身后的累赘了,它在动物运动时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那些恐龙用两条腿走路和奔跑的时候,尾巴高傲地摆出各种姿态。很多用四足行走的恐龙,尾巴和脖子正好前后呼应。有人嘲笑恐龙行动迟缓,这也许是个天大的错误,和像坦克一样披着盔甲的种类不同,缓慢是它们的优势。对于恐龙而言,血液从相对较低的心脏运送到高处的身体需要强大且结构复杂的心脏,或许哺乳动物和鸟类特有的两腔室心脏才能够保证肺部的高效运转。对恐龙尾巴的了解,标志着恐龙从神秘走进了现实。

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恐龙的复原模型必须再一次被修正。自曼特尔夫人发现恐龙化石到20世纪90年代的170多年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从来没有对主展厅里的展品进行过修复,威严的梁龙骨架一直站在那里。它是巨型食草恐龙,四条粗壮的“象腿”支撑着庞大的身躯。这是一只货真价实的巨龙:脊柱大概有25米长,相对这具大骨架而言,脖子细长且优雅;头很小,显得有些另类;牙齿凸出,像一排钉子。多年以来,观众总是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直奔它而去,既漫不经心又心怀敬畏。因为有了它,博物馆客流不断。我忘不了这个大东西像垂头丧气的灰狗那样拖着尾巴的样子,长尾巴下面竖起很多支架,看起来像是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的油画作品。对梁龙所属的蜥脚类恐龙的最新研究证明,它们的结构堪称完美,长尾和长颈遥相呼应;整根脊柱弓起圆润的弧线(各种弧度),并能保持平衡;沉重的身躯像一座吊桥被安置在由圆柱形的四肢搭建的桥墩上;它活着的时候,尾巴一定可以抬起来。的确如此,现在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它们的尾巴是悬空的,可以自如地左右摇摆,像鞭子似的,也可以说是得意地摆来摆去。它们的风范完全变了:不再是笨头笨脑的巨怪,而是信心十足、悠闲地啃着嫩叶的动物。随后,它又多了一点现实意义:过去总是有人偷走梁龙的最后一截尾骨(当然是塑料的)。博物馆只好在后面藏了一盒子复制品,以便早上在第一位观众进门之前及时补充。现在,这根来自侏罗纪的尾巴高高在上,终于远离了“智人”游客的骚扰。

1940年,迪士尼推出了大片《幻想曲》,这是当时制作成本最高的动画片,现在看起来仍然令人震撼。迪士尼的音乐和画面完美融合,稚嫩童真的画外音伴着活泼的背景音乐响起,阴影里管弦乐队的阵容让人心潮澎湃,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真是大师中的大师,他举起手中的指挥棒,充满魔力的时刻到了!我最早的记忆之一便是被带到牛津街看这部电影,我当时激动得无法呼吸,滚烫的双手死死地扣住膝盖(那个时代的小男孩都穿短裤)。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制作的《春之祭》篇最精彩,是另一部生命传记的“独家告白”。就像我在本章开始时提到的那些历史故事一样,从万物初始到恐龙可爱地漫步行走只是弹指一挥间。设计远古世界的动画师一定从斯特拉文斯基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受到了启发。我百分之百地确信迪士尼听取了权威有关恐龙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建议-他们肯定为获得科学的建议花了钱-所以,我们看到的恐龙颜色和动作完全符合1940年古生物学家对侏罗纪和白垩纪世界的定义。他们总是讨人喜欢地把动物拟人化,比如梁龙一类的大型动物在一望无际的沼泽地里沉醉地吃着鲜嫩的水草;鸭嘴龙也差不多,咀嚼着水生植物;从长长的头冠起,副栉龙(Parasaurolophus)的背部扬起一张帆;还有善于奔跑的小型食草恐龙,可能是棱齿龙(Hypsilophodon),三五成群地举着尾巴东蹿西跳;会飞的爬行动物-显然是翼龙-爬上高高的悬崖,像信天翁一样纵身一跃,潜入大海抓鱼。所有这些动物都在逃避可怕的暴龙(Tyrannosaurus),它的猩红大口和锋利的白牙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迟缓、披着鳞甲的剑龙(stegosaur)迎战残忍的食肉恐龙注定逃不出死亡的结局,垂死挣扎时它用长钉似的尾巴拍打着地面,仿佛在为自己敲响丧钟。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和这一切珠联璧合。天空从始至终洋溢着粉色的光彩,恐龙全盛时期的环境总是湿漉漉的,草木繁盛,整个世界仿佛都青翠欲滴,大部分恐龙啧啧地吃着草。随着镜头的推移,这个湿漉漉的世界开始干涸。这些可怜的生物蹒跚地穿过可怕的荒漠,绝望地从泥池里捞起最后一滴水,无望地延续着生命。唯一幸存的骨架告诉我们它们没有成功。

50多年之后,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将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小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改编成电影,红遍世界。与《幻想曲》对比,两者的不同充分地证明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两部电影里的恐龙几乎一模一样,白垩纪时期的恐龙比侏罗纪的多,不过没那么好区分。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通过逼真的影像使它们复活,活灵活现的恐龙很难让人相信它们和曼特尔或迪士尼的一样,都是假想的复原。20世纪90年代的导演在古生物学家,例如鲍勃·巴克尔(Bob Bakker)或杰克·霍纳(Jack Horner,恐怕他就是电影主人公的原型)等几十年前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创作,既有新发现的影子,又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梁龙一类的大型食草恐龙在迪士尼的片子里总是埋头在沼泽中觅食,在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中则昂首阔步地结队在平原上啃咬树尖。这些巨大的蜥脚类动物大概有27吨重,重量级超过了现存的厚皮动物,是它们所处生态圈中的巨象。它们的腿像粗壮的柱子一样支撑着庞大的身躯;脚趾为了更好地受力变得很短。地面在它们的脚下颤抖,尘土在它们的巨掌下翻腾(纷乱的世界在岩石上留下痕迹,并被赋予了一个不太雅致的名字“恐龙的骚乱”!)。它们的生活习性在两部电影里简直有天壤之别,但是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痴迷的观众似乎全盘接受。人们曾经以为这么笨重的身体必须依靠水的浮力支撑,一旦被水淹没,它的长脖子可以伸出水面自由地呼吸;它的牙齿应该不够锋利,只适合咀嚼糊状的水生植物。事实并非如此,让我们一个一个地纠正:精确的计算表明,水的压力会阻止肺部正常工作;它们像柱子一样的腿、脊柱的结构和保持平衡的尾巴只对陆栖动物具有实际意义;还有,它们的足迹在同一个方向是重叠的,说明这些巨龙肯定是成群结队地出行的。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要将它和大象对比一下。现在看来,它们的长脖子可以令其轻而易举地从树冠取食,和塞伦盖蒂平原上的大象用鼻子从大树取食是同一个套路。不过,对于它们的体形而言,恐龙算是细嚼慢咽的-相比之下它们的牙齿实在太精致了。由此推断,它们的胃已经进化成了一个微生物的“桶”,可以通过发酵帮助消化。另外它们的粪便也可以做证:石化的粪堆被称作粪化石。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生命简史】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 亿年的演化传奇(简史书系)+1个化石(5种化石随机发货1种)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